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药师佛·文集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与非营利事业(永方法师)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药师佛·文集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与非营利事业(永方法师)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与非营利事业
 
永方法师
 
药师佛在过去因地修行时所发的十二大愿,愿愿都是利益大众,将自己的使命建立在为大众服务上,古德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因此,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旨在说明修持药师法门对于资生延寿,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增长人们的智能,身心灵的健康与思想的健全得到最大的作用,尤其适合于现代人类对于生活相资相养的期望,与今天非营利事业之宗旨与内涵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尽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一大愿──佛教「生佛平等」与近代「基本人权」的议题;反对现实社会的特权问题。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祇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从佛性上说众生是完全平等的,祇要人人肯通过修行,最后都会有成佛的可能。由此可知,佛陀是一个绝对平等主义者。释迦牟尼佛倡导打破印度传统的四姓(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阶级制度,主张人人平等。虽然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尊贵的剎帝利阶层,但是收弟子时,规定四姓出家同一释姓,无有差别。因此,佛教讲人人平等较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具有更深的意义。
 
药师佛所发的第一大愿即是人人平等的思想,佛说愿我将来成佛的时候,自身所放出的光明,能够照耀无量无尽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所有投生到东方琉璃净土的人都和我一样,一切平等。
 
在一九四八年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中明示「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有的一切权利与自由,不论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它身分等任何区别」,于一九七六年由三十五个国家完成签署后,正式成为国际法,落实对全球人权的保障。[注 1]
 
由此可知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说的「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药师佛所发的第一大愿「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以及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中的明示「落实对全球人权的保障」,倡导人人平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二大愿──「开晓事业」与现代「选择自由与就业」的议题。社会企业家从事非营利事业产业化及建立庇护工厂等等,皆能提供社会大众就业的机会。
 
药师佛发愿未来修行成就时,身如净琉璃宝珠,晶莹剔透,毫无瑕疵与垢秽,其身光明胜于日月;而一般大众皆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了光明,人们可以生产一切资生之物;因此,「光明」,带给大众无限的希望,人人希望有光明的前途。药师佛所散发出来的光明,不仅胜于日月之光,还能令大众智能增长,一切事业所需之技能与智能也都具足,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事各行各业。
 
在现代非营利团体当中,如喜憨儿文教基金会,为了照顾憨儿,为憨儿寻回生命尊严与喜悦的使命,也订定下了终生照顾、终生教育的愿景,找出了自力更生的目标,也决定以烘焙为起点的策略规画,俗语说「给他鱼吃,不如教他如何钓鱼」,因而快速改变了社会大众对喜憨儿的印象。喜憨儿基金会前执行长苏国祯先生以爱和关怀为出发点,秉持天助自助、自力更生的精神,采多元化经营原则,建立自立筹措经费能力,让心智障碍者能从工作中得到人性的尊严,成功地运用企业的管理策略与创新精神来经营社会福利事业,提供给憨儿终身学习与教育的机会与环境,并发展出一个社福团体永续经营的运作机制,成绩卓著,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个成功范例。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三大愿──无尽资生愿与脱离贫穷的议题、经济环境的议题;现代各非营利团体所举办之技能传授、教育研习、终身学习、第二专长培训等各种课程。
 
二○○六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由南亚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学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和他创办的「乡村银行」荣获。他所创无抵押微额信贷,已帮助五百万农民脱贫。
 
有「穷人银行家」封号的尤努斯,在一九七四年,还是孟加拉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时,因带领学生下乡做田野调查,亲眼目睹广大农民的苦况,从而触发他协助广大农民脱贫的构想。他的构想就是开创所谓的「微额贷款」,对象是贫无立锥之地的穷人,帮助他们慢慢改善生活。这个计画推出之后很快获得成功,将农村「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转化为「低收入-信用贷款-投资-更多收入-更多信用贷款 -更多投资-更多收入」的模式,帮助穷人脱离贫困,到了一九八三年十月,尤努斯这个贷款机构获得政府许可,正式成立了「乡村银行」,运作至今,已经有二百三十万个孟加拉家户受惠。「乡村银行」成功的经验成为很多机构也起而效法,如今光是在孟加拉,就有八百个非政府组织和四家金融机构,以「乡村银行」提供微额贷款的模式在运作。另外有四十多个国家也引进这种提供微额贷款的模式。尤努斯迄今造福的民众已超过五百万人,也因此获得二○○六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殊荣,并可获得一百三十六万美元奖金。
 
