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续记 第二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   作者:能海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续记 第二讲

 

  第二讲  七月二十日

  四加行之修法,前有三表。第一表为四谛十六行观,第二表为八忍八智,第三表与大乘合,转为空观,为般若正义。此顶加行中所说四加行,就成就之征相说。征相即是境界。他处不许说境界,大般若偏多处说境界,为令行者从事实上检验自身修行,知所造诣而不执著,且不至少有所得即自满足。征相不能尽述,此中只举其大纲。于暖位中说十二相。

  一、梦为种子与现行心和合而现,观梦可知自心行。见善相是自己修行如法,或由加持,应继续精进,勿生骄慢。善相亦有真伪,应辨别。或于梦中说法辩论,悟入法义,应忆持。若见恶相,应改过修善。

  二、畏堕小乘自了之见,不住自利。

  三、梦见佛相生大欢喜,能消无量罪。次者不见相好具足之佛,或见老人是文殊,最初一念即是加持。

  四、见神变放光说法等,更为殊胜,但此中亦有魔境。

  五、弘法之心由熏习生。功德条件不够,急于弘法多失败。应内生弘法之心,准备条件,密藏功德,香味不盖藏封故则散失。

  六、三业不净为恶趣因,能觉照修行,恶因自灭,即为暖位。

  七、得大乘暖位者,应为人作利益,但不应逢人说法,论时事,出主意。为名利说法,尤为不可,但为人作加持可也。

  八、无中生有,不虞之誉,鬼神传语,时验时否,应当警觉远离。

  九、降伏法应秘密审慎,方法周备,依止善知识。

  十、学般若能努力为得暖之正相。

  十一、现前作事错不错,为观人观己之要诀。若临事颠倒把握不住,是未得暖之相。

  十二、不成佛或今天明天硬要成,说皆不可说,但随顺不逆,究竟必成无上菩提。

  此暖位者,如种子得温度早晚必发也。

  【狮子贤义疏】:

  如是表征作用之行相复更摄入增胜所有十六,云何种种行相增胜十六者?

  颂云  约南洲士夫(顶)  供佛善根等  多种喻所作  增盛十六相

  此颂所云者:

  一、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南严浮提之有情不惜财货。特能于如来佛所作特殊之供养。

  二、特能于般若波罗蜜能作意念。

  三、能得无生法忍。

  四、于所应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诸法能无所缘。

  五、于十善等及无色之修习悟入易得,易作特别超胜。

  六、接近诸天邻次之下。

  七、自能镇伏诸魔势力。

  八、与导师及相同之士夫共住一处。

  如是等所说之福德有八。

  复次:

  一、一切种种善巧方便学处完全清净。

  二、具足成就如来种性。

  三、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

  四、‘于波罗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

  五、于色等俱有具足观察心非炽然生。

  六、广大波罗蜜普摄能正知。

  七、一切圆满(般若等)成就能得。

  八、正等圆满菩提相近随顺转成。

  如是所说之福德又有八种等别解者,以于无上等至尊大觉供养之善等种种众广所作譬喻,乃至增上复增上特殊圣性之住类十六之自性种种行相“养成”增胜是也。

  【清凉记】:

  次顶加行中顶位十六相。种子为内因,现在无障为外缘,能发现行,现生能成大般若,即为顶位。此十六中,前八为生南洲人之共法,后八为即生能成大般若之特法。生圆次第中说即身成佛,必须具此十六殊胜性。前八者:

  一、于三宝能作广大供养。

  二、于般若名言义趣,心能印顺接近。

  三、能忍众苦回向般若,于一切法无生心能忍许。

  四、秘藏功德,大智若愚,得须陀洹而不见须陀洹等,此金刚经义也。

  五、十善不修,其他修行皆成障,杂阿含明十善有数卷文。为修行入手处。于此痛切搞清。方能趣向菩提。无色定外道难解,易入歧途故。

  六、人趣与天近,即在四王天之下。

  七、老修行者,每有强力、能自胜诸魔。

  八、与佛有血统关系,以生南洲久故。

  后八者:

  一、别解脱戒能全受,受已能清净守护。

  二、成就利他种性,如佛投身饲虎等。

  三、佛果之因是悲心,相是菩萨行,如佛本行集经所说。

  四、于般若欢喜。

  五、于五尘情不深染著。

  六、能知大般若全套教理。

  七、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

  八、易成正等菩提。

  此种子增上之相,为顶加行顶位。

  【狮子贤义疏】:

  如是增胜行相,种种添加,转成自根(增长)范围究竟之相等者,是决定坚固依止,务须决定坚固依止。

  颂云  三自性诸法(忍)  圆满最无上  不舍有情义  现得坚实称

  如是颂云者:是正真方便善巧之力,于种种未知者求知之住品者。大悲现前,能作自性有情之义利完全不舍之性相。一切种智性于中等所说如何,一切智性三种之法,于其发心等增上大声宣说。获成悉皆圆满无上决定坚实依止也。

  【清凉记】:

  顶加行之忍位,即顶位法令其坚住。顶位内因外缘,多劫修行,成就不易,不可令其退失。当修慧行刻意,练习无伪悲心,方有勘能。持戒修行,由悲心方能忍。度生事须内自修行,令力量生起,身教胜于言教。否则虽逢人宣说,人亦不听,反遭讥谤。

