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华严文集:华严五祖思想窥探(正慈)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9日
来源:   作者:正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华严文集:华严五祖思想窥探(正慈)

   华严五祖思想窥探

  ◎ 正  慈

  绪    言

  华严宗乃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一宗依据之根本经典;以建立义理,显示旨归,因而得名。又此宗之观门教相,经杜顺和尚初创,至相尊者继演,至贤首国师而圆备,故又名贤首宗。又以本宗旨在昌明法界缘起自在无碍法门,故亦名法界宗。贤首之后,有清凉国师澄观,作华严大疏及演义钞,维持华严正统。同时复有圭峰宗密大师祖述清凉,盛弘此宗。以上自杜顺至宗密,人称为华严五祖,盖开创并演畅此宗五大功臣。

  在中国佛教宗派中,以《华严经》为依据的华严宗,乃独具幽邃论理思想的教学,亦属中国佛教哲学的中柱。所谓《华严经》的思想渊源,是佛陀内证的实践真智精神;即佛陀的究竟觉悟,妙证物我一如,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的实相境界!十方诸佛国土同时俱现,甚至过去,未来际的一切万有,均无不现的微妙为本质!换言之,即理智与实际,主客与心物融会,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  之相即无碍的现象,故华严思想,曾与印度的最早期就展开殊胜的成果,而且成为佛教各系的集大成。

  华严,就经典而言,它是印度佛教中期的大乘产物,但作为一个学派而言,却是中国佛教最突出的一个宗派思想。中国佛教之所谓中国佛教,固有其多种因素促成,但最契合中国人圆融心态的则莫过于华严。因此,就哲学观点说,如果以圆而神代表中国人形而上的思想境界,那么中国人遇到了华严经后,才算是真正发挥了最高的形而上境界,亦即所谓不可思议境界。中国人的形而上境界,亦只有在此处才获得大休歇,而又大开拓。两种不同文化的结合起来,而又产生共同的精神高元,华严宗可说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大的成就之一。

  一、杜顺大师的华严思想

  《华严经》自晋代佛陀跋陀罗翻译以来,早经讲传疏解,但尚未成一宗的组织。直至陈、隋之间,终南山杜顺和尚,发扬华严一乘法门,总括华严的奥旨作《华严法界观门》一卷,及《华严五教止观》一卷,为开华严一宗教观之先河。

  第一祖杜顺(558—640)称为杜顺禅师,号帝心尊者。其先师不明,时人推称为文殊菩萨化身,以神僧而闻名,富有诸多奇瑞。著述义解之书多以修观为主,《五教止观》一卷,说五教三观门,为五教判之渊源。《法界观》一书,说三重之观门。成为自家华严教学之根本,为事事无碍十玄缘起之根基。

  法顺在《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两部著作中,首先开创了华严宗最初的判教说和法界圆融的理论。《华严五教止观》的内容,是法顺根据佛教各种经论中不同的教义,将止观分为五类:一法有我无门(小乘教),二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三理事圆融门(大乘终教),四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五华严三昧门(大乘圆教)。法顺这一分类,阐述佛教实际修行,自浅入深,由小向大的次第,智俨受之,又于《孔目章》约为五教,以示华严之高。后来法藏正式定为小、始、终、顿、圆五教之判,实继承其说。法顺又在《华严法界无碍门》中,将《华严经》的主要理论概括为: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同遍含容观。以后经过智俨、法藏和澄观的发挥、组织,成为华严过的重要理论之一,即关于“四法界”的理论。又智俨作《华严一乘十玄门》,也题作“承杜顺和尚说”,法藏继承之,加以发挥华严事事无碍的意旨,在所撰《华严经探玄记》里对智俨十玄条文的次序和两条名目做了最后修改的定论,故华严宗人对智俨的十玄门称为古十玄,法藏的十玄门称为新十玄。因此,法藏的华严宗大成,其有关法顺、智俨者,至为明确,即说华严宗一脉相承,得自法顺者独多,非虚语也。故古来说华严系统者,唯谈杜顺系统,不详言智正系统,因华严宗之成立,受杜顺的影响最大。杜顺在华严宗创立史上之功,诚不可没,故在此详言之。

