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慧律法师:宇宙万有本体论(17)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9日
来源:   作者:慧律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慧律法师:宇宙万有本体论(17)

 

  后面这个二十六修净土法门,就是导归净土,正合我意。如果它没有安排这第二十六这一则,我觉得它不够圆满,它安排了这二十六修净土行,啊,我觉得太棒了,正合我意。前面讲都讲得非常好,后面如果没有这一章,修净土行,那是美中不足,它刚好这个修净土行,正合我意。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就是叫你要修净土法门。“二六 修净土行,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这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就是美在这个地方,他用方寸,底下就用心源,同样是讲心,但是他能够把一个句子讲得非常的美。如果两个句子,都用心源就不好听。百千法门,同归心源,恒沙功德,总在心源。这句子重复的出现就减少了那个文章的美。百千法门不离开这个方寸,这就是我们这一颗心。因为这心一点点,所以指方寸,那么恒沙功德,总在心源,还是离不开这个心,“最上乘法,了第一义”第一义就是中道义,就是实相义。就是毕竟空义,就是无生义。最上乘法就是成就佛道,圆满究竟菩提叫做最上乘法,而小乘为什么不成为最上乘法呢?那么它不够圆满,“了第一义,以为根本,最捷最稳”。就是用这个第一义,中道实相来作为修行的根本,是最捷,捷就是最快的,那时捷运,最稳当。“念佛求生,以登不退”不退转就是七地菩萨,八地菩萨的境界,阿裨跋致,《弥陀经》讲的阿裨跋致,念佛求生,以登不退转。“第一义谛,三藏总纲”三藏总纲,那么就是戒,定,慧了,经,律,论,讲的就是经,律,论,离不开戒,定,慧了,第一义谛,三藏总纲,“一切法门,法法皆入”,第一义谛,这是指大乘法,大乘法是法法圆融,法法中道,法法平等,小乘是取舍,比如说修四念处,修观照的法门,观死亡,观这个无常。所以,小乘有下手的地方,修小乘有感觉,有一点点成就,因为观不净观,观这个无常观。观这个种种的四念处,他很容易就受益。那么为什么呢?因为直截了当的去透视这个假相。但是久修不净的话,对圆满的菩提就没有办法,为什么,他自己认为世间苦,自己了脱。所以要究竟菩提,圆满的菩提,还是一定要进入大乘法的最后的阶位,“《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圆照,就是圆满的观照,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无相一定是最圆满的,究竟无相,那当然是圆满观照,如果我们当下就无心,那一切事情就圆满了,夫妻为什么会吵架,因为看法不同,知见立知,师徒为什么会吵架,知见立知,看法不同,对不对?众生为什么会吵架,为什么会杀人放火,生命观不一样,这个就是五浊恶世第一个是劫浊,劫浊是总称,见浊,烦恼浊,这个见浊是知见的不一样,那就没有办法圆满,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怎么能够圆照清净觉相,那一定要见性,明心见性,所以师父在这个林口体育馆讲的,那个五次的达摩大师的《见性论》,麻烦诸位再听一遍,那么这一次我到新加坡跟马来西亚要讲十场,就是要把达摩大师的《见性论》用国语在诠释一遍,然后再加更多的资料,然后,希望这个录音带能够流通到华人的区域。因为在台湾,几乎都是用台语。所以很可惜,这种见性法门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外省人听不懂,很可惜,所以生为外省人,也有一点障碍。