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十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十讲

 

  宗义宝鬘 第十讲

  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5/05/05

  我们若要好好了解宗义的建立,也一定得多少了解一些地道的建立。周六讲中观宝鬘论时,讲到断十恶业的十六个基础,这十六法就是如何证得增上生的基本十六法,如果这位补特伽罗希望在三或四世当中,能独自脱离整个生死轮回,就必须依止上师、阿阇黎的口诀去修持,因为生起这种意乐的关系,就是入了声闻道的修行。

  若这位补特伽罗也同样以获得增上生十六法做为修行的基础,并生起坚定的决定要在百劫中脱离整个生死轮回、且不需要依阿阇黎口诀去修行的人,就是入了独觉道。这两位补特伽罗在修持得到增上生十六法及断除补特伽罗我执这点是相同的,这两类声闻、独觉补特伽罗都有相同的意愿希望独自解脱生死轮回,其差别在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希望在很短的三、四世当中,依着上师的口诀而获得解脱;而独觉乘补特伽罗就没有把时间设得那么短,而是设定在百劫之内不观待阿阇黎的口诀而获得解脱。

  因如此的差别可看出独觉乘补特伽罗的心量比较宽广、声闻乘的心量比较狭隘。因为声闻乘心量比较狭隘、小之故,当在积集资粮时就会积集比较小品的资粮来证得补特伽罗无我。独觉乘补特伽罗在修补无我时会积集中品的资粮,这两类补特伽罗都不会想到他人的解脱,只想到自我的解脱而已。因此这两类补特伽罗所修之道被称为劣乘道;这两类补特伽罗则被称为劣乘的补特伽罗。

  另有一类补特伽罗一样以获得增上生十六法为基础的修持,然后去修持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及无常等十六行相,但出发点是为一切有情的缘故而求证佛果。而这类的补特伽罗所入之道就称为大乘道,但就宗派而言这不称是入大乘道,而是称为入菩萨乘道。但不论是入任何一道,都必须具备先前所说获得增上生的十六种法,而这十六种法主要是来断除十恶业的十六种法。所以当我们学习中观宝鬘论时也可配合宗义宝鬘来做了解,当然这边也可以配合那边来做了解。

  上次所说得到增上生的十六种法,事实上在社会上而言,依着这十六种法就可以过得很舒适了,不论你所入的是声闻、独觉或菩萨道,刚开始是入该乘的资粮道;资粮道又可分小品、中品、大品,而这三乘当中的资粮道均各又分为小、中、大三品。当行者证得大品资粮道后就往上晋升到加行道。这位已得大品资粮道的行者,若想往上晋升到加行道就必须证得缘念于空性的毘钵舍那才可。

  虽一般而言是如此说,但毗婆沙宗并不如此承许。毗婆沙宗认为先要获得缘念于无我来获得奢摩他,之后再缘念无我来证得毘钵舍那。加行道又可分为四个阶位——暖、顶、忍、世第一法,详细讲这四阶位又各分为

  宗义宝鬘讲解第 84页

  小、中、大三品。刚才讲的是就大乘来安立加行道的四阶位;就声闻及独觉乘来说加行位的世第一法并不分为三品,只有暖、顶、忍才分为三品。因为声闻及独觉乘认为加行道的世第一法的阶段是属于十边际剎那。所谓十边际剎那指一位硕壮的人一弹指间的剎那而言,此剎那又可分为六十个微细的小剎那。也因为有此主张,声闻及独觉乘认为加行位之世第一法是不分小、中、大品的。

  佛教的论著中提到,最微细的色法即无方分极微尘,然后七个聚合之后就像之前讲过的兔、牛…等微尘,声中最微细的是文字、再来是名、词、句颂等,而时间最微细的是十边际剎那。一百个十边际剎那的聚合就成为一个彼之剎那。六十个彼之剎那就是「ㄊㄤ」(音译),六十个「ㄊㄤ」就是一个须臾。三十个须臾即一昼夜,三十个昼夜是一个月,十二个月即一年。以上就是声闻独觉乘所说加行道的世第一法属时边际故不能区分,加行道的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后就要晋升到见道。