  二、智俨大师垢华严思想

  智俨,晚年别号云华和尚,又号为至相尊者。他十二岁从杜顺出家,聪慧好学,到处求教。遍听《摄大乘论》、《十地》等经律论,感到佛教经典和派别很多,难以遍学,因在经藏前发誓,信手探取,得《华严经》一卷,于是决定专学《华严经》曾于至相寺从地论南派慧光系僧人智正听受《华严经》,还有疑义未解,遂搜寻各种疏释,得北魏慧光所撰《华严经疏》,对此经所说别教一乘和无尽缘起的义旨,有所领会。从至相寺智正钻研《华严经》,并从以前地论师慧光的《华严疏》中得到启发,深入领会华严经别乘一教的地位和其中关于法界无尽缘起的思想。后遇僧人告以欲深入华严一乘妙义,必须深入理解《华严经》十地中的六相义,他便从事研究六相义,进一步领悟十玄义,作疏解释六十卷《华严经》的义理,写成《华严经搜玄记》五卷,时年方二十七岁。他对著作很慎重,不急于求声誉,这部著作直到晚年才在至相寺发表弘扬。从而阐发了“十玄门”、“六相义”等思想,奠定了华严宗的主要理论基础。

  所谓“六相义”,是依据华严经法界缘起说,来分析一切现象都具有:总、别、同、异、成、坏六种相。其中,总、同、成是说,每一种缘起中,都具有各种成分(总),各部分互相依待而成一总体(同),由是而各部分缘起法才能结合成一种法界(成)。相反 ,别、异、坏是说,每一种缘起中,各种成分都有其差别(别),各部分互相生成,而仍是各各有别(异),由是各部分并没有离开自己的地位去与其他部分结合成一种缘起法界(坏)。智俨认为,这六相中,虽然两两相反相对,但又是两两相顺相成,同时具足,互相圆融无碍的。因此,总别、同异、成坏都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而丰富了《华严经》关于法界缘起的理论。

  所谓“十玄门”,也是对华严经无尽缘起,圆融无碍理论的发挥。它的主要内容是说,一切法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互相包摄的。一法中包含一切法,一一法中有无量法,乃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此反复说明缘起无尽圆融无碍的道理。

  智俨著述有:《华严经搜玄记》《华严孔目章》《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五十要问答》《金刚经略疏》等,其中《华严经搜玄记》,是解释《华严经》,显示一经的教相及观行的方轨。后来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即祖述此书而作。《华严孔目章》,是指示一经的大纲。《华严五十要问答》,是解释一经的要义。《华严一乘十玄门》,是根据经义建立十玄缘起的新说,为法藏《华严探玄记》、《华严教义章》阐发十玄门所依据。因此,华严一宗的教相和观行到智俨时就已粗备了。

  将《华严经》配置于观行组织体系,就是“法界观门”;对之教理的组织,即“一乘十玄门”。所谓“一乘十玄门”,乃以澄观大师,在周遍含容观的“十门”中,导出“十玄门”;但“十玄门”的组织,却是由智俨大师而大成!这可以说由法顺而智俨的传统思想,成就“一乘十玄门”的渊源是至当的。关于“一乘十门”,乃从《华严经》的根本思想,树立于法界缘起;且将缘起自体的本质性,分为因果两门:因是属方便缘修的普贤观,果乃自体窨的十佛境界。又果系绝说相而不可说;因是可说而明方便随缘!如是思想乃依世亲大士《十地经论》的“十地品”说而来,且确定《华严经》的根本性,才树立因门可说的教学组织,成为法界缘起的体系。

  智俨的主要思想理论,是十玄缘起,在他所撰《华严经搜玄记》《华严五十要问答》中,关于六相的解释,还很简略,而关于十玄缘起在《华严十玄门》中却有详细的解说,说明《华严经》的主要教理是法界缘起,此经为阐明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相状而立有六相圆融的教义,智俨在六相圆融教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十玄缘起事事无碍的法门来进一步章明华严法界缘起相即相入的重要理论,皆是谈事事无碍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尽缘起,以宣扬万物一体万物相关的妙理,故六相十玄即是华严法界缘起教义的要领所在,亦即本宗不共他教的别教一乘妙义所在。因此有人说,六相十玄缘起之义若不明了,则于《华严经》一切教义皆不能了。

  由《一乘十玄门》,还元于《法界观门》,始能理解到法顺大师的思想!且通览《搜玄记》的传承,也可知智俨大师的教学思想,乃承自法顺大师而展开教学组织!但其内容,却非整然的由缘起体相而观实践的法门,仍依《华严经》的义理而组织教学体系,且也依之为构成判教思想的渊源!