这次去了要用国语讲。再把《见性论》重复的再讲一遍。出国名额剩下四个,五个而已,很快就满了。底下,说清净觉相,“永断无明”,要怎么能够断无明呢?那一定要见性,见性就见到平等的心性了,了解平等法了,无明就是指根本无明,不是指枝末无明,断我执叫做枝末无明,断法执是菩萨的境界,断根本无明是佛的境界,包括那些微细的无明,都断尽了叫做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个佛道是指大乘佛,不是指小乘佛,“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麻烦这四句话划两条红线,你要修行,要得到最大的根本,希望要抓得准,譬如说你生病,健康受到了威胁,怎么办,要找医生,医生看完以后要打针,你要找血管,你总不能说一直拼命找来找去,在义理上一直研究就像在找血管一样,可是你一定要使他的病好,一定要一针扎下去,一针见血,然后把药送进去,才能够让这个色身再继续健康起来,简单讲的话一个人修行不能说在信心,解门里面一直打转,他一定要深入观照,少许的几句话他就可以受益一生一世,譬如是你了解到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常,这两句话,在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讲的话,这两句他就开始观照,就象一针扎下去,在心性上下工夫,这是真正的一个修行人,很快就会得到解脱,但是如果说我们只是听一听,参考,参考,在意识观里面或者是学理方面,念一念,同时也讲给别人听,而自己不受益,真正如实的修行叫做观,而不是说随随便便来听听法,来结结善缘。“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就是什么,圆照清净觉相,观心究竟解脱,“亦得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之,加一个字,“顿悟法门”这也是一起念的,一切凡夫要进入如来地的顿悟法门,当然就是要见性,那么见性就是圆照。见到平等的心性,就是清净的觉相,就顿悟了,“自觉圣智,内证境界,”这一句来自于《楞伽经》自觉圣智就是自己觉悟,而自己非常的清楚已经觉悟,有一个信徒来问,说:师父,开悟的人他知道开悟吗?他绝对清清楚楚。那么开悟的人他自己讲开悟是不是执著,不对,他只是为了方便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讲,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就是这样子,我是已经成佛,你们还没有成佛,佛在律学也是这样讲的,自己开悟,那一定是很清楚的,也不着一个开悟之相,因为开悟的人是无相可得。所以这个自觉圣智,就是自内证。叫做证量,有了证量的人他感觉到这个平等的心性。他内心不起伏。再大,再困难的事情他都可以放得下,看得开,这个内证的境界,禅也好,净也好,密宗也好,律宗也好。“同证之点”同证之点是什么?同证圆满的清净觉相。都是一样的,禅为什么讲即心即佛,净土讲自性就是净土嘛,密宗讲三密相应,三密清净,三密相应,那当然也是佛了,律宗到最后就讲自性就是戒,律宗也是一样的,戒,没有所谓的破戒,没有所谓的持戒。也没有所谓来,没有所谓去,统统没有,何以故,心性本生,本不灭,破戒人也不失戒体,受戒人也不得戒体,何以故,本不生,本来不灭,破戒,持戒方便说,这毗尼作持就讲得非常清楚,所以这个《四分律》就通大乘这个涅槃,大乘的圆满涅槃,所以说不生不灭是禅,净,律,密的最高修行指导原则,令心所向,皆无所障碍,你无所执著,但不坏事相的因果。所以这个同证之点,这个点就是最高了,top同证之点,因此修禅,修净土都不要互相攻击,修密宗,修律宗也不可以互相攻击,修行人一定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性。