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汇>> 汉传佛教文集>>正文内容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阅读)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8日
来源:   作者:明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阅读目录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略谈“法”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入中论》教乘所摄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作者介绍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本论大意与受众群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一次课程 第二讲之:造论的必要性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七讲之:忍的好处不忍的坏处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修忍四方便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忍辱方使真变幻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不证空性假神通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忍分三类: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凡夫、声缘、菩萨的世界起源观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三重境不真,执一为实是邪见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一杯水的世界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佛教的世界起源论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人类的家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人类成段食,社会成封建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小康社会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人民财物守护主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中国历史无奴隶时期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世界为何有末日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佛教批评科学,星系当让须弥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烦恼无穷世界无边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上月取石白忙了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杀行刨不开杀心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你侮辱我人格,还侮辱我智商?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做点功课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无罪”是四地精进的真实指标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怎样的努力能算精进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六度中精进最胜,论立名焰慧二因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精进将福转成慧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大乘殊胜在菩提分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大小乘对三十七道品的不同应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现代人的大小乘之争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总结大乘五道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单在人无我大小乘人修行有何不同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错误知见的障碍是绝对的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预设”在纯定境中的作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四念处的修行及原理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气息就是念头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白骨观的问题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灵魂深处闹革命,再向老师掏老底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与暖位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小乘人以七菩提分为修行,大乘以八胜道分为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抉择知见的重要性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出庭作证到底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为什么在第四地谈三十七道品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诸地菩萨也各有障碍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谁都逃不脱的障碍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要有一点修行——四正勤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情想均等是人性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根力与菩提,正道为第一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看颜色必生烦恼,用颜色你是画家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老大,学是为了修啊!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释放呼吸”的诀窍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觉受才是理解的终极保障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四地修行中的大小乘差别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预道流以明概念之不真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概念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大问题 同一事物的多重概念重叠使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别来那套,玄而无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修行人请小心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著魔之后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找来些许依靠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以生命为梦想,随梦想去远航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再谈循身观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五地谈禅第一种 安那般那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般若为净第二种 莲社开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般若玄谈第三种 六家七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中国中观第四种:僧肇大师与《肇论》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实践的中观第五种 直接了当的中国禅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逻辑的高阶是果证 绝言而不废理之第六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中国禅宗的中观见 直接的突破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还没开始就没法开始 一切诸魔莫能胜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分别二谛与四谛的智慧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魔的来因 二谛四谛混淆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小乘四果位 小乘以灭法为存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四谛法的范围 小乘四谛不摄净土法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 :大乘二谛没有不摄法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清净名言在二谛中的判定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总第十一讲之:怪不怪,中观密护净土?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说空性得净土、说净土没净土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密护岂是诛杀?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反对净土生净土,四谛非圆舍不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穷其一生难明白,三言两语需道尽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魔的种类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烦恼魔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五蕴魔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死魔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天魔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魔产生的二十四种原因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着魔后的二十五种现象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复习难胜地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复习四谛与二谛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概论现前地—正觉现前、现见缘起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概论缘起(其中的生成与逻辑因果)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 缘起:空性正见切入世间正理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 生成因果关系之一 原因与成果的关系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 生成因果关系之二 主体与运动的关系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 六种逻辑因果关系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有为实相即是无为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十二缘起之一 概述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十二缘起之二 无明为因、生死为果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十二缘起之三 生起的过程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十二缘起之四 还灭的过程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现见缘起,入佛智海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智为先导、随缘立言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堪为法器、应闻此道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到底“无”什么“生”?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如来藏概念之由来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破四生而小心简别如来藏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如来藏的修行原理转依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宗在般若、行在净土的如来藏智慧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中观见在中国:僧肇《肇论》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论“无生”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断见就是常见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如幻的因果联络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破四生得无生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凡夫、二乘和菩萨的三重境界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罗汉的现象界—唯见四大种性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菩萨的现象界—处处净土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三重境界、无一真实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智眼相牵,盲人得度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其名曰龙、广宏我教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与“无生”相冲突的“顺世论、数论、唯识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无中生有”与“生生不息”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顺世论思想概要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教习顺世论,为犯突吉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咬紧牙关抛弃他——顺世论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逐次破除逐安位,大师批判欠商量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真唯识量”的来源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教法之东来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六家七宗(列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辩破六家七宗,确立中国禅法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政教分离,沙门不敬王者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辩破六家七宗(列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心无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本无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即色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识含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幻化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缘会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本无异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从比附玄学到立足般若,《肇论》之功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深入灭(一切戏论)定的关联次第列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深入灭(一切戏论)定的关联次第八阶段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一、闻思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二、观察思维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三、观察修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四、真如影像单空修行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五、解悟(定解)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后三阶段、破本参至破牢关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构建真如影像、反对即是魔说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执着由不显现而显现的自生主义者—数论派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淡黄仙人与《金七十论》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数论派神我与自性的关系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神我”五特性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内外道根本区别:胜义空与不空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果显因灭,产生世间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从不显现到显现的自生过程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破自生原颂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破自生译文与自释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破自生的思路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破从他体而生的自证分与依他起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不观察时随许世俗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不要不服气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随许时节因缘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余论无此法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止观并修列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止观释名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诸经论广释止观特性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止观为根本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止观缺一不可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进入“止”的前提条件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进入“观”的前提条件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修“止”的善巧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修“观”的善巧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 概说“止、观”以对治为加行之表格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 概说“止、观”以对治为加行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加行淡茶饭,乞丐最相宜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止加行中的“治贪三要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慈心观治瞋,缘起观疗痴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蕴空观伏慢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人无我的修法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法无我的修法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止、观”正行列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止正行中“五种过患、八种对治”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六等持力成办九住心是“止”的正行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由“止”的正行成就五验相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 “观”的正行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八讲之:修“止、观”的利益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十九讲之:玄奘大师译《道德经》为梵文—打下佛法…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有别于外道知识而独立存在—从思想根源上…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他生的因、缘、果元素总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错误—常见的他生因果理解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他生中的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同类因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相应因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遍行因、异熟因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因缘、等无间缘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所缘缘、增上缘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异熟果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增上果、等流果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士用果、离系果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破他生颂词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他生因果论的荒谬结局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问难与救辩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因果同时则不一相续,同一相续则绝非同时…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果显时其因已灭 因在时其果尚无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因果同在时,二者非因果,如秤之两头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眼与境识虽同在,彼此全无“生”价值;故…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总说四部宗派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第一次经典结集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后来的经典结集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四次结集,纷争日繁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二十讲之:大天引起部派分裂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大毗婆沙论的形成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学习四部宗派,汉译宗依完备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大毗婆沙论》说一切实有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有部说、根身实有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表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释《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尘刹构成的世界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有部的二谛标准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经量部的宗依