  一旦入见道后就成为一位圣者,先前的资粮、加行道的行者虽也是入道,但还是凡夫的身分,只要一入见道后,不管是入的是声闻、独觉、菩萨道,都被称为圣者。一旦入见道成为圣者后就是我们所说三宝中的僧宝。这位补特伽罗已成为圣者——僧宝的话,他心相续中的道就是法宝。

  这位补特伽罗入见道后会在心相续中依次生起忍智十六个剎那,不论是入独觉、声闻、菩萨乘都好,其心相续中均会生起此十六剎那。已入见道的声闻、独觉乘一致承许这位补特伽罗会生起这十六个剎那,且四个宗派均认可此。

  补特伽罗刚入见道时首先生起忍-无间道(此为对治法),断掉所应断后生起的是智,此时即入解脱道。八忍八智是配合四谛于欲界有的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灭法忍、灭法智、道法忍、道法智,上二界的苦类忍,苦类智,集类忍,集类智,灭类忍,灭类智,道类忍,道类智。

  若就大乘而言八忍是一起生起的、八智也是一起生起的。若说八忍和八智一起生起的话,有一个名词叫俱时断;若如声闻、独觉乘所说穿插断除的话称为依次断。圣道又称为道谛,无间道和解脱道都属道谛。真正的法宝即道谛和灭谛,除此之外无法宝。至于道谛在毗婆沙宗的主张中和其它宗派有些不同。

  毗婆沙宗之外的其它宗派说道谛是「识」——心法。毗婆沙宗则说道谛中也有色法。因为毗婆沙宗于一开始就说不会增长漏的法即无漏法,又说道谛是为有为法所摄,也有属于无漏的色法,毗婆沙宗说道谛既是有为法也是无漏法。这即是为何毗婆沙宗说道谛是色法的缘故。不论任何宗派均共同主张所谓道谛及灭谛就是法宝。若已证得道谛及灭谛的补特伽罗就称为僧宝,也被称为圣者。圣者与僧宝是同义词。所谓佛宝即已断一切过失、具足一切功德者。

  宗义宝鬘讲解第 85页

  接着看 55页,「此宗主张道谛并非全是认知」,也就是并非全是「识」,也就是心法的意思。「因为他们认为无漏五蕴都是道谛」的缘故。从此主张说无漏五蕴都是道谛,也可了解他们主张的是无漏是道谛。亦指他们主张道谛即无漏法。

  接着看甲三、果的建立。「诸声闻种性者,于三世或更长的期间内,修习「非常」(也就是无常)等十六行相。最后,依止声闻修道位的金刚喻定,以断「得」的方式断除烦恼而现证阿罗汉果。」是声闻种性者在修持时是以无常等十六行相为修持的对境,期间则约为三世。修到最后就会进入声闻乘修道位的金刚喻定的阶段。

  所谓金刚喻的禅定就是专注以补特伽罗无我的禅定。也就是说声闻种性者入金刚喻定的禅定中非常专注的修持微细的补特伽罗无我,以此微细的补特伽罗无我来断除烦恼障,可说微细的补特伽罗无我是烦恼的正对治。为何称声闻乘的修道位的金刚喻定?比喻如同金刚的禅定?为何用这样的比喻呢?因为外道的主宰——帝释天有一只杵,那只杵所指之处的一切违逆品、不顺障碍等都会被摧破,因此用此做为比喻,若入此禅定可将所有烦恼障完全净化,因此才称为金刚喻定。

  金刚喻定不论在声闻、独觉、菩萨乘都有这种禅定。声闻独觉乘说若入金刚喻定的禅定则很快就可现证阿罗汉果。所以见道阶段中有其所应断、修道阶段中也有其所应断。刚才所说的忍智十六个剎那的所应断是属见道阶位中的所应断,而在修道位的所应断即是以金刚喻定的禅定来断除烦恼障。于见道位的所应断称为遍计所应断,于修道之所应断称为俱生所应断。遍计的什么?指遍计的我执、贪、瞋、痴、烦恼;而俱生也是指俱生的我执、贪、瞋、痴、烦恼等。见道之所应断即称为遍计所应断,而修道的所应断即称为俱生所应断。