包容的心性,这个小乘一看到他持咒一下就列为外道,就呵斥,外道,这小乘一走对了,很好,要走错了,就不归路,什么叫不归路呢?他每一部经典都要探讨是真,是伪,《楞严经》是伪经,《地藏经》是伪经。大乘所讲的神通都是伪经。这是小乘最多谈的,大,小乘争执了一千多年,而且大乘禅宗已经造就了多少的祖师大德成就,这个哪里是小乘可以想象的,密宗的密勒日巴那种成就,神通自在,那种教理的无生,《密勒日巴传》你看过吗?你们去看一看,那怎么得了,密宗的成就,净土宗的印光大师那生死自在,说来就来,说去就去,每天持四十九遍大悲咒,持多少的咒,念多少的佛,那持戒的清净,临命终四个月以前就知道了,他是十一月几号要走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了解,净土宗的这个大德,他的生死是这么自在。这哪里是小乘可以比拟的,根本没有办法比的,印光大师他走的时候是几个月以前就把这个事情交代,哪一个人要当主持,哪一个人要做佛像,这个道场的状况统统都交代清楚了,坐化24个小时头没有低下来,你去告诉泰国,泰国哪一个比丘有办法这样子。泰国从以前到现在我才听到过证五个阿罗汉果。缅甸也是这样,缅甸到现在有两个阿罗汉果,泰国现在有三个阿罗汉果。这是公认的,他们的生死都不一定这么自在我告诉你,说实在话的,哪个坐着,他就是这样子,那些证阿罗汉的都是哪里,都是农夫,农夫出家的,他出家以后就修什么观,修苦观,修不净观,这是泰国的一个故事,农夫他很苦的,他苦得没有供养,为什么,没有人要理他,又不认识字,有一次他去听人家开示,修不净观,观照,这是小乘最多的,对不对?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等等这些,修四念处,他就放弃工作,年纪大了开始修,五六十岁了,就修,他就观照三个月,观无常,法法都是无常,一下子,三个月证初果,他那个用功是二十四个小时都观无常的,他不是像我们念一念,念一念,待会累了就休息,他二十四个小时统统观无常,注意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观无常观久了,就与空相应,因为得也是无常,失也是无常,夫妻再恩爱也是无常,拥有再多的金钱也是无常。他用这种无常一直入观,三个月证初果阿罗汉,他去请教他的上人,他上人说:那就继续,再继续观,他一开始修别相念,后来就修总相念,观心无常,观法也是无常,观身也是无常,一切法统统无常,一切法也统统无我,一切法统统不净,一切法统统不可得,这个就是禅宗,进入禅宗,,一下子就经过四个月就证二果阿罗汉,后来就一直用功,减少睡眠,过午不食,然后持戒清净,经过了几年,证了四果阿罗汉,这是公认的证阿罗汉果的,缅甸也是有一个这样子,缅甸是一个做劳苦,苦工的,苦工,他们就是对苦有所体会,对苦有所体会,三世诸佛以苦为良师。这样子也才两个,三个,才几个阿罗汉,要是用我们中国大乘这个大开悟的人,那是站着往生的,说来就来,说去就去的,那个皇帝要砍他头的时候,他在几千里外,就知道皇帝派兵来了,他说:我的因缘尽了,他交代他的徒弟,我因为一句话,向皇帝建议,皇帝不高兴要砍我的头,那么很快就到了,师父,你怎么知道,师父笑一笑,我先走了,先走一步了,皇帝来你就告诉他,劳驾派大兵来,劳驾他,说:很谢谢他,皇上的厚恩有因缘再报。也是一样,他还是感念他的恩,然后就进去禅堂里面一坐就走了,那个大兵来的时候,徒弟:哎呀,我师父请你们进去,泡茶在等你们,大兵一看,门一打开,坐着坐化。徒弟大家都吓一跳,来没有来,去没有去,他统统清清楚楚,对不对?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说这种是小乘境界所能够达到的吗?怎么说,大乘是非佛说,怎么说大乘是外道,持咒是外道,修密,修禅,修这个什么统统是外道,这小乘的看法实在是很难让人家接受,都很少去深入这个大乘佛法的经典,胸量具足在观照的功夫。