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回向萨婆若,作檀波罗蜜,乃至作般若波罗蜜?佛告阿难:以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罗蜜。乃至以无二法智慧,回向萨婆若,是名般若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罗蜜;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佛告阿难:以色不二法故,受想行识不二法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世尊!云何色不二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佛言:色、色相空。何以故?檀波罗蜜、色,不二不别;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檀波罗蜜,不二不别;五波罗蜜亦如是。以是故,阿难!但称誉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为尊导。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回向萨婆若,作檀波罗蜜,乃至作般若波罗蜜?」阿难尊又继续问这个问题,你要解释一下,再详细解释令我们明白。

  「佛告阿难:以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罗蜜。」无二法,「二」这个字怎么讲呢?就是差别的意思;「无二」就是无差别境界。我布施的时候,有个能布施者,有个所接受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他有种种的原因,你肯去布施去,你也有种种的原因,这都叫做差别。现在是无差别相,这样的布施,这就是「回向萨婆若」。怎么叫做「回向萨婆若」?就是无二相,这就是回向萨婆若,这叫做「檀波罗蜜」。

  「以不生不可得故」;为什么叫做「无二相」呢?「以不生不可得故」,「生」这个字怎么讲呢?「生」,是由无而有叫生,原来是什么也没有,忽然间现前了,有因缘这件事现前了,就叫做「生」。这个布施这件事,能布施、所布施、接受布施的这些都是因缘生法,都是生相,都有生相。但是你能有般若的智慧的时候,观察它们都是没有生相,不生;它们是没有生灭的差别相的。「不可得故」,明明是有这件事嘛,怎么能说是没有这件事?「不生」就是没有这件事,「不可得故」,因为那些相,你用智慧去观察的时候,不感觉有这些事情,所以,「以不生不可得故」。你用这样的智慧的时候呢,去布施的时候,那就是回向萨婆若布施,就是回向了,就是可以得圣道,可以得无上菩提,你这个布施会有这个作用。

  若是我们没有这个意思,我没有心得圣道,我也没有心得无上菩提,我也做布施,将来得什么果报?就是世间的果报。世间的果报,就是世间上的荣华富贵,因为你就欢喜求这个,所以就得世间上的财富,就是这样子。得世间财富也不错了,你没有白做这件事,将来得这样的果报,也会令你会满意一点。

  其中有一样事我特别提出来;我们一般人,我们一般人都有老病死,这个身体不健康,容易有病;就是社会上有些人财富很多,他也有病,他也要看医生,也有这个问题。其中有一个例外,是转轮圣王,这个金轮王没有病,不老、不病,他这一生没有病,和天人一样。天上的人不老、不病,这人间的金轮王也没有这回事,就是他做的功德多;他也是布施波罗蜜,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这些事情,他做的功德比我们一般人做得殊胜,但是他也不回向萨婆若的,所以就是得人间的果报,或者是生天。生天的时候,虽然也是有漏的果报,但是比我们一般人强得多,就是不老、不病;天上的人不老、不病。我们人间的人,说那个人做了很多功德,但是你有老、有病;不但是死,前面还有老、病的问题!你没有办法避免的,不要说我们一般人,就是医生他也是会老、病。这人就是这么苦恼,的确若是常读佛经的话,会提醒我们,我们的确是不满意,这个人间的境界我们不满意,我们不欢喜这件事;最低限度应该生天嘛!就是不老、不病好一点嘛!但是还有死啊!你这不老、不病令你如意,但是死就破坏了,死了以后还是在这里流转生死,就是这样子。

  若是到阿弥陀佛国去就没有这个问题,就不老、不病,也可以说不死。了当然到阿弥陀佛国也不是说一下子就是圣人,但是终究一定会得圣道的。得了圣道以后,事情还没做完,终究是不堕落三恶道了,那么他就是只有进步,而没有退转的这件事,所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对的,是对的。这一段文就是讲到这里。