尤努斯在得悉获奖后说:「根除贫穷可以给予人类真正的和平,一个人被贫穷压制时,没有自尊和地位可言。」他也表示,部分奖金将开设生产高营养廉价食品的公司,其余奖金则为穷人设立眼科医院。尤努斯并且特别强调,和平与贫穷间是有关联的,诺贝尔委员会把和平奖颁给他是背书一个梦想,期盼达成一个没有贫穷的世界。娜威诺贝尔委员会说:「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潜力和权利去过象样的生活,文化和文明容或有所不同,但尤努斯和乡村银行的经验显示,即使最穷的穷人也能设法获得发展。」[注 2]
 
药师佛此愿即是以无量无边的智能方便,帮助所有的有情众生,在一切民生物资上永远不会缺少。尤努斯的愿力就是「脱贫计画」,他以人饥己饥之心,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微额贷款从当初的小小构想,如今已发展成超乎想象的规模,「乡村基金会」已于一九九七年成立,目前在二十二个国家拥有五十二个合伙组织,分布地区遍及亚洲、非洲、中东和美洲。尤努斯以他的智能与大慈大悲的心,所实践的脱贫计画正是行大乘菩萨道的精神。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四大愿──安立大道愿与犯错导正的议题。非营利团体与政府合办的各种教育训练,佛教的改过向善方法忏悔灭罪、永不再犯;犯罪自首从轻发落等议题。
 
药师佛此大愿有二种意义,一为思想偏差者,引导至正道之途;一为自己精进修持,只求自己身心解脱者,使其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安住在大乘里。在佛教信众之中,有位A君,原是大哥级人物,出口成脏,在监狱服刑时,因为听闻法师的开示,痛改前非,发愿忏悔,改过向善。因此,刑满出狱后,便前往佛寺受持五戒,成为规规矩矩的佛弟子,虽然经济拮据,生活清苦,但不为过去同道的诱惑,坚持在清洁公司上班,虽然备觉辛苦,但心安理得,并遵行星云大师提倡之三好运动: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从他以往只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行为偏差,到如今走入社会服务人群,积极行善的人生,值得鼓励。A 君改变后的行谊与其修菩萨道的精神与此愿之意义是相同的。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五大愿──戒行清净愿与道德的议题。
 
药师佛发愿:愿我将来成佛的时候,若有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在我的正法中修行者,皆身心清净,持戒严谨,一切所为皆能防非止恶、自利利他;假使有人持戒未能圆满,毁犯了戒律,如果听闻我的名号,还可以得到身心清净,不会堕入三恶道里,俗语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佛教所说的忏悔即是发露忏悔后永不再犯。又如〈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慈济大学校长王本荣教授言及「性空是智能提炼出的理性,缘起则是慈悲的『觉有情』」。当世层出不穷的人祸天灾,其实皆源起人类的无明与贪婪、浅薄与冲动。法律制度只能规范人民的基本行为,无法制约横流的人欲造成的人性、社会与环境污染。「克己复礼」运动是期待每个人都能从「克己」、「知足」、「知止」的理性节制,进而发展成「好礼」、「尊重」、「利他」的人文素养,共同来建立一个高度文明的理想社会。[注 3]
 
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法师发起「克己复礼」的全民运动,号召大众回归礼教,脾气温和,对人、事、物恭敬礼让,生活节俭,达成「温良恭俭让,民德归厚」。慈济基金会于二○○七年三月十二日宣布「克己复礼,有礼真好」运动起跑。证严法师表示,礼,是道德、 是行为的规矩、是自我修养、净化人心的良方。但近年台湾社会发生太多脱序现象,显示正缺少礼仪的熏陶。证严法师语重心长的说「真心透过『克己复礼』的运动,台湾人从上到下,人人守本分,有礼、懂礼、行礼;一个懂得礼让的人,不会自大、傲慢、能与人和谐共处」。
 
