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遍智妙道》讲记 总说 闻法及观修要义 第一讲 闻法方式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2日
来源:   作者: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遍智妙道》讲记 总说 闻法及观修要义 第一讲 闻法方式

 

  闻法方式分二:发心与行为。

  一、发心

  首当认识,轮回与涅槃之根源为何?身语意三门何者为主?

  所谓身者,藏语音为“履”,除表示身体之外,尚有留下或剩下之意,意为剩余之残躯。如是之身无论行持善恶,皆受心之主宰。临终之际,身体留于世间,而心随业风流转六道,故身非首要。

  所谓语者,如堪布昂琼仁波切于《胜乘狮吼妙音》中曰:“依身而具脉,脉乃文字之自性,故气行脉中,而生欲言之念,即言种种者为声。”然身心离散之时,声音断绝,语则不存。

  所谓意者,思虑纷飞,漂泊不定,如堪布昂琼仁波切于《胜乘狮吼妙音》中曰:“其明了觉知者乃心识之性相。”细致观待,我们哪怕吃一顿饭,都是妄念不断。故心乃善恶之源,主宰苦乐之果。诚如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轮回非外有,乃在心念中。若起贪嗔痴,漂泊轮回苦;刹那善念行,亦趋解脱道。无始以来,正因无明蒙蔽自性,凡夫未解心性实相而执虚幻为实有,以我执而起现贪嗔痴烦恼,如是苦因必造饿鬼、地狱、旁生等恶趣果。因此,若欲脱离轮回之羁绊、获证解脱之恒久安乐,必须依靠调心。由此可见,发心很重要!

  何谓发心?就是我们修法的动机和目的。发心为心态,行为乃身、语。发心在藏语中为“根当”,其中“根”就是去做,意为以发心为基础,朝着目标行持。因此,首先要懂得以何种心态修法。修法之前,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心:我修法的目的是什么?修法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痛苦、喜悦等等,我的心会不会随之变化?会不会退失精进修法的心?如未细致观待发心,或者毫无目的追随他人修法,即使念诵数亿遍心咒、磕一万个大头、修行大圆满无上窍诀法等等,亦难以圆满修法之功德。因此,发心是非常重要的!

  发心分二: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龙树菩萨云:“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虚空周遍之处遍布有情,有情周遍之处充满业感痛苦,而此等充满业感痛苦之有情无始时来曾无数次做过自己的父母。仅仅现量观察亚青寺的野狗,它们由于业力,常感饥饿,所以不停地想法设法觅食,即便找到一点点食物,自己也忍饥挨饿舍不得吃,将它留给狗宝宝。如是母亲宁肯自己担当所有的亏损、屈辱、创痛、病苦、甚至恶业,哪怕自己很卑贱地活着,亦无私赐予我一切利益与安乐。

  如今于我等恩重如山之父母,由于无明遮障,沉溺轮回感受无量诸苦,我等何忍袖手旁观?今生有幸值遇大乘教法,承蒙具德上师摄受,懂得究竟安乐之道,故我等当义不容辞,关切如母有情之疾苦,以正法回报母亲之深厚恩德,誓愿置如母有情于暂时乃至究竟安乐之地,此乃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诚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三界六趣之有情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父母,若未以相续大悲菩提心而发清净誓愿,则不能开启利他宝藏之门。”

  (二) 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如颂云:“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果密咒乘之殊胜方便归根到底在于转变意乐。故密宗当依不同次第净观五种圆满,此乃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净观五种圆满支分为二:一为次第根机者依靠意念造作之净观五种圆满,二为已证悟缘起性空者自然呈现五种圆满。

  就闻法而言:

  导师圆满:具德上师总摄佛法僧三宝、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化报法三身,乃九宝之尊,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故应视传法导师即为普贤王如来或者是金刚持。

  眷属圆满:同堂闻法之信众乃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

  法圆满:所闻之法乃九乘之顶的究竟法要。

  地处圆满:闻法之处乃铜色吉祥山之密严刹土。

  时圆满: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住于第四时大平等。

  汝等需知,密宗之一切行为与誓言皆应于信心中护持,唯依信心方可获得加持。成就者内心清净,一切显现皆为净相,并非在远离此地之外,安立另一个密严刹土。若于自心之外安立五种圆满,远非究竟。由此可见,净观五种圆满并非通过意念造作,刻意将不清净观想为清净,而是本来清净。但众生因业力沉重,未识心之本面,将种种显现执以为实,妄分贤劣,故辗转于轮回痛苦之中,无力出离。然诸佛菩萨巧设方便,依五种净观方式强力改变众生不净之显现,最终圆满诸佛之果位。如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此器情界清净刹,无有不净之显相,万物本为坛城轮,认识即为密乘戒。”

