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超然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三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9日
来源:   作者:超然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超然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三

 

  关于自心是佛,大师继续说道:

  “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

  “自心的本来佛,是没有任何过失和缺陷的;只是一切众生,因为颠倒妄想的缘故,而不能够觉察和知晓,自心就是佛。”

  “如果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的话,就不应该,也不会,再向心外面去寻找佛陀了。”

  “佛陀,是不需要再度过苦海而成佛的。那些用自己的心去寻找佛陀的人,是想要把自己度化成为佛陀,但是,他们却根本就不认识佛陀。”

  “凡是那些向心外面去寻找佛陀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心,本来就是佛呀。”

  哎,所谓的“佛无过患”,就是说呢,咱大家的自心之佛,本来是没有任何过失和缺陷的,本来就是圆满的呀。哎,有人问了,那么,咱这人世间的一切过失和缺陷,种种的不圆满,等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嘿嘿,不从哪里来,是您呀,因为“不觉悟”的缘故,把它们错认为“过失和缺陷”,错认为是“不圆满”的啦。

  其实呢?无论一切事物如何地显现,无论一切因果如何地相续发生,它们,当下就是圆满的。而所谓的“过失和缺陷”呢?本来就是一些正常现象罢了,那里有啥不圆满呢!如果说,真有啥东西不够圆满的话,那么,就只能是咱大家的分别心了。

  一切事物,只是因为思维分别,而被命名为“圆满”或者“不圆满”,被命名为“过失”或者“功德”,等等。不过,这并不是事物的本来情形,这些呀,只不过是人们当时心里的感受和想法罢了,实际情形呢?根本就不属于任何概念。

  ——因此,一切事物的本来状况,叫做“诸法空相”,叫做“自性空”,也叫做“无我”,还叫做“如幻”,等等,不一而足。

  所谓的“佛不度佛”,是说啊,虽然一切诸佛菩萨,都发愿要广度众生,但是,实际情形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并没有啥众生需要度过苦海而成佛。因为,所谓的一切众生,都并非实有。

  就在如幻的生死轮回当中,一切众生之心性不曾有丝毫的变异,本来是佛。因此,只需要明了本有的佛心,而实无苦海可度,实无佛道可成。

  ——到这里,所谓的“度众生”,所谓的“成佛”,乃至于所谓的“众生”与“佛陀”,等等,都成为了方便之说,咱大家呀,切切不可执着于名词名相,而是要体会其中的妙义。

  既然“佛无过患”,既然“佛不度佛”,所以呢,大师说:

  “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因此,不可以忘记了自心之佛,反而用自心之佛,去礼拜外在的佛陀;也不可以忘记了即佛之心,反而用即佛之心,去念外在的佛陀。”

  “自心的真佛,不需要诵经;自心的真佛,不需要持戒,也不会犯戒。”

  “自心之佛,本来就没有持戒和犯戒的问题,也不会造作任何善行和恶行。”

  哎,在这里呀,达摩大师并不是反对大家拜佛,而是呢?告诉咱哪,在拜佛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自心之佛;也不是反对大家念佛,而是告诉咱大家,在念佛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自心真佛呀。

  那么,咱大家到底还需不需要拜佛和念佛呢?

  ——嘿嘿,为了度化咱自己的妄想心,不仅仅是拜佛和念佛,乃至于念经、持戒与行善,等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需要的呀。

  ——如果有人,已经调伏了妄想心,已经能够随时随地不迷失自心真佛的话,嘿嘿,那就随缘啦。正所谓: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这样的人啊,真是不可思议!他们的心,已经没有了虚假造作,他们的自心真佛了了现前,不必依赖于念经,也不属于持戒与犯戒,更不会拘泥于善行和恶行,他们就是真实的见性成佛之佛呀。

  ——哎,自心真佛,本来超越一切造作的缘故。咱哪,对于它,没有任何可做的,只需要明了,自明自了,自然解脱。

  所以,关于如何才能找到佛,如何才是佛,大师说道: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

  “如果想要寻找佛陀的话,必须要见性,见性就是佛。”

