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久美多杰堪布: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10处生中阴04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3日
来源:   作者:久美多杰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久美多杰堪布: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10处生中阴04

 

  ~莲花生大师伏藏.六中有自解脱导引讲记~堪布久美多杰讲授

  我们通常称殊胜的法为心法,

  然而,各位要知道:「禅修才是真正的心法!」而其他所做的修行并不是心法,

  我们有一个要专注、观想的对境,这并不是心法,真正去研究内心的部分才是心法!

  我们的心就好像野马一样,

  因此我们想用比较暴力的方法一下子就要抓住牠,

  这是比较没办法的,因为牠会受惊吓而跑得更快!

  所以要抓住这个野马般的心就必须要用很多善巧和方法,

  才能慢慢地把它抓起来,不然的话,精神状况很容易出问题!

  不论在汉地或藏地,都有因禅修的方式不正确而精神错乱的,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走火入魔」,

  所以禅修需要非常多的善巧跟方法,必须要得到有经验老师的教导,

  不是自己随便看书就成,这部份的学习是比较危险的!

  我们必需用善巧的方法慢慢地将心摄住,而后禅定才会产生。

  禅定分为 有相寂止 和 无相寂止 两种:

  有相寂止:

  这部份必须先学习皈依跟发菩提心,

  在心态上,我们必需一直保持着-我为了让所有众生都得到永恒的快乐,

  所以我坐在垫子上修习禅定!我们身为一位大乘的佛教徒应时刻持有菩提心:

  「为了将来有能力对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因材施教而勤习佛法。」

  然后身、口、意三门安适,以毗卢遮那七支座法坐在垫子上修上师瑜珈。

  意守木石:石头、木头..,都可以用来做为观的对境,以帮助心定下来!

  眼睛不要闭起来,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说:

  「你的心可以定在一幅画上,或者一朵花、一尊佛像上面都可以!」

  这就是练习有相禅定的方式!练习有相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心休息;

  一直以来,我们的心都非常疲惫,不断地忙碌、思考..,所以要让它休息!

  我们选择一个喜欢的物体,然后将眼睛定在这上面,看着它,心不要向外流散,清清楚楚的,

  但,也不要过度地专注,因为过度的专注会产生执着,或者幻象,

  换句话说,如果过度专注在上面的话,心也会变得很累,达不到让心休息的效果!

  心休息的状态就是不散乱,所以「定」的目的并不是将心或眼睛定在物体上,

  要记住,我们是为了让心不散乱而修止的!

  如果你照着教导去做的话,心就可以松弛、舒服!

  悲心道用云:「短时多次修禅定,乐明且能除妄念。」

  初学禅定时,修习的时间要短,而且次数要多,

  这样就可以去除我们的妄念!为什么呢?

  就如我们开车一样,开车的时间过长就容易因疲劳而发生车祸,

  诵经也是一样,时间太久就容易出错,我们的心通常要不是过度地昏沉,

  要不就是向外散乱,但,因为修习时间短的原故,所以它就没有机会昏沉跟散乱,

  又因为次数多的关系,因此不容易出错!

  要休息下座的时候,不要一下子"蹦"就起来了,

  要不放逸地、慢慢地、轻松地起来,所有的动作都要慢,

  心和行为要合一,就好像头部受伤的时候,嘴巴、眼睛一动作就会引起头痛一样,

  所以脸部动作要非常地谨慎,动作要很慢很慢,小心翼翼地怕它再度引发旧伤;

  同理,禅修的行为也应该这样,

  所以我们现在的动作根本不是禅修者的动作!

  我以前在多竹千寺的时候,

  有两个兄弟喇嘛,他们在闷色仁波切座下接受大圆满的教法,

  然后一生都在禅修,他们不太懂佛法的理论,即使念诵依皈文的部分也不是很懂.

  但,他们一直都在禅修,其中一位偶尔会到多竹千寺,

  然而即使他在寺里也都一直呆在房间里禅修,外边的人几乎不知道他的存在,

  他只偶尔出来提水而已,吃的几乎就是糌粑,所以并不需要什么动。

  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他,跟他打招呼,他的动作很慢,慢慢地转过来响应,

  我认为这个就是书本里面所说的禅修者,寂止就是心定,因为心定的关系,

  所以他们的动作是非常慢的;

  因此我们都不是禅修者,思想、动作都很快,体内的风比较大,所以静不下来,

  而禅修者必须具备「定」的功夫,所以凡事都是慢慢的。

  那么,如果我们都去禅修的话,

  是不是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做了,包括世间法和佛法上的事业都不要做了呢?

  没错啦!因为我们慢慢正常了,所讲的正常就是了解心性,

  越了解心的本质就越正常,所以就越不会在混乱的幻觉里奔波忙碌,

  因此在佛法上也不需要盖庙、也不需要盖佛学院..,根本没有什么需要做的!

