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壬午年结夏说法选录-- 谈“往生”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6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慈法法师壬午年结夏说法选录-- 谈“往生”

 

  “往生”二字,在我们净土法门,可能是一个首选的课题。大家对“往生”二字的认识可以说是无量无边,也可能一个人就有一种认识,但究竟这个“往生”二字如何来作一个完整的相应的认识呢?

  《无量寿经》对“往生”二字的解释比较清晰,也比较准确,这个准确是通过比较而说的。“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那么这个“乃至一念”,何为一念呢?用圆教的说法“一即一切”,就比较好解释。

  过去在经典论著上都有解释这个“一念”。于一念处,无所留驻,于诸相无相处得以安立,于安立处亦无安立,亦无取用,此是一念、清净、智慧,是为一念真实。这个真实,就是“往生 ”。

  “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不退转”,也可以说是一个标志,往生的标志,一念决断娑婆的标志,虽然身在娑婆,已是极乐中人。这种决断心,就是往生的显现,非是生命的结束,乃是无始劫来轮回意根彻底的决裂,在阿赖耶识里决裂,象宗下说的“五八果上圆”(五、八指阿赖耶识与身口或者眼、耳、鼻、舌、身).

  你说我彻底决裂不了怎么办呢?那就心作心是,在意根上来调整它。以安心而发起决定往生心,如是存念,就是第二种方法。

  当下一念决断,身在娑婆,种种幻化境界一时脱落,不被善恶二缘,或说亲疏二缘所骚扰,于亲疏作清净观,于怨怼作慈悲观,以此因缘回入清净是为往生心,此是即心安立。

  不得安立,那么随顺即心,能不能随顺?下面的三辈之说,虽是佛力的摄化,往往我们喜欢逃逝,那我们就运用自己的意根、执着,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在提醒我们往生心。就是运用“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心,运用这个加被、提携,来归拢自己的心性,无所障碍。运用这个“照十方国”,饶益自他,自他二利。如此“往生心”亦是不可思议,这个地方就是归到事串习上。用这种串习,是因为大家不敢一时脱落,彻底靠倒,如滴水投海,于空回空,乃至不堪收拾了。

  真正南无之人,已是决裂证悟之人,决定没有回头之机,他已经彻底地放下心来,一滴水投入大海,他再也逆不到自己的身心上来,这个地方佛不可见,众生不可见,是非大小不可见。所谓全体兼融,清净回施,这种心引发不出来,就心作心是。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光明名号,“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心性来作随顺。我们随顺这个光明无所障碍的果德来运用自己的生命。

  所以净土一法,惟是随顺之教。因为佛的果德,不可以作解,不容你商量,不容你思惟,只是随顺。在随顺的时候容你思维、容你商量、容你作解。要是我们没有随顺的因缘,是没有商量的机会的,是没有思维的机会的,更没有情计的机会,因为那是错、错、错。

  何以故?佛果唯佛与佛能知,菩萨、声闻尚不知解,我们怎么能测度呢?

  随喜佛的果德,现下安稳,无所挂碍,先让这颗心歇下来,于一切生死决定无所怖畏,是为“往生心”。

  往生法非“送葬品”,即现生出离生死苦海。

  许多人把净土法门信成等死的宗教,把“南无阿弥陀佛”当成了“送葬曲”。

  等待往生,是最可耻的。

  此时不能决定往生,四大解体,痛苦舍报时更无把握。

  往生是个心、是个法、是个佛果。

  一脚踏破生死,当下安稳。

  往则必生,回则必见。

  现前一念心,决裂生死,是为往生心。

  无上菩提心就是往生心。

  心安立于大觉位,佛心的回归就是往生心。

  修证什么?修行就是认识、运用往生心。往生心就是菩提心的运用、随顺。

  以报德认许我们的发心。

  能随顺法性者不须修持。

  能随顺佛果者不须修持。

  能随顺佛愿者不妨修持。

  往生的决定,就是金刚心。南无,即是等持、归入。

  非得安心不可,轮回大可怖畏。

  珍惜现在的好时光。现下一刻你不尊重,未来是乌有的。

  愿一切众生往生佛国,是菩提心;一切众生能往生佛国,是佛愿力。

  现下决断就是最后时,就是临命终时。死时不决断不是临命终时,而是轮回的重新开始。

  一切教化莫不是启发人的现前心智,等待死后往生,是毁灭世间,是动摇佛法的基础。

  都说自己死后往生西天后才回来度人,现下佛果是幻影,未来才有真实,这在汉地已经定格。净土一法被人玩弄了 ,被情计染污了,令人迷闷。死了以后再用(佛果),肯定不是佛法。

  现前一念不能与佛相应,以后怎么能相应。

  自心现前安立,当下决定往生,此时此地即可饶益世间、利乐有情。

  一念向往,光明决定照耀。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