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遍智妙道》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一讲 皈依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2日
来源:   作者: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遍智妙道》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一讲 皈依

 

  一、皈依概述

  (一)皈依概念

  何谓“皈依”?用通俗的话来讲,皈依就是自己求救的地方,比如小孩子很怕狗,看到狗就跑到大人身后躲起来。众生亦复如此,因为畏惧轮回特别是三恶趣之苦而寻求庇护。就正法皈依而言,往昔未解皈依之究竟理趣,希求现世及天道安乐而皈依世间君主或天界鬼神,如今从偏道和误道皈依正法,希求永恒出世间安乐。

  (二)皈依基础

  皈依的基础乃信心。华智仁波切曰:“启开一切之法门,寂灭一切修行障,证得一切教言义,彼为敬信之功德。”诸佛菩萨之加持无处不在,然我等能否领受其加持并真实纳入心相续,唯有依靠信心。信心圆满诸法是大圆满不共之教授,此中荟萃了一切乘法之精华。五浊恶世中,异端邪说多如牛毛,我们之所以选择正法作为永恒的依止,是因为敬信佛陀无欺的教言,深信一切有情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且众生与己平等,内在皆具佛性,故依此信心生起大悲菩提心,受持如海佛子行。如是修行当以信为首,唯有无伪之诚信方能引导我们出离轮回,趋向解脱。

  信心分为净信、欲信和诚信。净信:无由地对佛像、僧众、经书、佛塔、寺庙等生起虔诚的恭敬心,称为净信。净信的特点为:短暂且易生灭。

  欲信:了知轮回过患,意愿断恶行善、意念解脱的功德而希求解脱,称为欲信。因未完全了知佛法奥义,故行道中仍有波动。欲信持续时间比净信长而稳定,生起欲信虽具功德,但同样有生灭变化。

  诚信:乃不退转之信心。完全了知因果的含义和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从内心深处对上师和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在行道修法过程中不会产生动摇。莲花生大师曰:“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圆满诚信的特点为:不生不灭,永不变化,乃证悟之时妙力呈现的真实功德。

  如前所述,今生能否获得解脱,完全取决于信心之上。无论是密宗无上窍诀大圆满、大手印,还是禅宗、净土等一切法门,都将信心作为修法之根本。于信心中持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三学以信心为基础作为修持,所以信心尤其诚信是不可缺少的。

  二、皈依的分类

  九乘次第有不同的皈依内涵,修五加行、直断、顿超等不同次第,有不同的皈依内涵。作为修行者必须了知不同次第皈依之意趣,方可无误修证。在此将皈依分为小士道、中士道和大士道皈依。其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发心。小士道皈依因畏惧三恶道痛苦而希求人天善趣;中士道皈依希求独自从轮回中解脱,乃声闻、缘觉之皈依方式;大乘誓愿自他均从轮回中超越。因皈依动机不同,对应的果位、皈依境、戒律等等亦有所区别,在此从略。作为大乘修行者,我等应依上士道皈依,欲求将无边有情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之果位而发心。

  三、皈依的方法

  随文明观皈依境修持皈依。观想的同时身体要恭敬顶礼,语要念皈依偈,意要思维发愿:唯有上师三宝才是我及一切众生的救护依靠处。

  以下皈依境观想方法摘自《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华智仁波切造、索达吉堪布译)

  将自己的住处观想成由各种珍宝组成的清净刹土,美妙悦意、平坦光滑犹如镜面,无有凹凸不平的山岗、洼地。在自己正前方观想一棵具有五枝的如意树,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极其圆满,蔓及各方,遍布东南西北整个虚空界,所有的枝叶全部是由各种珍宝铃、璎珞装点。