  [入中论讲记·110]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唯识宗的宗依

-----------------------------------------------------------------------------------------------------------------

数据标题文字1

明贤法师简介

明贤法师,法名道笈,1973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8岁于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依弥光老和尚剃度出家,19岁于安徽省九华山仁德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继而依止一诚长老参学有年,参与云居山真如禅寺基建及靖安宝峰寺的重建工作,之后担任江西佛学院教研主任,于禅法生浓厚兴趣,兼习汉藏南传佛教诸典籍,进学中观、楞严、戒律、及佛教造像,编辑出版《入中论导读》、《应无所住》、《僧宝论》及《禅七》等著作,随后参与东林大佛建设工作。先后于一诚长老、本焕长老、佛源长老、灵意长老、海音长老座下,接沩仰、临济、云门、法眼、曹洞五家禅宗法脉。

2006年,与台湾慧在法师并肩西行,历尽艰辛,重走玄奘大师当年西行取经道路,历时半年,于当年11月26日到达西行终点那烂陀寺,作为中国佛教使者,将一路携带的玄奘大师塑像、《六祖坛经》及禅门五家法卷,回传给了印度那烂陀寺。季羡林老先生评价为:“重走西行路”将使新世纪“文化拿来”和“文化输出”成为人类文化平等交流的重要方式。

----------------------------------------------------------------------------------------------------------------

更多明贤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