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六、生命是总体的存在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2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六、生命是总体的存在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现在用“空、有”两字来说明即心即佛。我们谈佛法就是谈心地,有几个地方希望大家对佛法所讲的东西,能够有一种完整的认识。一般人在这方面常会产生极端的偏差,那个极端的偏差通常发生在两种现象上面。

  第一种现象叫做推理的误谬;第二种是语言的陷阱。怎么说是语言的陷阱呢?因为心境是一种内心的状态,内心的状态若是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它本身会产生一种缺陷,而语言的表达又是一种定向。所谓定向,就是一种很确定的状况,但是内心的状况则是一种总体的,这种总体必须全部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是呆一个部分而已,可能是内心感受的一个重点或是某一个角落,没有办法全部把它表达出来。

  譬如我们在解释生命是什么,那只有你内心才能感受到,自出生后这生命即具有吃、睡、活动的能力,而在作语言表达的时候,可能只表达某一部分而已。我们日复一日在成长,同时你也会发现我们也在死亡,但是通常我们叙述是从生存这方面来谈的,并没留意到死亡的那一面,这就是语言的缺陷。当你执着在这个缺陷而不自知时,它就变成一种陷阱,把你的整个思考往那边缠进去,你就没办法走出来,而且会造成一种很严重的意识状态,这是语言表达上的缺点。

  不只是这样子,我们会做推理,这推理本身就有一种假设前提,假设的前提不见得正确,因为它是假设的,所以它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按照这种假设前提去推理的时候,它自然会出现很多错误,可是我们并不知道。

  一般人对于事项的接受通常来自于推理,他认为这样子才叫做有道理,而很多道理却是没有道理的。当你把那些没道理的当作道理,那就产生严重的错误了,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就产生这种现象。

  我们告诉各位要做这种心性表达的时候,可以由两个方面来留意:一个是正向的;一个是负向的。我们从这两方面同时来考虑,大概误差会少一点,因为有些地方还不止正面负面。正面负面是用二分法,而生命是总体的,有时候不是二分法所能解决的,有时它必须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二分法会有比较好的情况是避免我们朝某个极端去,这时候可以用另外一个极端来把我们的偏见加以导正。在这篇文章里它谈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所引用的句子来跟各位谈谈。

  第一个讲“即心即佛”。即心即佛是总说(在佛门中还有一个主张就是“非心非佛”。非心非佛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解释法)。它是从正面来讲的,它说我们的生命就是佛,每一个众生都有生命,所以说每一个众生都是佛。

  既然每个众生都有生命,那么我怎么会是个烦恼佛?佛怎么会有烦恼呢?这地方告诉我们“唯证者方知”,只有证得的人才能知道,而现在我们则必须弄清楚,证得的人他到底知道些什么?其实,他所知道的就是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用白话来讲叫做生命就是佛。现在我们要谈的就是生命这个东西,它牵涉到我们刚才所提到的总体性,具有全方位、多样性,这方面若是不能体会的话,便没有办法认知。

  佛的本身是觉悟,这觉悟具备有几个条件:第一它有高度的警觉性;第二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力;第三要有醒悟能力。若不具备这三个条件的话,自觉不能圆满。其次是觉他,也就是你要能觉悟起来,光明照彻,不但要照彻自己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光明也要照彻一切众生,让众生没有阴暗,这叫做佛。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会发现生命是什么?觉悟是什么?一般人在讲觉悟时和生命好像扯不上关系,若说我们要觉悟的是人生宇宙的大道理,那么人生宇宙的大道理是什么?人生宇宙的大道理就是生命的存在。

  心若不能体会生命的存在,这个心叫“死心”,而不是我们活着有用的心。也就是说,即心即佛就是这个能体会、感受生命存在本质的心。心是什么?你若再去解释“心”这个字,那就失去意义了。它是一个存在的东西。而不是一个了解的东西,生命是一种存在的状况,而不是一个被知道的东西。心是指对这种存在状况的感受与体认,而不是去记忆、认识这个东西。当你用心去认识这个东西,那个心叫意识,假若用心来感受、体认这个存在的状态,我们叫它真心,根性就是指这个部分。

  “即心即佛”是指我们对于生命存在状况的体认,它就是佛。你有没有体认到存在的生命?有没有感受到?若有感受到就成佛了。那感受是全面完成的,佛就是存在的本然现象。就存在的本然现象来讲,那叫本觉,我们去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本然现象,就叫究竟觉。所以说“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你要去感受体认它,否则你根本就不知道,因为它不是你知道的东西,而是你感受体认的,所以才叫唯证者方知。

