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帕绷喀大师:掌中解脱 第十六天 发菩提心利益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7日
来源:   作者:帕绷喀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帕绷喀大师:掌中解脱 第十六天 发菩提心利益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先依照轨矩,念了论中相关的几段文字,随后引用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的话:「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等1,讲了必须在出离心基础上发菩提心的道理,亦即前行纠正动机之法。接着回顾了已经讲述的各科,并重达了一递〔抉择趣解脱道性〕的内容。

  大师接着说:是什么力量使我们在轮回中流转呢?是业。业则由烦恼产生,更明确地说,是由烦恼根本无明所产生。为了根除无明,我们需要生起增上慧学;为了生起增上慧学,又需要有定学与戒学做为前提,所以说,戒是功德的基础。

  大师又说,在修烦恼对治法时,我们先要让烦恼现前,然后认清其体性,再来修对治法。这一方法使我们在散乱时也能体认烦恼。)

  丁三、于上士这次第修心

  此科分三大段:(戊一)显示人大乘门惟是发心及其利益;(戊二)发菩提心之理;(戊三)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戊一、显示人大乘门惟是发心及其利益

  如果我们只是像下、中士道中说的,以出离心为动机,勤修增上三学,以求个人获解脱位、消灭轮回,是不够的;因为既不能断一切所断,也不能圆满一切功德,所以,所成办的自利与利他只有些许而已。我们应当一开始就直入大乘,《摄波罗蜜多论》中说:

  〔无力引发世间利,彼二乘者当永弃;

  一味利他为体性,悲宣佛乘应趋入。〕

  格西博朵瓦也说:

  〔涉河不需二撩衣,最初即入大乘道。〕

  不能直入大乘,就会变成过一次河撩两次衣。

  不仅如此,由于阿罗汉们在寂乐界中入定时,有不可思议的安乐感,所以不愿出定而入定多劫;在此期间,某些地狱众生却可能因获得暇满、入大乘道而成佛,由此可见,阿罗汉获得佛位的时间反而延迟。因此,大乘种姓者闻大乘法熏留习气,纵然生起邪见堕入地狱,也要比入小乘道证阿罗汉成佛要快,所以更为善妙。

  例如,以前声闻迦叶为六十位比丘讲小乘法、将证阿罗汉时,文殊来到会场为他们开示大乘法,他们不但听不进去,反而生起邪见,结果受生在地狱中。迦叶为此事向大师佛陀抱怨,佛陀却夸奖文殊的善巧方便。

  阿罗汉在入灭定时,即便佛陀亲自劝说他们人大乘,由于太习惯定中寂乐,往往对修发心等提不起劲;纵使精进,也因自苦已解,所以难起悲心等。〔第一双〕弟子2对大师佛陀所说的大乘道果虽然十分赞叹,但是也说:〔我们已成焦种败芽,对此已无可奈何。〕圣舍利弗等是变化的声闻,本人虽然没有这个问题,但考虑到其它真正的声闻乘人才作此感叹。所以说,对成佛而言,小乘行者有着极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对出离心一旦有了体验,即应决定趣人大乘道。在共下、中士道中修心,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生起出离心,而非修其正行道。

  我们的正行道,是修上士道之菩提心,下、中士道是其前行,学习总菩萨行是其结行3。学上士道先要生起欢喜心,所以此处根据轨炬,按照《文殊口授》先讲发心利益4。

  发心利益共有十种:(己一)显示入大乘门惟是发心;(己二)获佛子名;(己三)映蔽声闻;(己四)成就最胜福田;(己五)易圆满资粮;(己六)速净罪障;(己七)成就所愿;(己八)损害与中断不侵;(己九)速疾圆满一切地道;(己十)成就出生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

  己一、显示人大乘门惟是发心

  是否进入大乘之列,取决于相续中是否生起菩提心。宗喀巴大师曾说:

  「故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又大乘人依赖于菩提心,假如此人仅有粗浅了解,其大乘亦唯尔许。」5

  如果心中没有菩提心,纵然修习像〔吉祥集密〕生圆次第那般最深奥的密法,照样不会成为成佛的因,就连大乘资粮道也无法进入,甚至不能算是修大乘法;反之,如果发起菩提心,即便只持诵一遍〔嘛呢〕,即是大乘法,也即是成佛的因。《宝鬘论》中说:

  「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

  其本菩提心,坚固如须弥。」

  假使没有菩提心,修密宗生起次第就如同看戏一般;修圆满次第〔吸持与呼出〕等〔风如行〕也和吹皮火筒没有两样。6

  密法的迅捷特色也是在专修菩提心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的。章嘉‧若贝多杰7(游戏金刚)曾请法于普觉‧昂旺降巴,他后来赞叹说:

  「喇嘛降巴在传大灌顶的时候,其灌顶开示完全是〔道次第〕的内容。别人看来,上师所讲的似乎不是密法,其实无庸置疑是通达道要之语。」

  阿底峡尊者听说一个没有菩提心的〔喜金刚〕瑜伽师证得预流果,为之庆幸,并说:〔这是没有我所说的菩提心所致,甚且有修喜金刚而堕入地狱的!这还是最好的情况,有人没发菩提心却念诵许多忿怒本尊咒,后来变成恶魔或堕入地狱。(帕绷喀大师讲了过去有位修大闭关的人受生为曲水8地神的经过。)假如那位证预流果的〔喜金刚〕瑜伽师有菩提心,便是即生成佛之因;本可成佛的因却用来获小乘果,这是没有菩提心的过错。对所谓的〔甚深法〕要作如是观。此外,还有以下几则故事:以前所说的婆罗门童子杂那加;印度有个修〔降阎摩〕的瑜伽师,死后变成恶魔来到藏地,被阿底峡尊者施食驱赶回去;以及潘波地区某〔怖畏金刚〕瑜伽师,死后变成本尊形状的饿鬼,等候以前的侍者作烟供。

  现在大多数人很看重亲见本尊、神通变化这类的事,但如果没有菩提心,仍旧可能入恶趣,所以,任何的神通变化对我们都没有利益可言;反过来说,纵然不勤修别的法,有菩提心即有大乘法的根本,不论是显是密,成不成为大乘,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菩提心。倘若怀有菩提心,即便是布施畜生一握之食,包括那些无记威仪9,也都能变成获得圆满菩提之因10。大菩萨们甚至能以菩提心将不善业转成善业。

  仅有证空性慧不行,因为空性慧像母亲一样是三乘菩提11的共因;菩提心则如父亲,是无上菩提的决定因。前者称为母,道理也在于此。

  简言之,除了不想求得佛位的人之外,所有人都必须以菩提心作为修持的中心。如果追究三乘功德等一切善事的根源,当可发现皆从菩提心出生。

  假如有人问我们主修什么,我们多半回答说是〔马头〕、是〔金刚手〕、或是〔怖畏〕等。然而绝大多数人实际上是以烦恼三毒作为修持的中心!阿底峡尊者虽已善巧所学的一切法,但并不因此满足,为了求得菩提心教授,在海上辛苦漂泊达十三个月,后来在金洲上师处圆满听受教授,以菩提心作为修持的中心,并对开示此法的上师特别恭敬侍奉,即使金洲上师所持的见地是较下劣的唯识见。因此,我们应该观察观察,这个菩提心是否能在相续中生起: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躯体是发心所必须具备最好的躯体,至于法呢?修菩提心教授中最殊胜的就是《菩提道次第》。这些条件我们都已具备,如果不趁现在设法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是极其可惜的。有些人终生靠服食石子等辟榖术苦行活命,自诏为顶尖的修行者,却看不起菩提心,像这种偏离正等觉之道的人为数甚多,大家也都见过。

  我们应当审视自己有没有可能在相续中发起〔无励力〕的菩提心,如果有,当然最好;否则也要看看是否能发起〔有励力〕的菩提心;再不然,就要问问自己是否有可能〔通达〕12菩提心。连一座菩提心所缘都不修,单是勤修本尊、猛念密咒,这种辛苦是无益的徒劳,极为可惜。

  巳二、获佛子名

  是否能成为佛子,取决于有无菩提心,有道是:「发菩提心剎那间,系轮回狱诸苦囚,皆应称为如来子……」13

  又说:

  「今日生佛族,现成诸佛子。」14

  纵然具有神通变化、通晓五明15、现证空性、断尽烦恼等功德,如果未发菩提心,就不是菩萨与佛于,也不入大乘之侪;如果相续中发起此心,就算是猪、狗等畜生,或是愚笨如驴、没有其它任何功德的人,也归入大乘之列。一有人发菩提心,大地就会震动,诸佛宝座也将颤动。因为大地是有情共业的力量所感,发菩提心者将引导无量有情、动摇轮回,大地无法承受而产生震动。

  发菩提心的补特伽罗,菩萨们将视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诸佛也将像转轮王得到太子一般欢喜,此人当成佛于。何时与此心分离,何时即被逐出大乘之列。

  过去我们曾有许多神通变化,到头来却没有因此获得任何利益,所以,理解〔菩提道次第﹞要比得神通更为可喜。神通变化既不稀奇也无大益,我们每次死亡至中有阶段,即得神通。16

  己三、映蔽声闻

  《华严经》中讲到,譬如海中摩尼能映蔽此瞻部洲中一切硪硖,相续中发菩提心者,也能映蔽一切声闻、独觉众。《弥勒解脱经》中也说,譬如王子虽小然能映蔽诸耆老臣僚,金翅鸟虽小而能映蔽其它禽鸟;相续中发菩提心之初业菩萨,也能映蔽一切声闻、独觉众。此乃〔增上意乐〕的力量所致。17)

  同样的譬喻,还有金刚宝石虽然破碎,并不因此而丧失金刚宝石之名,依旧能胜过所有金饰,也能消除一切贫穷:相续中发起菩提心者,即便不能学菩萨行,但因其相续中有菩提心的缘故,仍不失〔佛子〕之名,既超胜一切善资粮珍宝,也能胜过声闻、缘觉众的金饰,又能消除轮回的贫穷。

  因此,若想认识什么是八万四千法蕴的心要,除此菩提心外,没有他法。阿底峡尊者曾教导说:

  「舍弃现世!专修慈心、悲心与菩提心!」

  己四、成就最胜福田

  相续中发起菩提心的人,当成为人天的最上供养田,所谓〔人天世间应礼敬〕18。

  但是,此菩提心非短时间修行可以生起,阿底峡尊者就花了十二年时问。某些人多年勤修本尊与念咒,却远不如将这些力气花在修菩提心上,噶当派祖师们曾说:

  「人人都有本尊可修,人人都有密咒可念,这都是因为没人有可供思惟的正法!」

  所以,纵然只能安置一些菩提心习气也是很切要的。过去佛陀说法时,五百头大雁闻声受生到天上而见谛19;未生怨王有极强的空性习气,某次供午斋时,供养文殊一件价值千两黄金的华服,文殊却消失无踪,未生怨王将华服穿在自己身上,他本人也消失了,从而通达空性,这便是以前习气的力量醒觉所致。 20

  此心生起时,梵天、帝释等都会前来供养,使发菩提心者容光焕发,并帮助他们实现一切愿望。

  因为正等觉佛是由菩萨产生的,而菩萨是由菩提心所产生,所以据说连佛也要恭敬菩萨。经中说:

  「譬如当礼敬新月,而非满月;彼等敬信我者亦当礼敬菩萨,而非如来。」21

  假如有菩萨坐入车中,想受用五欲之乐、游逛嬉戏,却无骡马拉车,佛也要将拖车的绳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22圣舍利弗之辈纵然经劫入灭定,如来却不会因此而尊敬他。以前佛陀未将钵中的新食的供养文殊,以致钵盂没入地下23。

  己五、易圆满资粮

  雍陇巴24说:「此菩提心一旦生起,便能藉之积集资粮,能藉之净治罪障,也能藉之消除障难。」宗喀巴大师也说:

  「转二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25

  又如:

  「犹如最胜点金汁,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胜者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又说:

  「余诸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即枯死;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无尽反增茂。」26

  圆满福德资粮,没有比发菩提心更殊胜的方法。倘若不是怀着菩提心,纵使经历几十万劫,将摩尼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二布施给十万名有情,其果报照样有竭尽的一天,因为这一布施既非菩萨行,也不是成佛的因。反之,如果怀有菩提心,即便只布施畜生一握之食,其果报也是无穷无尽,因为这一布施既是菩萨行,也是成佛之因。

