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有没有男女双修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有没有男女双修

 

  知德者少,知道者更少。道为体,德为用。如果一个人是真有道者,他必然是有德者;一个人是真有德者,也自然能够入道。

  今天有一个人问我,修行里面是否有“男女双修”一说,也有的人原本不信男女双修,甚至反对男女双修,而最后自己也走入了这条路。究竟在修行中有没有男女双修这一说?一个人如果真的超越了就不需要借助于男女双修;如果没有超越,就不能男女双修,用了就会堕落。一个人达到我空、法空,就自成阴阳,就不需要借助于外面的阴阳来修。

  宇宙有阴阳,个体是缩小了的宇宙,里面自然也会有阴阳。当一个人在没有突破生理这个阶段的时候,体内生理上的欲望确实没有办法排遣。如果你能够把身心空掉,自然也就能够降伏身心、降伏生生世世的欲望。因为众生多数是从欲界下来的,所以欲望对于众生来说是根深蒂固,很难降伏。

  众所周知,汉传佛教从来没有、也从来不需要这个方法。过去开悟的高僧大德,哪有一个是这样修成的?唐朝开悟者不记其数,都不是用的这种方法。佛经上也从来没有记载,汉传佛教也从来没有。既然没有这种方法,为什么还有人执迷这种方法?“既想做神仙,又要贪恋红尘的快乐”,一个修行人如果降伏不了自己的身心,根本称不上修行人,他也不可能入道。所谓修行,无非就是降伏自己的身心。当然,密宗里有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说佛祖传过密法(即双修法)。如果佛祖需要这些,他又为什么舍弃妻子,远离那么多美女,跑到山林里去独自清修呢?然而众生总会为自己找借口,甚至找到佛祖有这方面的“经典记载”。大家都知道佛经是佛涅槃以后,弟子们集结整理出来的。既然是有这么个出入,后来又有许多人去记录整理,并非都出自阿难一人之口。

  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超越身心,怎么能叫入道呢?充其量是在修道,根本没有入道,更没有得道。修行首先要达到我空,继而达到法空,再达到空也空。既然是“法”都空了,难道还需要双修(这种方法)吗?别说没有双修一法,即便是有,也一定是佛陀为了方便度众生。让他们不要忘记“道”,让他们暂时享受这些红尘里的快乐。一旦修行上路,不可能会再贪恋这些生理上的乐趣。大家都知道佛早已超越了一切,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走这个人生的过程,学一些俗人的所作所为呢?

  当一个人身心没有入道的时候,一定是停留在红尘的欲望里面。有的人很会诡辩,说是随缘,既然是随缘,为什么不随佛说的戒律的缘?为什么要随佛所反对的缘呢?佛在《楞严经》中说的非常清楚:“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修行不断淫欲,如同煮沙成饭的道理一样,成道绝无可能。好多出家人、在家人非常推崇的活佛,有些活佛一个老婆不够,要两个,甚至三、四个,老婆越多,越被崇拜,认为功夫高;清心寡欲的,反被认为是功夫不到家。

  实际上古人真正讲道,不是“男女双修,”而叫做“阴阳双修”。人与天的阴阳、天与地的阴阳、地与人的阴阳。这叫正确说法。后来的人把它歪曲了,误解了。将“阴阳双修”歪曲成“男女双修”,把整个性质都颠倒了。人本身就具备阴阳,任脉下降、督脉上行,前流向后、后流向前,自身阴阳平衡后,自然能够平静、能够入道。

  一个修行人所追求的应该是“道”,而不是一个“场”!若真有道,无处不是场;场多得不计其数,没人住;而有道的人是少之又少,简直很难碰到。古时候道与场不能分开,现在处处是场,无一处有道。光有场而没有道,只能是一座空庙。身心是道场、天地为舞台、众生是福田,当一个人真的内在获得了道,随处可安身心。正是因为内在没有“道”,才会对外界的“场”执著地追求。

  如果说一个修行人,他在当下、眼前不能入道,想要找一个很好的场地(无非是没人的地方)去独自清修,实际上这种心态的修行人,找一个没有人的道场独修,反而更有利于他打妄想。当一个人事情很多,一件接着一件地做事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全身心投入到事情里面,本身就在道中!哪里还需要追求一个境界才能修道呢?一个修行人只愁自己没有道,根本不愁自己没有场。

  都知道南北朝的寺庙最多,实际上现在才是最多的,比南北朝时多了许多倍。虽说政府不允许建新庙,只允许恢复旧庙,但是实际有好多是新建的庙。政府宽大为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政府官员也都有善根,有好生之德。他们也希望这些修行人能净化社会,提升自己。尤其是近10年来,寺庙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了。

  要想自己的功力上升,必须要大众熏修,不能一个人独修。现在的修行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愿意落在“空”上,而不愿意落在“有”上。人一多就要躲起来,要么就不高兴或者烦了。

  这怎么称得上是修行人呢?如果你对眼前的人、事、物、理无心的话,这些东西怎么能转得动自己呢?往往是“物不迷人,人自迷物”。

  作为一个出家人,一定要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必须要养成一个谦恭的心态。因为修行修到最后是为了起用。解脱,还不是一个修行人的真正目的,它只是一个级别,一个阶段。

  佛陀当初开悟,解脱后,为什么还要出来度众生?实际上是为了验证自己修行的真理,让它在红尘中起大用,来增长他自己的福慧。

  * 别说是没有这种(男女双修)方法,即使有,也仅仅是一个阶段,绝对不是一个修行开悟的法门。

  维摩诘讲:虽有妻室,但俱梵行。意思是说虽然是一个俗家人,但用出家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返回目录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