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止观的实质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济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止观的实质

  《道次第》建构的实修理路,指导我们将本论阐述的各个法门落实于心行。一切教理能否在心行上产生作用,归根结底,不外乎止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经教都是为止观实践服务的。

  止是安住修,观是观察修,在我们现有的心行上都可以做到,并非以往想象的那么深奥、复杂。当然,高层次的观修必须有明眼人指导,并具备正知见和较好的心行基础,否则很难契入,这需要等待时节因缘。除此而外,普通的安住修、观察修属于止观修习的基础层面,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止观的实质是什么?无非是心和境。我们的世界,是心和物的世界、能和所的世界。

  从能缘来说,凡夫的心总是像无主孤魂般漂泊不定。止所做的,正是帮助我们将心安住于正念的状态,并使这种状态保持延续。若不通过相应的禅修训练,心往往在散乱和掉举间跳荡,片刻不能安住。

  从所缘来说,若欲使心安住,必得将心系于某一善所缘境上,同时对此所缘境有正确观照。凡夫往往对境界充满错误的判断,这种错觉又促使凡夫心不断增长。必须以观察修转化这些不良心态,调服种种妄想,以正见对境界保有智慧观照。

  止,又分有所止和无所止。通常,修行是从有所止开始,安立一所缘对象,然后将心住于其上,不再四处攀缘。止的特点,是无分别。若以佛法正见对此特定对象作深入观察和思考,则是观。观有深浅之分,亦有比量和现量的不同。有分别为比量,无分别为现量。契入空性时固然是无分别,但之前应以比量观修为基础,否则往往会不辨是非。比量观修的方式为推理、探究,一切烦恼皆源于错误观念,必须通过观察修和正思维将其调整过来。若能以般若智慧透视世间,远离颠倒梦想,烦恼便无立足之地,内心自然也能随之调柔,是为“无所止”。

  真正要观到如梦如幻,仅仅靠比量的知识或闻思之见,是不容易做到的。若对空性没有体悟,看到的一切都是实在的,所以才会将色身当做是我,将想法当做是我。必须切身体悟到一切现象背后的空性本质,并安住于这一层面,所见皆为缘起影像。如能了知一切皆如幻如化,不再有所执著,也就无所谓出离不出离。因为断除贪著的本身,就是一种出离。出离,并非出离环境,而是出离对环境的执著。

  《道次第》的基本构架是三士道,其中,止观部分虽然为上士道的修学内容。事实上,在道前基础的略示修法中,就已将止观作为整个《道次第》修行的核心之一。也就是说,三士道的各个法门都要落实到止观修行上。可见,止观是佛法修行的关键所在。

  2007年10月修订版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