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明师的工作是这样的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万行法师:明师的工作是这样的

 

  2010.7.17

  问:师父,我练动功的时候,练几下就浑身冒汗,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你的身体不好,自然就会冒汗。你的身体有问题呀,脸色都不正,那么乌黑,根本不像修行人的脸色。如果一个修行人整天想着与修行无关的事情,想着俗事,脸色就不对路。你的心向道几分,你的气质、肤色就会改变几分。

  问:打坐的时候,头脑里面像开运动会一样,怎么样才能让它停止,像关电视一样把它关掉呢?

  师:你去修法就关掉了。你坐在这个地方没事干,头脑当然会像开运动会一样,胡思乱想,妄念纷飞。如果你坐在这个地方修法,头脑有事干,它怎么会打妄想呢?你不给它一件事做,它就会做一万件事。除非你超越了四禅八定,你坐在这里就不需要修法,自然就进入了状态,你的头脑也不会胡思乱想。但是,在此之前必须给它一件事做,否则它就会做一万件事。

  问:什么是真正的灌顶?

  师:好好地拜佛,与佛相应,这才是真正的灌顶。不能与佛相应,不能与明师相应,纵然灌个顶,暂时充一下电,你没有得到电的源头,电很快就用完了,消失了。除非你得到电的源头,也就是与道相应了,那才是真正的灌顶。明师的工作就是把这个源头的力量,牵引给众生。如果众生心灵的大门紧闭,被“我执”所困,也没办法和道的力量接通,因为他把自己封闭起来锁定了。一个真正渴望道的人,他的内心任何时候都是开放的,只要是对自己修行有益的,他都会接受,随时都可以接住。否则,他就不是一个真正渴望道,渴望真理的人。如果你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和道相应,随时都可以得到加持的力量。道的力量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形影不离,只是我们心灵的门不打开,它没办法进来。所谓雨水虽好,但没办法滋润无根之树。明师的力量虽大,但救度不了不发菩提心的人。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他心灵的门永远是敞开的。

  问:为什么说佛教的经典并非都是佛说的,只要符合佛的思想,都可以称为佛经?

  师:只要你修到与佛同一个级别,你讲的开示就是佛经。但是自古以来,后来者因为很谦虚,对佛非常尊重,所以把佛讲的话称为“经”,菩萨、大德讲的都是“论”,乃至称为“语录”。实际上这三种人是一体的,他们讲的都可以称为“经”和“论”,也可以称为“语录”。我们今天所诵的经,是阿难对佛的话所做的记录,是回忆录。因为对佛的尊重,所以称为“经”。悉达多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他和道融为一体了。如果今天我们和道融为一体了,我们也可以称为佛。你没有得道,就是一个凡夫;你得道了,就是佛,佛的十个名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也可以用其中任何一个。只要你得道了,得到那个东西了,就有资格取用其中任意一个名号。古今开悟的人数不胜数,但没有一个用佛的十名号之一,如果你用,大家会说你是外道。既然你开悟了,为什么不能用其中一个名号呢?为什么过去的祖师大德都不用呢?比如过去的临济祖师、云门祖师、沩仰祖师、赵州祖师,他们都开悟了,得道了,成佛了,他们和佛是同一体的,为什么还用自己的名字,不用十佛号中的一个呢?

  只要你得了道,获得了源头的力量,你就会即生成就。从古至今的佛菩萨、祖师、明师,他们所做的都是同一个工作——把道的力量和众生衔接上。明师已经获得了源头的力量,就像找到了水源一样,他有能力通过一种方法,沿途不让水流失、染污,把泉眼里流出来的水,毫不改变,原封不动地输送到我们家里,我们根本不需要再到山上去找水源。明师懂得如何保护水,保护这股力量。一旦你和这股力量接通,就像接通了水源一样,你自然就有智慧和方法把它传递给下面一个人。