  「是名檀波罗蜜。乃至以无二法智慧,回向萨婆若,是名般若波罗蜜」,就是中间那几样就简略了。「以无二法智慧」,我们学习智慧的时候,也要「以无二法」,就是平等无差别相,来回向萨婆若,「是名般若波罗蜜」。

  我们,或者说不要只是出家人;就是在家居士、出家人一样;我们都是佛教徒,的确是要回向,这是在家人所没有的事情;世间善法,他们没有这个回向的事。就是我们佛教徒学习了佛法,有这件事「回向」;做了什么功德,你就是拿一杯水供奉佛,你恭恭敬敬地供奉佛,然后也回向无上菩提,这件事还是很重要的,它就是和一般的情形不同。这个世间上的人,不是佛教徒,他也可能有点良心会做善事,他也不知道回向;不回向,将来他还是会得世间上的福报,因为他欢喜世间的福报,所以也等于是回向了。他看见国王有大的权势,他羡慕这件事,这心一动那就是回向了,你的功德就是回向了。

  「以无二法智慧,回向萨婆若,是名般若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罗蜜?」这阿难尊者非常慈悲,知道我们还是不明白这件事,还继续问,继续问。「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这阿难尊者继续提出这个问题。

  下面「佛告阿难」,佛又解释这个问题。「以色不二法故,受想行识不二法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不二,为什么说到这里干什么呢?说到布施的时候,怎么说到色受想行识干什么?就是能布施的人,他也是色受想行识,接受你布施的也是色受想行识,都是具足这五法,名之为众生的。现在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是这个意思。

  「以色不二法故」,色是无差别相的。「受想行识」,这个「受」,我们也是有受,就是苦受、或者是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个「想」,我们的妄想是太多了。这个「行」就是……;这个「想」是一回事,「行」是有意志的行动,那时候叫做「行」。就是我们还没有一定的意愿,但是可以东想西想;但是有一定的意愿的时候,这时候就名之为「行」了,就是它有力量去得果报了,和这个「想」有点儿不同。「识」就是我们的眼识乃至意识。「不二法故」,这个受想行识也是差别相的,但是现在观察它是无差别的。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他是超越了一切世间法,一切世、出世间的法,是特别殊胜的;他这个差别相也是平等相,和一切法无差别的。

  「世尊!云何色不二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阿难尊者还要继续问,怎么叫做「色不二法」?色是平等无差别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平等无差别的?

  「佛言:色、色相空。何以故?檀波罗蜜、色不二不别;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檀波罗蜜,不二不别」,「色、色相空」,就是因缘和合所成就的「色」,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地水火风这个物质,是因缘和合而成就的色,这个事情我们若仔细去思惟,也就是这里面有问题。这个人的身相是这样的,也是色,但是和别人不同;这个人的色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个人是男人?为什么这个人是女人?都是色,但是有事情;就是业力,你不能够否认有业力,业力使令这个色变成个男人,使令这个色变成女人。

  其中有一件事我以前是说过;譬如说这个人是个女人,但是死了以后,他第二生要变成男人的时候,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那个识,譬如人在生存的时候,她这一生完全是女人,她这个心就是时时有女人的想法,她不会有男人的想法。但是死了以后呢,要做男人的时候,这个「行缘识」,他这个业力来控制他的识,就变成男人了,他不是女人,他是男人的想法。前一生是女人,这个第二生变成男人了,他有男人的想法,为什么忽然间变了呢?就这个「行缘识」,这个业力控制他,使令他转变了,所以业力是很厉害的啊!

  所以我们佛教徒要改变自己的业力,要做这件事,你要做这个工作的。要怎么改变呢?要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习这部经,你的思想就改变了。改变、不是一下子改变的,要逐渐地、逐渐地改变。要改变什么?改成佛的思想,不是凡夫的思想,改变成圣人的思想。这个小乘佛法,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法,但是不可以轻视小乘佛法;小乘佛法能得圣道,好过你修这个散乱的世间的善法。世间善法,你可以几百亿的做功德,你还是个有漏的境界,不能得圣道。但是小乘佛法,他就是用一杯水供佛,用少少的钱做一点功德,他回向阿罗汉,想要得涅槃,就会有这个力量;他修四念处,如果诚心的话,那就能得圣道,就不流转生死了,就是思想改变了的关系。所以这个地方,这一段文实在是告诉我们要修学圣道,不要继续以前的那个旧习惯,做这有漏的、有为的功德,不应该这样子。

