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五、真正的感受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2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五、真正的感受

  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前面讲“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是指道的本体。“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是指它的作用。现在讲它的相状,这个无住心体想求求不到,想抛弃也抛不掉,我们讲心性就在这地方。

  好多学佛人经常要找一个很具体的东西,可以抓、可以拿捏,就好像一个人在奋斗创造事业,就须有个成功的事业来证明他在奋斗,所谓成功就是拥有一家公司或一个工厂,或者自己是董事长、总经理,或者是有多少的股份、股权。这是很具体的,你可以肯定的。可是假如告诉你一个人的奋斗不仅在于这些,而在于奋斗过程当中自己所学、所拥有的那个部分,大概你不太能感受得出来。根器比较利的人可能马上就能体会到,但是有些人就无法体会到这个部分,会以为奋斗就是要一个成功的事业,既然没有事业就不能证明自己成功了,所以当他事业失败的时候会很痛苦。

  若是你能抓住它的本体,你会发现,只要从一开始就很认真地奋斗,虽然事业没有,可是在自己的生命里,确实可以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奋斗与成长。在没有奋斗之前,自己没有这一番阅历;经过奋斗之后有了这一番阅历,那不正是自己的事业吗?这是比较具体的,但是这具体的部分,却少有人能感受到。

  佛法是告诉我们实质内涵的重要性。一个拥有智慧的人他不一定自己买书,他会经常上图书馆去借书,借书不用钱看完了就还,但知识都拥有了,我们要的是知识而不是书。这个无住心体也就是这个样子,看似很抽象,其实很具体,它是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而这个部分你想要再去找是找不到的;想要把它抛弃掉,却也抛不掉,因为它是你本身所拥有的。

  假如这种情况你能确实有所感受,我们再更具体地向各位形容一下,这个东西像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一些本能。本能也很抽象、很难形容。例如一个人学会游泳之后,再也无法把游泳丢掉。游泳固然可以学到,但那是自己本身的一种能力,你没有办法把它丢掉。但是向外求却也求不到,那是本身自己成长出来的。

  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气质以后,要把他的气质装低一点,大概也装不出来;一个气质差的人若要装得高尚一点也是装不起来的。这种东西求不来,若想要学功夫也不是直接从这边下,要怎样去改变这个部分,也不是轻易讲得清楚的。

  各位学佛都会有一些理念,我们讲轮回,但是各位知道什么在轮回吗?是色身还是其它东西?

  我们人体包括两个部分:一种比较具体;一种比较抽象。具体的如我们的四大:地、水、火、风,这叫身;另一个抽象的叫受、想、行、识,合起来叫五蕴,五蕴当中受、想、行、识叫做名。

  四大会随着物理现象的因缘而坏掉,也就是所谓的死了。同样的受、想、行、识也有一些会跟着四大而坏去,有一些会开始去因缘重组。这受、想、行、识是来自于我们这一辈子所造的种种善业、恶业。这种种善业、恶业随着四大的坏去会产生另外的组合,然后再去跟别的四大因缘和合,这就是所谓的下辈子。而前辈子所造的善业、恶业会成为新的这辈子的基本前提,它已变成我们俗话讲的“与生俱来”。

  一个人的生命其实是和一只变形虫一样,不断地变来变去,但是在变来变去当中有一个不变的,每一辈子都跟着跑的就是无住心体;而这个部分要提到我们自己的体验它是相当深沉的,更是一个核心,它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就像我们出生在这个家里,要不要这个爸爸、妈妈,并不是你能选择的;既然出生在这个家庭,那父母亲也就是“求之不得,弃之不离”的一种现象。

  我们说学佛绝对不要在文字上转,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它很深沉,它所提到的部分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带过去。不要以为人家塞样子讲文字很简单,其实内容恐怕更要我们绞尽脑汁慢慢地去体会。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迷现量”就是迷于现前这种境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眼见色、耳闻声,各种生活的情境要是不能清清楚楚的话就会“惑苦纷然”。惑是迷惑,苦是所受的种种苦就纷至沓来,会接二连三地出现。换句话说若是对于实质的现象不了解的话,心里有疑惑就会造业,造业就会受苦。