他不是修无常就是修死,要不然就是修四念处。他只承认《阿含经》那《四阿含经》师父从头看到。。看过了几遍,他就是讲这个,都是重复,无我,无我所,无色,无受想行识,都是一直重复,一直讲无常,一直讲无我,每个典故一点点,文章一点。所以这个禅净密律如果你深入去研究,要花二十年去研究,三十年都不一定能够圆满,但是我们要抓住我们适合的法门,抓住我们适合的法门,所以师父还是劝劝大家,你要念念佛。念佛,清净心它就是禅,就算没有大彻大悟,你也有往生的把握,为什么呢,我没有念到开悟见性,至少我念佛可以把这个习气放下,烦恼防下,我临命终一心不乱,我至少可以到极乐世界去,你如果修小乘的,你没有开悟,你就算你开悟了,证三果阿罗汉,还要一番生死,证初果阿罗汉还要七番生死,他来,再去,来再去,七次,人间天上,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往生极乐世界不必,凡夫身一生就成办了,了解大乘圆满佛法的人他绝对不敢忽视的,这些。。永明延寿大师是何等的人物。十二祖的彻悟大师是何等的人物,印光大师是何等的,,都是开悟的圣人。都反过来还是一心一意的念佛,就稳扎稳打,我做师父的人我不能告诉你一个没有把握的法门,我告诉你一个没有把握的法门,那你修修。。以后就走错路了,那我有责任,我要告诉你一个最稳当的法门,从今天起,从现在起,你听到一个正法。阿弥陀佛,这个佛号你执持下去,而誓死不改变,念念想要求生极乐世界。没有往生来砍我的头,如果你坚定你的意志。了生死易如反掌,就怕诸位没有信心,底下,禅净密律。同证之点,“方便多门,归元无二”回到家是没有两个的,“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证入迟速,全视能否,忘情去执”你要证入的迟速全部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忘情,情就是爱跟恨,去这个执,执就是我执跟法执。你能不能把世间的男女的爱恨放得下,能不能把对万法的执著放得下,忘情,放得下,放得下爱恨,放得下我执,法执,“开佛知见,心言绝处,了了相应”心言绝处就是不可思,不可议,心的绝处就是不可思,言的绝处就是不可议,心言绝处就是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的佛的清净圆满觉相了了相应,此着实为,万法宗本,这个实相第一义是万法的根本,“诸佛法要,微密难思,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为什么?因为无生,无相,无念,无住,实在是不晓得从哪里下手,大乘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小乘它有阶位,所以入门有方便,大乘就是哪里都是入,哪里都不能入,没有能入,所入,所以处处是,处处不是,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真常功德,无漏法身,甚深无量,唯佛证知。真常功德就是所谓的涅槃,无漏,漏就是烦恼,彻底的断烦恼,断无明的清净法身,是甚深,是无量,只有佛跟佛能够证知。“《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就是第一义谛,不生不灭,诸佛菩萨,因地修行,动经尘劫,尘劫就是尘点劫,每一个点当作一个劫,但是其实也是事相来讲的,究竟理体在一念之间,龙女八岁成佛,其实在一念无生。尘点劫其实我们的生死是生得很冤枉死得也很冤枉,生的迷迷糊糊。是死得痛痛苦苦,众生就是这样子,为什么,没有法,“上根利机,一闻千悟”就象六祖“超越见地”记住,超越见地就是没有知见立知,见地就是安立一切的知见就是无明,一闻就千悟,为什么?哪里都是缘起,哪里都是性空,不是一闻千悟是什么呢?哪里都是会归法的平等,缘起的千差万别一下子就会归性空的统一性,“圆顿了彻,皆为多劫,渐修而成”为什么渐修呢?