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十一、修习受戒仪轨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法音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十一、修习受戒仪轨

  我今于此生,

  善获人身果,

  现生佛家族,

  成披如来子。

  尔后我当为,

  宜乎家族业,

  慎莫染污此,

  无垢尊贵种。

  二十一、修习受戒仪轨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受戒仪轨,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兹分几点,简述如何修习受持菩萨净戒仪轨之理。

  一、思维受持菩萨戒的重要:

  直接地说,一切佛道的心要在世俗与胜义二菩提心。故任有多少真实信解菩提心与空正见,即有多少的殊胜福德,何况具相生起?世俗菩提心则包括了愿、行两种发心,对此能有所修习与相应,功德必不可思议;尤其一旦具足行菩提心,纵然睡眠甚或放逸中也有功德。

  那么,如何区分愿、行两种菩提心呢?

  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是,凡是未得菩萨戒的发心,为愿菩提心;凡是已得菩萨戒而不衰微的发心,为行菩提心。菩萨戒是以菩提心为心所依,不具菩提心固然难得菩萨戒;但是,令所发起的愿菩提心得以转成行菩提心的本质,主要也是因为具足菩萨戒摄持的缘故。同时,显密二乘所共的伟大菩萨行被称为菩萨学处、被视为圆满成佛资粮的主因,也是由于菩萨戒摄持使然。这点,即如宗大师《五次第善显炬论》说:

  [ 若能荷负菩萨行重担,则当受菩萨律仪,学彼学处。]

  《福德本颂》也说:

  [ 但若不行三律仪,唯此发心不为证,善知已于佛子戒,殷勤修习求加持。]

  要言之,能令菩提心引证无上菩提果,能令菩萨于诸受苦更具心力、甘之如饴,能令菩萨成为佛之绍位、佛之王子与具大福者,能令菩萨立誓发愿无厌无悔地修学难行苦行菩萨行,能令一切菩萨行转成佛行,完全是基于菩萨戒的关系。三世诸佛必经之道,所有菩萨共同行持的唯一要道便是在此菩萨戒,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为是一切过去菩萨已学、一切未来菩萨当学、一切现在菩萨正学――故须发心欢喜求受,如理受戒而护戒。

  二、思维受戒的条件:

  一般而言,受持任何佛教律仪皆须具足相对的条件与顺缘,菩萨戒也不例外。那么,所谓善得菩萨戒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正式透过仪轨,在一位具足菩萨戒的善巧阿奢黎前,三次随念羯摩正授所得的一种续流相续的坚固承诺守护的能断心体。应作而作、不应作而不作即是守护,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即是违犯。所以,可以从中看出,除非具足条件,否则受戒并一定得戒。

  如果这样,受而能得菩萨净戒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呢?至少有几项,譬如:

  1.依于具相仪轨与师承而受。

  2.对大乘三宝――特别是对授戒上师具足清净猛利的净信皈依。

  3.爱乐大乘法。

  4.悲愍众生苦,心生不忍而欲求救拔。

  5.常行净除罪障、累积资粮的法行。

  6.深信业果,秉性善良,乐于断恶修善。

  7.已具足了菩提心的觉受与相应。

  8.一心为了利他成佛而受戒,如云:

  [ 我今发心受戒,不为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9.已粗略观阅菩萨法藏,了知菩萨戒条及学处。

  10.已心猛利欲学一切菩萨学处的欲求。

  再者,菩萨戒与别解脱戒、密宗戒的差别,在于受戒前应先阅读菩萨法藏,了知戒条与学处,同时最初也可在佛像前,观想佛菩萨现临在前而正受,而且也有两种受戒法:自然受戒(如龙与色界天非从他受,是为自然受戒)与从他受戒;欲界人天则为俱有两种受戒法,因此受戒身也并不仅限于人道,如天、龙等。此外,虽然受持菩萨戒的所依身僧俗皆有,男女平等;但是,究实说来,受菩萨戒最殊胜的所依身仍是比丘、比丘尼身。凡此也显示了菩萨净戒的一些特色。

  三、思维受戒仪轨有哪些宗规:

  关于受戒仪轨,一般有四种宗规,即:

  1.是如《入行论》所传,愿行二心仪轨同受。

  2.是如《菩萨地论》,无著菩萨的宗规。

  3.是如《集学论》的宗规。

  4.是如与密法有关的受戒仪轨。

  此中,所谓愿心仪轨即是发愿菩提心仪轨,又称 [ 具誓言 ] 的愿心仪轨,一般是指能修学今生与来世不退发心之因,并且缘着所发愿心,承诺永远不舍菩提、不舍众生,如此受轨而立此誓愿;如果无力立此誓愿,仅想一心为利众生愿成佛即可。所谓行心仪轨,是指发行菩提心仪轨,也就是当下所说的具相菩萨戒。若就次第上说,应先受愿心仪轨,此愿心坚固已,再授以行心仪轨,这才是善能坚固完具菩萨净戒的方便。

  在此,即是依于无著菩萨的宗规,而略述正行修习受戒之理。

  四、正行修习受戒之理:

  这可区分为前行、正行、后行等三行仪轨,首先是前行仪轨,分有五项,依次是:

  1.随念授戒祈请文:

  即求受戒者恭敬合掌,向能授戒师祈请白言:

  [ 祈请大德存念,我今欲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若我并无诸障损,惟愿哀愍听受。]

  如是乃至三次随念。

  2.举问遮难,又分三点:

  ①为令求受戒者能不舍所发愿心,誓愿坚固受持净戒,所以能授戒师于彼一一问难而作是言:

  [ 善男子应当听受,汝今于诸有情,愿意未得度者令其得度否?未解脱者令其解脱否?未安稳者令其安稳否?未涅槃者令其般涅槃否?绍隆佛种令不中断否?]

  求受戒者皆应答言:

  [ 愿意。]

  如是各自一次问答。

  如上所问的四种欲求或四种愿意,即:[ 未得度者令其得度、未解脱者令其解脱、未安稳者令其安稳、未涅槃者令其般涅槃 ],这或称为 [ 四种誓愿 ]。关于四种誓愿之义,也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如其次第,是指为令有情息灭苦谛、断除集谛、现证灭谛及修习道谛;其二是《菩提心释论》,如其次第,是指为令有情离苦苦、离坏苦、离行苦及令第十地菩萨趣入无上密法成就佛果;其三是有贤论师的主张,如其次第,是指令已断烦恼障的阿罗汉离所知障、令具足烦恼障者离烦恼障,令具非福业者离三恶道苦及令一切有情证得无住涅槃。

  除了坚固誓愿之外,为令了知并且具足清净动机受戒,

  接着,能授戒师又问:

  [ 汝今欲受菩萨净戒,非为竞胜他人否?非为他人自在、驱使否?]

  求受戒者应答:

  [ 不是。]

  同时,由于必先了知菩萨学处而受戒,由闻而知,由

  知而信,由信而持,所以能授戒师又问:

  [ 于诸菩萨经藏(特指《华严经》)、论藏(特指《菩萨地论》)

  已听闻否?]

  求受戒者应答:

  [ 少许听闻。]

  又问:

  [ 已有知解否?]

  应答:

  [ 少许知解。]

  又问:

  [ 具足信心否?]

  应答:

  [ 具足。]

  又问:

  [ 有力持守否?]

  应答:

  [ 有力持守。]

  3.具备资粮:

  即为了受持净戒,必先去除逆缘、具足顺缘,故作净罪积资法

  行,此分为二;

  ①随文作观而共诵一遍《华严经》《普贤七支行愿》或《入行论》《忏悔品七支行愿》

  献曼达,长轨短轨皆宜。

  4.请速授戒:

  即求受戒者合掌向能授戒师作如是祈请:

  [ 惟愿大德哀愍,速疾授我菩萨净戒律仪。]

  如是乃至三次随念。

  5.复问遮难:

  即为了令彼证知堪作大乘种性,并能更为坚固所发愿心,所以再

  由能授戒师向求受戒者作如是问:

  [ 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兄弟,汝是菩萨否?]

  求受戒者应答:

  [ 是。]

  又问:

  [ 发菩提愿否?]

  应答:

  [ 已发。]

  至此,虽已善为证成求受戒者堪能受戒,但却不必然在现前大德前受,故续更问:

  [ 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否?]

  应答:

  [ 愿意。]

  如是回答,才能正式授戒。

  其次,是正行仪轨。即:

  能授戒师先行开示正授的念诵文轨的要义,令提正念:求受戒者则右膝着地或胡跪合掌,垂听能授戒师如是念文:

  [ 汝如是名,善男子应当听受。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如是学处,如是净戒,未来一切菩萨当具;如是学处,如是净戒,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如是菩萨一切学处一切净戒,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汝能受否?]