  然后观想中央的树枝上:本体为三世诸佛的总体、无等大悲宝藏具德的根本上师,形象是邬金大金刚持(莲花生大士),他的身色白里透红,一面二臂,双足以国王游舞式安坐在八大狮子宝座上面的各种莲花、日月坐垫上,右手以契克印执持纯金五股金刚杵,左手平托天灵盖,里面有充满无死智慧甘露的宝瓶,瓶口由如意树严饰,莲师身着锦缎大氅、法衣、咒士衣,头戴莲花帽,与身色洁白、手持弯刀、托巴的佛母益西措嘉空行双运。莲师的面部朝向自己,安坐在前方的虚空中。接下来要观想莲师头顶上诸位传承上师以重楼式安坐。本来,共同续部有无数传承上师,但在这里只是略观大圆满心滴派最根本的传承上师,也就是:法身普贤如来、报身金刚萨埵、化身极喜金刚、阿阇黎文殊友、上师西日桑哈、智者加纳思扎、大班智达无垢友、邬金莲花生大士、法王赤松德赞、译师贝若扎纳、空行益西措嘉、遍知龙钦绕降、持明无畏洲,他们各自的装饰、装束样样齐全,上面一位上师的坐垫没有接触到下面一位上师的头部,这些传承上师就这样以重楼式而安坐,周围由本尊及四续部不可思议的尊众、空行勇士团团围绕。

  随后再观想前方的树枝上,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周围由贤劫一千零二尊佛等十方三世诸佛所围绕,他们全部是殊胜化身梵净行的装束,头有顶髻、足有轮宝等具足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双足金刚跏趺坐,身色有白黄红绿蓝色,身体放射出不可思议的光芒。

  之后观想右方的树枝上,以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这三位怙主为首的八大随行佛子(八大菩萨:普贤,文殊,观音,金刚手,虚空藏,弥勒,地藏,除盖障)由大乘圣者僧众围绕,他们的身色也有白、黄、红、绿、蓝,以十三种圆满报身装饰庄严,双足以平等式站立。再观想左方的树枝上:舍利子、目犍连声闻二圣由声闻缘觉圣者僧众(释迦牟尼佛之十大弟子:摩诃迦叶、阿难陀、舍利弗、须菩提、富楼那、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婆离、罗睺罗)围绕,身色洁白,身着三法衣,手持锡杖与钵盂,双足站立。

  接着观想后方树枝上:法宝经函层层叠叠,金光闪闪的格架中央最上方陈列着六百四十万颂大圆满续部,所有函头标签 都对向自己,经函光芒四射,自然发出“啊勒、嘎勒 ”的自声。这些树枝的所有空隙中间有智慧护法神和业成护法神,其中男相护法神面部一律朝外,成办和保护修持菩提正法、遣除违缘与障碍以及禁止外部障碍进入内部的事业;女相护法神面部向内,成办内在成就不散失于外的事业。这些事业护法神都具有智、悲、力的无量功德,对我十分慈爱。把他们全部观想成引导众生的大导师。

  下一步,把今生的父亲观想在自己的右侧,母亲观想在左侧,前面是以对自己憎恨的敌人和进行加害的魔障为首的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就像大地上规模盛大聚会的人们一样聚集在一起,大家面向皈依境双手合掌、三门毕恭毕敬,身恭敬就是顶礼膜拜,语恭敬念诵皈依偈,意恭敬心里默念:从现在起,自己无论是上升还是下堕、是苦是乐、是好是坏、是病是痛,除了上师三宝您以外我没有其他的依靠、救护、怙主、友军、希求处与皈依处。因此,从即日起一直到获得菩提果之前,我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将自己托付于您,成办任何事情,既不向父亲询问,也不与母亲商量,又不自作主张,完全依赖于上师三宝您,一切奉献给您,精勤修持您,除您之外我无有其他的皈依处、指望处。以这般至真至诚的猛烈之心念诵下面的皈依偈:

  每一座期间尽心尽力念诵皈依偈,总数合计起来至少要圆满十万遍,在没有达到数量之前,一定要以闭关的形式来观修,在平日里也应该念修皈依。

  如果有人想:皈依时将自己的父母观在左右,而将怨敌、魔障二者观在自己前面,为什么观想怨敌魔障比父母还重要呢?