  「色、色相空」,这个色;为什么我们成就这样的色?那个人成就那样的色呢?就是因缘,就是业力成就的。而这个「色相」是空无自性的,是无自性的。我们刚才讲这个「摩诃般若」,讲「般若」的时候,讲到这个问题。这个「空」,什么叫做「空」呢?就是没有自性叫做「空」。初开始学习这个道理的时候,感觉这个「自性空」好像很难解;但你常思惟这个道理呢,「自性空」也没有什么难,就是思惟这件事是因缘有的;如果不假因缘就有这件事,这叫「自性有」。没有人造房子,没有因缘造房子,这个房子就出来一个房子,这叫「自性有」;这个房子的自性就是有,它本性就是有,叫「自性有」。但事实不是这样子嘛!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没有这件事!就是它的自性是空的,是没有自性的。「自性空」也叫做「无自性」,就是没有自己的体性;一定要靠因缘,这件事才出现的。「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所以叫做「空」。

  这个「色相」,这个「色相」是有,「色相」是因缘和合而现的,是有;但是没有自性,它不是自己就有了,它是自性空的。你用这个道理来观察这个人,这个人是自性空,就是没有这个人;自性空中没有这个人。明明白白地、很清楚地,这个人在这里,但是观察他的自性是没有的,就没有这个人。可是这因缘有的这个人还是有,还在那里。就是也是空、也是有;空、有是同时的。但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妨有个次第;先有而后空;先观察是因缘有,然后再观察没有因缘这件事就没有,那就是「自性空」,有前后的差别。前后的差别的时候,然后可以观察同时地,在因缘有的同时,他就是自性空,这空和有是同时。不同时的时候我们容易观察,先观察因缘有,因缘具足了,这件事就出现了;观察它没有因缘的时候这件事没有,就犹如虚空,无有少法可得,就像虚空似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容易观察上来。但是观察是同时的,可能会有点困难;但是你常常这样思惟,也就不难,也会出现这件事。所以「色、色相空」。

  「佛言:色、色相空。何以故?」什么理由这么说呢?「檀波罗蜜、色不二不别」,这个「檀波罗蜜」,你用这个,或者是一杯水,或者是一碗油,或者少少的钱也好,或者其他的于人有益的一些事情,能够布施给对方,能解决他的困难,能对他有帮助;如果你有阴谋来伤害别人,用好心的面貌、用布施的手段来伤害那个人,那不是布施。所以这个布施,动机还有问题的。这个「檀波罗蜜」也是因缘生法,这个「色」就是这个人的身相,也是因缘生法,在因缘生法是无差别的,都是因缘生法。而不是说:它不是因缘有的,它是自性有的,那就有差别了。现在是「不二不别」,就是它们不是有两件事,是无差别的;都是因缘生法,也都是自性空的。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也是因缘生法,也是自性空,也是这样子。檀波罗蜜,佛的无上菩提和檀波罗蜜也是无差别的,也是因缘生法,也是自性空。「五波罗蜜亦如是」,前面是说檀波罗蜜,这里面其他的戒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也都是因缘生法,也都是自性空的。

  「以是故,阿难!但称誉般若波罗蜜」,你能这样观察它是无二相,是无差别的,是自性空的,这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作用,它能够使令一切法,有差别的法变成无二相,这是智慧的境界,所以「但称誉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为尊导」,由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就转变了这一切法都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了,可以得无上菩提,而不会去得世间上的果报。你同样的做这一件事,由于你的回向不同,将来的果报就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的。

