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4日
来源:   作者:法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既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既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 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于而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既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离相寂灭,离相就是告诉我们的心离开一切色相,我们的心才可以寂静下来。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只有那颗原本清净的心,才能见相离相,才可以真正的清净寂静下来。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尔时,就是此时。

  先问你们两个问题,什么叫慧眼?什么叫法眼?慧眼没有法眼高,慧眼识英雄,法眼能追踪。为什么叫慧眼识英雄?话从江湖说起,江湖这个词汇是来源于修道人中,当初的江湖是指江西、江苏、湖南、湖北,都是出高僧的地方,江湖并不大。禅宗五祖是湖北的。其它地方的师父修点东西出来之后,必须要到那儿去得到他们的印证之后,才可以自己出来传法。这个和草莽说的江湖还不一样,草莽的江湖也是从佛家来的。

  草莽江湖之中有一句话:英雄所见略同。这个英雄所见略同,在哪儿所见略同?是眼睛看到的东西,和心里理解的东西是一个层面上,所以说叫慧眼识英雄,相见恨晚啊!

  法眼追踪,比慧眼还要高一点。何为法眼?像吴用、袁天罡那样的,能掐会算,能知道人和事的来龙去脉。法眼可以追踪到李逵心里想的是什么,追到他心里的那种原始状态上,所以叫法眼追踪。我现在是用人道上的东西来比喻法眼和慧眼的层次,还不是太恰当的。

  从心地上讲何为慧眼?自性不痴迷,即得慧眼。六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从这三句话上得,只有心性不再愚痴,不愚痴的人肯定会有智慧,有智慧就为慧眼。经典里面哪一句话看明白了,这都是得益于我们有慧眼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不是那么无明状态了,更不是那么愚痴状态了。

  何为法眼,能闻法自悟的人,即得法眼。一听闻这法,就明白悟开了,法眼就得了。法眼是听闻佛法,即得开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很多大罗汉、小菩萨都是在听经的时候开悟的,证得了无上法,心无所得了。

  阿罗汉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他在过去世听闻那么多经文,都没有听闻过这么透彻的入理入心的话。他在听释迦佛讲的这一段话之后,深深明白了释迦佛讲的道理。鼻涕一把眼泪一把,这个哭是法喜充满的哭,哭着跟释迦佛说:希有啊!世尊。为什么叫希有?因为释迦佛是第一个舍掉王位,修成正果的一个人,这是第一希有。第二希有,天上天下所有者,都不如佛,这是第二希有。第三希有,释迦佛能舍无余涅槃,再给众生讲四十九年法,这也是希有。几种希有加在一起,那更是希有,所以叫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佛说如此透彻入心的话,破除我们的迷障,让我们修行的心更加明了,须菩提非常感动,就说自己在过去世修到了慧眼,虽然心性不痴迷,但从来没有听闻过这样的法呀!

  慧眼是怎么得来的?就是心性不痴迷,已经有智慧了,即为得了慧眼。

  你们将来说不定在哪一句话上,突然之间引发了无始劫所种的那个种子的时候,一下子花开见佛了,入佛知见的时候,你就会说:往昔得的慧眼也没有今天一下子明朗。为什么明朗?心花开了,心花怒放,看见性了,看见佛了。

  自性不痴迷,就会得慧眼,慧眼就是我们的心眼明亮了。如果一个心眼昏暗的人,每天也是浑浑噩噩的。所以说心眼明亮的人能分得清是非,不会再参与是非。这都是指慧眼来说的。

  我在往昔证得了慧眼,就是已经觉悟了。但是从来没有听闻过如此之经,就是像释迦佛说的这样的无上甚深的妙法,从来没有听闻过。听的时候一把鼻涕一把泪,那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眼泪啊!因为欢喜,法喜充满,所以说他这个哭是高兴的哭,是法喜充满的哭,而不是悲伤的哭。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世尊啊,假如有人,得闻这部经或听闻这部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真正有缘的人听闻《金刚经》,或者听别人讲《金刚经》,或者自己去读这部《金刚经》的时候,他的信心清净。

  什么叫信心清净?受持,受为信力,持为念力,信念真的很坚定的时候,你的心自然就清净了,这叫信心清净。信愿行果,第一个首先是信,信是敲门砖啊!既然信这部《金刚经》是无上之大法,你的心你的自性就会慢慢的清净。我说这个慢慢是对那些渐悟的人来说的。对上根人来说,听闻这个法,马上心就会平稳清净下来,慧眼就会打开。

  慧眼打开的时候,则生实相,而不是我们的凡夫相啊!大家一定要明白,非相就是实相,实相也就是非相。信心一旦清净下来,法眼一开,实相也就见到了。见到了实相,原来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如来,都是释迦佛,都是我自己。所以说“若人欲了之,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说一切要在心上下功夫。

  信心清净,慧眼一打开,法眼再开,马上看见实相,那么你现在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实相。什么实相?听经的实相、闻经的实相,心中有一种无边无际的那种感觉,说明实相已经现前。并不是我们两个眼睛看到的,是你的心证悟到了无边无际的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当然知道这是上根之人,才可以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就是成就般若波罗蜜法呀!比如说练个什么法术,那都是小法,大法就是般若波罗蜜法,智慧是第一大法。

  这个人是信心清净的人,诸佛也是这么修成的。佛是人做的,很多人把佛想象成了一个虚无的概念,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真正的解释,佛是人做的,能明白无生法忍这个道理的时候,心肯定是清净的。

