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髻智比库: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第八章 高赏比的争执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2日
来源:   作者:髻智比库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髻智比库: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第八章 高赏比的争执

 

  引言

  本章所说的是在憍赏弥僧团中,由一个净瓶所引起的一场严重争执。这事件一度威胁到僧团的完整,令佛陀深感无奈,促成他出走到林中独居。这事件恶劣的起端和圆满的收场,不但说明平息纠纷的途径是慈爱而非怨恨,且说明了人们多么容易被区区小事所困扰。

  观察佛陀处理这一争纷的方法,我们可看到他关心的是双方处理争执的心念与态度,这是一种我们至今仍可从中获益的智慧。此事发生在佛陀成道之后的第九年,它忠实地反映了年轻的僧团在成长中自然会碰到的问题,以及当时佛教的长老比丘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

  注释者:根据记载,佛陀第六个雨安居是在摩拘罗山度过的,尔后的一年,佛陀于舍卫城再度展现双神变之后,就升到三十三天,将第七个雨安居的时间用于对天人讲说论藏,其中一位天人即是前世曾为佛母的摩耶夫人。所谓「天人降世」指的就是佛陀在这个雨安居之后回到人间。佛陀在失收摩罗山度过了第八个雨安居,而第九个则是在憍赏弥度过的。

  叙述者:憍赏弥是夹在恒河与阎牟那河之间瓦萨国的首府。其国王伍达亚那王在经藏中几无记载。多数在这些年发生的事件,例如上三十三天与天人降世的传说,只见于后世的增补,在原始藏经中并无记录。

  憍赏弥与诸比丘的纷争

  注释者:首先要讲到的是区区小事如何会引起第一场严重的争执,并几乎导致了僧团的分裂。那时,在一个精舍有分别持律与持法的两位比丘。一天,持法的比丘如厕后将净瓶留在那里,里面有些未用过的水。不久,持律的比丘到厕所去发现了它,于是去问持法的比丘:「你在厕所留下这个瓶子与水吗?」「是的。」「你不知道那是有罪吗?」「是的,我不知道!」「朋友!那是罪。」「如此,我应当承认这一点。」「但若此事出于无意或遗忘,就不算是有罪了。」于是持法的比丘离去时,以为自己并无过失。但持律的比丘对自己的学生说:「那位持法老师在犯罪时并不自知。」这些学生又将此话传给持法比丘的学生:「你们的老师犯罪尚不自知。」当他们把这话又说给老师听时,老师说:「那位持律比丘先说无罪,之后又说相反的话,他是个说谎的人。」他的学生于是又把此话回应给持律比丘的学生:「你们老师是说谎的人。」持律比丘召集了一个会议,且纠举持法比丘之罪。

  叙述者:下面是原始典籍对这场风波进一步发展的记载。

  优婆离:那时,当世尊住在憍赏弥瞿师罗园时,某位比丘涉嫌犯罪。他把此事视为犯罪,但其他比丘却视为无罪。后来他自己不再把此事视为犯罪时,其他比丘却视为犯罪。那些比丘对他说:「朋友!你已犯罪,你见到自己的罪过吗?」

  「朋友!以我所知,我实无犯罪。」

  其他的比丘于是决定纠举这位比丘之罪,尽管他仍未看出自己有何罪。这位比丘多闻,通晓经藏、持法、持律;他贤明、聪敏、有慧、有耻、有悔且好学。他找到与自己相亲的诸比丘,告诉他们:「这是无罪的,这不是罪,我并无犯罪……我未被举罪,因这举罪的决定是错误的、无效的、无根据的。请诸位尊者和我一起站在法与律的一边。」

  他让这些比丘站在自己一边后,又派信使到四处的朋友与相亲的诸比丘处。之后,那些支持这位被举罪者的比丘们,就跑到那些举罪的比丘处与他们理论。在此之后,反对他的那一派重申了举罪的正当性,并说:「请诸位尊者别支持、跟随被举罪的比丘。」那些支持被举罪者的人听完举罪比丘的这些话之后,继续支持并跟随着他。

