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门龙象>> 佛教居士>>正文内容

赵跃辰居士专页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赵跃辰居士简介

  赵跃辰,笔名越尘,1952年生,浙江诸暨人。1982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科院/国家地震局研究生院,获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物理海洋学博士。现居美国。.1988年皈依佛教,通达显密教理,特别是在密法与禅宗方面均有实修与实证。

------------------------------------------------------------------------------------------------------

赵跃辰居士佛学内容

赵跃辰居士佛教文章大全

------------------------------------------------------------------------------------------------------

  人物贡献

  自1998年起,以网名“二麻子”在网络佛教社区与网友探讨佛法,在网络佛教圈广为人知。尤其擅长用平常的现代语言重新准确表达佛教的精深法义。2002年出版个人佛学文集《越尘集》,受到广泛的好评。也是网络佛学文集《莲舟集》的重要编辑和主要作者之一。 2008年与释传明合著出版 《花出青嶂》一书, 对五百则禅宗公案全面导读解说,开显禅宗超越相对的精髓。 2013年出版《观待与割裂》,是赵跃辰的最新著作。致力于重新诠释《七十空性论》《解深密经》等典籍。

  主要著作

  《越尘集》(2002), 《花出青嶂》(2008), 《观待与割裂》(2013) (含《七十空性论今诠》, 《解深密经选读》, 《心经直解》三个部分)等。

  观待与割裂

  “甚深中观见,广大瑜伽行”,两大教法体系在佛教被喻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三慧学林的讨论也不离这两大体系。大略而言,《七十空性论》的讨论重点在中观正见,所涉多为认识问题,对大众习惯认识方式中隐含的大量错误,进行了深刻的破斥和清理;对心行相应(瑜伽)虽指出了关键的着力点,却尚未结合具体禅修方法对心行的深细层面进行详细分析。故在《七十空性论》后,大家关注的重心自然转向见行合一的实际行为方式,也就是禅修的实践与指导。在这方面,《解深密经》作为瑜伽行的纲领性指导经典,就自然成为讨论的首选。而对于“成就者当是如何”这个大家特别关心的话题,待基于实践的禅修讨论略告段落后,我们选《心经》为代表进行了讨论。所以,本书汇集的三篇讨论涉及见、行、果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迄今三慧学林对佛法的学习和深入过程。

  初读《七十空性论》,大家俱觉曲折拗口,思路滞涩。原因既有古今语文变迁之隔膜,亦有成论之时作者所处古印度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论证方法等与今日的显著差别。龙树菩萨《七十空性论》为中观基石之一,文内七十三颂偈,处处破斥常断二边,诠释无自性无自体无自相,亦即缘起性空之中观正见。不难发现即使对于现代人,龙树的诸多论断仍然直指人类思想最深处的认识误区,揭发了产生误见的根源。同时还意识到,龙树菩萨看待世界的视角、认识方法乃至认识体系上跟大家习惯的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体会并认识到这样的不同,学会用龙树的方式去看待世界、认识世界,会给个人的内心世界、个人跟社会关系、个人跟环境关系,乃至整个生命旅程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七十空性论》中处处珠玑,推论与破斥错见之方式方法也多为精妙善巧。然而世易时移,随着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在自然科学方面、逻辑等认识论方面,皆有相当大的发展。若干在当时已属穷极精妙的推理、表述,在今日看来可以有更严谨而精确的表达方式;而有些引以为证的事例虽然不符合现代公认的常识,却完全可找到其他现代公认的事例重加佐证。

  例如涉及集合问题时,古人对“任一”与“全体”的关系认识不足。古人认为,如果能对集合里任一元素进行某操作,则对全体元素也都能进行该操作。但集合论指出,在某些无穷集合条件下,对全体元素进行该操作未必能够完成。再如,古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件一件分立进行的,对“连续性”没有足够认识,不得不用“相似相续”来表达,造成很多理解困难,而近代的连续性概念可以更准确地表述同样问题。在涉及无界、无限问题时,人类局限于认识能力,不得不先行截断为有限问题,并从有限有界问题入手,在有限条件下获得结果后,再设法从有限推广到无限。但古人对截断一事不具备现今的认识方式,只能权置一旁以“无明”两字带过,从而产生许多与之相关的困惑,如“无始”“本有种子”“无始时来”“无始幻无明”,这些困惑延续至今,而实际上这些困难在今天的认识论下大多可以消除。对上述这些问题,讨论中均有所涉及。

  科学发展到现在,人类对自然现象的了解、人类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方法,尤其是系统化分析能力,较之千五百年前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虽不能企及诸佛菩萨的无边智慧,现代科学与现代认识论中的若干成果毕竟比古人提高很多。正确地使用人类认识发展的结果对于现代人学习与正确了解佛法,破除边见错见颇有助益,忽视不用则无异舍近求远,自寻迂曲。正确使用现代认识体系和知识体系,以为大众了解佛法、学习佛法智慧的辅助,是前人未开之业,艰难可知。然而,不经尝试则永无开端,故愿此文能对现代教育体系下以基本科学认识论构架自身认识体系的读者提供些微帮助。

  《七十空性论》的讨论,引现代认识论进展为辅助,将推理论证过程逐一梳理,将若干反复迂回的古代辨析,代之以现代更通用更为严密的逻辑推理,用以破斥边见谬误。如此,既可使龙树菩萨缘起无性的结论在当前知识结构下继续确立,发挥其不朽的理性光辉,又可在现代语境下使推理过程清楚易读。

