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择师知见:可以依止的上师以及应该舍弃的上师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择师知见:可以依止的上师以及应该舍弃的上师

  五浊恶世,真假难辨,堪布索达吉指出可以依止的上师以及应该舍弃的上师:

  堪布索达吉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开示:

  『 首先观察上师:

  本来凡夫人很容易为友伴等暂时的因缘所改变,所以我们当于一切时处依止上师和善友。譬如,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的檀香树林中,经过数年后,就熏染上了栴檀木的妙香。于是,这节普通的木材也会发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样,若依止具相的高僧大德,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一切威仪也将成为大德那样(如理如法)。如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云:“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亦随行。”

  如今处于五浊恶世,虽然圆满具足众多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一切法相的上师极为难得。但是,对于人们所依止的上师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功德:未违犯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相续清净;通晓经续论典——广闻博学;对无边的众生如母对独子般慈爱——具大悲心;精通外三藏、内密四续部的仪轨--(通达显密);依靠修持实义于自相续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现前断证);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事摄受具善缘的弟子--(圆满四摄)。

  如《功德藏》云:“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果丰富,四摄鲜花奇争艳,善缘弟子如蜂集。”

  尤其是宣说密宗金刚乘之甚深窍诀要点的上师,必须具足诸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下列条件):

  获得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成熟相续;

  没有违犯灌顶时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净持律仪;

  烦恼和分别念微弱--相续调柔;

  精通一切密宗金刚乘基、道、果的一切续部意义--精通显密;

  面见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圆满--念修圆满;

  现量证悟实相之义--解脱相续;

  心相续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

  断除了今生世间的贪执--琐事鲜少;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精进修持;现见轮回的痛苦,生起强烈厌离心,并且劝勉

  他人(趋入正法)--厌世劝他;

  以各种各样善巧方便摄受调伏弟子--摄受弟子;

  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具有传承之加持--具有加持。

  应当依止如此一位上师。

  如《功德藏》云:“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堪布索达吉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开示:应当舍弃的上师

  应当舍弃的上师之法相:

  堪布索达吉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开示:

  应当舍弃的上师之法相:

  虽然自相续中无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却自以为我乃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84等,种姓方面已胜过其他人,并且现在我的传承也是那样的。这种如同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并非佛教中所说的具相上师);或者虽然具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但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而修持,而是担心自己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的目的,此师称为如木磨85之上师。

  有些上师不能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与凡夫人无有差别,无有丝毫特殊功德。但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对他生起信心,未经观察便将其置于高高的位置,他获得名闻利养后,自相续已改变,充满了我慢,见不到圣者的功德,这种上师称为如井蛙之上师。据说从前,有一只年迈的青蛙长期居于井底。一天,一只来自大海的青蛙到它面前。井蛙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海蛙回答:“我从大海来。”“你的海有多大呢?”“大海非常大。”“那么,有此井的四分之一大吗?”“不止。”“那么,有没有一半大呢?”“不止。”“那么,有此井这么大吗?”“不止不止。”“不可能有那么大吧?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于是,两只青蛙一同前去,见到大海时,井蛙(吓得)昏倒了,头顶裂开而死。

  未曾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经续,孤陋寡闻;相续中烦恼粗重,无有正知正念,违犯戒律破誓言;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而行为却如大成就者一样,所做所为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粗重,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便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将弟子引入邪道。尤其是无有胜过自己的少许功德、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乃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不知道打开(弟子)取舍之双眼。如《功德藏》云:“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无胜己之功德,依无悲心名声师,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师是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如果不善加观察,遇到邪知识,将毁坏信士一生的善资粮,并且将失毁已得的暇满人身。譬如,一只毒蛇盘绕于树下,某人以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云:“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