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刘立千居士文集:光明现源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刘立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刘立千居士文集:光明现源

  一、光明是觉性菩提心的性能,属觉性的元成智(智能),是觉性的明分,只有力用,非有实体。众生皆有觉性,故众生心中皆有光明。如吾人外见一切境相,内起心识活动,无不是光明的潜能作用。无奈众生由于无明障覆而不得见。尤其对于觉性内本具之佛三身功德,更是不识不知的了。求解脱者应重视光明,因为他们可以以光明为道,通过光明而见自心本性(觉性),彻底了却生死(轮回),通过光明而证三身究竟成佛,所以这些都是在自心之内的,不须外求。光明在吾人心中有内明和外明之分。内明住内界,称内五光,外明往外界放射称外五光。光明内界,即内法界(《实相藏》66),此光明能摄持万有种子,含藏体内,又能照显万法犹如明镜。“一切均从法界出,一切还归于法界”,“本性光明具有五光三妙色,从本以来则是自明”(《句义藏》16A)。

  “觉性自然智如水晶球。于广大本净空明之中,有本性五光,元成内明。此内明分,即五大种,由此其光外现时则为色尘等,犹如水晶球之内光外显”(《实相藏》85A)。尘等指五色尘,即色、声、香、味、触。五光即地黄、水白、火红、风绿、空蓝。五光为五大种(《句义藏》36),这是五大精微种子,非粗陋之色尘。

  光明内住本位时,并无光相,只有明分之潜在现源,明分是自明而住,不变动、不缘境、不分别。《法界藏》说:“觉性本面是自明而住,自现元成报身,为不改之大平等,空明不变之本性”(《法界藏》15A)。这自明而住只起觉照和显现之用,颇类似禅宗之灵光独耀、孤明朗照的境界。

  “自觉之体如晶球,彼之空分法身性,光明本色圆报身,现门不灭是化身,本元界中三身圆”(《实相藏》77B)。三身本具于一心之中,作为三身现源而住,并无头面身手之相,称为本元三身。“觉性空湛如水晶为法身,其内五光为觉性明显分,是为报身,从水晶能外显现,但尚未起现者,其不灭明现分则为化身”(《实相藏》77B),此即本元三身。

  《大圆胜慧》中亦说:“自心宝宫秘密管中,有明点智慧种子,其体分,非空非有,其本性明分不灭,其大悲妙用分,显现三身与智慧不二”(《大圆胜慧》l29)。

  “法身本来清净之体虽具有三身无别之现源,但无少许分有相之面手;本性光明住有五光,虽各别分明,但无能作所作和心境之相”(《句义藏》l6A)。

  二、光明外现。光明内住称为内界本光。外现之时作为现源,为大悲妙用所现之妙光,能照显三有轮涅和宇宙万相,此为觉性之妙用。“于身内明本元界具有大悲不灭之本色妙光,为明现法身之本智光明,作为元成受用之游戏”(《阿旺全集》)。

  此现源即外五光,实为内五光外现。初现则称为“根元显现”。

  “觉性妙光能摄取三有轮涅诸法万相,作为显现之源。妙光能照显境相者为觉性之清明分”(《法界藏》194A)。

  光明为何能照显境相?显现境相是光明之本有性能,是作为其受用而照显的。现是觉性妙用,法尔如是,故不可不现。

  “此中一切境相三有情器皆于心中自现元成,犹如梦中之自现,任运成就。一切觉性之法,乃觉性任运而现起之游戏,犹如晶体显现五光。此则名为菩提心广大本净,本自元成,犹如虚空”(《实相藏》89A)。

  “菩提心非任何所成,然能作任何之现源,犹如虚空。其妙用现法不灭,犹如清亮之无垢镜面,能现各种戏法,所现如幻八喻”(《法界藏》114B)。

  “轮回涅檠之现出,应知皆觉性之妙用,觉性本身并无轮涅可得,应知能现之本不灭"(《实相藏》16A)。

  万有境相在何处现?即在觉性妙光上现,故觉性妙光喻之如镜。

  “大悲妙用之妙光不灭中,境相在其上明现,如镜中照显之影像”(《法界藏》168A)。“觉性之本性(光明)如同明镜,内中能起现妙用影像,作为一切之现源而住,因此轮涅情器之各种显现则不能玷污觉性,亦不能改变觉性,如同影像不能玷污镜面和改变镜面”(《法界藏》47B)。