  诚如《功德藏》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我们不论闻法、修法还是禅定,发心当为首要。如是以方便摄持,不论善法大小,必当成就解脱善果,称为加行发心殊胜。而善根不为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行持善行之后,如法回向,令善根日日增上,乃结行回向殊胜。如是三殊胜法乃行持善法之关要,汝等当切记。

  二、行为

  身语所做为行为。

  行为分二:所断之行为和所取之行为。

  (一)所断之行为

  所断之行为乃闻法时应该断除的恶行,此中分三:三过、六垢、五不持。

  1.三过

  (1)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闻法时,虽身居听法行列,然心猿意马,耳识未专注于法音,全然不知所云为何,如同覆盖瓶口之容器,难以注入甘露般,此乃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2)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闻法时心不在焉,满足于一知半解或敷衍了事,未深入探究法义之真实意趣并纳入心相续。如是行为如同有漏之容器,即便注入少许甘露,少顷即倾漏无余。

  (3)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以贪图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为动机,掺杂贪嗔痴等五毒烦恼而闻法,无论所闻法义多么殊胜,于己亦难有利益,如同将甘露注入有毒之容器。

  以上三过当于闻法中断除,闻法时切勿东张西望、胡言乱语、妄念纷飞。应如古德云:“闻法如野兽闻声;思维如北方人剪羊毛;观修如愚人品味;行持如饥牛食草;得果如云开日出。”野兽酷爱听琵琶声,即使猎人射箭亦未发觉。吾等闻法亦应双手合十、全神贯注以谛听,甚至情不自禁汗毛竖立、泪流满面,如是深心恭敬。

  2.六垢

  (1)傲慢

  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无论世、出世间,若自居功高、心怀慢心,则成修道之障,无有功德可言。如上师不会汉语,自认为汉语讲得比上师好;行持善法时觉得自己的功德比上师还大;自以为智慧、财富、相貌超胜于人等等。傲慢心有时极其细微,难以察觉,甚至觉得事实如此,故当时时反观自心,祈祷上师忏悔并断除慢心。

  (2)无正信

  意指于上师、正法无有信心。有人不远千里,辗转飞机、火车、汽车来到这里,貌似有信心,但是却于上师、法不生信心。喇嘛仁波切作为大成就者,本身就是见闻解脱,信众即使听不懂,也应用心体会上师三宝的加持。很多动物都在听喇嘛仁波切讲法,何况我们生而为人呢?你们不一定要到我这里听法,喇嘛仁波切以及亚青寺很多堪布活佛讲法,如果对应自己的根机,都应该去闻法。

  (3)不求法

  意指于法不起希求心。上师讲不讲法无所谓,自己听不听法无所谓,即使上师传讲了诸多殊胜法宝亦不起欢喜及意乐。

  往昔释尊于因地,为求一偈,宁舍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经。”历代传承祖师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亦跋山涉水、披肝沥胆、历尽险阻、行持无量苦行方获证如是捷径解脱之殊胜法宝,如今不惜荷担众业,为我等倾囊相授,吾等当以欢喜心深心惜之。

  (4)外散

  意指心念外散,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妄念纷繁、抚今追昔、思前想后,外境稍有变化(如人语、车声、犬吠等等),心即随之而转。如是心识散乱于外境乃轮回一切迷现之根本、痛苦之来源,故当收摄身心,恒时护持正念、正知,目光专注于上师,聚精会神地闻法。

  (5)内收

  意指心思过于内收,而致昏沉欲睡。

  心识外散与内收均为过失。如玛吉拉准空行母也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故心应如弦之于琴上,过缓则难有佳音,过紧则有摧折之虑,诸根应不松不紧,悠然而住。