  所谓的“见性即是佛”,是说啊,咱大家本来是佛,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迷失了,也就忘记了。注意,那个迷失的,只是咱的妄想心而已,自心之佛是永远都不会迷失的。

  所以呢,咱大家只要找到自心之佛,也就是见性,才会明白,哦,原来,千经万论所宣说的,就是它,别无奇特呀。

  ——那时,才会明白,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确实是佛。

  ——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非亲见之人,难以宣说。

  可是,如果不见性的话,能够找到佛吗?能够成佛吗?对此,大师说道: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如果不见性的话,纵然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也不会有真实的利益。”

  “因为呀,念佛是善因,自然会得到善果;诵经会得到来世的聪明;持戒则来世得以生在天上;布施呢,会得到来世的福报,等等。可是,从这里面寻找佛陀,终究找不到啊!”

  哎,既然达摩大师都这样说了,那咱是不是就不需要念佛、诵经、持斋和持戒了呢?

  ——嘿嘿,不错,大师强调的是见性。不过呢?所谓的见性,是需要修行基础的,而念佛、诵经、持斋和持戒,等等,就是见性的修行基础,也是助缘。对于大根器人来说,或许并非必要;而对于咱大家来说呢?则正是见性的必要途径啊!

  问题在于,咱呀,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念佛、诵经、持斋和持戒,等等,这些行为上面,而是要在这样的修行当中,能够反观修行的人,反照修行的那颗心,这样呢,久而久之,自然就会见性了。

  比如说,在念佛的时候,一边念佛,一边反照自己那颗念佛的心,找找它在哪里:“哎,这个念佛的,到底是谁呢?”——这呀,就是宗门下参话头,参“念佛是谁”的来历了。哎,一旦把这个事儿参透,破了本参,就是初步见性之时。

  再比如说,在念经的时候,一边念经,一边闻、思、修,由听闻佛经而进入耳根,由耳根而入心,由心而思维,由思维而明了法义,由明了法义,到心法相应,而自然会觉悟明了之心,嘿嘿,一样可以明心见性。因为,那个明了之心,就是达摩大师所说的“即心是佛”之心呀。

  持斋、持戒,等等修行方法也是一样,善巧运用的话,都是可以见性的。不过呢,对于咱如今的多数人来说,由于思维分别比较发达的缘故,念经闻思修,就显得比较适合了。哎,只要能够安静地禅坐念经,放下杂事牵挂,老实地进行闻思修,就比如这部《血脉论》,慢慢地念它千百遍,随着法义的逐渐深入内心,久而久之,杂念自然脱落,见性总归不难啊。

  ——每每有人说啊,说禅宗见性成佛的修法太高深莫测,缺少下手方便。嘿嘿,这些人呢,没有好好学习禅宗祖师的开示,他们甚至连《坛经》都没认真学习,哎,就敢胡言乱语,真是无知而可怜啊!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您,对于禅宗传佛心印之妙法有信心,又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实修的话,请仔细看《坛经》第二页,因为念诵《金刚经》,帮助惠能开悟的那位房客,在向惠能大师介绍五祖弘忍大师的时候,说的明白:“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哎呀,祖师说得如此清楚,那位房客也信受了,实行了,连住旅店的时候,都在诵经,所以呢,才有了卢惠能的听经开悟,才有了后来的六祖大师,这就是不折不扣的自他两利呀。

  ——可是,后来的人们,乃至于现在的人们,为啥就不按照祖师的教导,老老实实地去实践呢!嘿嘿,目睹如此之类的诸多现象,超然无语也。

  修行佛法,与咱小时候上学读书是不一样的,那时呢,老师总是告诉咱要改正缺点,乃至于,很多人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治疗自己的陋习方面,包括淫欲习气、分别烦恼,等等,固然是不错,不过呢?这样修行,事倍而功半。