  所谓的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一出母胎生出就跟着来的,比如贪、瞋等烦恼,不须特别学习与生俱来就会的,所以称为俱生。遍计即不是自己本身与生俱来的,而是透过他人的教导而生起的。比如跟着外道师长或论著来学习,自然会到学会声是常,若生起声是常的了解就是遍计。又若跟着邪师或邪的宗派来学习,跟着他们的理论学到最后会以无为有,以有为无,且信以为真。

  又比如外道的数论派说世界为他们的神——大自在天所创造的。还有一派外道说世间所有的受用及一切事物,并非由大自在天所创,而是一位叫做总主的所创造的。如果随着数论派或外道宗派而走的人,可能会信以为真,以为世界真的是由大自在天所创,所有苦乐、受用都是总主所创的。所有的这些都是颠倒、都是邪的不正的,也称之为遍计的。

  在众多的这些遍计或颠倒的主张中,其实彼此都是相违的。为何说他们彼此之间有很多相违、相反及瑕疵呢?因为他们有些认为所有的一切都

  宗义宝鬘讲解第 86页

  是上帝所创造;也主张在轮回中世间的一切苦都是他们的上帝所创造的;苦也是祂创造的;乐也由祂创造的,那岂不是相违吗?如果获得了断除遍计的对治法,表示此行者入了见道。若获得了断除俱生的所应断就进入修道。若断除俱生的我执等就可获得阿罗汉果。所以声闻独觉乘一开始先修持无常等十六行相,渐次的断除遍计的一切执着等障碍,得到见道位,再断除俱生的执着等,最后以金刚喻定证得阿罗汉果。

  毗婆沙宗说「最后,依止声闻修道位的金刚喻定,以断「得」的方式断除烦恼而现证阿罗汉果。」,这里所说最后以断除「得」的方式,一般不会用这样的解释方法或名词,这属于毗婆沙宗不共的诠说方法。毗婆沙宗的讲法有时很奇怪,他们不会说以对治的方式来断除,会说断除了对境就是断除了有境,或说断除了近取蕴(对境)就断除了缘以近取蕴的有境,总之他们主张以断得的方式来证得阿罗汉。

  再讲到「麟之诸喻独觉」,可看到独觉被分为两类,一类如犀牛般独来独往离群索居,另一类会在众人中。若此行者喜欢独自一人独来独往就被称为麟喻独觉,另一类会跟他人一起会与他人共进出的,就称为群聚独觉。有些论著中说麟喻独觉是麟角喻独觉。因为大部分的动物有角的都会是一对,只有犀牛的角是单只的,所以那种独来独往的行者会被喻为独角犀牛。对于麟喻独觉可再考察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独觉,但独角犀牛是肯定有的。声闻乘行者有两类,一类先于声闻乘修行后入独觉乘。若此行者先入声闻乘再入独觉乘则被称为群聚的独觉,而若一开始就入独觉乘就会被称为麟喻独觉。像麟喻独觉就是指一开始就入独觉乘修行不跟其它人往来的。

  「之资粮道以后,特伽能立之实

  再看诸麟喻独觉在上品将了悟"补罗独体空"(也就是会了悟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见劫数(积聚)

  之解,配合百劫或更长的福德资粮一并修习。」前面所证细品补无我属智慧资粮,再配合百劫积聚的福德资粮一起并修。这位麟喻独觉当他在修持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再配合起百劫积聚福德资粮一起修习时,就是在下、中、上品资粮道时,所经过的时间会有百劫之长。

  「最后于一坐之间,现证加行道之暖位乃至无学道。」也就是在大品资粮道之后就会晋升到加行道;从加行道至无学道的时间是于一坐之间完成。在此一坐之间依次生起无常等十六行相和忍智十六剎那。入菩萨乘行者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积聚资粮才能证得佛果,声闻乘的行者就不是,一开始是修习十六行相然后依次生起忍智十六剎那,再经过三世来积聚资粮就会成就阿罗汉果。

