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五十阴魔之十一:过抑生悲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2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十阴魔之十一:过抑生悲
 
净界法师
 
  庚二、别明发相
 
  各别的说明,当我们在正念真如的时候,受阴所引发的相状有十科。
 
  (分十:辛一、过抑生悲。辛二、感激生勇。辛三、智衰成忆。辛四、慧胜成劣。辛五、失守生忧。辛六、慧劣成喜。辛七、见胜成慢。辛八、轻安自足。辛九、空解成断。辛十、爱极成贪)
 
  十种的感受会出现,这十种感受都是每一个人不同,因为你过去在感受当中,所累积潜在的种子不同,所以当真妄交攻的时候,所显现的也就因人而不同。
 
  辛一、过抑生悲
 
  过抑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对内心这种妄想的感受,他经常用念佛持咒来压抑它、来呵责它,他对这感受压抑、呵责是特别的过分,因为过分的压抑、呵责,而生起了非常强烈的悲愍之心,这悲愍之心,悲愍到没办法控制,已经影响到他修止观的相续了,叫做过抑生悲。
 
  发端现相: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阿难!彼善男子,就是这个这修习止观的人,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当然这个此中,就是我们一再强调:修行的所观境。你正念真如的所观境,你只有一个所观境,就是现前一念心性,那个无相的真如。你内心不断的在无相真如当中修止、修观,这时候得大光耀。得大光耀是说你前面的色阴被破坏以后,你内心的智慧显现出来了,你能够知道: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心佛不二。这时候其心发明,内心当中因为过分的压抑这种内心的感受,就产生一种广大的慈悲心。广大慈悲心产生以后是怎么回事呢?内抑过分。由这个慈悲心你就不断的呵责自己,说:为什么我到现在才知道要修行呢?为什么我到这时候,才知道要去度化众生呢?为什么不早一点去发菩提心度化众生?你就会产生一种过分的呵责自己的一种心态,然后这个心态再相续下去……当然我们如果去对这个心态的这种感受,不断去攀缘执着,这个时候就增长广大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就在这一份的那种慈悲的感受发起的时候,就产生一种无穷无尽的大悲心。而这种大悲心不只是看到人而已,乃至于看到微小的蚊虻——这种小虫,你看到它的感觉就好像看到一个赤子,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他完全没办法去照顾自己,你内心就有一种使命感,应该去保护他、照顾他,甚至于看到它会产生怜愍的心,而不知不觉流下眼泪。
 
  当然这地方跟我们一般大悲心的标准比,就是过分了,慈悲心过分,这种情绪的力量太强大了。我们看佛陀对这种相貌的解释……
 
  指名教悟:此名功用抑催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这是一种修行用功,过分的压抑、呵责所造成的,假设我们能够回光返照,知道:其实这样的一种慈悲心,这样的一种感受,它只是一种惟心所现的。你知道它是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在你的真如本性当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一种慈悲的感受,那你就能够没有过失了。这个也不是一种真实的功德,只是一时的感觉而已,这跟真实圣道的功德是没有关系的。所以你能够觉了不为这样的一个妄想感受所迷惑,它自然就消失掉。
 
  示迷必坠: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但是如果你作圣道功德的理解,你认为这是一种真实的功德,而深深的好乐、深深的执着,就有一种慈悲魔入其心中来控制你的心态,那么这个人不管看到谁,就释放出无穷的慈悲,甚至于看到人,就流出悲痛的眼泪,而不能够停止,这个人的结果到最后就失去了禅定的三昧,而且轮回三界,甚至于会堕落到邪魔外道去。
 
  诠论:这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感受(当然这种感受是一种情绪,一种慈悲的感受出现的),这个感受就是我们会感同身受,看到众生的痛苦,就特别的悲愍。这种情况当然就是说我们过去有修慈悲心的种子了,这时你正念真如的时候,把有相的种子逼出来了,但是适可而止就好,所有的五阴魔境都是做的过分。因为放纵自己慈悲的情绪,很可能就会被这种慈悲魔所控制。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的开示当中,特别指示说:这个地方的对治只有四个字,就是觉了不迷。我们不能够控制我们什么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因为这是种子——依他起性嘛,但是你不能起颠倒。我们一再强调:一个人可以起烦恼,但是你不可以起颠倒!起颠倒你就全部完蛋了!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754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xinwen@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净界法师:五阴魔境——受阴境(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