  这时,有位比丘到世尊面前,将此事禀报世尊。世尊听后说:「僧团将会分裂,僧团将会分裂。」之后,世尊离座而起,去到那些支持举罪的比丘处,坐于备好之座后,对他们说:「诸比丘!别以为某某比丘理应被举罪,只因为『我们认为如此』。以一比丘犯罪为例,他自己虽不见其罪,其他比丘却见其罪,若他们如此认为:『他多闻且好学,若我们在他不见自罪的情况下举罪,我们将不能与他一起在布萨日诵戒,不能于雨安居结束时与他一起自恣(邀请他人谏举自己的过失),不能执行僧团的议决,不能同席而坐,不能分享粥食,不能同堂用食,不能同檐而住,还不能同礼长老,我们做这些事将没有他的参与。因此,将会发生争论、争吵、激辩与纷争,而最终导致僧团的分裂、别住与分歧。』那么,那些深知僧团分裂严重后果的人,就不应在他不见自罪的情形下,对他举罪。」

  这一席话讲完,世尊起身又到支持被举罪者的诸比丘处。他坐于备好之座后,对他们说:「诸比丘!别以为犯罪不应受到纠正,仅因你们认为『我们并无违犯』。以一比丘犯罪为例,他自己虽不见其罪,其他比丘却见其罪。若他如此认为:『他多闻且好学,若为自己或为他人的缘故,透过贪、瞋、痴、畏而堕落是愚蠢的。若这些比丘以我不自见罪而对我举罪,他们将不能与我一起在布萨日诵戒,不能于雨安居结束时与我一起自恣,不能执行僧团的议决,不能同席而坐,不能分享粥食,不能同堂用食,不能同檐而住,还不能同礼长老,他们做这些事将没有我的参与。也因为如此,将会发生争论、争吵、激辩与纷争,而最终导致僧团的分裂、别住与分歧。』那么,那些深知僧团分裂严重后果的人,就应出于对他人的信任而承认犯罪。」

  这一席话讲完,世尊起身离去。(Vin.Mv.10:1)

  诸比丘不听佛陀的劝诫

  阿难:但这时僧团内部已发生争辩、争吵与纷争,众比丘以唇枪舌剑彼此攻击。他们解决不了这一争执,有位比丘就到世尊处,敬礼后,立于一旁,向世尊讲述所发生的事后,又说道:「世尊!为慈悲故,请到众比丘处一行。」

  世尊默然准许。他来到众比丘处,对他们说:「够了,诸比丘!别争辩、别争吵、别激辩、别纷争。」

  语毕,一位比丘说:「世尊,诸法之主!请您等等,请安住于现前的法乐,不为这一争执所扰。是我们将因这争辩、争吵、激辩、纷争而为人所知。」

  世尊第二次、第三次地重复劝诫,但每次都得到相同的回答。这时他想:「这些迷途者心已迷失,已无法使他们看清是非。」他便起身而离去了。

  次日清晨,世尊着下衣,持钵与大衣,进入憍赏弥乞食,食毕后返回,收好座具后拿起衣钵,说出如下的偈。(M.128;参Vin.Mv.10:2-3)

  人悉出大声,不觉自己愚;

  破坏僧团时,无人自思惟:

  「我亦在其中,我助长其势。」

  遗忘智慧语,心逐于言词;

  众口无遮拦,随意任咆哮。

  何故如此行,众皆不自知。

  (M.128;Jā.3:488;Ud.5:9;Thag.275;Vin.Mv.10:3)

  「彼骂我打我,彼胜我夺我!」

  执于此怨念,瞋恨永不息。

  「彼骂我打我,彼胜我夺我!」

  不执此怨念,瞋恨必然息。

  此处怨报怨,怨念永不息;

  和睦使怨息,此是古常法。

  有人未认清,人当自约束;

  有人觉知此,争辩由此息。

  (M.128;Dh.3-6;Jā.3:212,488;Vin.Mv.10:3)

  断骨害命者,夺去牛马财,

  盗国一切者,彼等尚和合,

  汝等为何故,不作如是行?

  (M.128;Jā.3:488;Vin.Mv.10:3)

  若得可信友,具德且忠诚,

  可与汝同行,欢喜与正念,

  如是而同行,克服诸危险。

  若无可信友,具德且忠诚,

  可与汝同行,宁可独自行。

  犹如王战败,弃国而独行;

  犹如林中象,独行于森林。

  不与愚者伴,独行不伤人,

  不与人争执,犹如林中象,

  独行于森林。

  (M.128;Jā.3:488;Vin.Mv.10:3;Dh.328-30;参Sn.45-46)

  和合相处的三位比丘

  说完这些偈,世尊便前往婆罗楼罗村。当时,婆咎尊者正住在那里。他见到世尊从远处走来,就备好座位、洗足水、脚凳与拭足巾。然后他出来迎接世尊,接下世尊的衣钵。世尊坐而洗足。婆咎尊者敬礼世尊后,坐于一旁。此时,世尊对他说:「比丘!健康否?安适否?乞食不疲倦否?」