  智俨判教的理论,在他所撰《华严孔目章》中,虽有“依教有五位差别不同”等语,但对于五教的名目,尚未固定下来,有处说小、初、熟、顿、圆,有处说小、始、终、顿和一乘,有处又说小、初、终、顿、圆。可见他此时立教还在草创,未作定论,直到他的弟子法藏的著述才有了完备的立教分宗组织,所以华严宗的实际建宗立教者不能不推法藏。

  华严宗在法顺时是明示华严经之观行的立场说,至智俨稍有施行教理之整备。从宗门看,渐由实践门转移到教义门,为次一代的法藏,造成其形态,更为明了。即决定了十玄缘起之名目,构成了其理论的组织,于华严经确立同、别教之意义。又、关于缘起之成立,因缘之六义为论立种子之六义。接著给予六相圆融之基础的理解等,在教学组织上奠定了强有力的地位。

  三、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

  第三祖法藏(643--712)被称为贤首大师,封号为国一法师。他十七岁出家,遍读佛教大乘方等经典,以后师事智俨深得《华严经》玄旨。华严宗的基本教义和理论,到法藏时才建立完备,同时也才正式蔚为一大宗派。他虽然被推为华严宗的三祖而实际上是华严宗的真正创立者。

  法藏,被尊称为贤首国师,(相传此名为武则天所赐),因此华严宗在佛教史上又称为贤首宗。贤首宗又名华严宗,“华严”是因本宗尊《华严经》而得名,依《华严经》圆融无碍的佛陀最高境界为宗旨而成立的派系,故名华严宗。

  先有杜顺大张华严的教网,教化道俗;次有智俨著《搜玄记》等始成一宗的组织;到了法藏才集华严之大成著作有二十余部之多,是开立华严宗的组织;到了法藏才集华严之大成著作有二十余部之多,是开立华严宗的大功臣,后代学人以纪念这位大德,故称华严宗为贤首宗。“贤首”是因本宗为贤首创立而得名。

  华严宗虽说依《华严经》而立教,但它对《华严经》的发挥是创造性的,因此成为中国佛教特有的教派之一,并传入朝鲜、日本。华严宗以“理”、“事”等中国人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概念来阐发佛教大乘思想,同时又比较注意对范畴之间关系的细微分析,因而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较大的影响。两宋的程朱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华严宗思想影响的,这是值得注意的。

  关于法藏的教学,乃由其传统,即继承法顺、智俨的思想,组织教理体系的集大成!即将杜顺的《法界观门》组织,摄于《发菩提心章》中;更以《华严五教止观》,纳入于《游心法界记》。又将智俨的海印三昧思想,摄入观法的组织体系,即成《妄尽还源观》;但其整然的形式,却是依《大乘起信论》而来!上举可知法藏的实践门组织;而其体系,乃依据《华严经》思想为骨干;以呈上义湘大师的书简中就有明显的具述其旨趣。

  法藏的基本思想,大体上都是从智俨然那里延续下来的,但他比智俨的一些说法更明确,更充实了。如在判教理论上,教分为五的思想在杜顺和智俨那里已都有表露,但明确五教的名称和次序为:小、始、终、顿、圆教,则是由法藏才确定下来的,他并且据此把当时的各宗派分别判入上述各教,而把华严宗抬到一乘圆教的最高地位。所谓“五教”主要是从“教法”上分的,同时法藏还从“教理”上,依据中、印各派所讲的理论,分为十宗。又、他也研究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家所据不同佛教经典,宣传不同教义的情况,把各家按先后次序分为十家等,大大地充实了华严宗的判教说。

  对于华严宗阐明法界无尽缘起教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范畴,如“四法界”、“六相义”、“十玄门”等,法藏也有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而特别要提到的是,他为了使这些教义易于为人们理解,做了许多通俗化的工作,从而使华严宗的影响更为扩大。如、他曾被武则天召去讲“六相”、“十玄”,讲了半天武则天也听不懂。于是他指着殿前的金师子做譬喻,反复阐明,“帝遂开悟其旨”(宋高僧传卷五法藏传),这就是现存的《金师子章》。又如,他为了使人们对《华严经》中缘起无尽、圆融无碍的理论得到感性的认识,曾设十面镜子“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丈余,面面相对”,然后在中间放一尊佛像,点一支蜡烛照之,于是十面镜子中,“互影交光”,佛影重重,而“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

