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六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   作者:能海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六讲

 

  第六讲  八月五日

  【狮子贤义疏】:

  颂云  诸求声闻寂灭  遍知等性  凡于顺解脱  能作得者

  能为众生义利  诸道智性  若饶益世间  使成就者

  能仁正等诸身  一切种智  于种种一切  彼宣说者

  声闻菩萨众会  究竟大觉  诸圣众之母  皆赞礼者

  【清凉记】:

  次皈敬颂,赞礼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所由出生之母,即大般若经。第一行颂,摄一切智,第二行,摄道种智,第三行,摄一切种智。大般若经以三智摄,此皈敬即摄经总义。此颂与四无生等颂,同为西藏每日上殿所必诵,学此论者,尤要多念。此颂每行分四部份,初体、二道、三方便、四果。或将方便摄入果中,为体道果三段。藏文每行末皆有敬礼之意,汉译为文便故,此总于颂末说“皆赞礼”。

  “诸”者,泛词,指一切求法者。“声闻”是求法之人,“寂灭”是所求之法。人与法合,说名为体。不言境而言体者,境惟摄法,不摄人故。说法之声与听者耳根合,如如授受,成就圣种修行之因,名为“声闻”。此颂所说“声闻”,是利根声闻于大乘发心之菩萨。大乘亦须师传,故大乘亦要声闻,舍利弗、目犍连、皆大乘声闻而隐菩萨名者也。西藏译经论者,必负责传,以尊重传承,然后能得其宗旨要点次第也。印度西藏皆重于师传,故教流久远。言声闻亦即摄缘觉。缘觉即声闻之利根者。又分二类:部行缘觉,现生闻法,闻一知十,胜出一般声闻弟子。麟喻独觉,出于无佛之世,由往劫闻法,好受法行,久习成种,专精忆持之力,故现生善根发起,不由师教,自修成道,如六祖一闻顿悟,是前生路熟故,亦非无闻。独觉顶有肉髻,(定力充足),著衣持钵如老比丘(事相可验),所解符合谛理(不违法印),不如是者,非独觉也。缘觉亦即五不还之一种,“寂灭”是所求之果,即是涅槃。内灭我相,外断境执,了解内外一切法不生不灭,中间亦空。(立有离边住中,于内外一切法无生中执有某一法,皆狮子贤所破。)究竟涅槃,唯佛或阿罗汉所证;分证涅槃自四预流支起,皈依受戒,皆得一分涅槃。“遍知等性”是道。“等”者,遍知有九,亦隐摄遍处、胜处、三十七道品等。能断烦恼,名断遍知。由断烦恼所得之智,名智遍知。依四谛观行,遍断三界见修所断烦恼,略为九种,故有九遍知。九种者,见所断六:欲界有三,苦集为一、灭道为一、见谛所断为一;色无色界亦有三,与欲界同。修所断三:欲界系(即五顺下分结,谓欲界贪、瞋、身见、戒禁取、疑);色界系(断之得色爱尽遍知);无色界系(断之得一切结永断遍知)。“解脱”,即是涅槃,永断烦恼,离三界系,清净无染,灭尽无生,能脱种种系缚,故名解脱。“顺”者,随顺,即是相应。随顺三学次第,进取涅槃。故亦称近解脱。此非顺解脱分,亦摄顺解脱分。顺解脱分唯是资粮道,从此发心乃至成佛也。发心受戒,断一分烦恼,即得一分解脱。成佛乃得究竟解脱。顺解脱者,即是得涅槃之方便也。“能作得者”,得谓得定得道得果等。得是不相应行法,依善恶、因果、增减假立。能作得者,谓能引导令得解脱之法,即大般若经。兼摄能引导令得解脱之师,及能得解脱之人。此中声闻,相当于菩提道次第之中士。菩提道次第三士平列,如鼎三足,非有上下之分,此中亦尔。声闻、是求成佛之人,非一般所谓小乘人。其所修道,亦含佛菩萨道。有声闻、缘觉之修行方法,而无小乘自利之发心也。“能为众生义利”即是菩萨。众生者,众人和合生故名众生,又众缘和合生故,五蕴假合生故,曾经众多生死流转故,名为众生。故一切有情亦得名为众生。梵语补特伽罗此言数取趣,数数取生受生无厌足故。“义利”者,令成道业也。义者,事所应作,无有罪失,能感可爱乐果。佛地经云:“现益名义,当益名利;世间名义,出世间名利;离恶名义,摄善名利;福德名义,智慧名利。”故此所谓利,非世间所谓见利忘义之利,与义对立者也。大跃进者,亦是义利,于众有利,义所当为故。瑜伽云:“由胜义谛理所得随念,名义威勇。”大威德者,即是此义。能为众生义利,是菩萨体。“诸道智性”是菩萨道,即道种智。谓五道次第种种要点,见始终根本见与甚深根本见也。五道者:一、资粮道。福智二资粮广说十七种资粮,发心、出家、受戒、皆资粮道也。二、加行道。谓暖顶忍世第一法四顺决择分。本论特于四谛十六行观上修法空无我,是不共法。五道次第,非入后者即舍前者。加行道所修,即资粮道闻思所积。资粮加行,直至无学道不能离也。三、见道。即见资粮加行之所学修。四、修道。即修见道之所见,缺者补之令全,生者练之令熟,转折之点使之联属融通。五、无学道。修道已完,如器已成,不须更造,故云无学。但仍须磨莹,使更光洁,故证果后,更好修行,非即无所事事也。达此理者,五道一贯,极为简单。五道为菩萨重要功课,说法教化,即以五道引导众生也。“饶益世间”为四摄方便,令世间众生皆成佛也。“使成就者”即是其果。大般若经深广之理,能令成二利果也。“能仁正等诸身”是佛体。“能仁”,梵语释迦,无诸怨敌,不可制伏,得十自在,能自在故,称为能仁。“正等”者,正真净等,对境平等,无有惑障,如所有性,尽所有相,现量悉见,即是佛智。“诸身”义,本论第八品广说。佛地经论、亲光论师造,广明三身五智之义。亲光即释迦光,出功德光论师后,完全受持声闻乘,而与大乘融合一片,与宗喀巴大师同一宗派。三身为体,五智为用。佛身有五智,如人有五蕴。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如其次第,由色受想行识五蕴转成。文殊根本咒五字即是五智。今引《佛地经论》释五智文。

