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三论宗>>正文内容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 止观释名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 止观释名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七讲之 止观释名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止观释名

  破完自生,我们要学的另一内容,就是上次课学过的一些实修基本知识。

  上次我们讲了从闻思到思维观察,到观察修,到最后产生解悟,一直到登入初地、破三重关等等这些修行理路。这些修行理路依据什么来建立呢?我们所依据的,基本是修止和修观的两条基本路线。这两条基本路线,上次的说明并不全面,只是我们修止和修观时常用的一些经验。关于止和观,我们今天还要补充学习一些内容。

  早期汉传佛教的禅偏重于止,唐以后偏重于观。止、观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止的名字叫做“奢摩他”,观的名字叫“毗钵舍那”。黑板这个表格,第一条是“释名”,就是对名字作一个基本解释。

  止(奢摩他)的部分是指的寂止。在我们心里,寂止会是一些什么样的感受呢?寂止的感受:或者说气住脉停,或者说念头逐渐专一,——深层次的专一,还有浅层次的专一,——总之它与散乱相反,绝不是顺着散乱去的。散乱分两种:一种是向外的散乱,叫做“掉举”;一种是向内的散乱,叫做“昏沉”或“沉默”。只要是清晰地一心专注,寂然不动,就一定是离开向内的沉默、昏沉,或者向外的散乱。清晰一心专注,而寂然不动,这就是“止”,就是“奢摩他”。单独抽出来,大家可以记住“奢摩他”这个词,将来会非常有用。只要是关于实修的佛教经论,乃至现在新翻译的南传佛教经论,都会把“止”翻译成“奢摩他”。这是非常普遍应用的一个词。

  “观”称为“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思维方面进行的观察,一部分是实修中、定境中的智慧选择。这个观,实际就是我们上次所说的,修行中,从闻思,到观察修,到最后的定解、解悟的过程,这些都属于观。上次也介绍了一些止的内容。毗钵舍那是对观进行说明的。

  对中观正见、中观正理,为什么我们心静、散乱心很少时理解就快,自我的感受和思维都容易契入对观的理解上,而散乱时做不到呢?原因是止和观有连带关系,不是独立的。

  若基础的止做不到,进行观有一些困难。太过分散乱,就会成为我们正理思维的障碍。像这里所说破四生的道理,即便人为地思考这个道理,也还是要比较专注才能想清楚。太过分散乱,就是你为什么弄不懂中观的原因。

  当然,观也有助于止。上次所说的一些修行方法,如白骨观、慈悲观,其实都是止法,还不是真正的观,只有“中观”的“观”才是真正的观。前面所说的慈悲观、数息观、循身观、四念处观,这些都属于止法,是修止的功夫,“心一境性”的功夫,都是为了让心能专注,让心不过分散乱。

  心为什么需要对治呢?因为它太散乱了,太偏执到一个角落里去了,让心摆不正,所以需要有这些对治。

  真正的观只包括两种:对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这两个目标的直接观察。对这两个目标,首先,我们只能在闻和思的范围内进行观察;到后面,就能有一些能断的能力进行观察;再往后面,我们就能产生解悟或定解来进行观察。所以,这个观事实需要一些基础,需要我们的心摆得比较正才容易上路。

返回目录

----------------------------------------------------------------------------------------------------------------

更多明贤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