  声闻乘行者积聚的资粮是属于小品资粮。而独觉乘行者所修的也和声闻乘一样,也要修无常等十六行相、再具足忍智十六剎那,也要证得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也就是补能独立之实体空),经过百劫来集聚中品资粮。入菩萨乘的行者该修的也和声闻独觉乘相同,但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来积聚大

  宗义宝鬘讲解第 87页

  品资粮。独觉乘的麟喻独觉当完成小、中、大品资粮道后进入加行道,到证得罗汉果之间是在一坐之间完成的,当他还在修持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及配合百劫的福德资粮的阶段,就是在小、中、大品资粮道时修的。

  入菩萨乘行者也要修声闻独觉所要修的无常等十六行相及悟得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再配合三大阿僧祇劫积聚大品资粮才能往上证得佛果,在修这些的期间都属资粮道。菩萨当他还在修上面所说的阶段加上三大阿僧祇劫在资粮道来修持,之后进入加行道的暖位,暖位到证得佛果是在一坐之间。为何?因为那时他没有时间积聚福德资粮,所以必须利用三大阿僧祇劫来积聚福德资粮,这是菩萨乘。以上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张。

  一般而言入菩萨乘行者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是利用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积聚资粮,之后进入见道就是证得初地,从初地到七地是利用第二个大阿僧祇劫来积聚资粮。而八、九、十地称为三清净地,在这三地之间利用第三个大阿僧祇劫来积聚资粮。真正积聚资粮时是如此的。

  又说「最后于一坐之间,现证加行道之暖位乃至无学道。」此时这位补特伽罗肯定可得到解脱且永不退转。一般而言是永不退转,但毗婆沙宗却说「劣根阿罗汉可能会从自己的断、证功德退失下来而成为预流果。」毗婆沙宗说声闻独觉罗汉已经在心相续中获得断德、证德了,可是仍有可能会退转,退转后可能再入三有轮回中。入声闻道修持的行者在证得阿罗汉果之间必先证得三个果,也就是先证得预流、一来、不还果,之后才能证得罗汉果。毗婆沙宗说即使证得阿罗汉果的行者也可能会生起三有烦恼,因为退堕回预流果之故。

  所以「此宗主张,劣根阿罗汉可能会从自己的断、证功德退失下来而成为预流果。」,对于声闻乘所主张的预流、一来、不还果若要仔细来说我们可能会搞得很胡涂,因为这三个果要详细区分的话可分为两万九千品。格西说若要将这两万九千品做解释的话,可能需要日以继夜的讲上六个月,所谓日以继夜是指从一早讲到半夜十二点。也就是在『二十僧』当中就涵盖了两万九千品之多。

  「因此,此宗赞成有「退法」等阿罗汉。另外,他们主张:声闻众中有「二十僧众」和「八向住」的果位建立。」若有学<现观庄严论>的人就会在第一事中学到「二十僧」。讲到「八向住」的主张就会说到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这四个果位。这四个果位中有四向、四住。四向即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罗汉向。四住即四果住——预流果住、一来果住、不还果住、罗汉果住。刚才说的「二十僧」即五种预流、三个一来、十个不还、罗汉一、麟角喻佛一。

  「八向住中,任何一位都是圣者;但是不承认「顿得者」。」顿得者即同

  宗义宝鬘讲解第 88页

  时获得的意思,有人主张同时获得八忍与八智的就是顿得者,而毗婆沙宗不承许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声闻众没有顿得者只有渐得者,就如羊过桥一样。但他们承许菩萨有所谓的顿得者。同时毗婆沙宗也主张「八向住中,任何一位行者都是圣者」,但这样的主张只有毗婆沙宗,一般而言八向住中的行者也有凡夫。

  又说「菩在粮道,于三大阿僧祇劫圆满资粮,此后百劫修成相

  诸萨资时好之因。在最后一生,坐菩提树下,初夜降天子魔;午夜入三摩呬多,现证加行、见、修三道。最后,约于黎明鱼肚白未现之时,现证无学道。」也就是他们主张菩萨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来积聚资粮,而积聚资粮的阶段是属资粮道的阶段,之后再利用百劫来积聚修成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在他最后的一生称为最后有的阶段。声闻独觉众若在他这一生中必定会获得罗汉果的话,就称他那一生为最后有的阶段。

