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三章 六妙门念佛法要 第四节 观想念佛门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7日
来源:   作者:宋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三章 六妙门念佛法要 第四节 观想念佛门

  在第二层的寂止念佛法修习力量充足後,心地逐渐开朗。为了进一步与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相应,应在寂止心上起净土微妙相好之观,以助开心地净相与超入大慈愿之海,与阿弥陀佛本愿交融不二,使神观常栖止於西方。又因唯心所造故,心观净土妙相时,即时能造自性清净微妙之境,使清净种子不断孳生,以致於惑业消尽,净业圆成。

  观想念佛可依《观经》所列的十六妙观次第而修,也可随取其中一观而行,但最好是从专观白毫下手(请参阅拙作净土白毫观修法一书),待纯熟後,再转观他相。总以心观明了清净,不即不离为佳。

  观想念佛时,先要取样,如依实景、图像或文字的描述,来作为人观前的印象。所观的印象确定後,一般不要变动,无论在观想时明或不明,只须一直观去,便能逐渐明显现前。也可以在下座後对照所取之样,重树印象,加深入观的明晰度。

  观想一个观境,在未到成就时,不要改观,要一直修到心观不二,相应融即时,方可转修他观。

  根据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之意,在观想时,要了知境乃妙假之法,观是无作之空心,法无实而心本空,因此,在一心住观境之时,不可起心分别,当微妙境相现前时,也不可以为实有而执著。而在能观的用心上,要「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所以是即观无观之空心,以观无境假现之妙法。心法相融而相亡,即入中道妙域。

  如在观想过程中,发现身心的变化,以致各类的境界或功能,都不可执以为实而生欢喜。就是符合於观境的妙相现前,也只能以明净心安住不动,依然如实而观。

  观想到一定时节,或心花开发,顿悟实相,或神游净土,亲见三圣。此时即是成就之表现。但如住在相上,不肯即相而离,必成滞碍,故应破其执。但不须废其相,以藉妙相以显本明也。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