面对台湾的物质风潮,权贵、名人带头追逐名牌、享奢华,证严法师说,慈济要提倡克勤克俭,现在的人太浪费,过度浪费不但产生环保问题,更浪费时间、心力。慈济带动克勤克俭,正是要大家克制自己的性情,克服不好的习气,这也是克己,才能复礼。总之,克勤克俭的美德,我们要身体力行。慈济推动的「克己复礼」活动,先从百万慈济人开始,推广到家庭、社区、职场,进而深植全民民心,影响全国。[注 4]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六大愿──诸根具足愿与现代提倡保障身心残障者的议题、罕见疾病者医疗的议题;医疗卫生的议题;如保障弱势团体等。
 
药师佛此大愿是医治身体残障者、各种恶疾缠身及种种病苦者;听到药师佛的名号者,或称念药师佛圣号者,得到药师佛功德力的加护,皆能治愈,并恢复正常健康和增长智能。
 
如罕见疾病基金会[注5]在国中、小学校园推动罕见疾病宣导「让歧视退出校园」活动。罕见疾病,顾名思义即是身心残障者,或是不知何因引起的疾病,可能导致外貌或器官的严重异常,尤其是难以治疗或是缺乏医药的疾病,不仅自己无限苦恼,也带给周遭的亲人忧心;这些患者最需要的是特殊的学习环境与生活方式,以及周遭人们的协助与关怀。在大众对罕见疾病病患的需求尚未完全了解之时,罕见疾病基金会适时的走进校园,对学生、教职员工、医护人员等推广罕见疾病教育理念,并透过病友推广生命教育,期使病患免受师长或同侪的误解,或遭排挤。
 
另外,为罕见疾病学子型塑一个安全、友善的无障碍学习环境,罕见疾病病友安养照护补助,遗传咨询及生育关怀(教育病患及家属正确的遗传知识),二代新生儿筛检补助(走在政府前面所做的政策倡导),国际医疗合作代行检验服务(早日确诊挽救病童生命),罕见疾病病友营养咨询服务(推广病友「吃」的健康),病友心理谘商服务,罕见疾病大众宣导(让社会认识并接纳罕见疾病病患)。凡此种种保护、关怀身心障碍者之行动,与药师佛此大愿是一致的。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七大愿──身心康乐愿与现代医疗的议题、老人安养的议题、儿童保护的议题、健康检查、社会环境等议题;如健保给付、游民安置、法定疾病免费医治等。
 
药师佛此愿是说:将来我成佛的时候,假使有人们为各种疾病困扰痛苦者,没有房屋居住,身患疾病没钱医治,鳏寡孤独,生活困苦潦倒等诸多痛苦者,如果称念药师佛的名号,这许多的病苦就可消除,身心得到自在安乐;由于得到药师佛的加护,智能开展,从事生产各种行业,皆有所成,因而亲戚朋友往来日渐增多,生活所需之物全都富足后,能够安心秉持佛法修行到最高的境界。
 
学者傅笃诚指出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它是心理、生理与社会三方面适应良好的状态。
 
非营利组织以健康、卫生为宗旨的组织相当多,它们都在维持人类健康的基本权利。以台湾的全民健康保险为例,实施对全民健康、医疗有正面意义的措施,但其过程中有些作法值得检讨。全民健保是在满足人民健康的权利,但对于偏远地区因医疗资源缺乏,在缴交同样的健保费后,却不能享受同样方便的医疗照顾,这方面是有再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注 6]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转女成男愿与两性平权的议题;选择性别的权利,如男女平等、变性自主等。
 
在讲求男女平等的现代,教育水准的提高,使得女性就业者已普及各个企业团体、公务机构,虽然工作能力并不亚于男性,但是仍有心态上的不平等现象,女性在职场上的升迁,往往受到性别的岐视而无法往上升迁,或者同工不同酬。妇女在身心上也较容易受到伤害,在生理上还要背负生产的痛苦等等,药师佛此大愿专为女性而发。若有的女性为各种不适身心之病而苦恼不堪者,若想厌离女身者,听到药师佛圣号,以药师佛功德力的加护,皆能远离女身并能如愿转女成男,乃至修行证得佛果。我们期望真能打破玻璃天花板的迷思与障碍,在社经地位上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九大愿──改邪归正愿与教育的议题。
 
