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十七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十七讲

 

  宗义宝鬘 第十七讲

  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06/23

  请看第八十三页,「甲二、道的主张。(一)、道之所缘。」所谓道就是指能够正式使我们获得解脱及遍智的主体,道之所缘就是指这整个道主要所要缘念的对境。其中的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是道之所缘之一,另外,空掉常、一、自在的我,安立为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也是道之所缘之一。另外,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也就是空掉能独立实体之补特伽罗,安立为细品的补特伽罗,这也是道之所缘。

  主张补特伽罗常、一、自在、我空是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而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作这样主张的宗派,毗婆沙宗除了犊子部不在这个行列之外,其它的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和中观自续派都是作这样的主张。犊子部则不承许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另外,唯识宗也主张有法无我,同时也将法无我分为粗品和细品,这些也都是道的所缘。而毗婆沙宗和经部宗则不承许法无我。

  唯识宗所主张的细品法无我,就是「色与持色之量是异体空」,也就是他们主张我们所执的色(对境)和能执色的眼识,两者的体性是质一,也就是他们不承许这两者是质异的。因此,唯识宗主张外境是无的,原因就在于此,因为他们认为外境色和执色的眼识是质一的、非质异的,因此是异体空的。

  唯识宗主张外境是无的,就是「色与持色之量是异体空」,他们之所以说异体空或是说空掉质异,因为外境的色如果是在持色的量之外另外有的话,那才是这里说的异体(质异),可是,外境色和执色的眼识是质一的、非质异的,因此是异体空的。这里说的「色与持色之量异体空」,跟不承许有外境,意思是一样的。

  另外他们还说「色——持色分别心所执境之自相空」,唯识宗说色是自相存在的,因为他们主张凡是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全部都是自相存在的。可是,他们却说持色分别心的所执境是自相空的。也就是唯识宗说色是自相存在的,虽然是自相存在,可是,执色的分别心的所执境却是自相空的。

  比如,当我们讲到「色」时,讲出「色」的这个声音有它所执取之处,或是说所执的对境,色本身是自相存在的,可是,说「色」的声音所执的对境是自相空的。

  唯识宗主要根据的经典是《解深密经》,一般我们说到佛所转的最后一个*轮时,特别就是指《解深密经》当中的一品〈圣者品〉,有一位圣位菩萨向世尊请问,世尊就回答他的问题,所回答的内容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最后一个*轮。在这一品当中,世尊很清楚明白地在言词上直接讲到「色—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2页

  —持色分别心的所执境之自相空」,可是,在言词上没有直接讲到「色与持色之量异体空」。

  唯识宗所主张的道之所缘,就是四谛十六行相、粗品补特伽罗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粗品法无我和细品法无我。当修道的时候,就缘念于刚才所说的这些所缘品而修。

  唯识宗主张「二种细品无我都是空性」,也就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和细品法无我都是空性。「然而空性未必是二种细品无我之任一者」,比如灭谛和涅槃两者都是空性,这里的灭谛就是四谛当中的灭谛,涅槃就是指解脱,这两者都是空性。

  另外,唯识宗还说「有为诸法和持彼有为法的量两者是同质(质一)的,无为诸法和持无为法的量同体(体性是一)」。因为无为法并不是物质,所以,他们认为无为法和持无为法的量并不是质一的,而是体性一的。

  一般说自性是一、体性是一或本质是一,这都是同义词。如果是有为法的话,还可以另外加上它是质一的,质就是实体一的。所以,凡是有为法和持彼有为法的量都可以说自性是一的、体性是一的、本质是一的、质是一的,无为法和持无为法的量则可以说是自性是一的、体性是一的、本质是一的。

  接着讲到他们所主张的道之所断,所应断有烦恼障和所知障。藉助于我们缘念于道的所缘品,将道的所应断断除。缘念于刚刚所说的道的所缘品,如果来修声闻、独觉乘的话,那就是断除烦恼障,如果是修大乘道的话,主要就是断除所知障。毗婆沙宗和经部宗说有所谓染污的烦恼障和非染污的烦恼障(注:染污无明和非染污无明),唯识宗在这里提到所知障,等于又是一个新的名词。

