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遍智妙道》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二讲 寿命无常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2日
来源:   作者: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遍智妙道》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二讲 寿命无常

 

  就生命而言,生者必死、死期不定、命灭无助乃颠扑不破之定律。而愚痴的众生,不仅不知何时、何因死亡,甚至妄想死亡遥遥无期而于散逸中虚度光阴。值此末法时代,疾病、天灾、人祸纷至沓来,生命如风中之烛,随时都有熄灭之危险。百千万劫所行善法之果报——暇满人身亦如昙花一现,一念及此,当倍加珍惜暂时的修法顺缘而精进修法。

  寿命无常分七:一、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一、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由众生共同福德所形成的外器世界,如四大洲、须弥山、天界以及坚固的铁围山等,虽可存数劫,亦为无常,终有毁坏。四季交替流转,看起来一个季节有三个月,好像很长,其实一弹指间六十个刹那,每个刹那都是无常、变化的;我等渺小如秋蝇之人身,更无从恒常稳固,故应诚心修持。

  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无常并非遥不可及,生命就在呼吸之间。

  (一)生者必死

  六道众生无一能逃脱死亡,从出生开始就在趋向死亡。人生如白驹过隙,瞬间即逝。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回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恍若隔日,仿佛剎那间就走到了今天,而风烛残年的生命又能维持多久?寿命决定是无常法,人们无法把握何时死亡及死于何处,此乃世间任何人都无法逃避之现实。

  (二)死期不定

  无常从未随顺过众生的心愿,噩运往往就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如是死缘众多、死期不定,谁能肯定自己明天、明年还在世间?有者问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自己还能活多久?”诚然,大成就者的遍知智慧确能预知生死,但寿命亦为有为法,多行善法自然长寿,恶业累累必定缩短世寿,如是因果法则无有错谬。

  (三)命灭无助

  世人贪求暂时的安乐而懈怠散逸,浅尝世间诸苦即寻庇护,未敢直视无常本面而于自欺欺人中浑噩度日。然而,一旦无常真实现前,我们也会如同往昔逝者般变成一堆白骨。生前纵有贤妻孝子、富甲一方、声名显赫,死时亦无稍许利益,只能顺着业力孤独无助地漂向未来。此时,又有何能力抵御业力的牵引?若生前行持诸多善业,未来尚能趣入善道;若是恶贯满盈,未来果报的痛苦和孤寂则非常人所能想象。因此为了避免此等怖畏之事,今生决定要精进修法,精勤观想无常。

  六道之中,人身乃通过修法可以成佛之最殊胜因缘,此为千万劫修持善法所获之果报,其珍贵早已超胜如意宝,当倍加珍惜。修行者不具精进而懈怠度日之因,正是被“不可能死”之妄念所蒙骗,终日忙于无义琐事,以致无暇修法。而无常迅猛,人身随时都会失去,若失此身,则万劫不复。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于《甘露妙音》中说:“五浊恶世衰败时,住世久长难决定,亲戚财富自身等,须知终当别舍离,不修死缘无定时,临终必要法无成,故应观修死无常。”吾等当以无常为修法助伴,励力修持,如救头燃,方不辜负暇满人身及上师三宝之殷重恩德!诚如历代传承祖师智悲光尊者所言:“越趋近死亡越精进修法,这是修法者未被违缘所转的标志。”

  三、思维高僧大德而修无常

  此贤劫过去出世的胜观佛(毗婆尸佛)、宝髻佛(尸弃佛)等七佛,仅存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并已进入末法时期。“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由我等业力沉重之故,无数引导众生之成就者如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堪布昂琼仁波切等等亦示现于法界中趋入无余涅槃。如今我等能于五浊恶世值遇大恩上师实乃叹为稀有!然无常迅猛,如此善缘随时可能隐灭,故当极其珍惜依师修法之因缘。

  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从显赫一时的王臣君主至寿命长达数劫、具足威光的诸天人和仙人无一能摆脱死亡。往昔君主纵富可敌国,如今亦如尘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何况我等自以为是的微权薄利?

