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二十三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   作者:能海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二十三讲

 

  第二十三讲  九月十七日

  【狮子贤义疏】:

  颂云  道等果色等  彼性悉净故  彼二是无性  名无分别净

  如是颂义云何?凡彼圣者补特伽罗沙门法之果者,皆是於不随顺类等一切远离为性,是名清净。凡彼所关皆是清净其性。观於色等之中,悉是本体清净者。果及色等本体清净,色等中之我执现前失实等及远离性,细极分别之,悉是清净平等不异。凡此断性,亦是无性,自性之共性相故,非是异性,以此故,而得名为清净之名称也。

  【清凉记】:

  “道等果色等”一颂,明清净修道所证之境。所证之果道清净,彼所缘之色等境亦清净,以心净故,不为境限。色等蕴处界自无自性,由对境之心而转。心不堕於贪欲等,则色等清净。依圣教法相分别,照见五蕴等空,则於境上心能转净。如是离垢清净,从发解脱心为始,是涅槃初步。究竟涅槃非一步可到,应於涅槃不随顺品渐次远离,从小事断修入手,则能免於沉没。共性是自性之一一条件,其各各本身亦无自性,故自性共性皆无自性,其性不异。

  【狮子贤义疏】:

  此云清净之总名诠者也。於中差别云何?

  颂云  烦恼所知障  三道修声缘  及佛子等净  佛一切净极

  此中所云者:贪等烦恼,及彼所知障一类执持之事,二取分别,及三乘道障盖等之断舍故,如其位次,声闻、独觉、菩萨等之清净也。烦恼及所知障中,断与俱有种种一切断舍之故,由最极清净法界之所出生性者,许唯是无上大觉也。

  【清凉记】:

  “烦恼所知障”等一颂,明清净果之差别。断贪等烦恼障为声闻之清净,断所知障所取一分为缘觉之清净。断三乘道障为菩萨之清净。二障习气一切断尽为佛之清净。三乘之果同一无漏心体。二十种僧位次分明,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狮子贤义疏】:

  道智性之类中清净胜解之语,继续於佛及声闻等之清净。如其位次,佛者至极。佛以下者,说为以后继续之清净者,云何耶?

  颂云  於九地之大  大等垢染治  复小中小等  是道等清净

  此颂所云者:欲界、静虑、无色、走入沉怠等,於九地中不随顺品(垢染等)大中大等九种对治自性,如其位次,於道中小中小等相九种,一切是以后相续清净之因故。最极清净,与随后继续所作清净。

  【清凉记】:

  “於九地之大”等一颂,明是否至极清净之差别。佛为最极清净者,聚落烦恼断尽故。阿罗汉有六道习气,但由缘缺不起现行,非悉断尽,故不名最极清净。於欲界四禅四空九地中修小小等九品对治道,能治大大等九品对治垢,由此继续断尽二障习气,究竟成佛。知此理则能治久修疲厌之沉怠。疲厌心起,恶行种子发动,过患甚大。欲界中犹易堕落。执空者,更无法可治。学教畏名相之繁,学戒厌事相之细,随缘妄行,知其非而不能改,深可惧也。

  【狮子贤义疏】:

  颂云  断此诤论者  道知及所行  三界性平等  许为对治性

  此颂所云者:於彼对治品大的大等,不随顺品舍命对治。小的小等,明理所作,责斥过咎。於染著贪欲之垢,特使加重清除,允许提炼,大作显明,勤奋喻断有方便善巧之门。於修道中最极如其所有之教者,了知三界中所有之行相及所知体无所缘之性,平等之性,凡是彼性,悉皆究竟对治,是其自性之性故。是佛之最极清净行相之趣入也。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道智性第二品释竟。

  【清凉记】:

  “断此诤论者”诤论谓疑,何故须以小小等道治大大等垢?粗垢易治,以下品道能断,故应先断;细垢难除,非上品道不净,故应渐断。有执无修无作者,纵达法空,只是所见境界清净,不可便以为得果。得果位次就断惑分。细惑不断,细行不谨,修行触处为碍,当继续断除,知其过咎,此佛所示修行鹄的也。“提炼”者即是杂修,於特殊时地,有特殊仪轨方法。密教亦是方便善巧之门,亦是尽所有相转烦恼成菩提之方便。此段方甚为重要。后三句颂为道智品指示证入自性身之教授。了知一切法如所有性,亦说为方便善巧。“所知体”是俗谛,“无所缘之性”是真谛。了知能知所知无所缘之平等性,为一切总对治。以此安立佛为至极清净。

  以上清凉记讲道种智竟

  以下讲根本智品

  根本智第三品

  【狮子贤义疏】:

  於一切根本完全知无。於道善能了知完全无有者,是一切智性者也。

  颂云  彼此岸边泯  中间亦无住  知世平等性  般若波罗蜜

  如是所云者:三世诸法无生清净平等之性了知之大觉,及菩萨等近顺能成,凡是乐欲般若波罗蜜者,於般若此边之轮回,及悲心随行之涅槃彼岸,如次断常性相,及此居中亦不住著,三有及寂灭皆非住处,此是於遍知住类业颠倒者之教示也。今者令声闻等於三世平等性得有了知故。正真般若彼岸究竟等转成长远者,是稍微具有自意之证解。於般若彼岸究竟,悲心与般若等离弃故。真实与无真实之所缘性,於轮回与涅槃中住(随一),是所知之所作也。正理偈云:“若凡因缘所出生,彼即空性汝应受。”依止所说,故知三世平等性者,是根本唯一之了解。若於彼一切中有性无性,如是见者之声闻菩萨等,於正真般若彼岸,所谓甚远,亦少分成就也。

  【清凉记】:

  “彼此岸边泯”等以下十五颂,为根本智品第三。第一颂明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知平等性,趋求涅槃,辛勤特多。求涅槃为究竟,旨趣即错。佛菩萨唯是悲心作用。“近顺”即是方便。其意义即修行而不执著。由智不住生死此岸,由悲不住涅槃彼岸,故言彼此岸边泯。声闻等闻三无数劫方能成佛,畏其长远,堕於唯求自利边,便不能出。时间是假法,由事物变化而显。有我方有三世,测量三世根据之点,即是我执。唯自求解脱者,由仅有悲心而不知三世空故。自求解脱毕竟何往?欲往极乐世界未必能。佛寿无尽,利生之事,三无数劫后亦无休息。当下利生,当下即成佛。时你们限。

  【狮子贤义疏】:

  颂云  彼量所缘门  无方便者远  方便善巧者  说於正等近

  如是颂云者:幻师自作似真蛇之显现,彼时自於其性未知真实,见为实蛇,即是现前失实。以真实性无性,非现显故。诸善知之者,方便善巧,及离弃故。於真实之自性未了知等,彼於平等性之智慧无有,以此之故,彼等於佛母般若成就甚远也。依止彼善知识真正满足所作之教授,言无颠倒,具二谛理,了解出生次第方便善巧。於中正真现前失实错谬之量,显明除去。於色等法上,完全了知彼性之平等性。若是完全知者,彼等於般若佛母,正真近快成就。若是无方便者,即成长远,此中之性性是方便,非有远近之性。如是彼声闻等,於母远成之修行,即非随顺之类。

  【清凉记】:

  “彼量所缘门”一颂明“无方距果远,果近善方便”,三界自业所造而不知,如幻师自作蛇而忘其自作,以为真蛇也。执有生死可出,涅槃可得,皆不了如幻故。执有涅槃为我所证,即有为有漏,拖泥带水。

  【狮子贤义疏】:

  颂云  色等蕴空性  系三世诸法  施等菩提分  行想不共类

  如是颂云者:於色等中,三世诸法,有漏无漏二者,一切实无自性。即此所缘之实质,悉是别体刹那合聚安立主宰等。即此空性之见,修行之想念,作如是等对治,亦是颠倒趣入性,应作断弃之,是不随顺品对治之所作也。诸菩萨之背弃者,即对治者是。

  【清凉记】:

  “色等蕴空性”一颂明不共所对治品,此是法上应对治品,於色等五蕴空性,三界所系诸法,及度摄等修行,若起实执,即所对治。“行想”即是止观。“实质”即四大。“别体”即缘起支分。承认法空,当下虽不起执,习气不能断。安心放下一切,清净法身方出现。切勿在修行上放上我执,彼即是般若对头也。般若是悲心深之教示。不应著,不应离,不应逃学,不应畏难,明理则无苦,不学者,愈逃学愈苦也。

  【狮子贤义疏】:

  颂云  施等我执无  他加行能行  如是贪边灭  贪佛等微微

  如是颂云者:三轮本空,於施及施等了解无我,自他加行正真趣入之故,贪著资粮住处一切遮止所为。是种种行相一切之对治也(贪佛者)。若於如来等前,作礼供等,而以集聚资粮反对为因性等之对治是也。然是贪心之细微者,而其自性非是种种一切不随顺之品故也(无罪咎故)。亦如其贪性而细微云何,非不随顺品是希望法故。

  颂云  法是道自性  两人甚深故

  如是颂云者:任何因缘法之种子等自性唯是空性,此是甚深之性。以此之故,於如来等所缘,而非不随顺品,虽然如是希望应断者也。

  颂云  诸法自性一  知者贪能断

  如是颂云者:色等一切法自性唯是一性,此之一性即是无自性。於是了知者,所知平等一性悉皆了知,是於贪等断也。

  又如其诸法自性甚深。

  颂云  见等遮止者  谓彼难证故

  如是颂云者:凡所见闻识知一切所缘之义,於此能显明了知自性者,谓是极难证故,彼性是甚深故也。

  颂云       色等非知故   谓彼心不遍(照摄也)

  此之颂云者:任何因缘,於色等乃至佛法,非混杂故。清净行相中,自性完全而自不知,许心不超业故(不能照摄),此者即是难证之性也。

  如是非随顺品等之名诠,是趣入之所摄也。

  颂云  如是遍知理  不共(顺)对治品  分别相无馀  此尽说应知

  此颂所云者:一切智性之品类,如是所说之理,如其次第,是了知之声闻菩萨等之不随顺品,与对治品最细分辩智之所应作也。

  【清凉记】:

  “施等我执无”等四颂,明能对治品。於六度中不起我执,亦能利他令行六度等。“贪边”即贪之品类。於自行六度令他行六度中,能灭贪著品类。供佛起贪心即微细我执。如供一块钱,希望得十万元头彩,虽无罪亦是应断之贪著。法的希望亦是偷心。法是依道修行,要自己努力修。请你给我一个法,加持我,没有的给我,如此坐待之心切不可有。佛非不与众生成就,虽与不能得故。唯依加持,自己障重,虽终成就,不定何时。阿练若即清净本心。欲求证得,虽有加持,亦须修行。净土唯仗加持,宗下反是,密法既仗加持,亦须自修。但二者俱不应执著。修行知法空则贪著能断。彼法空唯是证境。从色乃至佛等一切所见皆非,故一切遮遣。水中滓秽不澄不清,一切见不遮则法空不能证。修空观则我执遣。空观广大殊胜,能治六度中之隐暗魔。此理非唯言说,要须实参。

返回目录

----------------------------------------------------------------------------------------------------------------

更多能海上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