  再打一个比喻。明师就如同一个插座,他已经和电源接通了,你不需要再去找电源,只要知道如何融入,也就是知道如何把自己这个插头插进他这个插座就可以了。明师任何时候都是敞开的,开放的,等待着你这个插头的插入。每一个众生在成为明师之前,都和其他凡夫一样,只是你学会了把自己这个插头插进插座。一旦插入以后,你自己也变成了明师,这时候就是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和明师和佛是一体的,不分彼此,你们的力量一模一样。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假如你是酒,你的浓度和佛,和明师的浓度是一样的,都是四十度,或五十度;假如你是电,那么都是220伏,或者380伏,你们的电压是一样的,永远都不会减弱,无论你加持多少众生,你的电压、电伏永远不会减弱,只要是见过你的人,他们身上都带有和你相同的电伏。

  明师的身上带有法脉传承的力量,他走到哪里,就可以把电的源头,水的源头带到哪里。如果你和他融为一体,就意味着你和电的源头、水的源头接通了,你就不需要再跑到电厂或者泉眼那里去。甚至作为一个凡夫,即便你跑到发电厂,跑到泉眼边,你也没办法直接取用那里的电或水。因为道的力量强大无比,以一个凡夫的身体,根本没办法直接和道的力量对接。就如同我们现在用的电一样,它是通过变压器,把低的变高,高的变低,所以我们的电器才不会被烧坏,我们带着耳机听音乐,才不会被震疯。泉眼里流出来的水也是经过过滤、净化、包装、运输,才到我们的手中,才可以饮用,其中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当我们凡夫修到某个阶段,身体会出现常人难以忍受的力量,当这种现象发生的时候,如果你的心态不好,素质不好,就会走火入魔,把身体搞坏。如果身边没有善知识指导,你没办法和这种道的力量衔接,更不知道如何整合、转化这股力量。就像刚刚烧开的开水,小孩子不懂,拿起碗就喝,是不是会把自己给烫坏了?而父母就知道这个道理,会通过一种方法先让它冷却,然后才让小孩子喝。明师就懂这个方法,他不但学会了传递,还学会了整合、转化这个力量。为什么在修行途中有一部分人修偏差了?就是因为身边没有善知识,自己独自修行,突然有一天和道的力量接通了,他不是通过明师得到这个电源的,而是直接跑到发电厂,和电源接通了,但是他没有转化的能力,所以把自己的身体给烤焦了,被电死了。

  我们这个色身就如同一块充电电池,或者蓄电池,如果你没有和电源接通,充一次电,最多四十九天,电池里的电就用完了。如果和源头接通了,刹那间电就充足了,而且从此以后,源源不断。所以过去的祖师讲:“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为什么静坐的功德如此之大呢?因为这个须臾如果你和道沟通了,你就是佛了,你就有足够的力量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有足够的功德福报接受众生的朝拜和供奉,根本不需要再为七佛造宝塔。如果你没有和道接通,即便你没有接受供奉,只要你吃了三宝的饭,生生世世都必须为三宝做事,你不想做都不行。因为你曾经用过三宝的东西,所以必须为三宝服务。我们以为自己为三宝服务有功德,从显态来看,我们是在做修功德、培福报的事。但如果从隐态来看,我们都是来还债的。

  你与明师的力量衔接以后,你也会变成明师,也会变成电源插座,也会变成一根水管。然后,后来的众生也会通过你和道的力量接通,会从你身上取电,取水。要想成为明师,必须先做好一个众生。要想和道的力量接通,最快的办法,第一是谦恭心,第二是忘我的奉献。忘我的奉献并不是要你出财出力。最根本的是破你的我执、你的虚荣心、你个人的知见成见。成见对于修道来讲是大忌,你没有选择权,明师怎么说,就怎么是。来到明师面前,什么都不需要你做。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是你应该做的,那就是放下你所有的概念,不允许你有任何的计划和打算,你什么都不需要准备,只要把自己空掉,忘掉,把自己变成一个空杯子、空的容器,电才充得进去,水才装得进去。

  由于我们愚昧顽固,所以碰到了善知识,碰到了明师,也没办法开悟,即便呆在明师身边,还四处去寻找明师。以我们这种凡夫的心态,这种方式去参访善知识,寻觅明师,永远都是枉然的。

  你们在座的谁看过《喇嘛尊者传》?对于学佛的人,这是一本必读的书。如果你不读这本书,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发心,什么叫做恭敬,什么叫做道心。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