  他们说烦恼障就是粗、细品二种补特伽罗我执和它的种子,而粗、细品法我执和它的种子则是所知障。粗品的补特伽罗我执就是执补特伽罗为常、一、自在之我,而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就是执补特伽罗是能独立实体我。这二种我执所种下的能量或能力就是二我执的种子,除此之外,还有六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六根本烦恼就是贪、瞋、慢、无明、疑和染污见,以这六根本烦恼为基础,又会产生种种其它的烦恼,比如忿、恨、悭吝、睡眠、沈、掉等等,一共有二十个随烦恼,他们认为这些都是烦恼障。

  他们所认为的所知障就是法我执及其习气,这里的习气就是指种子而言,法我执就是执色和持色的量是异体的,另外,他们也认为法我执就是持色的分别心所执的境是自相存在的。这两种法我执和它的习气(种子)都被立为所知障。

  在修道时,有修小乘的声闻、独觉道,还有修大乘菩萨道的,菩萨在修的时候,他的所缘和刚刚所说的这些所缘是一样的。在菩萨修道的时候,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3页

  他的所缘就是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两个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虽然菩萨缘念时还是一样缘念这一些,可是,他是主修法无我的,因此,主要是断除法我执。小乘的声闻、独觉乘的主要所缘是缘念于四谛十六行相和二种补特伽罗无我,因此,他们修道时也是以此为主修。当声闻、独觉要断除的时候,主要是断除两种补特伽罗我执,而菩萨主要的所应断则是断除法我执。因此,菩萨主要以断所知障为主,而声闻、独觉则以断烦恼障为主。

  请看第八十四页,「又,诸菩萨众以所知障作为所断的主体,而不以烦恼障作为所断的主体。诸小乘有学众(包括声闻和独觉的有学众)以烦恼障作为所断的主体而不以所知障作为所断的主体。」

  因此,诸菩萨主要并不希求于证得解脱,而主要是希求证得佛果。因此,当他们在断所应断的时候,是以断所知障为主。小乘行者主要是希求解脱,因此,他们最主要是断除烦恼障。所以,在断除烦恼障同时就获得解脱,在断除所知障同时就证得佛果。这里同时讲了大、小乘道的所应断,可以说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及粗、细品二种特伽罗无我是小乘声闻、独觉乘主要的所应修,粗、细品的法无我则是大乘主要的所应修。凡是烦恼障所摄的品类都是声闻、独觉乘的所应断,凡是所知障所摄的品类都是菩萨乘的所应断。

  接着讲「道之性质」,藏文应该是道之建立,这里会粗的来讲地道的建立,我们如果要好好了解地道的建立,可能要到中观自续派才能了解详细一点。至于五地十道的建立,唯识宗和中观自续派的主张除了有些许的差异之外,大部分都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要在相续当中生起三乘当中任何一乘的道的话,务必事先要先修增上生的因,也就是要断除十恶业。增上生的因就是去守护断除十恶业的戒,也就是要行十善业。在这个增上生的因的基础上,有一些补特伽罗就会生起想要独自一人解脱三恶趣、轮回的心,也就是会生起独自解脱的心,因为他生起这样的心,当他入道来修的时候,他就会入声独乘的道来修。另有一些补特伽罗会先去学习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品类,然后生起要为一切有情求证佛果的心,这样的行者入道来修时,他就会入大乘道来修。

  想要追求独自解脱的有情,有一类会入声闻道来修,有一类则会入独觉道来修。也就是比较倾向声闻的就会入声闻道,比较倾向独觉的就会入独觉道,不管是入声闻或独觉道来修,他首先所入之道就是资粮道。入资粮道的行者,所应该生起来的就是坚固不移的希求独自解脱的心,希求解脱的心就是希求解脱轮回的心,也就是他所生起的心是无虚伪的、非常坚固的希求独自解脱的心。