  “惑苦纷然”有两层意义:一个就是现实的这辈子当中有种种烦恼、痛苦、障碍。另一个是讲生死与轮回。因为你忧虑、造业,所以要受苦,有时候在这辈子受苦,有时候在下辈子受苦或好几辈子以后才受到苦,这种情况我们就叫它纷然。它一再的产生永无断绝,关键就在于迷现量,现量就是当下的这个情境,这个当下我们也很难去体会,我们会说要活在当下,当下是什么呢?通常从文字相讲,我们一般人的生活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很长久,长远时前叫过去,长远时以后叫未来,现在就是过去与未来的一个过渡时期。

  以世间凡夫的理解力来讲,现在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你会发现现在根本不存在。现在不会停下来,一直过去,所以我们活在现在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要怎样活在当下?当下的解释在古代人来讲很容易了解,所以他们常把当下与现在混在一起讲,而我们现在讲“当下”,和“现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现在是过去与未来接缝的一个地方,一个很抽象的地方,过去是长远时,未来也是长远时,现在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当下则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所以在这个时候,你那个“现在”就变成很模糊的现象。大家要知道时间是最大的骗子,时间的概念是人类所能创造当中最大的骗子,各位要去体会这个部分。一个修行人在时间上、空间上他都能粉碎的,不受时间的约束。

  因此我们要活在当下,要清清楚楚,要把自己完全打开,谈何容易啊!有好多人很喜欢追求这个东西——我要活在当下!我要尽毕生之力活在眼前一刻!告诉你这是绝对做不到的。当你想要尽毕生之力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活在眼前一刻,尤其是当你要活在眼前一刻的时候,你还有眼前一刻吗?那一刻已经过去了,你永远无法活在当下。

  所以活在当下的人有一个特色就是没有意识状态,没有预期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当境界来临的时候,他捕捉得好好的。他既没有预期未来,也不执着于过去,随着六根与六尘境界的流转,他自己像是融入于水中沿着溪流前进的水滴一样,在生命的洪流里看不出他的波澜,但是他的生命洪流就是那么的壮观,浩浩荡荡的一直往前进,充满着生命的能量,充满着生命的光与热,继续不断的往前走,那水就是在这个地方随流一直下去。

  但是现在若是把你放在水流里,你就像那逆流的鱼,水往这边流,你往那边冲,于是你会冲得头破血流,落得焦头烂额,挫折、失败,然后会说:“时不我予也!”

  是谁不予你呢?告诉你顺着生命的洪流活下去,你却偏要逆着生命的洪流走上来,所以不但不能到达目的地,而且非常的痛苦,直到有一天你倒下去了,没办法,只有随波逐流,无法活在生命的洪流里。

  在这个时候,我们顺着生命的洪流走,我们不是无知地随波逐流,而是觉知地掌握住状况,且会顺势而走。假设这是一条河流,我们的生命体假设是从A开始走(图略),一个人站在这儿不是粘着于过去,就是期望于未来,那么这一点A他永远没有度到,他的生命走过这一点的时候是白走过的,因为他不是把生命停在甲点就是乙点,虽然A点他也要走过去,但是他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

  可是一个修行人必须活在当下,他确定站在A点,但是要注意因缘的变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都很清楚地一个一个点一直移过来,每一个点的变化都很清楚的掌握住,所以他整个生命洪流走过来以后,假设C是终点,从A走过来以后,他每一点都确确实实掌握住。在这种状况下,他绝没有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观念,所以当下的现前一刻,它就是永恒。

  虽然到C是生命的终点,可是它的生命是继续往前走,所以一个修行人若是有人要杀他,他并不要紧,因为四大可坏,但是“无住心体”却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一般人的生活是从甲跳到乙,或是乙(未来)跳回甲(过去),一下子想明天一下子想昨天,没有办法很稳定地站在生命当下的这个点上,要是能站在当下这个点上,你的每一个微动都在当下,不攀缘过去也不攀缘未来,所以当下就是永恒,一直到你的四大坏掉,不管是人为因素或者物理现象毁坏你的身体,你那无住心体仍可以掌握得住。