  本文中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它讲的是全方位的,生命是一个很具体存在的东西,而不是你所认识的那些字,那个存在的现象自己要去感受才体验得到。但是假若还有一个你可以证到的、知道的叫“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慧日这智慧光明就沉没了,沉没到被“有”给遮蔽了,虽然唯证者方知,但是这个“证”不能执着。所以说我们学佛要想成佛,绝对不能执着于成佛上面,一执着就不对,绝不能成就。

  那么若无照无悟,没有照见与可悟的东西,“则昏云掩蔽于空门”,空性就被昏昧无知所遮蔽了。他用这两个来对照,和我们谈塞个部分,也就是我要和各位谈的。它是“心要法门”当中最微细且最重要的关键,但是一般人都把它疏忽掉了。偶然会发现一些学佛人很狂傲,人家说:“师父啊!我业障好重!”答:“业障有多重拿来我替你挑。”这意思就是没有业障这东西,但又不敢直说没业障,这就是“无照无悟,昏云掩蔽于空门”,把空解释到偏差的地方。

  又若有人说:“我已证得阿罗汉。”或说:“已成就某某境界。”这种情况叫“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因此各位要去感受,这东西没法子讲。

  譬如中医师看病,捏一下你的穴道,有痛没痛只有你知、他知,从接触的那一刹那医生的手很清楚,这就是一种感受、感觉,外人不知道。但是你若无经验,那么你也想象不出来,旁人也感受不出来,所以说唯证者方知。

  医生有这种经验,所以他知道,你说有或说没有,都不对。因此有证有知,无照无悟,般若的经典里有叫双遣或双破,不是空也不是有,在这里讲空或有都不对。生命是总体的存在,从某一个角落来讲都不对,必须就总体来感受总体是什么。

  现在要讲的是为什么讲“有证有知”不对,讲“无照无悟”也不对?前面谈到生命的存在是总体的,也是多样的,多样中有好多是对立的,对立的就是正反两个都有。譬如我们的生命从出生以来过一天也就死亡一天,也就是说随着我们生命的存在,死亡一直在累积。所以生、死两个同时存在,单讲一个就不对。

  这里要讲的是觉悟的这件事,觉悟的本身就是“证得”这件事,它比生命的本身更微妙,因为生命的存在是一个既有的事实,法界体性本来就在那个地方。各位看过闪电吗?闪电当你看到时它已经消失了,几乎可以说是出现与消失是同时的。闪电的出现是具体的事实,当你看到闪电的那一刹那都是不小心看到的。我们要觉悟生命的存在,说实在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不小心觉悟到的。

  生命是存在着没错,天空经常在闪电,可是你看到闪电的机率却非常的少。觉悟也是一样。觉悟这东西很难讲,若说有看到却又拿不出证据来,那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其实那只能叫做瞥见,被瞄到了而已,很快就不见了;说有看到却又抓不到它的踪影,你得到了却又描述不出来,因此你说有得并不对(因为拿不出来),说无得也不对(因为有经验)。

  你会发现觉悟这东西实在很难说它,也没办法说它。但是存在的本然现象可以说,它可以借用很多例子来说明,因为它本来就存在,只是你知道或不知道而已。

  当你发觉它的时候,那东西瞬间即逝,假如说你有那个经验,事先由周遭大气环境变化可以判断测知刹那之将至,那么以快速摄影机连续拍摄几个钟头,只要你有工具、技巧,必定可以捕捉到那画面,但这就必须是证者方知,我们没经验的人能体会到吗?

  以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证得的人所讲出的话,必然产生语言的陷阱,他(有经验的)说有,“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语言陷阱就出现了。当你这样子一再陈述时,他说不是!不是这样子!你就会去筑起一个理论的架构、桥梁,结果你所走过的与他所捕捉到的不一样,这叫推理的误谬。

  但是你会发现推理的本身没有矛盾,而推理的结论却错了,这就是你假设的前提有问题。佛法在分析我们心性的时候,它就谈到这个地方,这不是文辞美不美的问题,而是你对心性的感受。

  我们讲心要,心地的法门要去感受,若感受不出来,那我们实在没办法再讲下去。你能不能体会?它有没有?有!但又不是你讲的有,就像夫妻之间先生准时回家吃晚饭,太太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这都是一种无声的爱的表达,在很平淡的过程当中,它能够表现出来。有一幅画——主人衣衫并不华丽,但是他的狗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那种情境表达的就是人狗之情。你若体会不出来,那是你的善根不够;你内心若已感受到那一幕情境,也就是说,生命存在对我们一般人来讲,不是透过一般的表达方式,而是需要去体验,“无、有”都是相对于这个地方讲的。

返回目录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