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学佛见地为首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学佛见地为首

 

  学佛《圆觉经》、《楞伽经》、《龙树六论》,这三部书你必须要读啊!而且你一定要形成你自己的佛学思想,不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说!

  我们不要觉得自己是个出家人,在我们这里不论你是出家还是在家,有本事的你坐在前面,没本事的就靠边站!不要拿着“出家人”这个招牌为自己做掩盖。出家佛是悉达多,在家佛是维摩诘!

  出家人必须要读《维摩诘经》,看看维摩诘是怎么骂和尚的!佛的十大弟子没有一个敢抗衡于维摩诘的,他把佛的十大弟子骂了,佛还赞叹他骂得对!任何时候都是要靠本事的,没有本事你是个比丘又怎么样?你就是个罗汉又怎么样?维摩诘是佛再来!艺不如人,你就得向人家请教。别说是二十一世纪有白衣说法,就是在两千五百年前,白衣就已经开始说法了!

  出家人又怎么样,你不如白衣那就得靠边站,就得向别人请教。虽然出家人代表僧宝,但佛在《了义经》上说过:只要是这个白衣有法,你就应该把他当佛看。至于这个白衣有没有把你当僧宝看,那是他的问题。

  你自己没有法、不懂法,又不向有法的白衣请法,不把他当佛看,你就得不到法。至于你把他当佛看,他自己内心有没有认为自己是个佛,那是他的问题。

  学佛,首先你在见地上要正确。如果你的见地不正确,别说你上不了路,你就是上了路,也是进入了邪道,离究竟的佛道会越来越远!只有见地正确了,在修证这方面才能得心应手。

  经上有句话叫做“不重久习,不轻末学”,原话记不太准确了,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他是学佛很久的人,就把他看得很高;也不要因为他是刚刚学佛,你就把他看得很低。实际上就佛学的见地而言,不存在你学佛时间的长短,也不存在你年纪的大小。你能够悟道了,就悟到了;你没悟道的话,你就是八十岁,你还是悟不到!

  这是先天的根器带来的,而不是你这一世学到的。你不服气不行,只能说你的眼睛没打开。就像毛泽东作为一位领袖,天生就是干那件事的,来的使命就是来做这件事的。你别人再怎么学习,再怎么模仿,永远也赶不上人家。

  所以佛教里面讲的根器,就是这个意思。不是你这一世修成的,人家生生世世就是干这一行的!你别看人家这一世不修、不学,只要是一出手就到佛位。我们整天装模做样地又吃斋、又念佛、又打坐,所做的一切离道远着呢!

  如果我们这一世不好好努力的话,下一世还不如现在这个样子。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修学的一点点智慧,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会越来越深。如果你这一世不把它挖出来和它沟通的话。来世再修会更困难!

  一个修行人,如果不能把前世储存的记忆唤醒、不能够完全和它沟通的话,你想仅仅凭这一世的修学,拿来受用,根本是不可能的。已经晚了!我们之所以现在能受用,都是前世遗留下来的。(问:师父,我们怎么样才能打开阿赖耶识里的智慧呢?)

  本来“修行”是没什么好说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很平静地去面对它。只有这样,才谈得上修行。如果不愿意接触事物,你怎么磨练自己的心性呢?怎么锻炼自己的心性呢?如果你把修行的理念理解为是封闭起来可以修成的话,那么过去的祖师大德,就不会把修行程序的第三步列为“行愿”。既然修行功德圆满必须要行愿,那么我们与事隔绝、与人隔绝,这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自己一个人关闭起来,怎么行愿呢?虽然古人以及现代人都曾经有过短暂地关闭起来,但他们都是为了更长久地、更好地打开,和社会和人群融为一体。现在我们连基本的见地都不明白,就想躲避起来修炼,要以我们目前这种修行的观念去做功夫(也就是去修证)的话,不可能入门的!