  这是因为,作为已经进入大乘的修行人,我们理所应当对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平等地修慈悲心与菩提心,尤其是为了圆满广大的福德资粮、避免失毁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完全有必要将修安忍放在主导地位。正如所谓的“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依靠怨敌、魔障对自己进行损害,才能修成难行的忍辱。如果好好加以观察,就不难发现,从修行方面而言,仇人与魔障比自己父母的恩德更大,为什么这样说呢?父母教给我们的是成办现世利益的一切欺诳手段,使我们后世无法从恶趣的深渊中解脱。从这一点来说,父母的恩德并不很大。而怨敌魔障呢?其中的怨敌以对我们制造违缘、妨碍修行而成了我们修安忍的对境,并且使我们斩断长久以来无法摆脱的轮回缚索,远离财产受用、没有自由等等一切痛苦的来源,所以对我们恩德极大。魔障也同样是我们修忍辱的对境,它使我们遭受病痛及苦痛的折磨,我们依靠这种折磨可以清净自己往昔所造的许多罪业。例如,至尊米拉日巴依靠伯父与姑母霸占他们家所有的财产受用这种外缘才遇到了正法。又如吉祥比丘尼也是因为遭受龙魔的侵害而修持观音法,最后获得了殊胜成就,通过诸如此类的实例可以看出,怨敌和魔障作为我们值遇正法之因,可以说是恩德深厚。如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说:“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脱道害者恩德大;厌离痛苦令己遇正法,获得永乐痛苦恩德大;非人作害令己遇正法,获得无畏鬼魔恩德大;人等嗔恨令己遇正法,获得利乐嗔者恩德大;猛烈恶缘令己遇正法,获无变道恶缘恩德大;他人劝告令己遇正法,获精华义劝者恩德大。平等报恩善根回向彼。”因此,怨敌、魔障不仅今生今世对自己的恩德颇大,而且他们也是自己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这样来观想非常重要。

  最后收座时,自己要以满怀恭敬作为缘,观想皈依境的所有圣尊,身体放射出无量光芒,普照自他一切众生,自他一切众生犹如鸟雀被石簧惊动“扑棱棱”地飞起一样融入皈依境的诸位圣尊当中,皈依境的所有尊众也从边缘逐渐融入光中,之后,融入中间集三宝于一体的上师中,头顶重楼式的一切尊众也融入下面的上师,上师又融于光中,光也消失于法界,最后自心尽可能地安住在远离分别散收的离戏法身本体中。起座时,将一切善根回向无边众生并念诵:

  我们要随时随地不离正知正念而观想皈依境的尊众,在行走的时候,将皈依境观想在自己右肩的虚空中,作为转绕的对境;安坐的时候,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作为祈祷的对境;享用饮食的时候,观想在自己的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睡觉的时候,观想在自己的心间,作为迷乱(梦境)隐没于光明境界的要诀。总之,一切威仪中要处在明观皈依境尊众的境界中,以坚定不移的信解诚心诚意依止三宝,坚持不懈地修行皈依。

  四、皈依的学处

  皈依学处分四:三所断、三所修、三同分,及阿底峡尊者所述之五条共同之学处。

  (一)三所断

  1.皈依佛,不再皈依世间鬼神等。

  因世间君主、拥有神通的世间外道、神祇、外道天尊等等自己尚未脱离轮回痛苦,不具拯救受苦众生获得圆满利乐之力量。

  2.皈依法,故不恼害众生。

  尽力精勤护持三门,即使在梦中亦不伤害有情众生。末法时代,人们为了满足一己口腹之欲,恣意残害众生,无数家庭、餐馆的厨房就是众生的刀剑地狱、炽热地狱……往昔于我等具大恩之如母有情为我等一餐饮食而惨遭杀戮,我何以堪?故皈依三宝,必须断除杀生重业,即使暂时做不到食素,但是至少不亲杀、点杀、指使他人杀鲜活旁生。

  3.皈依僧众,不能与外道者共侣。

  非以出离轮回为目的宗教乃外道教。置身世间,信仰佛教者鲜少,因此在不具救度众生能力的前提下,应该隐藏自己佛弟子身份。同时,应在不舍慈悲的同时,远离侮辱、詈骂上师,诋毁、亵渎正法以及诽谤密宗甚深法门者。