在科技竞争的现代,为了生活,经济的压力、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尘劳,使得人们不再悠闲度日,有的人在事业上、工作上、或情感上遇挫时,往往求神问卜,希望求得好运来临,因此,常有受骗上当的失意人士,不但花了钱却消不了灾。药师佛此大愿即是建立大众要有正确的见解,凡事皆需透过自己的精进努力,才有光明的前途;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皆非正确的见解,药师佛发愿要引导众生从不正确的恶见中趣入佛法的正见,进而修学大乘菩萨道的精神,从事自利利他的事业。
 
如慈济创办人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中小学、慈济技术学院、慈济大学;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创办的法鼓佛教研修学院、僧伽大学、法鼓大学。又如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创办的教育事业有:
 
(一)僧伽教育:佛光山丛林学院等海内外共有十六所佛学院、佛光大学佛教研修学院。
 
(二)社会教育事业:均头国民中小学、人文国小、普门中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西来大学、佛光人间大学、光大社区大学、彰化市社区大学、大明社区大学、博爱社区大学、台南人间大学、胜鬘书院、小天星等五所幼儿园。
 
(三)信众教育:信徒讲习会、干部讲习会、义工讲习会、短期出家修道会、五戒菩萨戒会、世界佛学会考等。
 
以上各高僧大德所创办之各教育机构,除了专业的课程外,也都注重品德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以及为社会人类服务的精神。他们实践的犹如药师佛此愿之「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缧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大愿──解脱忧苦愿与现代更生保护的议题;如观护、假释、保护人权、平反冤狱等。
 
圆香居士在《圣僧玄奘大师传》一书中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百余年,在摩揭陀国(现今之巴德拿)无忧王继承王位的时候(约公元前二六八年前后),因年轻气傲,自恃精明神武,一意孤行。凶狠残忍,俨然一代暴君,视人命如草介,待臣民如寇仇,稍逆己意,不是笞杖,就是杀头。为了惩治拂逆自己的臣民,居然秘密建造一座人间地狱,毒害生灵,可是没有任何人敢当面谏阻。在人间地狱四周,围墙高峻,墙内分区造室,设置各类毒刑,洪炉、猛火、油锅、铜柱、刀山、剑树、锯解磨推,无所不备,完全仿照经中所说的地狱模样。又招募一些凶顽的亡命之徒,作为狱卒,以最残忍毒恶的为狱主。
 
开始只将犯罪的臣民,不论轻重,一律送进地狱,任由毒刑残害。后来凡是经过地狱附近的人,都要捕擒诛戮,以免泄漏这残忍的秘密,致引起天下人公愤。
 
当时有一位出家人,沿路乞食,误至狱门托钵,凶残的狱卒立刻把他拖进了地狱,要加以残害。出家人亦甚恐惧,请求容许他先礼忏,然后行刑。正当紧张的时候,又见抓来一人,先砍手削足,再割身躯,顷刻之间,已化成肉泥。恐怖!残酷!他亲见这样惨绝人寰的事实,十分悲悼,不料竟因此成就了无常观,亲证无学果位,成了大阿罗汉。
 
出家人证圣果以后,就听狱卒凶狠地说:「现在该轮到你了。」他既然已证圣果,自然没有了生死观念,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虽被投入沸油镬内,却和置身清水池中一样,油镬内忽涌出一朵莲花,他趺坐莲花座上,状极慈祥。狱主见状既惊且惧,急忙向无忧王奏报。王闻也觉得很惊奇,立刻亲自赶到狱中察看,见状深赞灵佑,颇有启悟。狱主却大胆奏说:「大王当死!」「为什么?」无忧王不解地问。「大王曾亲颁命令,凡到地狱附近的人,一律杀无赦,并没说明,大王可以例外。」狱主无情回答。
 
无忧王严肃地说:「法令既出,自然不能更改,我先颁令,也并不曾说你可以例外,主狱以来,你不知已滥杀多少无辜,这是我的罪咎。」当即命狱卒,将狱主投入洪炉,顷刻之间,就成灰烬。无忧王出狱后,立既下令拆毁墙垣,填平壕堑,废除各种酷刑。这是无忧王的第一次转变,从那以后,对待臣民,就宽大得多了。[注 7]
 