  再说世尊在二十九岁之前尚未出家。二十九岁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时已经三十五岁。三十五岁的世尊就到菩提迦耶金刚座的一棵菩提树下,坐在由草及叶子所铺的垫上。如果将夜晚分三等分,第三等分就是黎明。三等分中的第二等分就称为午夜。第一等分称为初夜,第二等分为午夜,第三等分就是黎明时分。在初夜时天子魔示现了很多的变化去伤害世尊,世尊则以大慈三摩地将祂降服。

  一般人若要调伏敌人一定会用刀剑去降服,世尊则不需要,而是用大慈大悲去降服。在赞颂世尊的偈颂中就说到有关调伏天子魔的情形,说世尊不用一刀一枪甚至盔甲去调伏,完全是以他的"意"——慈悲去调伏。可知这是只有佛才有的特色,他人没有这种特色。即使是世间的帝释天或大自在天要去调伏敌人也需靠要神变的力量,变出刀枪盔甲来调伏敌人,能以大悲心来调伏敌人的只有佛。初夜降服魔害之后,于午夜入三摩地,到了黎明证悟成佛。即午夜入加行道后到黎明之间入无学道,且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所以这边才说在最后一生(最后有三有的那一生),坐菩提树下,初夜降天子魔,午夜入三摩地,黎明时现证加行、见、修三道。

  讲到魔可分为四种:天子魔、烦恼魔、死魔和五蕴魔。天子魔是佛在初夜时将祂消灭的,其它的烦恼魔、死魔及五蕴魔是在成佛时才将祂们消灭的。因此我们称世尊为胜者释迦牟尼佛,其原因就是因为战胜了四魔。因此此宗说初夜降魔以前的世尊是凡夫位,因为他还在资粮道的阶段。而菩萨的加行、见、修三道仅是三摩呬多--是在根本定当中没有后得位。这里清楚的讲到毗婆沙宗承许菩萨的加行、见、修道仅是根本定而已,讲这么清楚的只有在宗义宝鬘这么说,其它的论著中从没见过有讲得那么肯定的。可是当其它论著讲到毗宗的果的建立中,可知这本论讲的是正确的。毗婆沙宗也主张佛的十二种行迹中前九个是菩萨行,后三个才是成佛之后的佛行。

  宗义宝鬘讲解第 89页

  问题一:刚讲的毗婆沙宗承许菩萨有顿得者,此顿得者是指见道?还是修道也可以。

  回答:问得很好,但要讲起来也会很复杂,因为要先了解毗婆沙宗有十八部。但此处的主张主要的见解是以迦湿弥罗毗婆沙宗的见解。迦湿弥罗毗婆沙宗主要根据的论著是俱舍论,所以若要了解你说的问题,就先要了解俱舍论。若根据迦湿弥罗毗婆沙宗的主张:菩萨、声闻、独觉并非三者都有顿得者。若以日下毗婆沙宗说:菩萨有顿得者,声闻独觉并无顿得者。就大乘宗派——唯识、中观派的见解而言,只有顿得者并没有渐得者。在迦湿弥罗毗婆沙宗就不承许有顿得者,而日下则有。

  再说见道的所应断中有根据苦、集、灭、道分为欲界的及上二界的,一共八种见道的所应断。一般而言这八者都是同时顿断的。若将这见道的八个所应断断除时,就会同时生起八智,入解脱道。于见道位是这样来计算的,入修道后也是这样继续算下去。那会越来越麻烦。他们说在见道时要断除八十一品烦恼,意即要证得八十一品无间道。也就是必须断除八十一品烦恼、证得八十一品无间道。

  见道时必须如此;修道时也是如此。在声闻乘见道位有八品要断除、修道位有八十一品要断除,加起来共九十一品。无间道时有八十九品、解脱道同样有八十九品。在见道时的无间道有八品,解脱道也有八品,依着四谛生起这八品;修道也一样无间道八十一品、解脱道也是八十一品。格西说三界有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地: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天(藏文指什么都没有),一共是三界九地。