  比如一个犯人被关在牢狱里面,每天没有饭吃又遭受毒打,他一定任何时刻都想要赶快逃离这个牢狱。甚至晚上睡觉时,都是在想要逃脱牢狱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4页

  的状态下睡着的,早上一醒过来,那种想要马上逃脱牢狱的心立刻就会现起来。

  就像犯人一天到晚想要逃脱牢狱的心,想要脱离轮回的心也是一样,要生起相同的量,如果生起如同上述所说的很强烈、猛利想要脱离轮回监牢的心,那就表示他有生起无虚伪的希求解脱心,或可以称为无虚伪的脱离生死轮回的心,或无虚伪的出离心。

  当你在修三乘的资粮道时,一定要从小品的资粮道开始修,然后再修中品、大品的资粮道,在大品资粮道之后,就会往上晋升到加行道。三乘的加行道都同样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阶品。加行道之上就是见道,只要晋升到见道,这一位行者就可以称为圣者了,也就是他会成为声闻乘的圣者、独觉乘的圣者或菩萨乘的圣者,此时这位补特伽罗也成为僧宝,他心相续当中的道就称为法宝。在新晋升到见道时,这三乘的行者心相续当中都分别会有忍智十六剎那(八忍八智),声闻、独觉、菩萨都一样。忍智十六剎那都可以称为根本智,所积聚的是二资当中的智慧资粮。

  而在根本定之外,他必须要出定到后得位来积聚福德资粮,在积聚福德资粮时必须透过身语意三门,身体向上师、佛菩萨等献曼达、礼敬或绕塔、绕寺,这些都是身的福德资粮。另外,他心中如果去修慈心、悲心,这就是意的福德资粮,口中如果去念诵课诵的仪轨、经文,这就是语的福德资粮。所作的这些身语意的福德资粮,必须在后得位的时候作。所以,在后得位积聚福德资粮,在根本定当中积聚智慧资粮,慢慢地,这一位见道的行者就会往上登上修道位。

  如果是小乘行者,当他在见道时,他已经断尽了遍计的烦恼障,可是仍然留有俱生的烦恼障。如果是大乘行者,在见道时,已经断尽了遍计的所知障,可是,还留有俱生的所知障。

  在修道位的时候,如果是小乘行者,他就要渐次去断除俱生的烦恼障,当他将俱生的烦恼障断尽时,他就在当下证得罗汉果,登上无学道,获得解脱,出离轮回,这四个可以说都是同时的。

  在修道位的时候,如果是大乘行者,就要渐次将俱生的所知障断除。俱生的所知障何时完全断尽,也就何时证得佛果,在证得佛果的同时,也可以说他已经获得大乘的解脱,获得大乘的罗汉果,证得大乘的无学道。

  声闻、独觉乘虽然断尽了烦恼障,可是,他们的所知障还没有完全断尽。他们虽然获得解脱,可是,他们还没有证得佛果。此时,小乘行者就必须要回小向大,入于大乘道。当他入于大乘道时,他也就必须要从大乘道进入来修。

  这三乘同样都有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道,因此,就有三乘十五道。在这三乘十五道当中,所有的资粮、加行道都是属于凡夫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5页

  道,而见道、修道及无学道则是属于圣者道。

  声闻乘的行者在修道的时候,主要是修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也就是他们日以继夜所要断的就是要断除补特伽罗我执,他们主要的所应证是解脱。所以,声闻乘的行者是主修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主要的所应断是补特伽罗我执,主要的所应证就是解脱。

  如果是就自续派而言,他们说独觉乘的主修是要修二空(色与执色之量异体空),而所应断就是要断除执外境为实有的心,所应证则一样是解脱。如果是大乘的话,所应修就是要修谛实不存在,所应断就是要断除执实的心,也就是要断除法我执,以佛果为主要的所应证。

  简而言之,声闻、独觉乘主要的所应断是断粗、细二种补特伽罗我执,除了这一点之外,独觉乘还要断除执外境为实有这一点。也就是声闻乘的主要所应修,独觉乘也全部都要修,而二空则是独觉乘另外要增加来修的。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说独觉乘略胜于声闻乘。