  「我确实健康、安适、乞食也不疲倦。」

  之后,世尊说法,以教示、劝导、激励、鼓舞婆咎尊者。然后起身到竹林精舍,当时阿那律、难提与金毘罗尊者住在那里。守园人看到世尊走来,便说:「沙门!不要入园。三位同族的人住在此处,修身自好。请莫打扰。」

  阿那律尊者听到守园人对世尊说的话,就告诉守园人:「守园的朋友!别阻挡世尊入园,这是我们的导师——世尊,从远道而来。」

  阿那律尊者找到难提与金毘罗尊者,说:「来,尊者等,快来!我们的导师世尊来了。」

  于是三位尊者都来迎接世尊。一人接下衣钵,一人准备座位,另一人准备洗足水。世尊坐而洗足。三人敬礼后,坐于一旁。世尊说:「阿那律!愿你们都健康、安适,乞食不疲倦。」

  「我们都健康、安适,乞食不疲倦。」

  「阿那律!你们和合相处否?彼此和谐无争,如水乳交融否?互以和善之眼相视而住否?」

  「是的,世尊!我们正是如此。」

  「那么,阿那律!你们的生活究竟如何?」

  这时,阿那律尊者回答:「世尊!我想能与这样的梵行者共住,是我得利,我的善利。我在人前人后都能于身、语、意中,保持对他们的慈善之心,我作如是想:『我何不将自己想做的事放到一旁,而来做他们想做的事呢?』如此一想,我就这样做了。世尊!我想我们的身体虽相异,但心是同一的。」

  其他两位尊者各自说了同样的话,他们补充说:「世尊!我们就这样和合相处,彼此和谐无争,如水乳交融,互以和善之眼相视而住。」

  「善哉!善哉!阿那律,你们各自不放逸、精勤、自制否?」

  「是的,世尊!我们正是如此。」

  「那么,阿那律!你们究竟如何生活?」

  「世尊!我们之间无论是谁最先从村落乞食回来,都会先备好座位、饮用水与洗濯水,并把废物桶放好。最后回来的人,若有需要则可吃任何剩余的食物,否则就把剩饭扔到无草之处或无生物的水中。他会收拾好座位、饮用水与洗濯水,把废物桶洗净后放好,然后清扫食堂。不论是谁注意到装饮用、洗濯或厕所水的瓮不满或空无时,都会去打水。如果太重,他会打手势招呼另一个人,两人一起合作完成。我们不会为此而交谈,但我们每五日会共坐彻夜谈法。我们就如此不放逸、精勤、自制地生活。」(M.128;Vin.Mv.10:4)

  象王与佛陀心相应

  优婆离:世尊说法,以教示、劝导、激励、鼓舞他们之后,起身离去。他次第游行到波陀聚落,当最后终于抵达那里时,他住在护寺林中吉祥的娑罗树下。当他独处静默时,心中思惟:「之前我活在不安当中,受憍赏弥的比丘所扰,他们在僧团中争论、争吵、激辩与纷争,现在我独处无伴,远离他们而自在安乐。」

  有一头长牙大象,它也被其他的象、母象、小象与幼象所扰,吃着被毁损的草、破碎的枝干,喝着混浊的水。当它从池塘洗澡出来,身体被许多母象推挤。对此作过思索后,它心想:「我为何不远离象群,独自生活?」于是它离开了象群,而到波陀聚落护寺林吉祥的娑罗树下,世尊正好也在那里。它照顾世尊,为世尊准备饮食,以象鼻把树叶清开。它心想:「之前,我的生活被众象所扰……如今,离群独处,远离其他众象而安乐自在。」

  自喜于独处,世尊心中深知长牙大象的想法,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象王意同于象王,

  牙长如矛之大象,

  彼等之心俱相应,

  欢喜独住树林中。(Vin.Mv.10:4;参Ud.4:5)

  阿难:世尊离开憍赏弥后不久,一位比丘到阿难尊者处,说道:「朋友,阿难!世尊自己整理好卧、坐具,持钵、衣,独自游方,无人陪伴,未告诉侍者,也未通知僧团。」

  「朋友!世尊如此做时,便是要独处,千万不要有人跟随。」

  过了一段时间,有几位比丘到阿难尊者处,说道:「朋友,阿难!已很久未亲闻世尊说法了,我们希望再听到世尊说法。」

  阿难尊者于是与这些比丘,于世尊所在的波陀聚落护寺林吉祥的娑罗树下,敬礼后,坐于一旁。世尊于是说法以鼓舞他们。(S.22:81)