  需要明确说明,引入现代的认识论、方法学作为方便绝非厚今薄古。实际上佛法如药,应症为贵。比如某种补药,对于今日人群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副作用,而对千年前营养不足的人群则不仅无此副作用,且能有效治疗疾病,则此药在当时当地无愧“珍贵”二字,而今时此地则须加减调整,取其对治疾病之功能同时避免其副作用,才更合用。龙树之推理也是如此,当时当地正应时症,是极珍贵;而在现代,龙树著作中之核心仍旧是对症之药,但其推理部分,对以现代科学教育为背景的人群来说,有所加减调整可能更为适合。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展和教育普及,受现代教育人群的规模正在日益扩大,特别中国现代近几十年来的变化已经超过以往几千年的总和,现代教育背景的人群正以指数方式膨胀,寻求对现代人群更合理有效的推理表述对于弘扬解脱道日渐重要,这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十空性论》的讨论里,我们强调了用观待/割裂作为学习中观系统的切入点,为正确理解中观精神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灵活而相对准确的入手方式。法界无法割裂而一般人执于割裂法界为一一对立的诸法,正是观待与割裂的差别,也正是实修中需要着力之要点。佛法不二,在《解深密经》中,佛陀同样围绕这个中心,对观待与割裂在心意识层面上进行了细致的解剖对比,并具体而详细地讲述了在心行层面上贯彻佛法正见、超越二元对立的禅修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以观待/割裂为切入点的认识方式,不仅在以思维思辨为主要方法的中观法理辨析中能得到灵活方便的应用而且不失准确,在以内观自心心行为主要内容的瑜伽行中同样方便而且适用。

  《解深密经》的听众对象是深入禅修的行人,而不是一般不修禅定的大众,故《解深密经》中并未特意随顺大众,使用大众了解的共许名言,而是使用了很多禅修的专用术语,这与《七十空性论》随顺大众共许名言的做法相当不同,风格迥异。后世对《解深密经》的讲解多出自唯识师,故这些专用术语的解释几乎全都带有唯识宗烙印。然而就历史而言,《解深密经》在前,唯识宗在后,对《解深密经》的理解未必一定要在唯识框架下进行。实际上,印度瑜伽行派在唯识宗前(或同时)也对《解深密经》进行了大量的诠释,其认识方式与唯识框架有着显著的不同。现今流通最广的译本为玄奘大师所译,玄奘是汉地唯识法相宗启始祖师,在译《解深密经》时已经是唯识大家,故奘译本在译文上有强烈的唯识色彩。对比之下,同样的《解深密经》,菩提流支译本的用词跟奘译本差别很大,几乎完全没有唯识色彩,差别在比较两译本文字时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

  三慧学林阅读与讨论《解深密经》并非为了研读唯识学,并未预设在唯识宗框架下进行,而是单纯地讨论《解深密经》经文本身的经义。虽然奘译本中许多词汇与唯识学中所使用的在字面上完全一样,但这些词汇含义在《解深密经》中却未必一定是唯识学中通常的含义。故当讨论涉及若干与唯识学同词异义的问题时,不得不对这些词汇含义有所简别。例如,遍计执、依他起和圆成实三者,在唯识是说为“三性”,而《解深密经》则说为三“相”。虽然依古印度语义有性相相通之说,但在汉语里,“性”给读者的联想印象近乎“本质”,而“相”给人的联想近乎“表现”,本书依“相”。再如依他起相,《解深密经》说为在遍计执基础上继续积累执着,并与遍计执相互纠缠而现,显然与一般在唯识学中对依他起性的描述有相当大差别。又如阿赖耶识,在唯识是含藏种子,贯穿三世,维持因果不错乱;而在《解深密经》中则仅云其“与身命共安危”。如此等等,讨论中均有涉及。

  由奢摩他经毗婆舍那契入空性,是佛门瑜伽行进修的关键阶段,《解深密经》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占了相当大篇幅。而讨论中我们注意到,经中所讲的禅修,在由奢摩他递进到毗婆舍那时,既非舍弃奢摩他,也非奢摩他与毗婆舍那轮番交替而修,而是二者同时进行,在进行毗婆舍那的同时继续维持奢摩他,不失安止。这样,经中所讨论的奢摩他与毗婆舍那之间的关系,就要远比现今一般教法里的交替轮番修关系来得更紧密,同时限制也更严格。此差别似已存在数百年甚至超过千年(细节待考),而无人加以特别注意。但此差别对行人的进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很明显,从止(奢摩他)与观(毗婆舍那)同行过渡到止观不二,要比从止观交替修过渡来得直接得多。同时,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同行的修法必然伴随有奢摩他与毗婆舍那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在不良情况下构成相互干扰。所以,认识干扰、排除干扰是需要考察的要点之一,当然也成为讨论的要点之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仅二百余字,可称流布最广的佛经,即使在非佛教徒中能背诵《心经》的也大有人在。与《七十空性论》、《解深密经》中讲授佛法的见、修、行过程不同,《心经》直接展示了高位菩萨实践佛法的实证现量。历来对此经进行解释诠释的高僧大德不知几凡,留下的宝贵记载流布广泛。三慧学林在讨论此经的时候参阅若干古德解释,意外发现,未曾有人对此经经文内讲述人与表述角度的转换做过说明。

  二百余字短短经文中,先是第三者对大众介绍观自在菩萨,使用的是随顺大众共许名言的比量;接着是当事者观自在菩萨的自证,是依现量而言;最后是观自在菩萨对大众讲佛,又是随顺大众共许名言的比量。这种现量与比量的不同,对经文文义有重大影响,不了解这个表述角度变化,就难以对《心经》进行全面准确的了解。注意到了这些表述角度的转换,三慧学林对《心经》的讨论涉及了一些过去未曾涉及的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心经》的核心部分,亦即观自在菩萨自叙部分,正是超越能所对立自证现量的亲身讲述。

  讨论记录删减冗文后即成《〈心经〉直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