  怀菩提心供一炷香的功德,与供养有情数等量香的功德相同。心怀菩提心念一遍六字大明咒,也能获得念有情数等量咒的功德。佛陀住世时,有个穷人以菩提心供佛一盏小灯,阿难无法将这盏灯熄灭,如来宣称,就算是劫末的狂风也难将其吹灭,这是因为那人福德增长的缘故。

  《入行论》中说:

  「何时为度尽,无边有情界,

  立志不退转,正受持彼心。

  即从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力不断,量等虚空生。」

  意谓受〔行律仪〕27之后,即便在睡眠或放逸的时候,善德也会源源不断地出生。

  有心想祛除一位有情的头痛痼疾,福德尚且广大,何况是发心想解脱一切有情的无量苦病,福德又怎会不大呢?《入行论》中告诉我们:

  「若思为治疗,诸有情头疾,

  具此饶益心,其福且无量;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以及欲为彼,成办无量德。」

  又说: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今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无边有情众,

  如来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简言之,凡是以菩提心为动机所造的善,其利益与一切有情数量一样多。

  己六、速净罪障

  净罪法中,没有比发菩提心更为殊胜的,正如《入行论》中所说:

  「罪恶力大极难当,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其它忏罪法难以清净的极大罪障,发此菩提心即能消灭之。圣无着修习十二年的善业,抵不上他剎那生起悲心的力量,所以净治罪障以此为最殊胜。又如: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今解脱者,不放逸者何不依?」

  如果有菩提心,在遇到任何危险的关头,即罪障之果现前时,就好象与大勇士结伴同行,能化险为夷。所谓:

  「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焚毁诸大罪。」

  罪蕴再庞大,若以菩提心净治,就如劫火烧柴那般容易。所以说,为了消灭我们的罪业,与其百年勤修缺乏菩提心的净罪法,还不如修一座菩提心更为殊胜。

  己七、成就所愿

  菩提心发起之后,当能实现现前与究竟的一切目标。最殊胜的目标就是为一切有情除去不欲之苦,并为他们成办所欲之乐,《入行论》中说:

  「以此无量有情众,顺利能获最胜乐。」

  只要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常人难以修成的密续等中所说的明咒与事业法,均能轻易地获得成就。我们为什么连经、续、密籍中所说的那些小小成就,如降雨、防雹等也成就不了,正是因为没有菩提心的缘故。因此,若想消除自他人等的疾病障碍,及获取法力,就当发菩提心。我们事业成就不了,不可怪罪于羯磨集的教授有误。

  不仅如此,事业的成就也不一定要靠〔吽吽呸呸〕等密咒与密物,有菩提心者单靠说谛实语即能成就。例如,常啼菩萨以说谛实语治好了自己的身体28;某次雅鲁藏布江江水泛滥,水淹拉萨地区,谁都无计可施,杰‧蒙朗贝瓦(愿吉祥)在一块石头上写道:「蒙朗贝瓦若是菩萨,以此谛实请你速退!〕然后拋入河中,河水立刻退走。因此,上至作为主要目标的一切智位,下至微小的事业,都能以菩提心成就。

  己八、损害与中断不侵

  转轮王睡觉时,金刚手、梵天、帝释与四大天王等也会时时保护。菩萨则得到双倍于转轮王的保护。因为昼夜六时都受到保护,一切伤害、魔祟、障难等决不会发生。如果不发菩提心,纵使在修〔酬补仪轨〕时用鼓乐等召请护法,护法也不一定会来;反之,如果发起菩提心,毗沙门等四大天王会不请自来,像仆人那样随时保卫。

  《华严经》中比喻说,若将〔无忧药〕带在身上者,百病不侵;〔药王水〕带在身上,可以驱蛇;〔无能胜药王〕带在身上,能战胜敌人;而如果有菩提心,则能保护我们免受烦恼病痛的侵害。

  格西康陇巴29在潘波永瓦的禅窟里修菩提心时,当地的非人意欲加害,有个厉鬼来过以后回去报告说:「他爱愍我们的程度胜过爱他自己,常常为我们伤心流泪,所以我不敢害他。」