  因为盖佛学院的目的是为了闻思佛法,而闻思佛法的目的是为了禅修,

  然而,禅修时,为了了解心性所以身、口、意什么都不做,

  因此没有什么事情是需要做的,大家多轻松啊!

  那么,如果大家都不去工作的话,那要是没东西吃怎么办呢?

  呵~.跟动物一样啊,动物没做什么事一样可以生存,

  但,禅修者和动物是不同的,禅修者是充满智慧而不做事,

  而动物是因为无智而没做事,所以动物为了生存不得不伤害其他的众生,

  如果我们人人都成为禅修者的话,那真的是快快乐乐的,

  可以吃天然的植物、喝天然的水,因为大家都有智慧,所以都会慈悲,

  因此能以最自然的方式生存;

  当然,要所有的人类都变成禅修者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着贪欲跟瞋恨,想要更多、更多的东西,

  所以一直都在忙碌、辛苦之中,但,即使是这样,

  我们还是要知道-禅修是最究竟的修行方式!

  以上所说的修练方式,必须练习三天!

  意守眉间:

  眉间有一个透明的、像豌豆一般大小的白色明点,我们把心自然地安住在那上面;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心不要受念头的困扰,

  练习这个方式一样要时间短而多次重复地修练,必须练习三天。

  意守心间:

  把我们的身体观想成里面空空的,

  前胸跟后背没有贴在一起,是中空的,心间有个明点,

  好像我们中等的油灯那般大小、蓝色、热的,气跟心两者合一,观想要非常清楚!

  如果如实做了以上的练习,

  还是无法把心定下来专注的话,那可能是我们的气比较大、比较多的关系,

  这里的建议是吃些美食、放轻松、不断的练习,这样你的心慢慢就可以专注了。

  如果这样做觉得非常地疲惫,很闷、很烦、很失落感的话,

  那就要放轻松,或是偶尔想一想轮回痛苦、人身难得、寿命无常,

  还有对上师的虔诚..,这些对你会有帮助的,

  所以禅修需要常常重复地提起对上师们的虔诚心和恭敬心,

  以及对四反感的熟悉度;我们现在认为:「我对四反感是比较清楚的!」

  但,这仅仅就理论而言,遇到对境时就会发生用不上的大问题,

  因此我们要常常地反省自己,如果所学的教法无法用在心续上的话,

  那么我们光是知道教言是无意义的!

  现在我们常常自认为:

  「暇满的人身我得到了,殊胜的上师我也遇到了,

  我也有学习佛法的机会.., 所以觉得自己很有福报!」

  但,如果你的心一直只是停留在心态上高兴而已,而不把握机会好好学习的话,

  那么,以后再遇到学习这个教法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为什么呢?

  「中阴教授」是整体佛法的经验教授,是把整体佛法运用的方式,

  有些对佛法并不是很清楚的人可能会觉得无聊,

  然而,如果我们一直不断地闻思佛法的话,

  当你对理论比较了解而不知如何使用时,

  那么你就会发觉「中阴教授」是非常贴切、非常恰当的使用方式,

  而对这个教法产生欢喜心。

  欢喜心很重要,如果没有欢喜心修行就不会持久,

  但,欢喜心是无法强迫生起的,

  如果说,你每天都很勤劳地念诵仪轨、持咒、拜佛..,

  但,你一做完今天的功课就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做完功课就可以休息了;

  这就表示你对佛法的欢喜心是有限的!

  那既然不喜欢佛法为什么还要每天做呢?怕痛苦嘛!

  因为高僧们说:「假如你要避免痛苦的话,就必须要念佛号、持咒、修仪轨。」

  因此你才强迫自己去修持佛法,

  实际上并不是你对佛法特别喜欢,所以心态上才会有这样的表现;

  我们讲堂常常要做大礼拜,

  有些学员就会说:「又要做大礼拜了,好累哟!」没有办法产生欢喜心,

  但,如果和朋友相约,某天要去看电影、或者吃饭的话,就好高兴、很期待,

  这是为什么呢?习惯啦!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被这些外在的诱惑牵着走,

  习惯感官的享乐,想到我要去看电影、吃大餐就很兴奋,

  或者听到上师讲一些比较风趣的话,就很快乐;

  如果上师话说得比较古板些,就觉得乏味、时间很难挨;

  听到别人的赞美声,看到自己的名声显扬,心情就很好..,

  我们所喜欢的东西,一直不断地做、不断地喜欢;

  就好像吸食毒品上瘾一般,

  而且胃口越来越大、越陷越深,它永远就是诱惑我们,

  到最后我们就不得没有它,假如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快乐;

  就如很多现在的人,他们如果没有很多钱可以花的话,就不快乐,

  不吃很贵的东西,就不快乐,不穿名牌衣服,就不快乐..