  法藏的教判论,竟以如何的体系而成立?乃承智俨的教判思想,专以理论性而构成;即以三乘于始、终、顿的分判与一乘,组织同、别二教为旨趣!然虽以一乘为 主体的针对三乘,却仍以缘起论为中心,是值得注意!如唯以教判论,即针对教学性的理论为基础,展开阶层的体系为原则。另一方面:对实践性的组织,也依《华严五教止观》而树立;这在智俨的五乘组织, 已具明显的叙述。

  法藏的教判论为缘起论的统一,树立圆教法界缘起的基础理论,乃置于始终二教的综合判;因对于始教,即以“空”为主体的龙树、提婆大士的中观系,及摄三论教学中的思想。又对于“相”的问题,乃依无著、世亲大士的瑜伽系,及容纳法相教学,组织大乘教学之空有系统的统一,而成立华严教学。但其综合统一的理论,却是以终教而针对“如来藏缘起学说”为主题论的特色!

  法藏在观行方面,祖述杜顺法界观门,以法界观为华严一宗的枢要。此观略有三重:一、真空观,说观诸法的本性即空,但非断灭空,亦非离色的空,乃即有而明空,其所谓空,亦无空相可得,故名真空观。此观依于理法界而立。二、理事无碍观,说于前唯真空观于此则进而峻峭诸法的事与真如理,炳然双现,圆融无碍,故名理事无碍观,此观依于理事无碍法界而成立。三、周遍含容观,说由第二观而知理事融即,更进观同具真如体性的一一尘法,相摄相融,一多无碍,大小相即,重重无尽,融通自在,如彼虚空,普遍含容。故名周遍含容观。此观依于事事无碍法界而成立。以上三观,相即相摄,非初观外,别有二三,既不旁横,统该法界,故名法界三重观,为华严宗的根本法门。他于华严三昧、普贤观、三圣圆融观、华藏世界观等,无不该摄于法界观中。

  法藏一生,大弘华严教法,前后宣讲晋、唐译本《华严经》三十余遍,又得武则天护法提倡,中宗、睿宗都礼他作菩萨戒师,是为华严一宗极盛。著书极多,《华严五教章》四卷(又云三卷),被尊重是一宗代表之教学书,明析确立教判仔细组织教理。又《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是晋译《华严经》的逐次的注释,为一般所通用。《游心法界记》一卷,《妄尽还源观》一卷等,尤其是为修观门而著的书。《大乘起信论义记》三卷是起信论系统的注释,为古来最重视的论书。又《华严经经传记》五卷,众所周知是史传之书。其它总计近四十部著述,因此完成华严宗一派。拮抗当时玄奘、窥基法相宗的弘盛,确立了一乘教义。即就《华严经》其组织分科说,在宗趣论上有了整然体系。关于教判上决定了五教、十宗,同、别二教等。教学的根本体系上有:三性同异义,缘起因门六义法,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义,明确而完整成为一大组织。同时有关观法之组织,亦其诸种的著述而整顿其内容,深固地完备了教学的体系。从印度以来,在教学思想上所流传的空、有二大思潮,得以善巧统一成为有、家一体的解决,于是确定了法界缘起的华严教学的中心。同时对外的法相宗说,稳坐性、相融会的立场,精巧与夺其他宗派,置华严本宗不坠且安定的地基。

  门人弟子甚多,于中以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是门下六哲,皆知为铮铮英才。日本华严初讲之祖,新罗的审祥亦亲近其坐下禀受大教。但是慧苑著有《刊定记》十卷,虽曾表露英才的尖锋将一经的分科、教判的方式,或教学的中心,于十玄缘起的组织等,想建立独自的教学,与其师完全不同是另一种见解,是故后代认为是一种异端之说而不依用。盖后为澄观极力摈斥认为是背师违立之徒。