  “因为觉性之体,非任何所成,是普贤故,空明而通彻”(《法界藏》190B)。觉性之体可以不动,起用可以随缘。

  “觉性之本面(体)犹如明镜,妙用如妙光,从其上面能现受用之影像,然觉性仍住法身本位不动”(《法界藏》209B)。

  “觉性菩提心空明大元成,其‘根元显现’明显出一切三有轮涅之法皆由元成之门而显,故无美恶”(《实相藏》77A)。

  “如同黄金,作佛像则庄严,作环钏则美丽,作唾器则污秽,然其本质仍是黄金一界”(《实相藏》79B)。

  那么觉性一体为什么显现净染之显现?这染净所现是由无明而有迷悟的关系所造成的,其根则在“根元显现”上。

  三、“根元显现”为觉性光明之妙用,摄持万有之种子,称为内界,能显明元成之妙光。在内住时如晶球之光内隐,外出之时,现五光相。由于有元成之门随缘显现,故光明可现净相,亦可现染相。无论净相染相皆是觉性光明照显出来的。此显明的作用是自现不灭的。净相即在妙光中现佛之三身三密无尽德相,染相则在光明中现三有轮回之浊相。

  同一清净光明,何以又能现染相?现染相是由众生的无明执著之业风鼓动光明,光明受蒙蔽而造成的。

  “心性本明,由于持命五气搅动明分,光明自现之时,因不能认识,遂照显出妄相和内外情器以及根身依报等”(《虚幻休息》l3)。

  又说:“心性本来如虚空,元成智慧似日月,本广希有境自现,由于无明能所执,成就三界六道幻”(《虚幻休息》l3)。

  这就是说光明现染相,系由俱生无明之风鼓动妙光,以及在众生对光明生起执著而显现出来的。众生执著之情,在《智者喜筵》中说:“一切佛与众生、轮回与涅檠,其体并无有二。由此体中起现妙用元成境界时,以不认识其本面,遂与俱生无明相应,又被业风鼓动,在未悟本面之中,把本性光明(自明),误执为我,光明所起的本有妙用(自现),误执为他:起能(心)所(境)二执,显现生死轮转之相,即轮回。然即于彼时,其体并未动摇”(《智者喜筵》)。

  光明本身并无染净,由于众生迷悟的关系造成染净不同境界,故说“根元显现”为迷悟之根,亦为万有显现之本元。

  “根元显现”本身上虽有如是显现能力,但是它并无迷与不迷之分。只是迷悟是从“根元显现”而起的。

  由于俱生无明业风,使妙光受蒙蔽成为妄心,妄起能所二执。又与本性光明之功用相应,遂显现出五蕴、五大、五烦恼、五境和五根等,变现各种境界。此所显现的内容,非光明所造,光明是照显者,非制造者,如净相为佛智慧之力所造,染相为众生业力习气所造。所造即是随缘之用,缘起和合则有生,缘散则灭,故所现均如幻,佛为智慧幻,众生为业幻,仅此差别而已(《虚幻休息》l5;《法界藏》283B)。然所现皆如幻,因为是因缘生法,无自性,无实体,如同睡眠中出现各种梦境,除睡眠外并无其他,“故一切显现皆是无而明现之空色” (《实相藏》14A)。所以凡有所现,不要贪恋执著。无论何种显现,现的功能是自现,明现不灭。若知自心自明、自现不灭的道理,加上所现皆如幻化,则对所现不起执著,迷相即归消失。光明融入晶体,如云融入太空,所有三有轮涅亦皆融入于本空、本净之地,于元成境中而得解脱。

  “如云融入所生处,晶光亦隐于晶体,‘根元显现’显明轮涅,住于本净本元体,元成无始界中转,此乃诸法大决定,戏论分别则归于空”(《实相藏》)。

  或者不作收摄想,只了知显现为本体功能,无论何现均作为受用庄严和游戏想,若不现时则将光明收归本净之大空。

  总之,求解脱者既要了解心的空分——本净,又要见到心的明分——元成,心体虽空,但有光明能显明万有,若不悟此,它即成为无尽流转变化现象界的根子,若能彻底了悟它,它就成为脱离缠缚而得解脱的根子,或可把显现转为觉性妙用和游戏,于光明中求得解脱。

  又境相为妙光所现,但现出来与现过去仍有差别。“于大悲妙用妙光不灭之上,有境相来现,如镜中显现影像一般,又向外现出时如红日放射毫光一般,此二有大差别"(《法界藏》168A)。

  关于光明的显现,大圆满法中,又有以光明为道的观法,可以见到自心妙用的法性现量境界,起现报化二身,此即为“妥嘎”教授。新派修报化身是以修风、脉、明点,由业气化为光明细身成报化身,此属有功用法门。宁玛派认为光明为自身本具,光明中有三身种子,不须特别去修,只除去光明显现的障碍,则可自显三身,换言之,只观光明即可现证三身,这是最高的微妙法门。

  说光明是本具,因为出现光明之脉道明点,在父母生我身时则已生成。有人说光明属胜义,世俗肉眼如何能见胜义?这是不知人身中有秘密窍穴之故。此应有师指点,方能体认。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