无忧王对从前的各种毒恶作为,颇多忏悔,后来皈依佛教后,并发愿护持正法,并且兴建了八万四千塔,由一代暴君变成为最仁慈的国王,也成为法王座下的万世功臣。
 
行政院会于中华民国九十六年(二○○七)六月十五日通过「中华民国九十六年罪犯减刑条例」,一年以下(含一年)有期徒刑属轻罪,予以减刑。行政院长苏贞昌指出,在监服刑的人并非每个人都不可原谅,对初犯或轻犯罪,或没钱缴罚金入狱服刑者,应给予悔过自新的机会。中国北魏时代实施的免囚保护运动制度,以及历代君王和现代的总统在特别的纪 念日以大赦、特赦、减刑等条例颁布实施,给予有心改过向善者及忏悔者有自新的机会,与药师佛此大愿救苦的精神是相似的。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一大愿──得妙饮食愿即饮食的议题;健康饮食、养生等议题;如卫生、清洁等。
 
一九九二年,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总会长星云大师接受巴拉圭华人佛教徒邀请至当地弘法,有感于当地没有佛堂供信徒参拜礼佛,于是建立巴拉圭禅净中心。
 
巴拉圭禅净中心住持觉圣法师表示,许多贫民因饥饿昏倒,长期营养不良衍生许多疾病,于是佛光会巴拉圭协会在每年五、六月进行冬令救济,根据政府贫户名册,发给米、面粉、油、豆子等基本食物,但「食物一、两个月吃完就没了」,发放意义不大,后来与巴国政府合作推动「零饥饿计画」。
 
零饥饿计画由佛光会提供全国两百个乡镇,每乡镇一台豆浆机,一台豆浆机每小时可生产六百五十公升的豆浆,黄豆由巴国政府与企业免费资助,居民在每周两天的「豆浆日」都会拿瓶罐盛装豆浆回家。
 
觉圣法师说,巴国盛产黄豆,但多为出口,当地人民没习惯吃,七年前协会督导李云中建议引进豆浆机,如今居民习惯喝豆浆、吃黄豆食品。佛光会员自行研发「黄豆食谱」,教民众如何利用黄豆渣作成面包、甜点、披萨等副食品。数百万巴国人民因而免于饥饿。
 
佛教也很注重财务管理,其中论及财的四分法,这是一种有计画的经济生活,在四分之中,其中二分作为投资资本以求取利润,一分用作日常生活衣食等之需,另外一分储存起来以备急需;此四分法的意义即是显示健全的经济制度。[注 8]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第十二大愿──得妙衣具愿即穿衣的议题、育乐设施的议题;如慈善救济、赠予衣服和饰品、缩短城乡差距等。
 
衣服,可以御寒,可以防止蚊虫的侵袭,穿衣,也是一种礼貌;因此,若贫穷没有衣服穿,就会使人昼夜逼恼不安。药师佛此大愿不但使贫穷者有上等美好的衣服可穿,还能得到美妙的装饰品,并且还有高级的休闲娱乐也都能随个人的喜欢而得到满足。已开发国家人民在现代文明的生活中,已经是讲究穿的艺术了,我们由穿著的服装及其仪表可以看出人的内涵修养,所以一个人衣服穿得端装得体,言行举止优雅,自然显出高贵的气质。然而在未开发国家中,或者贫困的家庭里,缺乏保暖衣物者有之。因此,每逢寒冬时,各非营利组织团体、宗教团体皆号召冬令救济,施衣、施食、棉被及其它日用物品,提供给需要的人。
 
综合上述所知,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之内容与非营利事业提倡之议题有相当的关联性,如下表:
 
表: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之内容与非营利事业议题的关联性
药师佛愿别 内涵 非营利事业议题 关联性
第一大愿
生佛平等愿
 
 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
然照曜无量无尽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基本人权议题、人权平等议题。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佛教讲求因果律平等。
西方讲求天赋人权。
 