  阿难!譬如大地,以种散中,得因缘和合便生,是诸种子依地而生。

  这底下嘛……前面是直接在法上开示我们,这下面说个譬喻。譬如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大地,「以种散中」,这个种子,这是麦的种子,或者是谷的种子,或者包米、高粱、各式各样的种子散在大地里面。「得因缘和合便生」,「得因缘和合」,就是或者要有雨、要有水、或者要有肥料、还要人工的打理这些事情,因缘和合的时候,那个种子就生芽了,就是根、茎……就生果了,这些「便生」。「是诸种子依地而生」,这些种子,有各式各样的种子,都是要依赖这个大地的力量,它才能生芽的。

  这是譬喻,下面合法。

  如是,阿难!五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得生,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

  这五波罗蜜,也要靠般若波罗蜜,它才能成为特别殊胜的境界。你这样子,檀波罗蜜也回向萨婆若,乃至智慧也回向萨婆若,那它就成为殊胜的境界了,就不是世间上一般的境界。「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我们在修学圣道、修学四念处,修学四念处也可能他的目的是得阿罗汉,并不想得无上菩提,这是小乘佛法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乃至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也要靠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观察,才能到第一义谛,才得无上菩提的。所以般若波罗蜜非常的重要。我们若常常地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现在学习这个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其中的一品;学习这部经,看《大智度论》,慢慢地、慢慢地,我们对于这个实相的般若的智慧逐渐逐渐就增长,会强大起来。这下面是结束。

  以是故,阿难!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尊导。

  结束这一段文了。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功德未尽。

  这是第二科「重明二世功德」,分四科。第一科是「天主明受持般若功德」,分二科。第一科「总标」。

  这个时候释提桓因;「释提桓因」,我们俗话来说就是玉皇大帝,就是三十三天主,他「白佛言:世尊!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字,就是这个男子、女人受过三归五戒,就可以名之为「善」了。如果这个人不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不接受不杀生、不偷盗这个戒法,这个人能称之为「善」吗?我看是不能。所以说他是「善」,应该最低限度要有这个成就,受了三归五戒的。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这个「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这个「乃至」是中间还有事情,就是还有个读诵;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这个「受持」看《大智度论》的解释就是「温习」的意思;你读这部经,常读而能够诵,但是要不断地温习,你若停在那里,那就忘掉了,所以叫做「受持」,这是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呢,「读诵」是指约文说的,约那部经的文句说的,约那部经的文句来读这个文、来诵这个文。「受持」是指文里边的义,就是读诵其文、受持其义,它们有这样的差别。

  「乃至正忆念」,这个「正忆念」是什么呢?「正忆念」就是念那个文里面的义,把那个文义显现在心里面,那就是思惟观察了,你心里面还要思惟观察,这个意思就是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你受持读诵以后,你要专精思惟,因为我们对于经里面的文义,学习了一遍,还不是太明白,你要专精思惟,你要在寂静处思惟这个道理,这样子,你对于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这个缘起是自性空的道理才能深刻,才能深刻;那叫做「思慧」。这个「修慧」呢,就是开始修止观了;这个修止观如果没有专精思惟的思慧,只有受持读诵,止观修不来,我们自己也有这个感觉。譬如说我看过《金刚经》的注解,这个道理我还能讲,但是你没专精思惟,修止观观不来。

  譬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我会讲;但是你若坐在那里修止观,就观不来。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观不来呢?就是专精思惟这个功夫你没做,你做不来;这件事你能专精思惟呢,修止观就修得来了。这个止也容易修、观也容易修,但是问题就是,这个思慧你没做到,不行。另外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就是修止的时候有妄想,就是心里不能寂静住。我们从修止观的书上看,你若持戒清净,这个止就修得来了。你对于戒马马虎虎的,那止就修不来,止就修不来。所以你若想要有成就,佛说的话你要注意,你不能说:算了,我不要管那个事儿,那不行!你差一点,差一点,你就是有困难。所以这个是修慧。

  这个「正忆念」包括思慧、也包括修慧,就是能够修止又修观,就是在禅定里面修止修成功了就是定。修定,应该到未到地定以上,欲界定不行,要到未到地定以上;特别利根的人,这个思慧特别强的人,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特别有力量呢,欲界定也可以得无生法忍,但是这是少数人。最低限度,你要超过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若能进一步得初禅呢,就容易。你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很容易得无生法忍,就得圣道了,就是这件事。