  四、澄观大师的华严思想

  澄观(738—839),尊称为清凉大师。澄观生时,法藏已逝去二十七年,他虽非直承法藏的华严教义,其功实多。法藏晚年曾为八十卷《华严经》作略疏,但只写到第十九卷即去世,他的弟子慧苑,虽称继师遗志,续作《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十五卷,但其所说,多于法藏的意旨相违背。如在五教问题上,慧苑不同意法藏把顿教列入五教之内,因而另立了四教。又慧苑将法藏的十玄改作德相、业用两重十玄说,因此维护法藏的教义正统,在当时是华严宗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慧苑的弟子法铣曾作《刊定记纂释》,对慧苑的异说进行了指摘。澄观接踵法铣祖述法藏宗旨,写成《华严经疏》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两部巨著,发扬法藏五教,十玄等教义,并对慧苑的异说予以痛斥,于是华严一宗得以复盛华严四法界之说,原散见法藏的著述中,至澄观才另以系统的组织,作出华严四法界的重要理论。一心法界,摄取四法界,所谓心融万法,便成四种法界。澄观在所著《华严法界玄镜》中说:“言法界者,一经之玄宗。意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然法界之相,要唯有三,意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法界的界字,据华严宗解释有两种意义,一是分义,二是性义。

  一、事法界,界是分义,谓宇宙万法的事相,各各差别不同,界限分明,比如器从金出成种种形是为事法界。

  二、理法界,界是性义,谓平等的理性即真如,为一切事法所依,生佛平等无二无差别,比如众金器,其形相虽种种不同,其金的体性则一是为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此界字具有性、分二义,谓差别的事法,与平等的理性,二而不二,揽理成事故,即理即事,理由事显故,即事是理。如是理事互融,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真如与万法,融通无碍,比如金即器,器即金,是为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此界字亦具有性分二义,谓宇宙万法的差别事相,皆由平等的理性所显现,理事既无碍,则事与事亦自圆融无碍,一切差别的事相,由于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称性融通,各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关系,一多相即,大小互融,而重重无尽,自在无碍,比如众金器种种形相,由于同一金性,一一称金性而融通,是为事事无碍法界。此是华严宗圆教所显的教义(此宗为显示此事事无碍法界,更开十玄缘起,六相圆融的法门以表诠之)。因此,澄观的著作多从四法界著眼,如五教十宗的次第,澄观与法藏稍有不同者,亦因此也。据澄观《华严玄谈》所说,前小乘六宗与法藏同,后大乘四宗与法藏稍有不同,法藏第七一切皆空宗,为大乘空始教,澄观改为第七三性空有宗,说遍计执性是空,依他、圆成是有,故名三性空有,此就大乘相始教立名。澄观又将法藏第八、第九顺序互易,改为第八真空绝相宗,为大乘空始教及顿教。改第九为空有无碍宗,为大乘终教,即将终教列于顿教之后。改第十为圆融具德宗,说一切诸法,称性圆融,具足众德,周遍含容,事事无碍,主伴无尽。法藏以小、始、终、顿、圆五教的顺序,澄观则依四法界的顺序,以真空绝相属理法界,空有无碍属理事无碍法界,圆融具德属事事无碍法界故。此与法藏教义不相违背。由于澄观生当中唐时代,正是禅宗极盛时期,更因他早年受禅宗的影响很深,因而极力融会禅教,并指出法藏所以在五教中列入顿教,是别为一类离念之机而说顿教。而澄观则具体的以南北禅宗作为顿感教(见《华严经疏钞》卷八)。又澄观吸取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性具说,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此亦是时势使然,因当时玄奘、慈恩所弘之瑜伽唯识,渐成衰势,而单传直指、见性成佛的达摩禅宗,则风靡一时,因此法藏从缘起立说接引法相之方便已成过去,澄观遂别取途径,以发扬华严性起教义,而弘扬观道,以接引单刀直入的禅宗。佛法重在契机,法藏、澄观,易地皆然,非澄观存心立异。澄观在《华严经疏钞》卷二自述其融会禅教的心得说:“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之旨,开证诸佛所证之门。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天台)衡(南岳)三观之玄趣。使教合忘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澄观这一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思想,经过他弟子宗密进一步弘扬,对于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界影响很大。

  澄观一生讲《华严经》达五十遍。他的著作,现存有:《华严经疏钞》、《华严经行愿品疏》、《华严法界玄镜》、《华严纲要》、《华严略策》、《三圣圆融观门》、《五蕴观》、《华严心要法门》、《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等。

  华严宗以五教十宗来解释各种教相,以四法界来解释各种教义,以十玄六相来论证事事无碍法界。这个事事无碍法界,是本宗独得的教义。以法界三观,为一宗观行的枢要。这些就是华严宗教观的纲领,由杜顺发明,经过智俨、法藏和澄观的发挥、组织,而一宗教观具备。