  求受戒者应答:

  [ 能受。]

  如是三问,三答能受,且在第三者 [ 能受 ] 时,即应观想得戒,纳受戒体;或者菩萨戒未得者令已新得,得已衰微者令其恢复,得已未衰微者令其倍加增长。

  最后,是后行仪轨,分为五项,依次是:

  1.启白请证:

  即由能授戒师先行顶礼十方(即四方,四维及上下方)或六方(即四维摄在四方)诸佛如来,而后站立,恭敬合掌念云:

  [ 某名菩萨(通常念一主要求受戒者名)等,今已于我某菩萨所(能授戒师自称己名),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某菩萨己为某名受戒菩萨作证,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证者,于此某名受戒菩萨亦为作证。]

  如是乃至三说。

  接着,能授戒师又作宣示,念诵下文:

  [ 如是受戒羯摩已,从此无间,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前,法尔相现。谓于座处起震动相,由此表示如是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尔时十方诸佛菩萨复于如是菩萨法尔之相,生起忆念,由忆念故正智见转,由正智见转,如实觉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萨于某菩萨所正受菩萨净戒。诸佛视此受戒菩萨如子,菩萨视此受戒菩萨如弟,生亲善意,眷念怜愍。由佛菩萨眷念怜愍,令是菩萨希求善法,倍复增长,无有退减。当知是名受菩萨戒启白请证。]

  2.赞彼功德:

  即如是诸菩萨既已受持菩萨净戒律仪,当知功德或胜利,此如《入行论》说:

  [ 我今于此生,善获人身果,现生佛家族,成彼如来子。尔后我当为,宜乎家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即应广为开示受戒的胜利,并予告诫:既已执持成佛之道,所得暇满人身极具意义,故应于菩萨,亦当如是而行。

  3.不率尔宣示菩萨净戒:

  即能授戒师告诫诸已受戒菩萨,虽已具足受持究竟菩萨戒规,但于嗔憎背舍菩萨法藏的不信有情,终不能不观是器非器,率尔宣示文句令彼了知。因为如是有情闻已不能信解,以无知邪知故,便生毁谤,乃至口出恶语、意着恶见,即得无量大罪,所以不应草率随意地显示自己受持的菩萨净戒。

  4.献酬谢曼达。

  5.最后,清净广大回向。

  五、 结语:

  第四世班禅大师说:

  [ 三世诸佛唯一道,心受清净佛子律,修学大乘三种戒,勤发精

  进求加持。]

  这是说,归根究底,菩萨戒是三世诸佛成等正觉的必经之道,舍

  此无由,凡是一心志求觉悟有情的菩萨行者亦皆如是,必须令彼清净的佛子律仪――菩萨戒――在心续中未生令生起、已衰微令恢复、未衰微令增上;为此,理应勤发精进受持净戒,修学大乘菩萨律仪的三种戒法――依次是断恶为本质的摄律仪戒、修善为本质的摄善法戒、利他为本质的饶益有情戒,如是祈求加持相应,令成佛道。这是伟大殊妙的祈请文,我们也应如所述而正修习。

  要言之,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学菩萨行、证菩提果,不但是大乘佛道的修学精要,而且也必须依于前后次第而成办。此中,菩萨净戒极为重要,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能够为了受持菩萨净戒而勤发精进、身心疲劳也都是颇具意义的庄严之事,甚至因此而堕落也极应理。格鲁派祖师蒋扬协巴尊者曾说,无始生死以来,迄今不断随业力投生三恶道无数无尽,但因受了菩萨净戒违背律仪而致堕落三恶道的,到目前为止未曾有过;因此,纵然因为受了菩萨净戒而堕落三恶道,仍是值得,因为心续早已种下法习,仍得依此增上。这段话说得直接,指出我们轮回流转的实况,也提示了受持菩萨净戒的重要,颇值深思。

  想想:今生已得暇身,蒙师摄受,值遇正法,堪能听闻修习菩萨法藏,堪能受持菩萨戒法――无始以来应该没有比今生得到更好的机会了;当此之际,如果仍然一再地退舍或放弃,极不应理。无论如何,必须设法让自己具足条件受戒、正受纳体、清净持守;同时,应恒常思维问遮难时或正授文的 [ 四种誓愿 ] 的旨趣,并且善为结合寂天菩萨的伟大发愿:

  [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如是依戒修行,心法结合,才是 [ 依佛密意善受持 ] 之义吧!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受戒仪轨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起菩萨净戒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