  其实呢,每个人都有缺点,圣人也不例外。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缺点,而是因为他们明达心性的缘故啊!所以呢?明智的学佛者,不管自己有多少缺点,也不管自己有多么地不完美,这些,随它去。嘿嘿,这样地随它去呢,恰恰放下了自我执着,放弃了自我包装。

  然后,就专门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啥特长呢?咱善于妄想分别呀!哎,那就用它来修行。您不是喜欢胡思乱想吗,嘿嘿,那就正好念经闻思修,哎,让自己的心,尽情地想,尽情地思维法义,思维地越深入越好。但是,千万不要脱离开经文的指导,免得误入歧途。

  一旦您在经文的引导下,到达了极其细密的思维心当中,其实,妄想,反而没有了,只剩下正念了;妄想都没有了,那淫欲心呢?更是不见踪影了。哎,于是啊,正念观察法义的功夫一成熟,自然就会回归当下一心,那时,就会明心见性。所以呀,在《楞严经》第五卷,二十五位圣者自述圆通当中,富楼那尊者就是因为说法而证圣果。哎,尊者说法,咱念经,一回事儿啊!都属于闻思修,都动的是嘴,都明白的是心哪。尊者既然说法能够证果,咱退而求其次,念经开悟自性,有何不可呢!

  如果自己修行了很久,功夫已经很深入了,自己感觉,心和法已经能够相应,却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窗户纸,而不能够明了心性的话,该咋办呢?大师说道: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如果自己总是不能够明了心性的话,就必须向善知识参学,接受善知识的教导,而了结内心当中的无明攀缘——它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如果尚未见性的话,就不能叫做善知识。”

  哎,正所谓“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明了自己从未明了过的自性,确有其难处。难在哪里呢?嘿嘿,就难在不知道自性啥样子呀!

  其实,自性也罢,心性也罢,当下的心也罢,“即心是佛”之心也罢,离咱每一个人丝毫都不遥远,就在每一个当下,无人不见,只是,少人能识而已呀。

  ——嘿嘿,您哪,随时都可以见到自性,却从来就不认识它,这真是不可思议,也令人匪夷所思啊!慧思禅师说得好: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

  哎,思大师把咱的毛病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咱大家呀,没有能够放下心中最后的那一点儿无明攀缘,也就是虚妄的寻觅之心,它就是咱生死轮回的根本。

  所以呢,达摩大师告诉咱要向善知识参学,哎,善知识是见性的过来人,所以呀,通常,他可以观察到,您最后的那点儿执着在哪里。不过呢?就算善知识很慈悲,指出了您的执着所在,可是,您却不一定能够明白,不一定能够听懂,因为,语言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对于无形无相的心性来说,语言,还是太粗略了一些。

  另外呢,如果您和某位善知识的缘分不够深,通常,也无法获得法益。哎,这就好比一个电路,所有的元器件都安装好了,只等着合上开关,就可以工作了。结果呢?您把开关一合,咦——咋没反应呢?

  ——嘿嘿,因为呀,开关生锈了,电阻太大啦!

  咱和善知识的缘分,或者说,您对于善知识的信心,也是如此。哎,缘分深,信心大,那么,就如同电路开关的电阻小,电流通畅一样,自然就会有效果。反之呢?缘分浅,信心不足,就算是得到了善知识的指点,嘿嘿,您也不会接受,也难以明白呀!

  啥样的人,才是善知识呢?哎,如达摩大师所说,只有明心见性的人,才叫做善知识。有人说啦,哎呀,不是说,具足正知正见,就叫做善知识吗?

  ——嘿嘿,没错。不过呢,严格说来,如果不见性,就不会具足正知正见。哎,如果不见空性,就不会具足声闻乘的正知正见;如果不见佛性,就不会具足菩萨乘,乃至于佛乘的正知正见呀!

  见性,就如同夜行人迎来了黎明时分,前途后径,一目了然。所以呢,见性,也可以叫做见道,明见菩提之路,明见成佛大道啊。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