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咏给明珠仁波切:根道果——禅修的方法与次第 瀑布般的体验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5日
来源:   作者:咏给明珠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咏给明珠仁波切:根道果——禅修的方法与次第 瀑布般的体验

 

  我的老师们将这种体验比喻为山上融解的雪水突然使瀑布涨水。他们告诉我,当融解的雪水从山上往下倾泻时,雪水所及之处,各种物质都会被翻搅而起;无数的岩石、石块和其他物质都会随着雪水一起奔流而下。由于水流非常快,冲刷而下的碎石浊沙又造成水流混浊不清,因此不可能将这些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同样地,这些心理与情绪的碎石浊沙的确很容易让我们分心散乱。

  老师们于是教我一段简短的祈愿文:  “持金刚祈愿文¨  ( D。rje Chang Tungma)。我发现,当我的心被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淹没而不知所措时,这段经文非常有帮助。部分偈言略译如下:

  禅修的正行即是不散乱,无论心感知了什么念头,念头也只是念头罢了。祈请您帮助那安住于一切念头之本质的行者,如实地安住于自心。

  全球巡回讲学的时候,我观察到,“瀑布体验”是人们开始禅修时通常会碰到的第一个体验。面对瀑布体验时,实际上还会产生几种普遍反应,我自己全都亲身经历过。就某种意义来说,我感到自己非常幸运,因为亲身经历了这些过程,让我能够对学生产生更深的同理心,只不过在当时,这些瀑布体验似乎是可怕的折磨。

  第一种反应是企图阻断瀑布,也就是蓄意阻止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的生起,以便能体验到平静、开阔和宁静的感觉。试图抗拒念头等体验的意图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因为这样做会造成心理或情绪的紧张感,到最后演变为身体的一种紧张状态,尤其是上半身:双眼上翻、耳朵竖得紧紧的,而脖子和肩膀则变得异常紧绷。我通常把这个阶段的修持称为“如虹禅修”(rainb。w—like meditati。n),因为阻断瀑布之后的安定感就像彩虹般虚幻且短暂。

  一旦你不再蓄意强加这种造作的安定感,你就会发现自己得面对“原来”的瀑布体验。而在这样的体验中,你的心迷失在先前试图抵挡的各种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中。基本上这就是本书第二部所描述的¨哇”的体验,这时你开始试着观照自己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但是一下子又被它们带得团团转。你认出自己又迷失了,然后再强迫自己回一去观察心中所发生的一切。我把这种状态称为“钩链禅修”  ( h。。k f。rm 。f meditati。n),在这样的禅修中,你试图钩链住自己的体验,万一不小心让自己迷失了,你就会感到有些懊恼。

  有两种方法可以对治这种“钩链”的状态。假如你极其懊恼自己迷失在散乱之中,那么,就让自己的心轻轻安住在懊悔的体验中。不然,就放下散乱的心,把觉性安住在当下的体验中。举例来说,你可以试着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感受上:也许你的头觉得有点温热,也许你的心跳有点快,又或许你的脖子或肩膀有点紧绷,只要把觉性安住在当下的感受就对了。你也可以像本书第一部和第二部探讨过的,试着以纯然的专注力安住在“瀑布”本身的奔流之中。

  无论你如何面对瀑布般的体验,这些体验都为我们上了非常宝贵的一课,消除了我们对禅修先人为主的观念。其实,你对禅修所抱持的期待,通常就是你会遇到的最大障碍,因此,重点是要让自己如实地觉知自心生起的一切。

  另一个可能性是,经验来来去去,速度快到你根本尤法认出它们。每一个念头、情绪或感官知觉就像滴人大水池的水滴一样,马上就被吸纳了。这个体验其实是很棒的,而这就是无所缘禅修的一种,是“止”修持最棒的形式。所以,倘若你无法捕捉住每一“滴”,也无须责怪自己,反而要祝贺自己一下,因为你已经自然地进入了大部分人都觉得很难达到的禅修境界。

  修持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念头、情绪等的激流开始和缓下来,你也更能清楚区别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其实一直都存在,然而,就如同真实的瀑布一样,奔腾的水流把许多污泥和沉积物翻搅而起,让你根本无法把它们看清楚。同理,透过禅修,平时遮盖住自心的习气和散乱就会开始平息下来,然后你就会开始看到平常没有觉知到的心念活动。

  当然,也许你还无法观照到每一个经过的念头、情绪和所接收的对境,就像之前所提到“错过公交车”的经验一样,只能对它们惊鸿一瞥——这也没关系,“知道错失了某个念头或感受”的知觉,就是一种进步的征兆,显示你的心已经敏锐到能够捕捉变动的痕迹,就像侦探开始找到线索一样。

  再继续练习下去,你会发现自己愈来愈能够在每个体验生起的瞬间就清楚觉察到它。我的老师曾把这个现象比喻为强风中飘扬的旗幡:旗幡不断随着风的方向飘荡,旗幡的动向就好比在你心中迅速生灭的种种妄念,而旗杆则有如你自然的觉性,笔直稳固、屹立不动地固定在地上。无论风势多么强劲,无论强风将旗幡吹往哪个方向,旗杆总是在那儿,如如不动。

返回目录

-----------------------------------------------------------------------------------------------------------------

更多咏给明珠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