  大悲佛陀30曾以慈心的力量击败魔军;〔慈力〕国王所在地的牧民能免于五药叉瞰夺精气31;白哈尔曾供养布顿与喇嘛荡巴二位铁笔,却不能迷惑欧曲嘉赛瓦32。后来布顿患病时请嘉赛仁波切前来,他藉由修菩提心,对布顿健康的恢复甚有裨益。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发菩提心有免遭损害与中断的无边利益。修菩提心故非人损害不侵,本人的亲身经历即可证实这一点。

  己九、速疾圆满一切地道

  单有空性见而没有菩提心,只能圆满智慧资粮而不能圆满福德资粮。二资粮圆满且二障与习气断尽,主要是世俗菩提心的力量33。如果有菩提心,藉由密宗便可以即生成佛;如果没有菩提心,纵然修习密法,则连大乘〔下品资粮道〕也无法获得。

  简言之,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是菩提心,有菩提心者,就算小到布施给乌鸦一口之食的善根,都能转成佛位之因,所以,地道的圆满将极其迅速。

  己十、成就出生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

  正如《人中论》中所言:

  「声闻中佛34能仁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世间的快乐及声闻、缘觉、转轮王等,全是由佛的力量所产生的,而佛是由菩萨产生,菩萨则是由菩提心所产生。因此,菩提心是一切众生安乐的根本。不仅如此,菩提心又是一切法蕴的心要、诸大菩萨的修持中心。密法的殊胜,也是因为菩提心的力量才得以呈显。

  格西敦巴曾向一人打听〔三昆仲〕35的情况,对方一一回答后,他说:「了不起!这是一件好事。」然后又问了康陇巴的情况,那人告诉他,康陇巴住在一座岩崖边上,时而坐着半闭着眼睛,时而哭泣不已。格西敦巴听完后双手合十,说:「他是真的在修法!」

  所以,如《入行论》中所言:

  「是搅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菩提心是一切法心要中的心要,请大家尽全力专修菩提心生起之法。

  大乘教法的有无,以菩提心的有无为标准,所以,大家应将其它所谓的〔甚深法〕暂时放下,勤修菩提心。假如不了解这项重要的关键,就会像萨迦、格鲁、噶举、宁玛各派中许多人想修速道成佛,却以为修密宗〔二次第〕不需要菩提心,这不就像世人所说的:「只想要颈子,不要颈上瘤?」36

  三世诸佛不发菩提心是不会成佛的,不需发菩提心便可成佛,这尊佛恐怕也是闻所末闻。所以说,如果想求佛位,没有菩提心是不可能成功的。丧失菩提心就是丧失获得佛位的希望。因此,我们对此应郑重努力。

  徕果阿阁黎曾对杰‧珠康巴说:〔您来访时,我可以轻松愉快地讲论菩提心,与近来的人就谈不了这个话题。与别人谈则话不投机。〕同样的,我们之中有些人声称菩提心太难生起而自暴自弃,也有人认为这是大乘共同道,比不上深奥的〔二次第〕等法门就将它槟弃,导致现在修菩提心者为数极少。这就像不入大海之中寻找如意宝,反而在牛蹄水洼中寻找一样。宗喀巴大师也曾赞叹菩提心是修持的中心,他说:

  「菩萨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为心要。」37

  如今有些人说某某本尊是他们所主修的法,也有人说〔汉地退灾法〕 、 〔息灭黑诤讼陀罗尼〕等是他们主修的法,但如果没有修菩提心的缘分,成佛的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阿底峡尊者认定金洲是他所有上师中最殊胜的上师,并在手痛时对仲敦巴说:〔您的心地很好,您来加持这只手。」这是对菩提心的高度赞叹。

  (帕绷喀大师又介绍了法铠上师38先是持一切有部见,后来因菩提心的关系转成中观派的典故。又说,阿底峡尊者在印藏两地事业如此宏大,与他如理依止善知识及修菩提心有关。)

  噶当派祖师说:

  「如果没有菩提心,纵然入三摩地、耳边有人击鼓也都浑然不知,仍然毫无用处。」

  上师罗怙罗鞠多也说:

  「能亲见本尊之面,获得神通与神变,三摩地不动如山,这些都不是什么大成就;应该专修慈心与悲心!」佛经里将菩提心喻为转轮王的轮宝、人的命根以及双手。39

  《宝性论》中说:

  「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

  譬如父亲是种姓的不共因、母是共因那般,菩提心宝是佛的不共因,而证空性慧是三种菩提的共因,大、小乘与智慧空性结合,即成大、小乘的菩提因。所以说,对菩提心略有了解,也要比修没有菩提心的〔大印〕、〔大圆满〕、〔二次第〕或亲见众多本尊天众等方法,成佛更为迅速,这是很重要的。通晓并成就圣教一切正法的阿底峡尊者的中心教言,就在于:「修慈心、悲心与菩提心!」所以,不要只想着修本尊、念密咒,而应勤修菩提心。

  能在相续中生起这样的正法心要而苦修,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将来也一定会生起菩提心,因为有为法不会停留在原状,所以菩提心也定能生起。

  阿底峡尊者未来藏地之前,藏人只是在传〔发心供养仪轨〕时40,于仪轨之首念一念〔为利一切母亲有情故当成佛〕,就算是发菩提心了。然而,要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需要修心。不经修心,只是像传别解脱律仪的作法一样,不要说是发菩提心,就连菩提心是什么也难以了知。以前阿底峡尊者对西藏人这种作法很不高兴,呵斥道:「不明白何为慈心与悲心的菩萨,只有你们藏人才有!」藏人询问该怎么做,尊者答道:「当依次修心。」我们未发起大悲心体验之前,无从生起菩提心,因此必须依着次第来修心。

  戊二、发菩提心之理

  分两节来讲:(己一)正明修菩提心次第;(己二)以仪轨受持发心。

  己一、正明修菩提心次第

  分两个方面:(庚一)由七因果之门修心法;(庚二)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由〔七因果〕之门修一切有情成悦意相,是阿阇黎月称与月官、静命等师的传承;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是寂天的传承。这两派教诫由大师佛陀赐予弥勒、文殊等人传下来,修其中任何一种均能生起菩提心。后来在《菩提道灯论》中,阿底峡耸者将拥有两派教诫的金洲上师之教授作了解释。虽然旧噶当派广传七因果法41,自他相换教授则作为〔密印法〕秘密传授。宗喀巴大师接受了有关本法的所有传承,并结合两派教诫传修心法,我们在此也应按照教授将两派合修。虽然修菩提心时应该合起来修,在讲解的时候却需分开来讲。

  庚一、由七因果之门修心法

  共分八小节:(辛一)修平等舍;(辛二)知母;(辛三)念恩;(辛四)报恩;(辛五)悦意慈;(辛六)悲心;(辛七)增上意乐;(辛八)正修发心。

  其中〔知母〕至〔增上意乐〕六节为因,〔发心〕为果。其因果相生的情况如下:在生起为利一切有情而愿成佛之前,必须先有担负利他责任的〔增上意乐〕;在这之前先要有不忍见一切有情受苦的〔悲心〕,否则就生不起〔增上意乐〕;生起〔悲心〕之前,又得先生起珍惜一切有情如爱子般的〔悦意慈〕,我们目前能够轻易对亲友生悦意相,对仇敌则不然,所以要将一切有情视为亲友,而母亲又为亲友之最,所以应修一切有情为母,生起〔念恩〕、〔报恩〕之心,珍爱之慈才会生起。所以,这里所谓的〔因果〕,是指后者的生起要有前者为前提。此道程绵长悠远,不可急躁,只要依次去修,肯定能生起。

  总体来说,噶当派教授已十分深奥且殊胜,但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师的教法,像主尊文殊的口气余温未散那般,无论就显密而言都是圆满齐备而远离染污的,所以比以前的教授更为殊胜。我的皈依怙主大宝上师对此有感而发,他说:「藏地古代的教法,是为了宗喀巴大师如纯金般教法的诞生作的准备。」42达仓译师曾以公正的态度评价道:

  「一切显密别于金刚乘,一切续部别于无上部,一切二次别于幻身义,空前善说宝藏尊前赞!」

  大圆满派上师贝格的文章中也提到:﹝显密善说之源宗喀巴﹞等,这些都是符合实情的赞叹。虽然他派自诩有〔掌中成佛〕的大法,但他们的法连〔下品资粮道〕都难以交付掌中。如果依靠此〔道次第〕,则佛位决定会出现在我们掌中!