习气难断。拜佛拜了十几年了,恩!碰到这个好吃的,也多吃一点点,虽然对这个往生没有什么很障碍。但是到极乐世界去,还没有办法见到诸佛菩萨的清净法身,为什么,你还有无明在,所以你在这里修学的在座诸位,我先讲一句话,我们在这里文殊讲堂听经的几百个人,去极乐世界是每一个人的莲花都不一样,为什么,你听经的功夫,开悟的境界也不一样。出家,那品位就高,那么在家品位,就看你个人,也有上品上生,象赵朴初这个,对佛教的贡献之大,那是吓死人,赵朴初老居士一天《心经》背一百遍,那个也是上品上生的,对佛教的贡献是吓死人的,那再来就看我们尽可能在三宝门中好修福,所以说在座诸位,有的人去。。还有我们一定要了解凡圣同居土有九品,九品莲,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还是有九品莲。,那么就究竟的这个常寂光净土是没有,但是方便说有九品,是为了那些大菩萨所设立的,因为绝对的清净法身是无来,无去,无相的,不分这个阶位的,渐修而成,“宿熏道种”,宿世所熏习的道种。在座诸位,如果你前世没有熏习,你今生今世叫你来听经也不可能,“教下修观,纵能法悟,未尽余习”如果是依照语言,文字慢慢的去揣摩,去思维。那么就算能够悟,习气还是不能断,“百劫千修,三祗可证。还要经过好长三大阿僧祇劫,百劫修相好,潜修是暗地里的观照,三大阿僧祇劫才可以证,“宗门顿悟”一刹那之间就顿悟,顿悟,但这是上根利器的人,“三关洞彻”三关,初参,不破初参不闭关,这个就是断我执了,初参就是开悟,大开圆觉,可是无明还是在,那么再来第二参呢?破这个无明,第三关叫做末后牢关,是断根本无明,末后牢关,就想皮跟肉一样很难分,意识跟无明实在很难分,所以大部分人都卡在第三关,肉跟皮实在分不清楚,什么是意识,又什么是清净的本性,因为是不二的东西,要强烈的分,实在分不出,除非观照力很强,所以说三关洞彻,“四智圆明,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断惑证真,方了生死,像末之世,根器浅劣”像法,末法的时候根器是很陋劣的。“去圣时遥”,去圣人就是远离圣人的时间太遥远了,业障深重,像我们现在差不多都是这样子,业障很深重的,说修行是不可能的,今天如果是日本的什么柏原崇来,那就不得了了,那个女孩子就喧闹不已,不得了,现在人是很奇怪的,这一半头发裂开来,然后这边是喷红色的,这边是喷白色的,要不然就把头发弄得尖尖的像金字塔一样,着在东京的街头或者京都的街头,在台北的街头也有这样子,贯耳环的,还有把舌头贯穿的,为什么要弄这样子呢?你不晓得很痛苦呢?你们去文身过吗?我看电视报道文身,那是很痛苦的表情,一只蝴蝶,关老爷,很奇怪,他为什么都没有想到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人很奇怪,末法的时代,实在是众生没办法了,要修行更难,所以,业障是很深重的,“未证无生,宁逃后有”后有就是将来的轮回,你还没有证得这个无生法忍,你怎能逃过将来的轮回,“识心未尽”这个分别心没有除掉,“总属轮回”注意,识心,什么叫识心,就是取舍心,取舍不断就是轮回,你有没有修行,就看你现在有没有取舍,取舍让一个人烦恼,让一个人失去,失真,就象今天打开电视报道,有三个人去抢钱,拿着枪去抢,抢钱以后,怎么样?开得很快,结果被一个大卡车一撞到,拖了几百公尺,那车子也烂了,火也起来了,这次报道比较真实,把那个尸体全部照出来,一看,为了那十多万块钱,三条命,所以人实在是很悲哀,要是学佛,不要说十多万,就是一千万摆在你前面,你也不会动念,我是不会,你,我不晓得。有的就说,恩,师父,那很难讲。一千万我是不会动,我这个要让我动,可能要上亿的。所以这个识心未尽,总属轮回,没办法,还是继续的六道轮回,未出三关,仍落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未断,转生即迷”这一句话很重要的,我们要没有断烦恼,又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你惨了,一转世就迷了,今天你哪一个人不听到正法他可以自己觉悟的,NO!