  如果是大乘的话,就要先修资粮、加行道,然后再进入见道,而在进入见道的同时就登上初地,然后再慢慢往上登到二地、三地、四地等等,如果要将初地到十地一一详细解说,今天可能讲不完。

  这十地应该要修的有十度,十度就是众所周知的六度之外再加上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等四度,从初地到十地的菩萨,每一地的菩萨除了修十度之外,都还要特别去强调修该地的那一度。如初地菩萨也要修这十度,可是,他特别强调的是去修布施度。二地的菩萨除了修这十度之外,还要特别强调修十度当中的持戒度。

  初地的菩萨主修是布施度,晚上虽然没有见到人,只是听到有人在乞讨的声音,他马上生起欢喜的心,他的心中所生起来的乐远胜于声闻、独觉乘经过千劫积聚资粮所生起来的乐。这特别是指初地的菩萨,一般的菩萨可能没办法。只有听到有人乞讨的声音,初地菩萨都能生起很强烈乐的感受,更何况他将自己三世所积聚的资粮、善根及一切的财富受用毫无吝惜的布施,所生的乐更是不可思议的。初地菩萨甚至可以每天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布施给众生,而且是毫无怯弱,非常勇悍。在他割自己的身肉时,他一点也不会痛,因为他已经断除所有一切苦了。

  以此类推,二地菩萨主要以修持戒为主,三地则以修忍辱为主。地道的建立,如果粗略来说,就是刚刚所说的这样,如果详细讲的话,那可以讲得很广。

  请看第八十四页,「(三)、道之建立。唯识宗主张:三乘中的每一乘都有资粮、加行两道,见、修两道以及无学道等五道的建立;而大乘在五道之上更有十地的建立。」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6页

  我们如果要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来积聚资粮,而且是必须在大乘道当中积聚。在第一阿僧祇劫时,你必须要完成资粮道和加行道,从初地到七地则是在第二阿僧祇劫,八、九、十地等三地又称为三清净地,则必须在第三阿僧祇劫的时候完成。

  接着看果的主张,请看第八十四页,「诸种性决定的小乘行者,以属于补特伽罗无我的圆成实作为所修的主体。」也就是他们主要的所应修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

  以小乘行者来说,一类是种性决定者,另一类是种性不定者。小乘的种性决定者,就是他一开始进入时就是入小乘的,然后一路在小乘当中修持,一直到他证果。种性不定者,可能在刚开始时入小乘的资粮道,后来回小向大,在还没有入加行道之前,他就入了大乘道。小乘的不定行者,有一些是在资粮道时回小向大,也有在加行道的时候,也有在见道的时候回小向大的,这些行者通通称为种性不定者。

  不管这个行者是定性种性者或不定种性者,凡是小乘的行者,他的主要所应修就是修补特伽罗无我。这里说「补特伽罗无我的圆成实作为所修的主体」,只是用词比较长而已,简而言之,补特伽罗无我就是他们的所应修,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和补特伽罗无我的圆成实是同义词。

  请看文,「修习到达究竟位的时候,依止小乘修道金刚喻定,断除全部的烦恼障,并同时现证小乘阿罗汉果。」这样修持的人就是小乘的定性种性者。如果是小乘的不定种性者,他们一直修,在心相续当中还没有生起金刚喻定的时候,就会回小向大。因为这些不定种性者回小向大,所以,他们就会入大乘来修,最后会依大乘修道金刚喻定而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因而证得佛果。

  不管是大乘或小乘的金刚喻定,它主要是在断除最微细的所应断,也是在最后要断除所应断的道,金刚喻定是根本智。如果是小乘而言,就是指最微细烦恼障的正对治,如果是就大乘而言,金刚喻定是最微细的所知障的正对治。大、小乘的行者在这个阶段,是心一境性的入于金刚喻定的根本定当中。