  假如不遵循道的次第来修,菩提心无从生起,所以,我们在此先从〔知母〕修起。

  在这方面如果不郑重修习,就像求乐之人刻意造罪,恰成颠倒一样,我们所求的目标是佛位,如果不勤修菩提心,便是行持颠倒;纵然勤修密宗速道,也会重演〔南辕北辙〕的故事:以前有人想去后藏43,策马奔驰,最后到达工布,却以为到了后藏。因此,应当致力于菩提心修法。

  在生起〔知母〕之前,必须先修〔平等舍〕。譬如绘画时,柔软的布面如果高低不平,再怎么画都画不好,假如对一切有情心不平等,即便修慈悲等法,所生的慈悲也有偏颇,因此,应当先生起〔舍无量〕。

  辛一、修平等舍

  七因果修心之中下包括自他相换修心;自他相换修心中则包括七因教授的全部。七因果之首所修的平等舍即〔舍无量〕,即从自己的立场以平等心看待一切有情。我们往往对某些人生瞋、对某些人生贪,内心并不平等。

  其所缘境,一派先以母亲为对像来修心,然后依次以亲友、仇敌等为对像来修;另一派则同时以亲友、仇敌、中庸三者为对象。由于第二种修法较为流行,所以,在面前观修亲友、仇敌、中庸三者作为对象,自然地会分别对三者生起贪、瞋、漠然三种不同的心态。此时,应当观察:「我们现在对视为仇敌的那人有瞋心,但为什么会厌恶他呢?」我们会发现,是因为想起此人以前对我所作的伤害。接着,就应按照先前〔思惟轮回总苦〕时所讲的,怨亲不定的道理,思惟此人在过去多生中也曾作过我的亲友,从而断除瞋恚。

  我们对现在的亲友感到欢喜,原因是因为此人目前施予我衣食等微小的利益所致,然而我们也应当思惟此人以前也曾无数回与我为敌,从而将贪着破除。

  现在非敌非友,视为中庸,舍弃一旁的有情,过去既曾是亲友,也曾是敌人,而一切有情全都作过我的仇敌与亲友,所以,都是亲友、仇敌与中庸之辈,一切平等。既然如此,孰当贪着?孰当瞋恨?贪着亲友是不合道理的,因为他们过去曾多次与我为敌;瞋恨仇敌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们以前也曾多次作我的亲友。

  不仅如此,虽然目前眼下某人是友、某人是敌,不可能有任何人是永远的仇敌,或永远的亲友。所以,自他双方从自身这方面来看,对有情生贪或生瞋都是没有道理的;从对方来看,也是平等的,因为他们受苦相同,求乐与厌苦相同,因此,从他们那方面来讲,对一切有情也无从偏袒,只能平等待之。

  有人或许会想:「这到底有些不同,因为他们是在今生中帮助过我,或伤害过我,所以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因为过去的帮助与现在的帮助都一样,过去的伤害与现在的伤害也全相同。譬如,去年用棍子打我的头,与今年用棍子打我的头一样;去年请我喝茶,与今年请我喝茶也是一样。又譬如,有十个乞丐前来乞讨时,就他们这边来讲,十人所受的饥、渴之苦是相同的,乞讨的行为也相同;从自身这边来讲,对他们须远离亲疏之念也应该是相同的。44

  如此思惟之后,若能平等对待亲友、仇敌、中庸三者,便应转向一切有情来修。如果能对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则因分别敌友而产生的世俗恶行,如打击仇敌、保护亲友等事,就会永远得到止息。否则将某某人剔出〔一切有情〕之外而拋弃不顾,这一类人的心中是无从生起菩提心的。

  单〔平等舍〕这一节,就得花费数月、数年来苦修。花数座时间就想打下圆满菩提的基础,是不会有任何进展的。对以上修菩提心法痛下苦功实修,要比毕生作观修本尊、念咒、观心本面等利益微渺之事要有价值得多。