  达摩祖师讲过:修行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现在大家连基本的理入都没有达到,又如何从行入下手呢?所谓的“行入”,也就是实实在在地做功夫、修炼,当然它也包含了行愿。你的基本理念不清晰,你怎么行愿呢?事实上你的见地不清晰、理论不明了的话,你不可能行愿的!你所谓的行愿,也是一时的情绪,过上一段时间,你自然会放弃。

  一个人在见地上真正明了的话,实际上就功夫而言,他已经进去了。它们是一环套一环的,不可能见地只是见地,和事相没有关系!一个见地真正明了的人,他就已经进入了“入流果”。何为“入流果”呢?就是信心、道心已经坚固了,不会退转了,进入到修行的洪流里面去了。就像流水的水势一样,他随着这个水势进去了,想退也退不了了。

  我们之所以退失菩提心,就是没有见地,人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跑。今天听人家说净土好 ,就去修净土;明天又听说禅宗好,又去修禅;后天听说止观好,又去修止观。几年下来,一无所获,菩提心自然退失!

  事实上如果你的见地不清晰的话,你纵然有点小禅定功夫,就你的心态而言,经常会反复,也就是说情绪很容易波动。有时候似乎感觉到自己快成佛了,有时候又感觉到修道太渺茫。只有在你的见地通透了以后,在信心上面才会绝对不动摇,因为见地是修行的根本!

  在你没有做功夫之前,如果你的见地已经彻底通透了,你修行只要是一迈步,绝对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环扣一环,你想脱落都不会脱落的,想脱落都不可能!就像我们做事情,还没有着手做之前头脑里面就有了很清晰的步骤和轮廓。你只要着手去做,肯定是一环套一环,不会脱节的。

  你没有见地,你只能是走一步说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甚至你摸错了自己还不知道!有的人误以为自己修行很高了、走得很远了,实际上还是在原地踏步!当你真的见地通透了以后,就算是释迦牟尼佛来到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跟随他跑!

  大家都知道唐朝无著文喜禅师的故事,他在煮饭的时候文殊菩萨现形于搅粥的铲子上,他抄起勺子就打,说到:“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文殊菩萨马上凌空而起,在空中为他说偈:“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得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大家看文喜禅师的定力和境界多高啊!

  在我们一般人的心目中,佛的形象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有鼻子有眼,说起话来放光动地!这固然是一种佛,他是一种类型的众生心目中的佛。还有一种类型众生心目中的佛不是这个样子。一个真正明了见地的人,他只会踏踏实实面对周围的一切,把周围的一切事情都用心去做好。因为修行毕竟是多事!

  为什么说修行是多事呢?如果你不多事的话,就不会修行。“道”本来是无多事的,是因为我们不明白道,才多事!学佛的人多数都是向往神通,什么是神通呢?你能够把每天发生在你身边的事处理好,这就是神通、这就是妙用!相反,每天你身边的事不愿意去做,没心去处理,你纵然能够口吐莲花、脚踏莲花,那也是与修道不相干!

  所谓的“见地”,无非就是转变观念,你的观念没转变,即使禅定功夫再深,离佛也是不着边际!你以为禅定功夫深就能够解脱,思想不打开、观念不转变、不超越,你怎么解脱呢?思想境界是通过打坐打出来的吗?是通过念经念出来的吗?

  前天晚上明厚问了一句话:没有得到根本智的人,他的见地到不到位(即究竟不究竟)?这个话题我早就想谈,有时候忘记了,有时候记起来了又没机会谈。

  几个月前,我们这里来了一位胖和尚,我叫他讲开示,他讲了几次以后,大家都说他讲得很好。他确实有独到的一面。后来呢,有几个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说他已经明心见性了、已经达到佛的境界了!其中有一个人私下里问我:一个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的佛学见地是不是究竟的?

  我说自古以来,有两种讲法的人,一种是明心见性以后讲自己内在的心法,根本不需要看经典,他讲的思想自然符合佛的思想。另一种讲法的人,他也没有修行、也没有见地、也没有行愿,他就是一个佛学研究者。譬如说他专门研究某一部经或者某一部论,三、五年下来,他对这部经、这部论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也可以讲经,佛怎么说他就怎么讲,然后再加入自己的一些见地。

  那么你们说这后一类型的人,他的思想正确不正确?符合不符合佛的思想呢?这一类型的人虽然他也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但他毕竟是以某一部经论作为自己的佛学思想。他自己根本没有修证、没有行愿,佛怎么讲,他就怎么讲,他始终不超越某一部经论的框框。