  一个会掌握住无住心体、生命本体的人,他下辈子再来一样的潇洒、飘雅,但是一个凡夫就没办法了,因为他是黑白无常挟来的,随着所造的善、恶业,受、想、行、识这四个部分,另外去找一个四大因缘和合,这里面的变化太大了,唯一自己能够肯定、掌握的就是活在当下。

  我们绝大部分不能活在当下,就是迷现量惑苦纷然,不能活在当下,那么你的迷惑会使你造业,造了业就会受苦。在现实的人生当中我们不怕这些,因为你有福有报啊!所以人家不敢惹你。

  我们要把这实质的部分给你展现出来,让你能够体会不要再迷惑造业了。造业的情形相当多,最可怕的就是因为我们无知,认为不要紧,那就变成无明,所做的也就是业。无知是愚痴,愚痴应该是善恶不会分别。在我们的行为当中,会很自然地产生一半是善的、一半是恶的,这是正常情况,因为善与恶都有无量无边,所以很自然发展出来就有一半是善、一半是恶的,要不然顶多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一善,三分之一恶,三分之一不善不恶;不管分成三部分或两部分,大致上我们是划分成善、恶两个区域。

  无知有一个毛病,它会认为“不要紧”这就麻烦了,因为要紧与不要紧不是你确定的。你认为要不要紧是你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去定义的,而那个现实生活给你的标准是社会的意识状态,社会的意识状态叫公序良俗,那是人天福报。可是一个人真正要不要紧,是在确定你要不要再轮回的这个部分,所以一般人讲不要紧,也就是告诉你继续轮回不要紧,假如你是在三善道那大概还好,若是在三恶道的话那个不要紧就很麻烦了。

  “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要悟到真性而空明廓彻是相对于“惑苦纷然”而说的,前面讲“迷现量”是指你对于这个现量不能了解,现在我们对于现量能了解叫做“悟真性”。若能悟真性则你在每一个动态当中都能充分掌握,这个叫做悟真性。

  六根接触六尘当中那个瞬间的变化若能掌握得到,那么你就在永恒当中,这时候不攀缘过去、不攀缘未来,意识状态不起作用,这时候心境里面就会一尘不染,一尘不染的时候就是空明廓彻。

  一尘不染我们一般传统的说法就是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不会烦恼我们,这是一尘不染的基本定义,这样子讲不晓得各位能体会多少?

  什么叫做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说眼见色,这地方光线好不好?颜色好不好?我们所面对的,所认识的是怎么样?这是一种色尘没错,问题是在“不染”两个字上面,这个六尘境界都要不染我们的心,心要怎样才能不染?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智慧在哪里?就在这里。

  若说自己都不染,那么你是怎么肯定自己不染的?你真的能肯定吗?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打坐不起心动念,我就是!我就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我看得清清楚楚,我就是不起妄想。”其实那不是不起妄想,而是叫断见,甚至连空心静坐的功夫都还没有,一个会产生那种现象的人,他有很多幻境会产生。

  常听到有同学讲:我一坐不小心就两个钟头过去了。其实绝大部分的人是一坐就睡了两个钟头,但是自己并不知道,尤其是吃过饭洗过澡坐下去好睡觉,这是第一时候。第二时候是晚上睡觉前累坏了,于是洗过澡静一下,坐下来打个盹精神都来了,这是打盹而不是静坐充实生命能量,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在打瞌睡。

  生命有一种智慧,此智慧会战胜你的意识,也就是说你用脑筋,但脑筋敌不过你的生命,这种人应该是很有善根的。而我们现在一般人是脑筋战胜我们的身体。现代人的生活是用脑筋在过生活的,自己的生命是被脑筋在支配的。各位留意看看!各种生活的行为动作等。我们在佛法中的情况在社会中也有,只是佛法中的意识状态与行为规范跟社会不一样。所以社会人服装会很整齐,服装、仪容各方面做得很好,我们知道他受过非常良好的社会教育训练,成为一个标准的社会人。