  【狮子贤义疏】:

  如是坚实能作决定坚实,成就此之性相者,众生位上住是也。是义云何?众生本为住位也。

  颂云  四洲小千等  中大千为喻  以无量福德  等持悉全宣

  此颂所云者:称量能称量之标准也,如是云者之理,三千大千、中千、小千、世界四洲等等,于波罗蜜多等中,一切自性三昧之福德,及智慧各各作喻,乃至彼体殊胜比之圣性差别,并是超量(不可量)福德广大之性及三昧正定之相。此名诠者(胜法),以众生体为住位也。如是特征记持,彼等如其位次,暖等决定开解出离之分全四种,自性内心刻记应作也。此上决定出离分全。此以下者,是云见道。彼中不随顺品对治及俱有有四种,今先不随顺品所取行相分别之二者。

  【清凉记】:

  世第一法未得初果故非圣者。一般涵养非为殊胜,此集合暖顶忍位之功德而修等持,故功德超胜。虽修须臾其功德亦不可说。较量功德经文广说,为令多熏习也。念佛参禅亦摄此内,主要功夫为甚深八法。修善止恶,如实正知应生应灭,理事相合,智行双运,应事与止观合,即甚深方便善巧。般若非空洞无物,亦不限于一法。凡夫能解,亦非玄妙。如是修者易入见道。

  【狮子贤义疏】:

  颂云  流转与还灭  各各能所取  体性各又九  非如其境性

  如是颂云者:流转与还灭无所缘及所缘之自性体中,如位次说,菩萨与声闻等中等等法之受取及舍弃之门乃至所取也。此之所取行相分别烦恼及相似,不随顺品中成为境上分别,各各有九种者,真实性及未随行趣入性,以此颠倒显现故,于如其所有之境,了知皆非自性本体之知见所作也。如是所取行相分别之二类教示矣。能取行相分别又二者:

  颂云  判异生圣者  情实安立假  许能取分别  各各九体性

  若所取义如  彼能取何性  是彼之执著  自性空之相

  如是颂云:各各士夫及圣者之补特伽罗体,如其位次,士夫我见,随行安立,有此因缘,能取有体。能取行相分别作遮止者,是于不随顺品中彼能成境界之计度分别各各有九种者也。任何时中,谓此等境界一分真实,能成所取之体义,彼体如其所取而有自性者,非是。此所云者,彼任何时亦能取者,非是。以此之故,执彼体者,有能取之自性,有阿练若之自性,悉是颠倒显现故。境界如何,即如何的不是。自性之自性是净静空理应知也。所取之行相分别,最初悟入之因缘,如是行相(此是最初悟入之因缘)九种云何?

  颂云  自性及种性  于道正修行  智所缘无误  不共对治品

  自证及能作  彼业所作果  趣入转依品  分别相说九

  此颂所云者:

  一、修真练若者无证寂静之自性。

  二、于不动地等中趣行,求佛之种姓决定清净。

  三、不知如幻,于中不依见等之道,正真修行成就。

  四、其中反射之影像,极微者,亦尽知,于所缘不错。

  五、了知功德与过失之见,前行所为之事。

  六、应舍弃者即应对治,与不随顺品一切垢污与离弃性自所了知。

  七、劣常妙善皆非之性,即声闻等道之距离延长能作。

  八、随其心之相同(平等性)作幻化有情之事业。

  九、若正真方便善巧之力生者,于一切有情涅槃图谋所作之果,于中无咎之所取持所作性之趣行可为也。

  如是所取行相分别者,最初入行品类所依之因有九,是见道之加行位中应放弃之说也。

  【清凉记】:

  见道中不随顺品有四九三十六,其对治亦尔。不随顺品即与般若不相应之法。不随顺品是病,对治是药。波斯匿王肥不能俯身礼佛,佛命减食,其肥遂减,行动轻利。近人有患肥者,医为剖皮剔去皮下脂肪,其肥稍减,剔至三次,其人遂死。服补求肥壮,不知肥亦是病,不明不随顺品之类也。剔脂肪以疗肥,不明对治之类也。知病知药,正见不谬,即见道矣。烦恼是有色眼镜,相似是所现红绿,此所见境,非本体性也。了解环境,出的主意才不错,此初二九属于所取境。照见五蕴皆空,则能取上不至颠倒。五道十地皆佛假安立之能取。于能所取妄计分别则生苦。于五蕴中但计有一分真实,即是藏垢纳污之所。清净本体本无一法可得。般若破除净尽,小乘经中佛说法空亦纤毫不留也。四种中各说九种,仅是提纲,说不能尽,但可由此类推。

  所取分别初九种者:

  一、求般若而不知般若自性,如欲会人而不知其姓名面貌也。真净本体是体,即本具之佛性,烦恼习气去尽之所显也。正修行处是道,指老实修行。净地是果,指端正心地。智行无二,任运自然如法,才能不思善不思恶不堕无记。语录的话是对机说,不能普通引用。威仪摄一切戒。行根谓收摄诸根。面首谓慈悲悦人,诚中形外。旧来禅林皆戒律与般若合修,后人轻戒,修行遂无办法,舍事而求证理,甚难也。

返回目录

----------------------------------------------------------------------------------------------------------------

更多能海上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