  释法界体性智。  经云:“一切法真如,二障清净相。”谓由烦恼所知二障,依金刚喻定,一切断尽,证一切法空所显真如。真如本性清净,由一念无明,集合众多种子成种子识。依甚深义八法次第修行,法性身与自性身合,离染清净,为一切无漏善法所依,则为清净法界。亦即阿閦毗佛,文殊根本真言“日阿”字之作用也。一切法真如,即一切法性空缘起。性空即真,缘起即如。是桌子不是椅子,是世俗之真,仅通达此真,不能断烦恼也。除木材以外无桌子,桌子自性空不可得,始是胜义之真。此真空性不可思议,无有比对,故但言说而非证知之真如,皆是非量,非世俗量之所行境故。桌子由何人何时以何方便构造而成,桌子缘起,是桌子之如,未得通者不能知也。尽见一切法缘起,唯佛乃能。凡夫但知诸法缘起性空总义,亦可依此起修。

  释大圆镜智。  经云:“法智彼所缘、自在无尽相。”正智与真如合,名为法智。彼大圆镜智缘法界真如,以为所缘,虽亦缘世俗,而自在不迷,恒常清净无染,穷生死际,故名无尽。此毗卢遮那、“阿”字之作用也。

  释平等性智。  经云:“普遍真如智,修习证圆满。”此智初地即得,后由修习至佛地而始圆满。谓法性真空,遍一切法,平等一味,故自他生佛一切平等。又此亦是极大我执,要令一切众生成佛与我无异故。凡夫亦有平等性,己所好者,亦欲人皆好之。然凡夫是随我执转,要他人随我之执著,无我方是平等性智。此宝生如来、“巴”字之作用也。

  释妙观察智。  经云:“实立众生二,诸种无尽果。”实安立众生于利益安乐二事,利生事多,故言诸种。穷生死际,常度众生,故言无尽。能随机说法,顺十如理,安立名相,决择般若极深细法,亦名尽智。此能决择之智,由第六意识分别理所转成。我执放下,方能决择,由无我故,得名为妙。由此智方能得择灭。此阿弥陀如来、观自在菩萨。“杂”字之作用也。

  释成所作智。  (原义为有义成就)经云:“身语及心化,善巧方便业。”三轮教化,方便善巧,由前五识转成。此成就如来、“那”字之作用也。

  总经成就五智方便。经云:“定及总持门,无边二成就”。谓五智所含无边功德,由此定及总持二者之门而成就也。转五识成五智,照见五蕴皆空,是深般若。成就五智功德,始能度一切苦厄。一切曼茶那,皆有五尊,皆为成就五智也。三身五智,各各悉含五智,故佛法唯依智也。

返回目录

----------------------------------------------------------------------------------------------------------------

更多能海上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