  憍赏弥两派比丘的和合

  优婆离:在波陀聚落随意住上一段时间后,世尊就次第游行前往舍卫城,当最终抵达那里时,他住在祗树给孤独园。

  此时憍赏弥的在家信众心想:「这些憍赏弥的比丘带给我们很大的伤害,他们一直烦扰世尊,致使世尊离开。我们对他们不再礼敬、迎送,不作合掌、恭敬,不再恭敬、尊重、尊敬、供养他们。当他们从我们这里得不到恭敬、尊重、尊敬、供养,时间久了,就会离开此地或还俗,或向世尊认错。」

  信众们如此做之后,憍赏弥的比丘决定:「朋友们!让我们去舍卫城在世尊面前解决这一纷争。」于是他们整理好卧、坐具,持钵、衣,前往舍卫城。

  舍利弗尊者听说他们上路的事,便到世尊处,问道:「看来那些在僧团里争论、争吵、激辩、纷争与诉讼的憍赏弥比丘们,正往舍卫城走来,世尊!我应如何对待他们?」

  「舍利弗!依法而行事。」

  「世尊!我要如何判断什么是法 ?什么是非法?」

  「有十八种情况,我们可以得知。比丘非法说为法,法说为非法;非律说为律,律说为非律;非如来之所言说为如来之所言,如来之所言说为非如来之所言;非如来之所行说为如来之所行,如来之所行说为非如来之所行;非如来之所制说为如来之所制,如来之所制说为非如来之所制;罪说为无罪,无罪说为罪;轻罪说为重罪,重罪说为轻罪;有余罪说为无余罪,无余罪说为有余罪;粗罪说为非粗罪,非粗罪说为粗罪。以相反的方式便可知那人所说的法。」

  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优婆离、阿难、罗睺罗等尊者都听到憍赏弥比丘在路上的消息。他们每个人分别来见世尊,都获得相同的教诫。

  摩诃波阇波提听说此事也来世尊处,请教世尊应当如何对待他们。

  「瞿昙弥!听双方说法,听完之后,只赞同如法说者所持的观点、喜、意见与判断。比丘尼众对比丘众的期望,应是期望如法说者。」

  给孤独长者与毘舍怯(Visākhā)听说此事后,也到世尊处请求教导。世尊告诉他们:「要供养双方,但只赞同那些如法说者的观点。」

  憍赏弥比丘们终于抵达舍卫城,尊者舍利弗到世尊处,问道:「世尊!憍赏弥的比丘已到舍卫城,我们应如何安排他们的住处呢?」

  「让他们分开住。」

  「但若无隔开的住处,该怎么办呢?」

  「那么,舍利弗!先把住所隔开后再分配给他们。不论在任何情况,都不可以不提供住处给上座比丘,若无就是犯恶作。」

  「但是,世尊!食物与其他物品呢?」

  「食物与其他物品必须在所有的比丘中平均分配。」

  此时,那位被举罪的比丘开始思惟律,他发现:「那是罪,并非无罪,我有犯……我被举罪了,我被如法的举罪,这是不可推翻的,也应是有效的。」于是他到自己的支持者处,把这想法告诉他们,他说:「如此,尊者们可以为我出罪。」

  于是他的支持者带着他到世尊处,敬礼后,坐于一旁。他们重述了那位被举罪比丘所说的话,然后问道:「世尊!我们应当怎么做?」

  「诸比丘!那是罪,并非无罪,他有犯……他被举罪了。这举罪是合法的,是不可推翻的,也应当是有效的。因为这位犯罪且被举罪的比丘已自见已罪,你们可以为他出罪。」

  这位被举罪比丘的跟随者为他出罪后,就到那些举罪的比丘们处,说道:「朋友们!关于这个引起僧团争辩与分裂的事件——那位比丘确实犯了罪,也被举罪,现在他已见罪,且已出罪了。让我们双方在僧团前和合,以结束此事。」

  那些原先举罪的比丘们就到世尊处,告诉世尊刚才发生的事。同意双方和合,整个事件也就这样收埸了。(Vin.Mv.10:5)

  原注

   对于这句原文的意思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我们应自我约束」或「我们可能会毁灭」。

  译注

   布萨日是特殊的宗教仪式,大布萨是指在阴历的满月与新月日。此时比丘们合诵「戒经」,在家佛教徒则诵另外的戒,聆听开示并修禅。小布萨则在两个半月日举行。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