  (最后,帕绷喀大师又将上述内容重述了一遍。)

  注释:

  1、引自《三主要道》,全颂为:「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2、指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位上首弟子。

  3、指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六度。

  4、《文殊口授》中仅简述发心利益,以下十种利益详见于《大乘修心引导文‧善慧密意庄严》,依据此论是帕绷喀仁波切上师之轨矩。

  5、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6、圆满次第拙火修法。

  7、法名为洛桑丹贝准美(善慧教灯,1717~1786),格鲁派著名大师,曾任干隆帝师。

  8、曲水位于拉萨西南方,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在境内汇合。

  9、体性非善非恶的行为举止。

  10、参阅本书第1册(第四天)180~18l页。

  11、声闻乘与缘觉乘菩提为小乘涅槃,大乘菩提为一切智。根据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证空性慧是三乘菩提的必要条件。

  12、〔通达〕、〔有励力觉受〕、〔无励力觉受〕是完成观察修的三个阶段。详见本书第1册附录《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560页。

  13、引自《入行论》。

  14、同上。

  15、分大小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与内明为大五明;修辞、辞藻、韵律、戏剧与历算为小五明。

  16、参阅拙译《利益寿终者教授‧解脱幻境》,昂旺多吉(语自在金刚)造。

  17、详见本书〔第十七天〕。

  18、出自《入行论》。

  19、出自《贤愚因缘经》。

  20、出自《除未生怨王懮悔经》。

  21、引自《宝积经迦叶品》。

  22、出自《集经论》,又名《大乘宝要义论》,龙猛造,汉文本为宋代法护、惟净等译。该论称此段之佛经依据为《宝蕴经》。

  23、这一故事出自《除未生怨王懮悔经》。

  24、雍陇巴生年为十二世纪早期,是京俄瓦‧楚臣跋的上首弟子之一。

  25、引自《道次第摄颂》。

  26、此二颂引自《摄行论》。

  27、即菩萨戒。

  28、详见《般若八千颂》(汉译本《小品般若‧常啼菩萨品》)。

  29、格西康陇巴法名为释迦云丹(释迦德,1023~1115),噶当派早期大德之一。

  30、指释迦牟尼佛成佛前在菩提树下战胜魔军的史实。

  31、出自《毗奈耶事》与《本生鬘》。

  32、白哈尔起初系藏地一精灵,后为莲花生大师所降服,成为佛教护法。彼供养铁笔之意旨在迷惑二位大师勤于著述而疏于禅修。布顿‧仁钦珠(宝成, 1290~1364),纳唐版丹珠尔的编纂者,曾对藏译密典详作考订,著述等身。宗喀巴曾从其弟子学密法。喇嘛荡巴法名为索南坚赞(福幢, 1312~1375)。嘉赛瓦即嘉赛‧妥美桑波,见本书〔第十五天〕第24条注。

  33、详见本书〔第十五天〕。

  34、〔中佛〕指独觉阿罗汉,因其福德智慧高于声闻阿罗汉而低于佛。

  35、指仲敦巴的三位上首弟子:博朵瓦、京俄瓦与普穹瓦。

  36、甲状腺瘤的切除将不可避免地伤及脖子,两者密不可分;此处意指菩提心与修持密法也同样关系密切。

  37、引自《道次第摄颂》。

  38、阿底峡尊者发心传承之三位上师之一。另二位为金洲与慈瑜伽师,后者又称小孤萨黎。

  39、《正摄法经》与《华严经》。

  40、详见本书〔第二十三天〕与〔第二十四天〕。按照传统,一般是在〔道次第〕法会的最后两天传。

  41、这是相对于作为新噶当派的格鲁派来讲的,系指从阿底峡尊者至宗喀巴大师之前的噶当派传承。

  42、引自《令信莲开敷之赞颂日轮》,详见本书第—册(第九天)381页。

  43、后藏在拉萨之西北方,工布在拉萨之东部。

  44、另请参阅本书附录《平等舍修法口传教授》,该篇内含帕绷喀大师关于此段教授的全部底蕴,墀江仁波切造。附录一与附录二为上下相关的姊妹篇。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