  但是一个明心见性的法师或禅师,他信口开河,谈得天昏地暗,不论是左谈、右谈,始终是不离自性,始终不离佛的心法!你别看他谈的一切,经书上找不到依据,但是他的思想、境界,都能够符合佛的思想。

  你们看那些研究佛学的人,开口就是佛学术语,处处引经据论、死钻专业术语;你再看那些禅师讲开示,从不引经据论,信手拈来,都是一针见血、一步到位!祖师们讲开示从不讲那些名词、名相,什么“八识”啊、“五蕴”啊,都没有。拿祖师的话来讲:这些都是垃圾!都是陈旧的破烂、都是哄小孩子哭的!

  一辈子钻进名词堆里跳不出来,几十年研究一部经典,你还以为自己收获很大!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人没有明心见性,就不听他的开示,因为每个学佛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佛学见地、都应该有自己的佛学思想。

  事实上现在有很多学佛的人,都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都是人家怎么说,自己也怎么说,甚至还把别人的话给学错了!

  在古时候也有先明白见地,再去做功夫的一类人。另一类型的人是在做功夫的同时,不断地端正自己的见地、完善自己的见地。事实上功夫和见地是分不开的,就像一个人的左、右脚一样!你只要是迈动了一只脚,另一只脚必然会跟着迈动,不同的是你先迈动哪只脚而已。

  见地、修证、行愿,这是整个修行的程序。

  今天不是有几个居士要提问题吗?怎样将假我放下?假我本来就妨碍不了你,是你自己多事,不往前走、要停下来,看着两边的假我!如果你一直往前面冲的话,道路两边的假我怎么会干扰得了你呢?你之所以感觉到现在“假我”在干扰你,是因为你不愿意前进!

  你感觉到头脑里的杂念很难以除掉,是你自己没有用功进去。如果你用功进去了,妄念怎么会干扰你呢?你现在是不愿意用功、不想用功,坐在那里和头脑玩儿游戏,你和它两个斗来斗去。你如果一直用功去了,头脑怎么能够干扰你呢?

  问:打坐的过程中能不能换腿?

  师:你需要换就换,不需要换就不换。

  问:师父,您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宇宙这棵苹果树上掉下来的苹果”,难道我们不在宇宙里边吗?您所指的宇宙的概念是什么?

  师:我所指的宇宙是一种整体的力量!我们是从整体的力量里面掉下来的个体。从哪里掉到哪里?哪里也不掉!你以为我们说的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真正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了你们都不学佛了!

  如果你真的能够浇菜一心一意的话,那么你打坐肯定也能够一心一意。既然打坐能够一心一意,如果你去骂人、去睡觉,也一定能够一心一意!因为你具备了一心一意的能力,你干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一心一意。你不具备一心一意的能力,你干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处在散乱当中!你只要能够通过一个方法达到一心一意,任何一个方法到你手里,你都可以让自己达到一心一意。

  因为你对佛法认识不到位,所以你就不知道如何用功修行。昨天晚上讲了“为什么学佛的第一步首先是见地要到位、要正确”。如果你是邪知邪见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用功办道!

  可是你们现在许多学佛的人呢?一上来马上就想有功夫、有境界、想成佛!你连这个学佛的次第都还没有掌握,对佛法还没有认识,你成什么佛呢?往生西方净土,哪里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今天晚上给你们一个话题,回去参一参:一个对佛法不了解、不认识的佛教徒,他能不能往生西方净土?也就是说一个没有见地的学佛人,他能不能往生西方净土?

  我做一个比喻来问你们:如果你们对东华寺不了解、没来过,这条路根本没走过,你们仅仅凭确信有广东翁源 县东华寺这个地方,仅凭虔诚的相信,你们能不能到东华寺来?

  今天晚上这个问题就谈这么多。刚才我的问题你们应该听懂了,孙居士来回答一下。

  孙居士:这个“见地”,就相当于我们知道这个“门”的路径。如果你对这个门的路径、方向,也就是你的目的,都不知道的话,即使你到了东华寺的门口,你也不知道,你会以为它在另外的一个方向,你会继续向着另外的、相反的方向走下去!不管你多么虔诚、多么用力,很可能与东华寺失之交臂!