  我现在有个感觉,我现在说个公平话,说个公平话,你们不要误会我。什么呢?我感觉比丘尼,我们的佛学院里面,比丘尼修止观的成绩超过比丘;这句话好听不好听?超过比丘。为什么会这样子?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这个男子汉就是不如,事实就是这样嘛。但是我在想:男人也不会输给女人的,也是应该有成就的,就是懈怠、不肯努力。有一点儿不如意;我告假!我要走!那谁能勉强你呢?你走就走了,就是这样子。要忍耐一点嘛!什么地方能够百分之百令你如意?你自己去办个道场,能百分之百如意吗?我看也不能;那你何必在别人的地方要求那么多呢?就是要忍耐一点啊!

  「乃至正忆念」,我说这个闻思修三慧;我们今天的佛教,我们汉文佛教,小乘佛教我们不要说。我们汉文佛教,我看应该有人能得圣道,不是不能,能得圣道的。为什么没有得呢?没有人提倡这件事,大家都提倡念阿弥陀佛,就是提倡这件事。我不提倡学习「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不提倡这件事;不提倡这件事,因缘不具足;因缘不具足,是不可能得圣道的,就不能。如果你自己,你按照闻思修这个次第去努力,不需要别人讲,你自己就知道「我能得圣道」!你自己会有这个信心!不要别人说!你读一读这个……当然我说这个话,也就是使令我们会向后退。你读这个《中观论》的道理,你把那个道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道理通了,你思想就不同,思想和原来的想法完全不一样。说我的烦恼很重,我不能调伏,这句话也不真实;你若明白这个道理,烦恼很容易就调伏了,不是难的,不是很困难,很容易的。就是你不肯做,就不行。我们要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看这个《大智度论》的解释,当然你要读《中观论》,学一学也好,就容易明白这个道理。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个刀啊!一下子就斩断了,把烦恼啊!不是难事啊!有些在家居士,我说:你可以出家,可以用功修行;不!不!我不可以!不可以!其实呢,很容易的,所有的烦恼很容易都斩断了,不是难事。

  「乃至正忆念者,功德未尽」,这个释提桓因,释提桓因,我们这个世界的三十三天主释提桓因是得圣道的人,不是凡夫啊!小乘佛法说他得须陀洹果;那大乘佛法就是无生法忍。他是在《般若经》里面,现在在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和佛常问答,说这些事情,他是得圣道了。「得圣道」这句话有什么了不起啊?了不起!我们人间的这个欲的境界,你能和天上人比吗?但是他能放得下,他可以得圣道,他能放得下。若是人间的欲和天上比,人间的欲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更应该容易放下!何况我们已经出了家呢?我们出家的人放弃了欲,那更应该容易做;但是就是不肯努力,就是这个地方有问题。

  释提桓因说:「世尊!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功德未尽」,能够受持、读诵、正忆念,功德无量!佛说得好像还没有……,说得还不完全,只说了一少分,还应该多说啊!这是释提桓因这么问。

  何以故?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所以者何?欲得萨婆若,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欲得般若波罗蜜,当从萨婆若中求。

  「何以故?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这底下是第二科,第二科「释有五种功德」,这释提桓因解释受持般若波罗蜜有这么多功德。怎么知道佛说的功德未尽呢?「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如果你能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就是修止观的话,你若能肯这样做。「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这个「受」就是能得,能得佛的无上道,佛的无上菩提都能成就的!「无上道」,就是没有能超过佛的境界的。「所以者何?」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什么原因呢?「欲得萨婆若,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这释提桓因说出这个理由来。「欲得萨婆若」,如果你感觉到人生是苦,想要得到圣道的安乐,想要得佛的大智慧,「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你应该在「般若波罗蜜」,从这里去求,去学习、去修行,就可以得佛智慧的。这看出来,「萨婆若」是果,「般若波罗蜜」是因,由因而得果。「欲得般若波罗蜜,当从萨婆若中求」,那学习般若波罗蜜能得无上菩提,我们想要成就般若波罗蜜,那怎么办呢?「当从萨婆若中求」,你要从佛的智慧中求,就是佛讲的这个《般若波罗蜜经》,我们要从这里求,不是其他人说的「般若」,那不行;要佛的智慧所说的「般若」才可以。别人心里有所得、有执着,那个不算数。