我告诉你,一个都没有,包括美国总统,包括中华民国总统,包括那一些皇帝,没有一个开悟的我告诉你,除了雍正皇帝开悟,雍正皇帝是开悟的人,他修行,修禅的,每天都用功,雍正在修行的时候,根据记载,他参的时候,那个师父当做不认识他,他有化作一个平民去参,他的上人故意说:我就告诉你,你七天没有开悟,你自己了断好了,他师父故意气他,他哪里知道,他上人是大彻大悟的人。他全身冒汗,我当皇帝从来没有人敢对我这样子的,要是我怎么样,我要杀掉这个和尚,后来观照,观照,七天以后,大彻大悟了,感谢他的恩师。明朝跟清朝很多都修禅还有密宗的,像明成祖就拜班禅,喇嘛这一类,都是以他为国师。这明成祖每次要攻打的时候,这个密宗的上师就告诉他,不可以用这种方式的,就救了很多,很多的生灵。所以,如果做总统,来拜我做师父的话,我也告诉他:不可以用武力解决。转生即迷。`“隔阴之昏,入胎之昧”隔阴就是转世,就昏了,入胎之昧,你一进入母胎里面就忘记前世了,“博地凡夫,安免随流”怎能免这个生灭的流转呢?“娑婆浊世,分段生死,寿命短促,恶缘缠绕”尤其是现在,恶缘是特别多,以前乡村生活很单纯,现在是恶缘缠绕,“众苦逼迫,其心怯弱”一碰到苦了,就退道心了,你看,学佛一年很精进的,他以前听师父演讲以后回去自己点香。无论如何我就是牺牲我的生命,我一定,慧律法师上课我一定要来,学佛一年,佛在眼前,三年以后,每个礼拜来一天,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还不错,还看到佛,还有一点点希望,学佛十年,化为云烟,就结束了,十年,没看到人了,那个居士没看到人了,我现在讲的不光是在家居士,那些发愿要永远跟着师父的跑第一个,我们不好意思泄人家的气。他跑第一的,我是永远不会离开师父的,那个都会跑第一的,真的,他要离开一定有他的理由,因为佛法很好讲话嘛,他来的时候他就说“师父,你是大善知识,善知识难遇呀,如佛住世,我舍生命决不离开,离开的时候就会说”啊,万法因缘生,因缘灭嘛!有缘则聚,无缘则散嘛,师父,是不是呀,怎么说就怎么对,讲来也对,讲去也统统对,你就是怎么讲,他统统对,也不能说他不对,都是这样子,反正法法是平等的嘛,是不是?还好我不是靠这些徒弟过日子,对不对?我常常讲以前文殊讲堂只有我一个人嘛。我还是这样撑下来的,是不是,所以没有差别,恶缘缠绕,众苦逼迫,其心怯弱。不值佛世,终致退堕。没有碰到佛一定会退的,“漂流业海,迷途久谙”久谙就是不明,漂流这个业海,迷途久谙,“生死海”是很“深”的,很难突破的,“菩提路远,若不求生,他方佛土,仗佛摄护”摄受来卫护我们“功行难圆”所以我常常说有时候要靠自己,有时候靠佛,有时候靠佛力,有时候要靠自力。你不要讲得很大声,我了生死要靠自力,你不靠佛力,我告诉你是很难,很难的,要靠佛菩萨加被的,所以给你们那个咒轮,那个就是往生的 passport你们千万要带着,那里面师父为了加持这个,弄了多久的时间,就是 什么好的都给大家,多少人感应啊,多少人念一念,助念八个钟头,脸都发黑,放到胸口又得到大的感应,这个就是给大家一个助缘而已,有时候靠自力,有时候靠佛力。记住,你是凡夫,我也是凡夫,要靠佛力,不靠佛力是功行难圆,很难圆满,“错过此生,永沦三界,”想到这一句就很恐怖了,“差之一念,失乎累劫”如果你差之一念,意思就是你就差那么一点,就是你因循苟且的度过了这一生,这一念精进心提不起来,再来就不是这样子了,失乎累劫,那就要时间很长,很长的了,这不是像联考,今年考不上,明年再来考,它还有给你机会的,很难的哦,今生今世要死了,来世就不晓得能不能碰到大善知识,“四大各离,将何所靠”地水火风一离,怎么靠,靠什么呢?“不常见佛,恐遇罗刹,”这些妖魔鬼怪尤其是现在的外道,特别的兴盛,“不生净土,恐堕地狱”所以我们要常思地狱苦,要常常思维这个地狱是很苦的,精进勇猛的念佛,“不托莲胞,恐入马腹”你不进入极乐世界的莲胞里面,恐怕就会投胎变成马,马就苦了,让人骑还要被打。