  先说欲界有九品烦恼:大中小三个各有大中小,其它色界无色界也各有九品,所以共有八十一品。八十一品烦恼的正对治是无间道,所以无间道也有八十一个。以八十一品无间道断除这八十一品烦恼后,同时证得八十一个解脱道。最后的解脱道就是证得罗汉果了。若是渐断者的话,就必须从欲界天一个个的断上去。若是顿断者的话,则先从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的大大品同时断,大中品同时断,大小品同时断。到最后将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小小品的共九个烦恼同时间断除。在见道时色界与无色界是烦恼一起断除的;修道时色界和无色界是分别断除的。见道时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比较容易断,修道位的烦恼比较困难,所以色界和无色界是分开断的。

  问题二:刚才讲的以断「得」的方式断除烦恼障,这里的「得」是指相续业果不相应行的「得」吗?那这些「得」要全部断除吗?

  回答:这个「得」属不相应行,毗婆沙宗说我们造业后会得下种子习气

  就称为「得」,又像债券一样,所以取名为「得」。若对治法不够的话,只能将烦恼现行压抑住,烦恼的力量还在迟早会再现。到了阿罗汉时就能连

  宗义宝鬘讲解第 90页

  烦恼的能量完全断除,也就将「得」完全断除。格西举例烦恼的能量就如在碗中装油,将油倒出来后还会有油残留,就像这样。

  先前讲过修粗静相道,这种断除烦恼的方式只是压抑住烦恼的现行而已。要在何时才能将烦恼遗留的能量完全断除呢?就是在金刚喻定的时候,才能完全断除。等你用金刚喻定三摩地断除烦恼时,就能将烦恼遗留的染垢断得干净。就像吃东西后将碗盘洗干净,若只是用水冲一冲,还是会残留一些食物和味道油脂,就像用粗静相道来断烦恼。但若用洗洁精洗过后连一点残留味道都没有了,就像用金刚喻定将烦恼洗得干干净净。

  问题三:如此听来「得」好像属于俱生执的部分?因为要到金刚喻定才能断除,「得」不是我们造业后的不相应行法吗?如何听起来会像在断俱生执呢?

  回答:「得」可分为「遍计之得」和「俱生之得」,在见道位时断的「得」是以修持补特伽罗无我三摩地断除的「得」称为「遍计之得」;在修道时以金刚喻定断除的「得」称为「俱生之得」。

  问题四:「得」是否也分善和恶?如何知道是否应断?

  回答:对,「得」可分善业和恶业的「得」。当我们造善、恶业时,在补特伽罗的心相续中会有个所谓实质的「得」。这个实质的「得」就好像马绳系着一只马,马绳绑在柱子上,马就只能不由自主地在这里绕来绕去。所以当我们造了善恶业后,在心相续中就会有个实质的「得」。

  问题五:这里讲断除「得」,并没有提善恶,是否「得」是个「境」,要全部断吗?还是分开断?分开的话要如何断?

  回答:声闻乘行者主要是断除染污的烦恼、染污的得,在见道时断除遍计的染污的得,在修道金刚喻定时要断除染污的俱生得。毗婆沙宗说声闻乘要断除贪瞋痴等不善的染垢要将之全部断除。

  问题六:为何阿罗汉有退法阿罗汉?证得阿罗汉不是已断除烦恼了吗?

  回答:因为除毗婆沙宗之外的其它宗派说,当罗汉证得罗汉果时是将所有的烦恼以金刚喻定的方式来断除的,断除时连种子都断光的,所以罗汉就不会退转。但毗婆沙宗就不这么说,此宗说在得罗汉果时虽然同样以金刚喻定来证得,可是断烦恼时是以断「得」的方式,所以罗汉并没有将种子完全断除,只有断除烦恼的「得」,所以会退转。如果真的照他们的主张来看,就无所谓真的阿罗汉可言。当日后进入其它宗派时就可了解他们的意义。

返回目录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