  这是第一段。下面是第二段「明受持般若故诸善法现于世间」。

  世尊!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十善道现于世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现于世间。

  「世尊!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十善道现于世间」,我们若能够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人,我们「十善道现于世间」,我们自然是三业清净,我们就不会去做这些染污的事情,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的事情,我们不会做,心里面的贪瞋痴也会停下来,这个十善道会显现在世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现于世间」,我们若能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不但十善道;十善道是属于欲界的功德。这下面说四禅,这是色界;「四无色定」是无色界的定力,「四无量心」是通于色界、无色界的,就是慈悲喜舍。乃至佛的「十八不共法,现于世间」,你若学习般若波罗蜜,都可以得无上菩提,这些功德都能成就。

  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世间便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诸天。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世间便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这是第三科「明受持般若故有人天果报」;前面说善法,这是说果报。我们若能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世间便有剎利大姓」,就是贵族,就是国王大臣这些人。「婆罗门」,「婆罗门」,我们不必那么执着,就是一切读书人,就是这么说好了。「居士大家」,这个「居士」,不是我们现在称某某居士,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居士」就是聚集财富的人,就是有广大财富的人,叫「居士」,也称之为「大家」。

  「四天王天」;前面的剎利、婆罗门、居士都是人间的这些人,「四天王天」,这以下是天上的人。「四天王天」是欲界,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天。那么色界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阿迦尼咤天」,翻到中国话就是色究竟天,就是色界最高的这一层天。

  这个「四天王天」;欲界六天,没得到色界定,但是空居天有多少的寂静住。但是在欲界顶天,是应该得到未到地定;若是超过这个境界,色界天呢,那一定要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才可以。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便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便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前面是凡夫境界,这下面是说圣人。若是我们能够学习般若波罗蜜,能够修止观,我们就可以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就可以得圣道,就不是凡夫了。这个「辟支佛」就是翻个独觉,出在无佛、无佛法的世界,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学习般若波罗蜜有出离心,也可以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的。若发无上菩提心,那就是「菩萨摩诃萨」了,这是得圣道。下面第五科。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诸佛出于世间。

  你能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你可以得无上菩提的。这前面,释提桓因又说出来这么多的功德。这其中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他就会有善心,能得世间的财富,世间的这些富乐的果报。下面说这个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乃至无上菩提,这是出世间的圣道。

  出世间的圣道,我刚才说了,我们若肯努力是能得的,能成就的;但是要改变一下,要改变一下。改变什么?我们现在流行的,我不说在家居士,就说我们出家人;这一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可能是宋以后,宋元明清的时候,上早殿、晚殿就好了,没有事了!出家人这就好了!应该改变这个主意,不要做这个事,不要做这个上早晚课;干什么呢?就是受持、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看《大智度论》,把这个缘起有、自性空的道理学习的……,成就了闻慧、思慧、修慧,就这样做,因为你全部的精神时间就放在这上面,不要去念斡资啰、也不要打水陆,不要做这些事情,你全部的精神在这儿上,是能得圣道的,你就能得圣道,若这样做就可以的,你这样做就可能能得圣道。你今天念斡资啰、放焰口,明天又去布施,做什么大法会,你这个精神这样子,那不行,不专一不可以。

  你看那个《清净道论》,看《清净道论》也看出来,我们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看佛说的也看出来,和我们汉传佛教今天的这个情形,不契合,不契合的。

  打引磬了,那我就停下来。

  现在是,我们规定由七点半到现在,我们学习这部经。九点到九点半,这半小时我们讨论问题,你们若有问题,我们可以讨论,可以讨论。如果你怕我不能回答你的问题,你就不要问。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