  (二)三所修

  1.皈依佛,应恭敬佛陀圣像。

  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星碎片亦应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置于净处,并生起真实佛宝之信心,作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2.皈依法,应恭敬经典。

  对只言片语,乃至一字一偈佛经,亦生起恭敬心,顶戴供养,并生起真实法宝之敬信。

  3.皈依僧,应恭敬僧众。

  对僧宝所依乃至红黄补丁衣裳亦生起真实僧宝之信心,故恭敬、供养、顶戴,置于净处,以信心作清净观。

  (三)三同分

  1.将自己传法的上师、善知识视为真佛,并作恭敬。

  如前所述,具德上师乃吾等生生世世皈依处,亦为开示取舍善恶之引导者,其功德等同诸佛菩萨,然恩德超胜一切诸佛菩萨。故当视具德上师为真佛,并深心恭敬,如实奉行。

  2.应将善知识之教言视为法宝,无有半点违逆,并阅读历代祖师所著之显密书籍,依教奉行。

  对于我等次第根机众生,必须依托口耳传承方可领悟释尊所授一切教法之旨趣,故当恭敬文字,多阅读历代祖师之显密著作,视善知识教言为法宝,精进实修。

  3.恭敬信众乃僧宝,身饰红黄示三宝。

  以平等心净观上师眷属、持梵净行之道友为僧宝,身口意三门恭敬,刹那亦不损恼。

  另外,红黄色乃三宝之象征,故衣饰应有红黄色,如身着红黄色衣服或者佩戴红黄色丝线,代表自己是三宝弟子。

  (四)五条共同之学处

  1.纵遇命难亦不舍三宝

  三宝乃吾等生生世世安乐之依怙,若未皈依三宝或舍弃三宝,无论修持何等高深之法,亦非佛弟子,遑论解脱!

  2.遇何利损皆不舍三宝

  末法时代,物质极大丰富,然业力烦恼炽盛。作为佛弟子切勿舍本逐末,为眼前蝇头小利而背弃生生世世安乐之源泉——三宝。纵值遇逆境、疾病,亦不舍离三宝,净观一切为上师三宝之加持。诚如《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所生任何苦乐、贤劣,皆观为上师之大悲。”

  3.供养三宝

  世间一切饮食、受用、赏心悦目之景象、出世间顶礼、供养等一切善根皆恒时忆念供养三宝。无论值遇何等自己喜爱或贪执的事物,首当诚心供养三宝,并如理回向。

  4.常诵皈依之偈,并劝他人皈依

  皈依后首应念诵十万遍皈依颂,平时亦应恒常念诵皈依颂,并对他人宣讲、赞叹皈依之功德,引导趋入佛门。

  5.时刻祈祷三宝

  上至有顶下至无间地狱,唯有三宝乃吾等生生世世永恒之依怙,故无论逆境、顺缘,不分时间、方向,皆当至诚祈祷三宝。

  五、皈依之功德

  自皈依三宝,暂时可获不受魔侵,远离饥馑、战乱等灾难,得到增上生等一切安乐;未来更能获证佛果,获得恒久之安乐。诚如《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祗魔众不能害,纵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

  六、皈依之误区

  有者在我面前受皈依,就认为:“我皈依了阿松活佛。”或者有者觉得自己在汉地受过“显宗皈依戒”,现在我修学密宗,因此要受“密宗皈依戒”、要皈依阿松活佛,所以要在阿松活佛面前再受一次皈依,此乃未解皈依对境之错谬。吾等需知,皈依之对境乃佛法僧三宝而非某位具体的人。无论显宗、密宗,无论在某位具德上师前接受皈依,任何具备三宝功德者都已在皈依范畴之内。因此,修行佛法首当具备普遍的信心,方可获得圆满之加持。

  有者觉得自己受过一次皈依戒就不用再受皈依戒了。其实作为次第修行者,成办解脱并非易事。吾等不可能仅凭念诵一遍阿弥陀佛圣号、仅行一次善法就能成就,受皈依戒亦如此,多多益善。

  总之,以修行见解,不同次第的皈依有不同之含义,修行者首当了知此中旨趣,否则成为盲修瞎练,空耗此生。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