  当我们要解释金刚喻定的时候,一定要照中观自续派的解说方式,因为这是大家所共许的,唯识宗也有解释金刚喻定的方法,可是,那是属于唯识宗各自的解释法,而不是大家所共许的。

  声闻乘的金刚喻定,主要是心专注于修补特伽罗无我,如果是独觉乘的金刚喻定,则是心专注一境的来修二空,如果是大乘的金刚喻定,则是心一尽性的来修无谛实(空性)。第一剎那入于根本定、金刚喻定当中来修他们各自所修的品类,第二剎那就证得罗汉果了。

  刚才格西所作的解释,是站在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来作解释的。如果是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7页

  站在唯识宗的观点来看,声闻乘和独觉乘的所应修、所应证、所应断都是一样的。他们认为声闻、独觉乘主要的所应断就是补特伽罗我执,所应修是补特伽罗无我。

  刚刚讲到:以自续派的观点而言,独觉乘除了修声闻乘所要修的所应断和所应修,还另外要再增加所应修和所应断,所应修就是要去修二空(色和持色的量是异质空或异体空的),所应断就是执外境实有的颠倒心,也就是色和持色的量是异体的这个颠倒心,这就是他们的所应断。

  如果是唯识宗而言,他们认为断除持外境为实有的颠倒心则是大乘的所应修。因为唯识宗说:空掉外境实有的这个空是细品的法无我,所以是大乘的所应修。因为唯识宗认为外境实有的这个颠倒心要空掉,这就是所应断,但是,这个所应断只有大乘会修,独觉乘是不会修的,因为执外境实有的心是法我执。

  所以,声闻乘和独觉乘的所应修、所应断和所应证是没有粗、细的差别,都是一模一样的。可是,因为所化机根器的利钝和是否精进的差别,当他们在断除所应断、修所应修及证所应证的时间上,就有快慢的差别。请看文,「由于声闻与独觉二者所修的无我和所断的烦恼毫无差别,所以声闻和独觉二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

  八向住是四向四住,所以共有八个。第一个是预流向和预流住,第二个是一来向和一来住,第三个是不来向和不来住,第四个是罗汉向和罗汉住。这四向四住在声闻、独觉都作相同的安立。

  请看文,「又,由于独觉必定是欲界生身,所以没有『廿僧众』的建立。」也就是在色界和无色界没有独觉,所以没有廿僧众的建立,因为廿僧必须在色界和无色界安立。独觉乘的行者不会投生在色界和无色界,他们是在欲界当中出生及成就的,成就之后就到净土了。因此,廿僧在独觉乘是没有的。

  请看文,「然而,声闻、独觉二乘的果位并非毫无差别。」声闻、独觉在所应断和所应修两者是没有差别的,可是,在所应证上是有一点差别的。独觉乘的行者必须经过一百劫来积聚资粮,然后在欲界当中,以欲界的身躯来证得罗汉果。声闻乘的行者没办法积聚一百劫的资粮,因此,当他们证果位的时候,所证得的果位比独觉乘稍微低劣一点。请看文,「由于独觉与声闻,有延长与不延长百劫修集福德资粮之差别;因此,果位也有胜劣之殊。」至于劫的计算方式,我们上次在毗婆沙宗已经讲过了。

  问题:虽然毗婆沙宗、经部宗和唯识宗都主张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是要证得的,他们在证得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的内涵上是不是都不一样呢?

  回答:毗婆沙宗说声闻乘要去证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的果,他就必须要去积聚小的福德资粮,而积聚福德资粮是在四个有学位的时候来修持。如果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8页

  是独觉乘的话,他们要证得补特伽罗无我,则必须要去积聚中品的资粮,这是在资粮道的时候修的,他们如果证得加行道暖位之后,就会在一座之间证得他们的果位。以唯识宗来说,声闻乘如果要证得独立实有的补特伽罗无我,就必须要在四个有学位当中积聚资粮,独觉乘也是一样。经部宗应该也跟唯识宗所说的一样。

  问题:毗婆沙宗说补特伽罗是五蕴的聚合、心或不可说的我,而经部宗讲的是意识的相续,唯识宗则是讲阿赖耶识,他们所安立的补特伽罗都不一样,那么,他们所要证得的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他们所要断的是不是都不一样呢?