 
 佛说众生的佛性与佛是平等的,无二
无别。没有现实社会的特权问题。
如今非营利事业团体提倡公民社
会,即是希望人人平等。
 
第二大愿
开晓事业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选择自由的议题、保障就业的议题、(社会的自由度愈高,选择的空间愈大)。
 各种非营利事业的产业工会、职业公会,在维护其会员的工作权,及公平就业的机会。
 
第三大愿
无尽资生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贫穷的议题、经济环境的议题。 技能传授、教育研习、终身学习、第二专长培训、脱贫计画。
第四大愿
安立大道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犯错导正、化世益人。(星云大师提倡)
 教育训练。
第五大愿
戒行清净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道德议题:如星云大师提倡「三好运动」: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即照顾好身、口、意)。
 
证严法师提倡:「克己复礼」运动。
 与人为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第六大愿
诸根具足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身心残障的议题。
 
罕见疾病医疗。
 
医疗卫生的议题。
 保障弱势团体。
 
医药保健。
 
第七大愿
身心康乐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医疗的议题、老人安养的议题、儿童保护的议题、健康检查的议题、社会环境的议题。 健保给付。
法定疾病免付费。
慈善救济。
游民安置。
 
第八大愿
转女成男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两性平权的议题、选择性别的权利。 男女平等。
 
变性自主。
 
 
第九大愿
改邪归正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教育的议题。 忏悔灭罪。
 
悔过自新。
 
第十大愿
解脱忧苦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缧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更生保护的议题。
 
(观护、假释)
 保护人权。
 
平反冤狱。
 
感化教育。
 
第十一大愿
得妙饮食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饮食的议题、养生的议题、健康的议题。 施予饮食救急。
教予谋生技能。
餐具卫生。
餐厅卫生。
厨房清洁与卫生。
第十二大愿
得妙衣具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穿衣的议题。
仪表端庄的议题。
育乐设施的议题。 慈善救济。
赠予衣服和饰品。
缩短城乡差距。
资料来源:整理自药师佛十二大愿经文
 
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戴季陶院长等朝野名人,迎班禅大师于宝华山启建药师法会时,亦本药师佛之十二大愿,而发十二大愿如下[注 9]

第一遵行世尊本愿,政本优生,教重安养,使一切人民,身心美善,相好端严;世尊第一本愿,如实成就。
 
第二遵行世尊本愿,培植德本,发扬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实,光辉普耀;世尊第二本愿,如实成就。
 
第三遵行世尊本愿,广行四摄,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他方便,万事咸宜;世尊第三本愿,如实成就。
 
第四遵行世尊本愿,服务社会,尽瘁人群,使一切人民,咸归大乘,舍身救世;世尊第四本愿,如实成就。
 
第五遵行世尊本愿,精严戒律,调伏身心,使一切人民,身口意业,咸归清净;世尊第五本愿,如实成就。
 
第六遵行世尊本愿,政重卫生,业励医药,使一切人民,凡有疾苦,悉得救治;世尊第六本愿,如实成就。
 
第七遵行世尊本愿,普设医院,广施药品,使一切人民,孤苦贫穷,悉离病厄;世尊第七本愿,如实成就。
 
第八遵行世尊本愿,立法施政,尊重女性,使一切女子,受平等福,离百恶恼;世尊第八本愿,如实成就。
 
第九遵行世尊本愿,树立正法,降伏邪见,使一切正法,并育并行,永难缠缚;世尊第九本愿,如实成就。
 
第十遵行世尊本愿,改良刑政,实施感化,使一切人民,不触法网;即有犯者,在狱获教,出狱获养;世尊第十本愿,如实成就。
 
第十一遵行世尊本愿,政重民生,普济民食,使一切人民,饮食供给,无有乏少;更施教育,培其智德,令生安乐不遭苦难;世尊第十一本愿,如实成就。
 
第十二遵行世尊本愿,衣住行等,一切施为,决依总理遗教,尽力推行,生产分配,咸令得宜,使人民生活所需,无有不足,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五福俱全,文明鼎盛;世尊第十二本愿,如实成就。
 
星云大师作〈向药师如来祈愿文〉,发十二大愿如下[注 10]:
 