  为何这些东西会成为我们快乐的因呢?

  因为我们喜欢这些东西、羡慕这些东西!

  它们就好像毒品会让我们上瘾一般,

  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就不快乐,这是习气使然!

  所以为了得到自内心生起的快乐,

  我们必须断除外在的诱惑,必须慢慢学习自我克制,

  虽然目前我们并不是那么喜欢学习佛法,但,偶尔还是要做做功课,

  等到修行成为我们的习惯之后,自然就会变得喜欢,

  刚开始学习佛法是要半强迫的,因为之前我们没那个习惯。

  有些人不太喜欢玩,也不太去看那些花钱的东西,

  因为他们觉得花这些心思好累,所以不做,

  反而觉得做一些简单、自然的事情很快乐,

  其实,这和修行无关,那只是习惯而已;

  同理,我们做大礼拜成了习惯之后,

  以后不做大礼拜就会觉得不舒服,心空空的,一直期待再做大礼拜,

  当然,现在要我们期待做大礼拜是比较困难的喔!呵、呵、呵..,

  没有关系,如果我们以后变成禅修很快乐的话,那就太好了,

  但,目前要我们做一分钟禅修都很困难哪!

  心,明晰、专注,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我们一分钟都做不到,

  随顺脑袋去胡思乱想比较简单,然而当你们被训练过的话,当然也可以明晰、安住;

  有时候我们到海边静静地看海、或者一个人静坐,思想虽然还是不停地转,

  但没有现在这么混乱,心会定在某一个地方,我们需要慢慢这样子进入禅修,

  等到我们对禅修真正熟悉时,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称初地菩萨为极喜地,为什么呢?

  证悟心性那种快乐是无法语喻的,但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训练,

  有些人认为:

  「现在我不用禅修就很快乐啊!」

  「现在我思维佛法觉得很舒服!」

  「现在我看一些高僧们所留下来的书、念诵仪轨就很快乐!」

  当然,这是一件好事啦!

  不知道各位喜欢那方面的修法,我个人目前对禅修并不是特别热衷,

  因为我不太会禅修,但对于阅读一些高僧们的著作就感觉蛮快乐的,

  欣赏、观摩智慧者写的书,感觉很好,希望大家也能培养这方面的喜好,

  不需要刻意勉强自己去看书,就好像上瘾一样,

  有好的书自然就想看,对一些无聊的书,再怎么广告也没兴趣,

  因为再怎么广告也不就是人而已啊,我们要的是佛!

  佛是什么呢?智慧才是佛,所以要了解佛性才是最好的!

  清净守意:

  把心定在观想金刚萨埵的坛城上;

  这里为什么特别说金刚萨埵呢?为什么不说观世音或者文殊菩萨..?

  因为金刚萨埵是中阴百尊的总集,所以这里才特别说金刚萨埵!

  如何观想金刚萨埵呢?和大圆满前行的不共加行里面所说的一样,

  彩虹般、可以看得到但摸不到、清澈、洁白、没有具体;

  我们把心安住在金刚萨埵整体上面,或者定在祂的心间都可以;

  和上面的修法一样,时间短而次数多,初学禅定都是这样子,

  一次练习的时间不要很久,因为练太久就容易产生昏沉和散乱,

  而且不是多次返复练习的话就易犯错误,所以要多次一点。

  诸佛密意总集经里面说,观想金刚萨埵佛有无上的功德,所以要观想金刚萨埵佛,

  如果心不要定在石头,或者花上面,那么将心定在佛像上面也可以,

  另外,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都可以;

  心比较疲惫的时候,观想佛菩萨可以帮助你把心定下来;

  这部份观想训练需要三天。

  禅修的教导,是随上师的教法而有些差异的,有些上师直接先教「观」的部分

  一开始就教你认识心性,然后安住在心性上面,而这里是先训练「止」,然后才教「观」,

  至于那一样比较适合呢?这要看上师怎么教、怎么训练!

  风心守意:

  这里类似「九节佛风」的修法,

  身体坐直、先吸气,将气压在肚脐下面,然后吐气,吐气先从左鼻孔吐气,

  然后再吸气,气压在肚脐下,从右鼻孔吐气,再吸气,将气压在肚脐下,

  然后从二个鼻孔一起吐气;吐气的时候,要观想把业力、病痛、障碍..通通都往外排出去,

  或者观想很多、很多黑色、肮脏的物质往外排出去也可以;

  另外,我们也可以观想三个字-嗡、阿、吽;

  吸气的时候定在「嗡」上面,住的时候定在「阿」上面,吐出去时定在「吽」上面!

  这个观想练习时间要三天。

  以上所描述的是有相禅修的方式,

  它教导我们如何将心定下来,心定在外在的相上面,

  或者定在内在的气上面,都可以!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