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科学相关>>正文内容

“优胜劣汰”不是人类社会的规则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1日
来源:2017-07-04 关敏 世界华人观察   作者:关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规则,不能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竞争的规则,这是因为:

  1.生物竞争是异类竞争,人类竞争是同类竞争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是以物种或亚物种为单位。

  物种之间的关系是己类与异类的关系。当生存的资源有限时,这种己类与异类的关系往往就表现为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因而,优胜劣汰就成为这种生存竞争现象的准确归纳。

  但是,物种的内部关系与物种之间的外部关系不同的是,同类之间除了有竞争的关系外,还有合作的关系,特别是群居性的动物。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集体迁徙途中,河马对小河马的保护;燕子为其他病弱的同类寻觅食物;蚂蚁等社会性昆虫甚至宁愿牺牲自己来保护种群。

  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物种同类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淘汰的竞争关系。

  这种发生同类之中对病弱者的照顾与保护在人类中更是普遍。

  人类总是千方百计地阻碍淘汰的进行;人类建立各种法律制度和建筑各种医疗或休养的场所,来收容各种痴愚的人、各种残废之辈和各种病号。这样,人类的弱者就照样繁殖他们的后代。

  因此,简单地以自然进化的规则来说明人类之间的竞争完全不具有说服力。

  2.生物对自然环境只是被动适应,人对社会环境具有主动建构的能力

  生物进化论解释的是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问题。社会进化论解释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问题。

  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同,社会环境是人的互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注入了人的意志和目的。

  人类社会规则的道德性以及人们的正义感主要是通过习惯的作用而不是自然选择,直接或间接地被逻辑理性、教育、宗教等推向前进。

  因此,在社会进化中,人类对社会环境具有主动的建构能力,因而对于人类的竞争规则可以进行筛选。

  在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往往是随机的和盲目的,而社会进化中的社会选择则是理性的和有计划的。当然人类的选择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因此,决定人的生存状态,不仅仅是自然,而更多的是精神和生活方式以及主宰人类生活方式的态度。譬如“安乐死”从生物层面看,属于“优胜劣汰”,但大多数国家法律不容许。

  3.进化论的缺陷:人的智慧、道德如何进化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有理性智慧。依照进化论,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智力演化是连续的、逐步提高的。

  但众多证据显示,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智慧有着巨大的差距。人类可以运用符号、随意组合概念、进行抽象思考,更有道德观念的发展,这些理性能力不是一般动物所具备的。

  譬如,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有99%相似,但是黑猩猩却成就不了人类1%的文明。更重要的,人类和黑猩猩这1%的差异,正说明了物质不能决定一个生命的全部,还需要一个意识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意识的起源与演化,进化论是无法解释的清的。更为重要的,人有善良的心,有道德感,这是其他动物所无的,进化论更难以解释。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这部书中也开始强调人类的道德性,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

  他说:“人和低等动物之间的种种差别之中,最为重要而且其重要程度又远远超出其它重要差别之上的一个差别是道德感或良心。” 

  “道德意识源于性本能、亲子本能、社会本能的次第发展,并由感情和理性发展到顶端。”

  在人类的层次上,尽管生存斗争重要,但是,“道德品质”更为重要。

  无论一个人多么自私,然而在人的天性里都明显地有着某些天性,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需要他人的幸福,尽管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东西,除了看了感觉愉快以外。属于这一类的天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达尔文认为,道德意识在幕后塑造着个人与社会,它是人类社会隐藏的动力。

  毫无疑问,如果一个部落的许多成员具有这样的品质:献身精神、忠诚、服从、勇敢、同情、随时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随时准备为了共同利益牺牲自己,那这个部落就会在与其他大部分部落的对决中取胜。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界的事实也一再证明,崇尚侵略的生物最终总是毁灭自己,而懂得如何合作和共存的生物总是在地球上得以延续下去。

  因此,达尔文在晚年也开始认识到《物种起源》的理论并不适应人类,在《人类的由来》中反复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优胜劣不汰”是人权保障的底线

  哈耶克指出,生物学中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等观念,不适用于人类。

  优胜劣汰,如果仅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不无道理。因为在市场经济以自由竞争为旨义,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有效的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从人权保障来说,并不符合正义。一个公正的社会必须承认人人都有生存价值、都有法律保障的权利。

  在一个优胜劣不汰的社会里,优秀者通过公平的竞争能胜出,而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也能得到基本保护,强势集团不能对弱势阶层进行掠夺与欺压。也就是富者有别墅,穷者有其屋。

  具体到国家经济政策来讲,保护弱势群体,其中就涉及到精准扶贫。因此,优胜劣不汰作为人类竞争规则的道德底线,实际上就是为弱势群体最基本生存的权利提供最基本的法律保护底线。

  从古到今,正常的人类一直是这样做的。将所谓的劣等民族和残疾人赶尽杀绝的是希特勒。

 

  摘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