  就相当于航行在大海上的轮船一样,当你迷失了方向的时候,不管你再怎么加油,再怎么努力去航行,最后你和那个彼岸永远是失之交臂了,就这么简单!所以师父讲“见地是修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非常简单,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

  相华:经上讲“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师:在你念佛的时候,你的心地自然能够打开,它是指你在念佛的那个同时,你的见地同时能够完成。你只看到他在念佛,没有看到他的见地已经形成。所以不能只看到他在念佛,而忘记他去修行的过程了。孙居士回答得非常正确。

  佛陀、菩萨、祖师们一再强调,修行的四个步骤:信、解、行、证。你光信不行,要解答它、还要明白它,也就是要有见地。你有了见地,还要去行愿。通过持续不断地行愿,最后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证果。

  实际上所谓的信、解、行、证,不外乎禅宗更浓缩了以后的见地、修证、行愿。所以学佛第一步是把“虔信”摆在首位,你有了虔信,你不了解它、不明白它,你是迷信,或者说是一种邪信!只有明白了以后的信才叫做正信。

  “解”就是明白的意思,就是见地。你的见地明确以后,才去行愿。何为行愿呢?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对境炼心哪!修这颗心、修我们的习气毛病、修福报、修功德,都叫做行愿。功德圆满了、具足了,才能够证果。

  现在你们的见地到了哪个程度,自己问一问自己。我现在不妨退一步,认可你们的见地都对了、圆满了、属于正见,但是你们的行愿都还不够。况且你们在座的许多人都是邪知邪见。拿禅宗的话来讲,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与道相违背”,都是歪门邪道!你没有入道就是外道,你的见地不正就是邪道,并不是说装神弄鬼才叫做邪道。

  见地不清楚,没有用!我不知道你们大家怎么在做功夫、每天怎么在修,你没有见地怎么去修呢?前面黑蒙蒙的一大片,伸手不见五指,你怎么敢走路呢?连一米远的地方都看不见,伸手不见五指,你们说天这么黑,你怎么敢走路呢?

  在座的有很多人修行十几年了,没有一点见地。你以为你每天在烧香、拜佛,天天诵《金刚经》、《地藏经》,这是在走路、是在修行,这叫做自己哄自己暂时不要哭。你没有见地,我说句让你们灰心的话(这一说又是罪过,让你们灰心,应该鼓励你们才对),你所做的一切,都与道丝毫没有关系!

  道理很简单,我刚才讲,你眼前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你看不见路,怎么走路呢?你说你在走路,我根本不相信!一个没有见地的人,怎么可能在修行呢?怎么去修行呢?

  你如果真的花上三年的功夫把见地弄清楚了,再去修行的话,一年的时间功夫就上来了,就够了,之所以你们修行这么多年没有入道,就是因为你没有见地。你认为偶尔做了个梦、有感应了、佛放光了、听到声音了,这些就是修道,这些和道不相干!这些叫做境界,和道没有关系。

  不要急于入三摩地,也不要想着先开智慧!先要弄清见地。你见地弄清楚了,本身就是智慧、就是禅定,当然也包含功夫。实际上所谓的禅定功夫、所谓的智慧、所谓的游戏神通,70%在见地里面就已经完成了,还有30%,不过是重新反复地打捞,再去核实、印证、巩固。

  70%的功夫在见地里面已经完成了,还有30%要做的功夫,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再去巩固、再去打捞、核实而已。既然你们都没有见地,你们说所做的一切有用吗?

  你圆满的落脚处,最后圆满落在哪里?还是落在见地上;修行的第一步是什么呢?还是见地;你下手处也是见地,你功夫圆满了以后,也就是通常说的证得了三藐三菩提以后,落在哪里?还是落在见地上。不要急着想出神通、出禅定功夫!

  众答:……

  师:每个人回答得都对 。每个人回答的问题,正说明你自己处在哪一个层次上。也就是说你自己处在哪一个层次上,就在你目前的层次上继续修下去。

返回目录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