  回答:这几个宗派只是在安立补特伽罗的事例上不一样,事实上,他们所要证得的空是一样的。我们会在事例(事依)上生起「我」的思惟,而将「我」的思惟空掉的那个空是一样的。如果要问出现我的事依是出现在哪个地方,那就会出现不同的事依。总之,这几宗都是一样,都是观待补特伽罗来安立我。如果是不观待于补特伽罗而能够独立实有存在的我空掉,那就是补特伽罗无我,这是每一宗都一样的,这种空掉能独立实体的我的补特伽罗无我,四个宗派都是相同的。

  问题:格西的意思是依不同事例所生起的独立实体的我执都一样吗?

  回答:这种执持都是一样的。在补特伽罗之外的法,比如瓶子、柱子等等,我们也会生起执实的心,这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凡是法,我们都会有一种执着的心,这种执着的心都是列为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如果将这种执所有一切诸法为能独立实体之我空掉的话,那就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这在所有法上都是有的。

  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以有部以上来说,每一个部派都要证得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独立实体我空)吗?这样的话,上部派的补特伽罗无我就没有高于下部派,都是一样的啊!

  回答:除了毗婆沙宗的犊子部及中观宗的应成派之外,其它的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及中观自续派等四宗对于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都是一模一样的。唯识宗还安立了一个毗婆沙宗和经部宗所无法安立的细品的法无我,这个细品的法无我就是外境实有空或二空(色和执色的量是异体空)。自续派还说唯识宗所立的细品法无我是粗品的,还有更深细一点的细品法无我,自续派认为细品法无我就是指诸法是谛实不存在的。唯识宗所无法安立的,自续派把它安立了。毗婆沙宗和经部宗所无法安立的,唯识宗可以安立。毗婆沙宗和经部宗两者差不多是一样的,所以,上次讲到经部宗道的建立时,没有广泛的解释,因为跟毗婆沙宗所说的道的建立都是类似的。

  问题:第八十三页倒数第二行,唯识宗主张「灭谛和涅槃二者都是空性」,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9页

  刚刚讲到这个灭谛是属于四谛的灭谛,而在前面讲到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有两个所缘,一个是四谛的差别法,这里面包含灭谛吗?

  回答:四谛当中的灭谛虽然是空性,可是,它既不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也不是细品的法无我。虽然灭谛和涅槃都是空性,但是,并非空性都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或细品的法无我。事实上,当你讲灭谛是空性的时候,并不需要特别去讲涅槃是空性,因为凡是涅槃都是灭谛。

  问题:既然如此,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也是属于空性吗?

  回答:粗品补特伽罗无我不是空性。四谛当中有一些是空性,有一些不是空性。苦谛当中的无常、苦、空、无我,当中的无我是空性,此外,灭谛也是空性,四谛除了这两个之外,其它的都不是空性。

  问题:那么,以四谛差别法来证粗品补特伽罗无我时,有时是缘空性,有时不是缘空性吗?

  回答:四谛当中,有些是空性,有些不是空性,如果是缘于非空性的,可能就不能证得补特伽罗无我,因为非空性是非常多的,缘于非空性的法,也不一定会证得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

  问题:缘非空性的不能证到补特伽罗无我,所以,一定要缘空性的才能证到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这样不是等于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也是空性吗?可是,刚刚又说它不是空性。

  回答:不一定要缘于那两个空性才能证得粗品补特伽罗无我,要证得四谛中的空性之前一定要先证得粗品补特伽罗无我。并没有所谓缘于空性去证得粗品补特伽罗无我的说法,也就是说不能说缘于瓶子去证得柱子,粗品补特伽罗无我和空性是完全两回事,因此,说缘空性去证得粗品补特伽罗无我,并没有这么一回事。那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就好像你要去找水牛,结果却找了一只大象回来。

返回目录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