第一愿:愿所有众生平等自在。
第二愿:愿所作事业利益大众。
第三愿:愿惊慌恐怖从此远离。
第四愿:愿一切有情安住菩提。
第五愿:愿天灾人祸消失无形。
第六愿:愿残缺众生复健正常。
第七愿:愿病苦众生恢复健康。
第八愿:愿人际关系沟通调和。
第九愿:愿邪见众生改邪归正。
第十愿:愿受冤囚者平反冤屈。
第十一愿:愿社会大众丰衣足食。
第十二愿:愿所有众生包容尊重。
 
另外,星云大师在二○○六年十月五日国际佛光会第十一次世界大会(地点:台湾佛光山)的主题演说──〈化世与益人〉,其中与佛光会员说到,现代佛教信众应该以现实人生的需要,帮助社会解除苦难为自己的愿行,例如:
 
(一)成立「电话法语中心」,让求助无门的苦闷者,用电话诉说心事,给予一些佛法的指导和慰问。
 
(二)成立「救苦救难中心」,让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及时得到救助,免于误入歧途。
 
(三)成立「佛法咨询中心」,为社会上一些有疑难的人,给予佛法的心理辅导,助其解决生活、职业、家庭、感情上的问题。
 
(四)成立「老人俱乐部」,提供一般老人聚会、喝茶、下棋、阅报、念佛等,不但借机联谊,同时可以从佛法里获得身心的安顿。
 
(五)成立「大同养老之家」,发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顾社会上许多独居老人,使其免于孤单无依之苦。
 
(六)成立「收容之家」,对于一时因故无家可归的贫病孤弱,给予暂时收容,以便重新调整身心,再创前途!
 
(七)成立「妇女求职中心」,提供乡村妇女到都市求职时,解决其求职前的食宿问题,让他有一个缓冲时间,以免遭到坏人所骗。
 
(八)成立「病患慰问团」,有组织、有计画的到医院,或到病患家里慰问,为其诵经祝福,赠送佛书,以慰病苦。
 
(九)参加「送医药到偏远地区」活动,如佛光山云水医院,让健康的人出钱,为穷苦的人看病。
 
(十)组织「急难扶持会」,对一些遭受重大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生活无着的人,及时施以救济,此即一般所谓「救急不救穷」也。
 
(十一)发心将个人薪水所得,拨出十分之一作为布施之用。
 
(十二)每周安排数小时的时间,为信仰或慈善而加入义工服务。
 
无论是戴院长或是星云大师,他们所发的十二大愿皆是以利他为出发点。因此,从十二大愿的内容看,第一大愿为生佛平等愿;此后,便是思想的正确,行为的合理,生活的丰富;缺陷的加以弥补,病患的予以救治,苦痛的予以安乐。不但着重衣食等物质生活,又注意到教育、健康、正常的娱乐,达到人类的和乐生存。学佛,决非死后才有好处。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启示得最为明白。所以佛法的流行世间确能领受实惠,确能适应现实人生的。[注 11]
 
 
 
 
 
【注释】
 
[注 1] 王振轩,《非政府组织议题与发展》(台北:鼎茂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五年)第九十七-九十八页。
 
[注 2] 根据民国九十五年(二○○六)十月十四日,《中国时报》第五版报载。
 
[注 3] http://www2.tzuchi.org.tw/case/2007virtue/html/01.htm--96/6/10
 
[注 4] 同 [注 3] 。
 
[注 5] http://www.tfrd.org.tw/intro/index.php?kind_id=3-96/6/10──罕见疾病基金会。
 
[注 6] 傅笃诚,《非营利事业管理──议题导向与管理策略》(台北:新文京开发出版有限公司,二○○二年)第三十七-三十九页。
 
[注 7] 参见圆香,《圣僧玄奘大师传》(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七七年)第二二四-二二五页。
 
[注 8] 道端良秀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与社会福利事业》(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八十二-八十三页。
 
[注 9] 太虚,《药师本愿经讲记》(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一九八九年)第五十七-八十五页。
 
[注 10] 星云,《佛光祈愿文》(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二○○○年)第三六九-三七二页。
 
[注 11] 印顺,《药师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第八十-八十一页。
 
 
 
 
 
本文录自:《普门学报》第 41 期 / 2007 年 9 月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8955

返回目录

标签:药师佛|文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