  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从世界的成住坏空,到世间的亲怨、苦乐、贤劣及一切分别念皆为无常。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高际必堕……无论何人,即便是高如天空、厉如霹雳、富如龙王、美如天仙、艳如彩虹,死亡突然到来之时,亦无刹那自在。如今,暂时以上师和善友之助缘,虽获得修法良机,然凡夫之念无恒常可信,故当如是思维各种喻义,深信上至三有之顶,下至无间地狱之间,本性皆为迁变增减,无有丝毫恒常稳固,故当分秒必争,精进修法。

  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按以前藏地的说法,有四百六十五种病障、一千八百种魔障能导致死亡的因。如今在亚青寺,有些道友去年见到时,还在一起说说笑笑,今年就已经往生了。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拉到亚青寺念经超度的尸体,有的因疾病而死,有的因治疗时的药物而死,有的因食物而死,有的人因为房屋倒蹋而死、有的因车祸而死、有些被仇敌杀死……有的死者年过花甲,有的死者青春年少,有的死者小小年纪就不幸夭丧…….对于已经寿终者,即使药师佛亲自降临做长寿灌顶也无力回天。

  如今在世界各地,战争不断、恐怖事件频发、瘟疫肆虐、交通事故随处见闻……天灾人祸令我们叹息不已,生命之烛随时会被无常之风熄灭,故应坚信死期无定、死处无定、死缘无定而猛厉修持正法。

  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时时刻刻当至诚殷切观修死亡。观想行、住、坐、卧等一切行为皆可能成为此世最后的行为。出行可能客死他乡;睡觉可能再也看不到第二天升起的太阳;晨起后可能没有机会再睡在床上;早上从住处到经堂听法,每走一步都要观想自己正在一步步靠近死亡;晚上下课回到住处,每走一步也要观想自己正在靠近阎罗王;太阳下山时要观想死亡就像正在下落的太阳一般即将来临;夜晚要观想,阎罗王就像这夜幕般即将降临……如是种种猛厉观修无常。

  无论凡夫抑或修行者皆将面对无常,故仅仅了知死亡不定远未究竟,因唯有正法方能饶益临终,故当恒时不离正知正念,策励修持正法。无常原本法尔如是,稍纵即逝的修法顺缘,乃上师三宝慈悲加持与自身多生累劫所积少许福报偶尔因缘和合而得,若不善加珍惜、勤修正法,以宝贵的暇满人身耽著于幻灭之尘世,则当“无量诸佛之手亦无法遮止”之业果现前时,吾等将何以堪?诚如华智仁波切曰:

  所住之处为无常,故当意念为净土;

  饮食受用无常故,当以禅定为食物;

  床上睡眠无常故,迷乱修为梦光明;

  财物珍宝无常故,应依圣者之七财;

  亲友近邻无常故,当于静处修出离;

  名誉地位无常故,应恒处于低劣位;

  言谈话语无常故,当勤念咒与诵经;

  信心出离心无常,故应坚定立誓言;

  思维分别念无常,应具贤善之人格;

  验相证悟无常故,当至法界之尽地……

  死亡到来无所惧,自彼时起无需修。

  释尊亦云:“若多修无常,已供养诸佛;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安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授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犹如众迹中,大象迹最胜,如是佛教内,所有修行中,唯一修无常,此乃最殊胜。”

  诸法无常,面对临终的刹那,是被死亡之恐惧彻底摧毁,还是欢喜自在地坦然面对,取决于是否曾经脚踏实地地修行正法。有者耗尽毕生心血追逐财富,临终纵富甲天下,亦难逃死亡之恐惧;有者一生于幽静山林潜修默证,临终虽一文不名,却欢喜自在往生极乐刹土。密勒日巴尊者曰:“吾愿在无人的山洞中悠然离开世间。”为何他能如此自在而欢喜呢?因为他修持正法,内心安稳。再比如亚青寺很多年老僧人,临终前显现病入膏肓,但是他们很欣慰此生值遇具德上师作为生死唯一依祜,求得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一生修持正法,此生再无任何遗憾,临终时都安然往生极乐世界。

  无常乃为精进鞭。弟子们,如果你们仅仅了知无常,而未于内心生起定解,即便想修法,然未付诸行动,或者自我安慰明年、后年再修,则无实义。观修寿命无常的目的乃于相续中生起来日无多、修法迫在眉睫的紧迫感。故应将无常之念纳入心相续,当下提起正念,精进修法,不能再拖延时间。

  观修方法:

  座上:先思维寿命无常之法义,观想上师而专一至诚祈祷,祈祷时可念:

  诸法无常迁变如闪电,思维器情悉皆坏灭法,

  决定死亡死时确不定,心执常法唯是自欺诳,

  我等恒处懈怠放逸中,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能念死亡无常求加持。

  待内心感到疲惫,则安住。如是止观交修。

  座下以改造意念之正念护持见解,随时随地观修,待内心真正生起力量,一念无常即可提起正念对治座上昏沉、掉举以及日常散乱,未来趣入解脱。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