  第五祖  宗密大师的华严思想

  第五祖宗密(公元780--841)圭峰禅师,又尊称为定慧禅师。宗密被后人尊为华严宗五祖,其实他的思想中已不是单纯的华严教义,而是夹杂了大量的禅宗南宗的思想。他在佛教内部是会通禅教,而在外部则有会通儒、释、道三家的倾向。因此,宗密的思想比起法藏及澄观来,要复杂得多了。

  宗密在所著《原人论》中提出来他的五教说,即所说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即大乘有宗),四、大乘破相教(即大乘空宗),五、一乘显性教。法藏五教为小、始、终、顿、圆。法藏将终、顿、圆三教皆约为一乘,故宗密合之为一乘显性教。法藏所以开为终、顿、圆三者,是约同教别教、历位无位之异也。法藏的始教,双收西域空、相二宗,以俱未尽大乘法理,故合名为始都。宗密仍分空、相为二教,亦不相豁。又《原人论》但斥偏浅不了之处,后以终、顿、圆三教,皆称了义极致,故不分之,空、相二宗各不同,今欲兼斥,故分为二。又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以教有三种,对禅宗三宗,亦执此意也。宗密的《注华严法界观门》,基本上还是据法藏、澄观的教义来阐发四法界、十玄门理论的。

  宗密著述观存有《华严行愿品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注华严法界观门科文》、《华严心要法门注》、《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经道场修证仪》、《金刚经疏论纂要》(会入《金刚经疏记科会》)、《起信论疏注》(会入《志信论疏笔削记会阅》)、《原人论》、《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裴休问宗密答)

  华严宗自法顺依经立法界三观,智俨开六祖十玄门,法藏判五教十宗,澄观总结四法界,疏之钞之,一乘圆极之理大备。但自澄观传到宗密之际,遂演变为禅教一致的趋势,而实为后世“教演华严、道继禅宗”之滥觞也。

  著书有二百余种之多,流传于世。其中圆觉经小疏十二卷,大疏钞二十六卷,略疏四卷等。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是禅源诸诠集一百卷中之残帙而已,但很完善地传下宗密教学之面目。其他所知其教学的有注法界观门一卷、普贤行愿别行疏钞六卷、行愿疏科一卷等,从这些著疏中知道他教学的一切。另外有原人论一卷,泛论儒、道,由二教说起而究明佛教的源奥。

  他的特色是教、禅一致,很明显是传承五教之判教。有时认为终、顿相同,又说顿、圆相通。其性起趣入说,以行门为本之立场,完全同于澄观。门下有传奥、圭峰温、太恭、太锡等人,未见有特殊之华严之优秀学者。

  结  语

  任何一个学说或宗派的成立,都需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蕴育才能完成。如儒家思想起自尧、舜,至孔子而集大成;佛家当中天台、慈恩、禅、净诸宗亦皆祖述天竺的大德以彰其源远流长。华严宗的成立亦然,在法藏大师集大成之前有本顺、智俨师徒阐扬于前,尤其自南北朝以来约有三百年的时间,除华严本身的研究热烈之外,地论系、摄论系的弘扬与广传,正是法藏大师集成的深厚温床。所特异于其他宗派者,乃是华严宗不祖述西天,而号杜顺初祖为文殊化身。此一宗风足资证明华严思想的建立,全依中土大德的努力与创造。

  华严思想不但不标榜印度祖师,整个思想架构、理论系统、逻辑分析等,皆中国祖师大德的智慧结晶,在思想的领域内发挥了融合各宗各派及教内教外的“大一统”思想;这种恢宏、磅礴、和谐、圆融的气势,显非其他宗派之传承、祖述、注疏而已。故其非凡之成就符合了中国文化广博、精深的要件。其思想是“广大、和谐、圆满”之象征,是积极创造的文化思想,完全符合中国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事实上,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在华严思想中完全融铸成一体。儒家重境,道家重行,华严则境、行、果兼。其中儒家与华严合而为比丘系的华严思想系统(重所诠之理),而道家与华严合为长者系的华严思想系统(重能诠之教),是为不思议之思想成就也。

  佛陀一代的教法,无非阐释此华严经;其最归趣,亦旨在归入华严经。如发挥此华严经义,则佛陀一代所说八万大藏经,皆互相交融;如归纳其涵义,则华严经九会所说,其深广无所不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把宇宙的真理与智慧合而为一,正如华严经所明示。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