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众生依止内分而产生坠落的相貌!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2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众生依止内分而产生坠落的相貌!
 
净界法师
 
  己二、约情想别示
 
  前面只是把内分外分的名称标出来,这以下就把内分的情爱跟外分的理想,它的相貌各别的标示出来。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是讲到众生的坠落之本,第二个是超生之本。先看众生依止内分,他产生的坠落的相貌。
 
  坠落之本
 
  贪爱为本: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这是讲什么叫内分,先把它标示出来。
 
  为什么叫内呢?众生的分内的事情。这句话的意思,诸多古德的开示说法都是一样,就是众生以造作恶业当做本分事。说我们内心当中也的确有很多的善根,有很多烦恼,但是为什么就把烦恼当做分内的事情呢?就是你造作烦恼不必别人教你。就是一个人你把他放在深山地带,没有受过教育,他很自然会造作很多的很自然的烦恼,这个不必教的。但是外分就不同了,你要经过教育才有的,正常人是不能生起外分。所以它把这个内分就是说:我们对于各种东西的贪爱是不必别人教的,就是做这件事情是众生本分的事情,因为生生世世就做这件事情。
 
  什么叫内分呢?因诸爱染,发起妄情。众生内心发动爱染,染就是爱,爱本身就是染着嘛。贪爱以后,当然我们有二种情况,第一个是对治。用持戒或者修止观来对治,它就慢慢消灭,假设你没有对治,就会慢慢进一步就发起妄情。前面只是贪爱,这个地方就是有那个取,爱取的取,就是那种执着而不相舍离。
 
  所以我们在讲十二因缘的时候有提到,爱的话就是你很喜欢,但是你不一定想要得到,可有可无,就是看着它很不错、很喜欢;到取的时候,你就想追求了,你一定要得到,烦恼就更炽盛。其实爱染跟妄情都是贪爱,只是一个是轻微的贪爱,一个是比较严重的贪爱。贪爱以后当然就造业了——情积不休,相续的去造作这方面的业力,最后的结果产生贪爱的祸水,就是果报出现了,就惑业苦。
 
  这地方是先把众生的分内的相貌,这种情爱的相貌,引生的惑业苦的道理讲出来。这以下就引出四证,来证明前面的道理是对的。
 
  举例验证: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说贪爱怎么就能够产生水呢?这举出四个例子。
 
  他说这个六道众生,你可以实际去印证一下,比方说我们心,去忆念美味的食物,当然这也是一种贪爱,他所缘境是饮食,那饮食并没有现前啊,但是我们用贪爱的心,去忆念美味的食物的时候,口中就自然生起口水,这是第一种水——口水。
 
  第二个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我们去忆念过去往生的人,一方面怜爱他过去对我们种种的好处,或者悔恨,他怎么这么早就往生,为什么不多住一段时间呢?这种怜恨之心,我们就很自然的就在眼中流出眼泪来。水是怎么来的呢?也是一种爱怜之心产生的。
 
  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当我们内心把自己所得到的财宝,把它拿出来看一看,看到自己有这么多的珍宝,产生贪爱的液体,这时候你的身体就会产生光泽,像精神特别好一样,这个也是一种水,水的润泽。
 
  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当我们想着男女淫欲之事,男女二根,不管男众女众都是一样,都会流出情爱之水。
 
  所以这个地方就引证,说因为你有烦恼水,就产生业力的水,最后产生果报水,是这个意思。这个水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说贪爱产生水,这个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看总结。
 
  结示立名: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能贪的心是一个,但是它所贪的境不同,前面贪爱饮食、财物乃至于男女等等,它产生的结,这个结使的烦恼是一样的。产生水有什么样的问题呢?因为水性是润湿而不升。
 
  你看我们看到水,水有一个特性——水往低处流。你看我们要把低处的水要拉到高处,那一定要马达冲上去,它不会自己跑上去的;但是你要让水从高的地方流到下面,你就不用马达,它很自然的就往下流。所以水它有一种天生的本性,就往低处下坠,这个就是分内。
 
  我们之所以人道做的好好的,为什么会下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呢?就是你做人的时候贪爱的水太多了。这个地方它的意思就是说:理想会产生一种气,这个气啊,蒸气是上升的;贪爱会产生水,会下降。所以《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临命终的时候你到底是往下降还是往上升,看你的气比较多?还是水比较多?它是这个意思。你看我们气体是往上升,水是往下降。
 
  这地方是讲到众生的本分事,本分就是说你不用去教育他,他自然就会去做的;第二个是分外,这个就要教育了,要读圣贤书了,因为你本来是不会做这种事情,要经过后天的教育。看外分: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655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