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林崇安:《杂阿含306经》的要义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   作者:林崇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林崇安:《杂阿含306经》的要义

 

  (法光杂志,232期,2009)

  《杂阿含306经》中的「306」,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284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05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08经;此经的经名,有时称作《人经》。以下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论义来解说,一方面分清段落,一方面掌握经文的要义。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提问:如何见而得见法?】

  【经文】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而得见法?作是思惟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而得见法?」

  【回答】

  〔有二法见:A一、有为法见;A二、无为法见〕

  〔A1有为法见者,谓如有一,于B1谛依处及B2谛自性,皆如实知〕

  〔B1谛依处〕

  【经文】尔时,世尊告彼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有二法,何等为二?眼、色为二,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

  要义:云何名为谛所依处?谓名、色,及人、天等有情数物。

  〔B2谛自性:云何为谛?谓C1世俗谛及C2胜义谛。〕

  〔C1世俗谛〕

  【经文】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那〕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尝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

  要义:云何世俗谛?谓即于彼谛所依处,假想安立:「我」或「有情」,乃至「命者」及「生者」等,又自称言:「我眼见色」,乃至「我意知法」。又起言说,谓如是名,乃至如是寿量边际,广说如前。当知此中,唯有假想、唯假自称、唯假言说,所有性相、作用差别,名世俗谛。

  〔C2胜义谛〕

  【经文】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彼则是苦。又复彼苦,生亦苦,住亦苦,灭亦苦,数数出生,一切皆苦。

  要义:云何胜义谛?谓即于彼谛所依处,有无常性,广说乃至有缘生性,如前广说。如无常性,有苦性等,当知亦尔。

  小结:若于如是世俗、胜义、谛所依处,其世俗谛,如实了知是世俗谛;其胜义谛,如实了知是胜义谛,如是名为「有为法见」。若有成就有为法见苾刍,齐此言说「满足」。

  〔A2无为法见〕

  【经文】若复彼苦无余断、吐尽、离欲、灭、息、没,余苦更不相续、不出、〔不〕生,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舍一切有余、一切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要义:云何名为无为法见?谓即于彼谛所依处,已得二种谛善巧者,由此善巧增上力故,于一切依等尽、涅槃,深见寂静,其心趣入,如前广说乃至解脱,如是名为「无为法见」。若有成就无为法见苾刍,齐此言说「满足」。

  〔类推〕

  【经文】耳、鼻、舌,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是无色阴,身根是色阴,此名为人。如上说,乃至灭尽、涅槃。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如上广说,乃至灭尽、涅槃。

  〔成就法见者〕

  【经文】若有于此诸法,a心随入住,b解脱不退转,c于彼所起系着无有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则为见法。

  要义:又此法见,当知三种补特伽罗皆得成就:

  一者、异生法随法行,已得定心,博识聪敏,能如正理观察诸法;二者、有学已见谛迹;三者、无学诸漏永尽。

  【经文】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以上透过《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解说,可以看出此经的整体架构,并理解到此经依次解释了A1有为法见及A2无为法见。有为法见是如实知见B1谛依处及B2谛自性。谛自性分C1世俗谛及C2胜义谛。这些佛法术语的意义,经由《摄事分》配合经文把它们明示出来。此经指出,众生只是在名、色上,假想安立:「我」、「人」或「有情」等,并有种种言说:「我眼见色」、「我是科学家」等,这些是世俗谛。我、人或有情等的无常性、苦性、空性、无我性,则归入胜义谛。如实了知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称作「有为法见」。已得二谛善巧者,经由止观禅修,体证涅槃,深见寂静,称作「无为法见」。

  以上便是《杂阿含306经》的要义。

  【白话经文】

  (1)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有一个时期,佛陀住在憍萨弥国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2)这时,有一位比丘独自在一静僻之处,专心思维,这样的想着:「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够见法呢?」这样的思维后,从禅座中起身,走到佛陀的处所,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述佛陀说:「世尊!我独自在一静僻之处,专心思维,这样的想着: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够见法呢?」

  (3)这时,世尊告诉这比丘说:「要好好听,好好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有二法,是那二法呢?眼处与色处就是二法。像这样广说……一直到不是他的境界之故。为什么呢?眼处与色处的因缘生起了眼识,这三事(眼处、色处、眼识)和合时有无明触,触又伴生出受、想、思,在这受、想、思、识四无色蕴(称作名),以及眼等一色蕴(称作色),在这五蕴的法上,称呼为「人」。

  (4)在这五蕴法上,生起假想:人、众生、那罗、摩〔那〕阇、摩那婆(学童)、士夫、福伽罗(补特伽罗)、耆婆(命者)、禅头(生者)等。又各自这样称说:『我眼见色处,我耳闻声音,我鼻嗅香气,我舌尝味道,我身觉触处,我意识法处。』又施设这样的言说:『这尊者是这样的名字、这样的出生、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饮食、这样的感受苦乐、这样的长寿、这样的久住、这样的寿终。』比丘!这些只是世俗的假想,只是世俗的名标,只是世俗的言说。

  (5)这些法都是无常、有为、思愿所起、因缘所生;凡是无常、有为、思愿所起、因缘所生的,这些都是苦;然后这些苦又再产生其它的苦,住也是苦,灭也是苦,一次又一次地产生,这一切都是苦。

  如果能把这些苦完全灭除、唾弃、远离贪欲、灭尽、止息、消没,其余的苦不再相续、不再出现、不再产生,这就是寂灭,这就是胜妙。这就是所谓的:舍弃一切有余、断尽一切爱欲、没有贪欲、灭尽、涅槃。

  (6)同样地,耳处、鼻处、舌处,乃至于身处与触处的因缘生起了身识,这三事(身处、触处、身识)和合时有无明触,触又伴生出受、想、思;这受、想、思、识四无色蕴,以及身根等一色蕴,在这五蕴的法上,称呼为「人」。如上广说,……乃至灭尽、涅槃。

  意处与法处的因缘生起了意识,这三事(意处、法处、意识)和合时有无明触,触又伴生出受、想、思;这受、想、思、识四无色蕴,以及地、水、火、风四大等一色蕴,是士夫的所依处,在这五蕴的法上,称呼为「人」。如上广说,……乃至灭尽、涅槃。

  (7)如果有人a对这一切法,内心随即入住其中(法随法行),b获得有学解脱,不再退转,c于所生起的系缚,完全不再执持有我(成为无学圣者)。比丘!这样地知、这样地见,就叫做见法。」

  (8)佛陀说完这经后,比丘们听闻了佛陀所说的法,都欢喜奉行。

------------------------------------------------------------------------------------------------------------

更多林崇安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