  (6)疲厌

  指于闻法心生厌倦、厌烦的情绪。如闻法时间稍长,感到饥寒交迫或酷暑难当,心里暗暗盼着讲法早点结束。

  如是过失当断然摒除,当思我等历经百千万劫积资净障,方获如是暇满人身,值遇具德上师,听闻殊胜稀有之甚深妙法,故当誓愿甘受一切严寒酷暑、困苦病痛,以欢喜的希求心恭敬谛听,百不厌倦。

  3.五不持

  (1)持文不持义

  指仅执著于闻思之词句之见,而未将法纳入心相续,成为调心之力量。如同仅知水能解渴,却未饮用,无有实义。

  (2)持义不持文

  有者一味排斥闻思,未解实修之理趣,茫然安住于无念状态,乃持义不持文。

  难道无念状态即是佛之境界吗?佛在藏语中为“桑吉”,“桑”意为从无明中苏醒——无始以来,众生因无明遮障,愚痴昏昧,如今依靠正法之力于无明中唤醒沉睡的众生,为“桑”,非茫然无念。“吉”意为从无明醒来,证得俱生智慧,相续中增长证量与功德。因此,若一味无念,如何从无明中清净、从执著中解脱呢?若仅安住于无念状态,释迦牟尼佛焉需讲解八万四千个法门以应众生根机?此乃持义不持文之过失。

  (3)未领会而持

  密法针对不同根机有共、不共之见解。若未观察根机、且未解真实密意,仅凭表面词句而行持,是为过患。如有些人不懂得用酒、身体供养三宝的密意,内心仍存有分别、执著,就不能盲目地模仿表面行为。

  (4)上下颠倒而持

  次第根机者未依次第而行持,盲目高攀甚深法要,若未如理修持前行即急于修持正行——成熟口诀法,未具良好的直断基础而盲目修学顿超等等,均为上下颠倒而持。

  (5)错谬而持

  有者声称密宗超越因果,故不必取舍因果,恣意行持密法中所谓之不共行为;有者未辨行道见解与果位功德,声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而为自己啖食生灵寻找借口,此乃错谬而持。尚需了知,超越因果绝非拨无因果,任运而行绝非胡作非为。行道中人自应谨慎取舍因果,真正证悟者因通达缘起性空之理趣,取舍因果自然更加细致任运。如莲花生大师曰:“证悟见解广如虚空,取舍因果细于粉末。”堪布昂琼教言亦云:“若瑜伽士贪执妙力幻化而行不善业者,则受业报,故于行为中作信解、取舍微细之因果乃为主要。”因此,修行人应根据自己修行之见量,谨慎地取舍因果,护持三乘律仪。

  以上三过、六垢、五不持之过患当断然舍弃。

  (二)所取之行为

  1.依止四想

  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无始以来,吾等因无明而耽著尘世,流转轮回而饱受诸苦,故当作病人想。而具德上师乃妙手回春之良医,赐予吾等妙法甘露,故吾等当谨遵师教、依教奉行,方可离苦得乐,永获安乐。

  同时应当远离颠倒四想:如《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即将上师看作獐子;将正法看作麝香;将自己当作猎人;将精进修行作为箭、陷阱等捕杀獐子的方便。如是依靠正法积累恶业,终将堕入恶趣。

  2.具足六度

  六度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以闻法为例,为上师铺设法座、供养哈达、鲜花乃布施度;如理如法闻法乃持戒度;不畏酷暑、饥寒、劳顿,以欢喜心闻法为忍辱度;收摄身心、专注闻法为精进度;全神贯注、聚精会神闻法为禅定度;将法义纳入心相续,了知取舍为智慧度。

  我等当时刻观待自心,如理行持所取之行为。

  3.其他威仪

  如恭敬导师、僧众;不迟到、早退;入室脱帽,不抢占闻法座位;入座按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分坐;进入道场后不讲闲杂语、关闭手机、不随意走动等等。

  总的来说,真正修法者身口意如法行持,自然具足威仪。最近汉族弟子不管修法和行为都有很大进步。如闻法时男众、女众分列而排,比丘、沙弥、居士依不同学处亦次第而坐。入座后,无有到处走动、口说闲散语者,大家都专注一心念诵百字明等心咒静候上师到来。对此,我非常高兴!如是依教行持,相续中自然会生起修法功德,我随喜你们!希望你们日后也能这样如理如法地闻法、修法。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