  佛法中也有这类经过严格训练而成为非常良好的修行人的这种模范,但是这种模范他是不会成就的。你会发现修行人会摆这些威仪、姿势,这种层面的展现对我们的某一部分有摄受的力量,但是这些摄受对我们来讲未必是真实的。

  我们要和各位谈的就是这一个真实的部分,你能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之所以叫做悟真性,希望能真正的感受到而不是说知道就好了,知道的部分不属于佛法的范围,而是属于知识的领域。

  所以我常提醒各位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关键是在于自己生命的提升,而不在于知识的累积。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小地方自己要把它排除掉,要用佛法的标准来导正,匡正不当的部分。而日常生活中不当的部分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所以要用佛法的标准,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释佛法。因为真性这种东西是你自己本身因果的部分,而不是世间的道理,世间是社会的意识状态,道理讲得通,因果却是讲不通,道理只是世间人间善法。

  方才所讲不染的部分,你内心里不染上去的那个部分,一定要自己去把它训练。一尘不染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唯识在这个地方说要或不要,不要叫不染,要叫做染。而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在修行的严格训练当中它所谈到的就是清清楚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有没有觉知到?觉知以后你要采取什么动作都可以。

  例如这东西喜欢吃就多吃一些吧!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喜欢吃,但是我不吃,因为戒贪;这东西我不喜欢吃就不要吃吧!但是修行人会说:我要吃!因为不可以分别,不喜欢吃也要吃一点,只要不吃到难过反胃就好。这当中一种情况就是告诉我们要清清楚楚,不要好不好、喜不喜欢都不知道,但是也不要执着于好、喜欢,也不要排斥不好的或不喜欢的,一切随缘。

  自己知道喜欢的是什么,也知道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是什么,那么无论你做什么决定取舍都对;假如对状况一点都不了解,含糊笼统。那么无论取或舍都不对,不对并不在于取或舍本身,而在于你对情境没有弄清楚。

  学佛人所以会很快乐原因就在这里,高兴也会高兴得很美,悲伤也会悲伤得很美,不像一般人的悲伤是一种爱别离苦,一般人的高兴是怨憎会苦,因为我讨厌的人离开了,所以我就很高兴,我喜欢的人离开了我就很伤心,那都是一种情执。

  一个修行人对于这种状况知道得清清楚楚,他没有那种情执,既然没有情执为什么还有忧伤、高兴呢?那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真正生命的部分,他高兴、忧伤都是关于整个人类、宇宙的,而不是个人的喜怒,这一点各位一定要了解。

  那个一尘不染的不染是指没有意识状态的污染,若是有意识状态的污染不能叫做一尘不染,这个关键希望各位真的能够掌握得到。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真理,真理要讲起来实在是无可说;它既没什么好的,就是那么单纯而已,可是你把它展开的时候,在作用上就众生的根器上来做区别取舍时,它确实有很大很大的歧异点。

  我们一再剖析的时候,它有深浅之不同,希望各位能真正的去体会,像刚才所画的河流,你自己要经常去体会,你若能体会到、掌握到那微量变化的部分,那么你就是悟真性了,你就活在当下了。你若是不能体会那微量的变化,那么你就是迷现量而惑苦纷然;你要是能够“悟真性,则空明廓彻”,心里就像万里无云的晴空一样,能让我们朗然,整个心能开怀,能任运而为,在这任运的当下,我们才是一个真正自在的人。我们处处受到拘束,就是因为我们现在不朗然,对于真性不了解,这就是迷现量。

  这是属于“理”上的部分,它牵扯的出处比较严谨,但是可以看到这种文章它都是对举法。下面对举的部分,可以用二元分立的方式来重新向各位说明,那就比较有变化了。

返回目录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