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二十五圆通之十九 持地观地大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6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十五圆通之十九 持地观地大
 
净界法师
 
  壬二、持地观地大。
 
  平地之行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持地菩萨,持地这二个字,有二层意思:从外在的事相,他的因地是平整大地,使令大地平整,所以叫持地,深层的意思,从理观来说,他对一切冤亲的众生内心平等,这持地指的是心地,一个是大地,一个是心地,这二层意思。
 
  这时候他就从座位起来,顶礼佛陀,而白佛言,讲他过去的因缘,他说:我忆念在过去的因缘当中,有一尊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普光如来就是我们五十三佛的第一尊佛。
 
  那时候我出家,作一个修苦行的比丘。这持地比丘修苦行是怎么修的?
 
  我身为比丘,我的修行方法只有一个,经常在一切的要路津口,他不是在佛堂修学,他是在要路跟津口地方修学。要路就是众人往来的地方,津口就是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车马很多的地方。
 
  我经常跑到人很多,车子很多的地方,干什么呢?这个地方假设道路土地有危险很狭隘,有不如道路之法。这不如法的道路有什么过失呢?会防损车马,会妨碍到车子,伤害到马。我只要遇到这样的处所,我就用泥土把它做平填的工作,比较高的地方我把它移走,比较低的地方我把它填满。假设遇到有河流的地方走不过去,我在中间做一个桥梁,或者是用沙土把坑洞填平,形成一条道路。我就是在做这一件事情,经过以上的勤苦,这当中经无量佛的出世,我都是做平地之行而没有退转道心。
 
  这讲到持地比丘,他出家以后他修学的方法,这个就是他的方便门。
 
  兼修效力
 
  或有众生,于闤闠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前面讲平地,这地方讲他兼带的修学。
 
  或者有一些力量比较薄弱的众生,小孩子或女众,我就到阛阓处,人很热闹的地方,这个地方经常就是作买卖,假设有人需要去拿东西,要搬东西的时候,我就预先把这东西搬到他所要到达的处所,然后放下物品就当下离开,完全不收任何的费用。
 
  前面是讲他的所缘境是土地,这个地方兼带的他的所缘境是人,为人来搬东西。这地方有一种以布施,来广结善缘的意思。这当中有一点因缘的变化: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
 
  毗舍浮佛对持地比丘影响相当的大。毗舍浮佛就是庄严劫的最后一尊佛,就是庄严劫的第一千尊佛,释迦佛是贤劫的第四尊。
 
  这一尊佛出世的时候,整个世界是世多饥荒,当时五谷欠收,我是作为一个荷负物品的人,替人家搬东西的,不管是远是近,我搬完东西只收一钱。为什么收一钱呢?因为当时饥荒,我本来是不收钱的,但是饥荒乞食困难,所以为了维持生计,就勉强收一钱。这当中或者有马车牛车,被陷在污泥当中,我以我广大的神力,因为过去生的福德招感,他多生多劫都是为人家搬东西,或者整理土地,所以他福德大,力量也特别大,我就为他推车轮,来拔除众生心中的苦恼。
 
  到这个地方,他主要是在修学福德的因缘。
 
  佛教平心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这个地方,使得持地比丘的内心世界有一点点的变化。
 
  这时国家有一个大王,因为种种的喜事就延请佛陀,设立很多供斋的因缘。这时我把佛陀所要经过的地方,就预先把不平的地方把它填平,等待佛陀的经过。这时候毗舍如来带着比丘经过的时候,这时毗舍如来就停下来,然后摩我的头顶,安慰我说: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持地比丘的心,基本上都是向外攀缘。这是可以理解的,刚开始心都是向外面的因缘去活动,从这个地方来积功累德。但是毗舍如来点他一下说,你要回光返照,你整天面对大地高高低低,你要去想,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这山会高高低低?你虽然把它填平,那是一种枝末的修学,你要想大地怎么就高低呢?这高高低低的差别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
 
  哦!原来我们的心,本来就高高低低,本来就不平等,我们的心是种对立的,善恶的对立,染净的对立,生灭的对立,增减的对立,所以造成的世界就是不平等。
 
  你整天的整外面的土地,你倒不如把内在的心地把它平整。
 
  这一点对持地比丘产生很大的启示。
 
  于触自在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
 
  这一句话,对持地比丘的启示太大了。
 
  我即心开,悟到了宇宙万法,其实只就是我一念心性的妄动,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谓的一切唯心造。这时候他体验到,我色身里面的四大微尘跟创造外在世界的微尘,是完全没有差别的。外面的土地跟我色身里面的四大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内外微尘的这种自性,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彼此不互相抵触,乃至于刀兵也伤害不到我。因为刀兵也是一个微尘,我的身体也为微尘,微尘跟微尘本自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我对于法性而悟到无生法忍,我慢慢体会到这地大之性,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而悟到无生之理,在迹门当中成就阿罗汉果。
 
  他也可以说善根深厚,得到毗舍如来一点以后,马上觉醒。
 
  回证大果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这个地方是讲到利他的发愿。前面讲到证阿罗汉果,这地方讲到他回小向大,而进入大乘菩萨。
 
  如果有听闻如来在宣说妙莲华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的法门,我就预先到佛的处所,来作一个上首的弟子,来帮助佛陀宣扬这圆顿法门。
 
  妙莲华前面有说过,本经的法门是,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妙莲华简单的说是开显不生不灭一佛乘的法门,以不生灭为本修因一佛乘的法门,就是妙莲华。
 
  因为一佛乘的思想,他不破坏因缘的假相,即事显理,不是小乘一定要把事相消灭了,才能够显现我空的真理,它是事相在,你只要观察它如梦如幻,因缘所生法只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假相,它的本性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根本不用破坏它,它是出污泥而不染,所以叫妙莲华。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如今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在因地是如实的观察我内在的地大,色身的地大跟外在世间的地大,这二种地大是等无差别,完全是一念心性的妄动,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是一个众生随其因缘业力的妄动,随顺众生的业力而显现差别的一种假相而已。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假相自然消灭,智慧自然圆满,而成就无上菩提,斯为第一。
 
  观察地大而会事入理,证得如来藏妙真如性,斯为第一。
 
  智者大师把大乘的修行分成二部分:他说我们刚开始叫缘修。大概资粮位的菩萨都是假借事相的因缘在修学。你看持地菩萨就很清楚,他刚开始就是起一念的善念,看到土地不平整把他平整,有人需要帮忙拿东西,他就拿东西。从事相当中,慢慢慢慢的积功累德,培养善根,最后遇到毗舍如来,他就点他,你的心不要老是向外攀缘,修福报当然对,但是你要解脱,你要开始回光返照,解脱是要向内观照。你要观察土地高下,是从什么地方而来?要回光返照。所以解脱是靠智慧,慢慢回光返照,最后“啪”!整个事相的因缘破坏了,破妄显真,找到它清净本来面目,后来证得圆通,这个叫缘修。
 
  智者大师说:先缘修再真修。
 
  我们可以这样讲,修学一开始是要依止善念,一定是借因缘来培养善念,慢慢慢慢善念再回光返照,就转成正念,开始观照,观照到一段时间,真正相应以后进入无念,这时候心身空空荡荡了了分明,无有少法可得。依止无念的心,再重新出发,那时候我们讲称性起修。所以先从善念修起,先从善念而进入正念,由正念而进入无念,一般是这样的次第,先要有事相,才有理观。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466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