“三恶道苦,易入难出,人道恶浊”,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天福易尽”就算你生天,福报尽了,业果所牵“怎么样”“诚难回避”你还是逃不掉的,所以还是要精进求生极乐世界,如果听到了佛法,而不去精进会怎么样呢?“一误百误”,一走错路了,就更多的错误就现前了,“甘心苦趣”哎呀,自己这个狭劣的心不愿意解脱,心还是一直处于六道轮回,“束手无救,实可寒心”这样想起来,实在是让人家寒心,怎么不赶快精进用功呢?“虚空无尽,法界无尽,净土秽土,亦皆无尽”,有清净的庄严国土,就有痛苦的世界,“十方净土,胜妙庄严,众生生者,俱得不退”就是阿裨拔至,十方净土,有的求生东方琉璃世界,有的求生弥勒净土,有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但是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容易进去的,也最容易修行的,也最殊胜,最庄严的,所以十方净土是胜妙庄严,众生生者,俱得不退转,“《起信论》这么说”“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怕你退失道心,来,先到我极乐世界来念佛,怎么样?“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你真的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你就一定可以得到往生,就是随愿得生,“他方佛土”他方的世界,“常见于佛”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或者是到他方世界就可以成佛,就可以“永离恶道,世尊慈悯,观机施教”观察一切众生的根器,然后把这个布施出去,“曲垂方便”什么叫做曲垂?委屈了佛陀,为什么?大家没有办法,悟到一实相的道理,一实相的道理要大根器,所以只好委屈佛陀,垂悯众生,开方便门,“开捷径门”这个径就是直,这个捷径就是直截了当,“于所显示,种种净土”在他所讲的经典里面,显示的种种净土,“独于西方,弥陀净土”一而再,再而三的相劝,叫做“谆谆相劝”诚恳的劝告我们要求生极乐世界 ,一点都不要动摇,要专,“昭示最详”昭示就是明示。最清楚。。“弥陀大愿,怜念众生,摄诸群品,”群品就是种种种类的众生,“如母忆子”就像母亲想念她的儿子,母亲想念他的儿子没有用,要是儿子不想念母亲呢,也没有用“众生果能,信愿持名”信,愿,行,三资粮,持名就是行,要能够“忆佛念佛”要常常想佛,诸佛无相,以众生心为相。你忆念佛,佛就。。因缘成熟佛就来你心中,显现给你看,那就忆佛念佛,“如子忆母,二忆念深,不相乖异”乖就是违背,两个人不谋而合,能够衔接相应,没有互相背道而弛,叫做不相乖异,乖异当然是背道而驰,然后两个人没有背道而驰,那当然就是很相应了,“感应道交,即蒙摄受,一生取办”今生今世就可以了生死,就可以怎么样,“入如来地”“以凡夫心,投佛觉海,至简至易,至圆至顿”因为太简单了,因为太容易了,大家变成不相信净土法门,不相信净土法门,尤其学过一些佛法的人或者是小乘,或者是学过其他宗派的,都嗤之以鼻,不但不相信净土还讥笑,诽谤,这个看多了,连大乘有的人都批评这个净土法门,嗤之以鼻,在那边偷笑,笑我们修净土法门很笨,至简至易,太容易修行了,至又圆满,又顿,又立刻,这个顿悟的顿,又立刻可以见效。

返回目录

----------------------------------------------------------------------------------------------------------------

更多慧律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