  既然心是清净的心,那就已经证得了无余涅槃,但是我们现在还是有余之身,身体是大患啊!如果把自己烧掉,就又是造了业了。我们在有余生命之间,要做更多的佛事,为自己多做佛事,就是多多的让自己的智慧发光,然后去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成佛,这个就是我们要做的佛事。

  【世尊。是实相者。既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啊!证到实相的人,实相也是非相,非相也是实相,无形无相,无相之相才是真正的实相,就是虚空相。

  世尊马上把语言又转了回来,又说到性上了。如来只是说名是实相——如来就是我们的法身啊!只能用一个假名来代替,心净则法净,心净则国土净,心净则样样净。

  很多人到这一句又不明白实相是什么?非相又是什么相?其实实相和非相就是一个,用两种说法来表达一个话。就像说心,用般若也可以,用清净也可以,用道场来比喻也可以,只是用的语言不一样而已。

  我们的心藏着善和恶,这是七识里的东西。善恶一除,都归于第八识,第八识原本清净。原本清净的心即为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第八识。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世尊啊,我今天在这里听闻了您讲的这么深远的经典,相信它理解它和受持它,都不算什么难事,都能做到的。

  他下面紧接着话锋一转,大家就能看出真正觉悟过来的罗汉的心,真是慈悲啊!如何慈悲的?假如未来世,佛走五百年后,如果真的有众生得闻了这部经典,信解受持,相信它理解它,并受持它,这个人即为第一希有,这样的人确实是希有的,很难得的。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须菩提明白了佛说的心法,他就把自己理解的说出来了,为什么是第一希有呢?因为这个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法无我,人无我,所以才是第一希有,才能信解受持。

  【所以者何。我相既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是非相。】这时须菩提理解的更深入了,又深入的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都破了,破了四相也就不受四相的束缚了,见相离相的时候就是实相,实相就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通通都是非相了。非相就是心不再会被这个色相所缠缚,被外相来缠缚了。因为心不挂碍了,吃饭没咬破一粒饭,穿衣没有挂一丝丝了。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原因是只有离开一切万事万物的相的时候,才能称为是诸佛啊!诸佛必须离相,是心离开相,并不是我们的身体离开相。释迦佛如果身体离开相了,心和体分开了,我们就不能听到这么好的法了。是说我们那个清净心啊,不会再沾染心以外的所有相。比如说须菩提有个相,迦叶有个相,阿难还有个相,释迦佛本身也有个相。如果他执著这些相的时候,那就不是佛了,更不是菩萨,就是凡夫了。

  要想证到佛地佛果,必须心离开一切事相。事相包括凡间的万事万物相,也包括法上的相。非空即空也是相,也要离开,就是心不去执著法里和法外的一切相。什么叫法里和法外呢?法外就是心外,法里是心内,心内还有个阿弥陀佛的相、药师佛的相、弥勒佛的相。执著他们这个相的时候也不行。要没有相,心中常寂,常寂就是常常空寂,觉照自己,这个时候不会有任何的相。

  不黏附任何相的时候,才是了达诸相。这时诸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非相。一切相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幻灭的,弥勒佛的笑脸相也是人造就出来的,他本身并不是那样的相。北京雍和宫后面有尊弥勒佛,瘦得很。实相也是我们的心,是无形无相的,无实无虚的,称为佛心。佛心,离开了相,就称为诸佛了。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须菩提把自己心中的话都说出来了,佛听了之后很高兴,就说是呀是呀,就是这样,善解我心善解我心啊!这个时候释迦佛知道,须菩提没有迷失,明白了他以前所说的话,其他的徒弟们也可能都明白了,所以说他很高兴。因为释迦佛的心通非常厉害啊!别人的起心动念他心里了了分明,所以说这个时候他很欣慰。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我就是在“不惊不怖不畏”六个字上当下承担,当下明了的。

  声闻、缘觉虽然不执著于我相,但是他们执著于法相。八地菩萨往下,还执著于法相,八地菩萨往上就不执著了。大阿罗汉基本上都是属于八地菩萨了。

  阿罗汉和菩萨有时很难区分,只要这个阿罗汉受过菩萨戒,不做自了汉,我们都称为菩萨。自了汉才称为阿罗汉。

  阿罗汉也是佛为了区分凡夫、比丘和菩萨立的一个假名字。声闻还执著于法相,执著于有为,不了诸法的空义,他还要听释迦佛讲解一些法上的东西,来破他的执著。只有诸法本来空的时候,心才会空,才会更好的建立万法。但是罗汉声闻没有明白这个道理,释迦佛讲大法的时候,他们听闻不了。释迦佛真正用法身给那些上根人(大菩萨们)讲经的时候,像《妙法莲华经》纯粹是给大菩萨们讲的,小罗汉们小僧人们根本就听闻不了。

  不惊不怖不畏。为什么惊?为什么怖?为什么害怕?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有妄念,妄念也为魔,也为鬼。黑灯瞎火的,一推门外面冷风嗖一下子过来,头皮一麻,不敢出门了,有惊恐了,说明我们心中有鬼。

  心有惊有怖,是因为心中有魔有鬼。如果一个人听闻这部《金刚经》之后明白了,当下承担,不惊不怖不畏,心一下明了了,原来万法本空,没有一个实相,也没有一个非相。实相非相的实质都是我们自己原本的相,这个时候自然就会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才是真正的大人,不是凡夫了,这种人真的是很希有,甚为希有啊!

  我们的心一旦承担当下认可的时候,也就入了禅门,也就知道了禅,明白了禅。什么叫禅?禅就是当下承担。当下不敢承担,入门比较困难。当下承担了,心就会明明朗朗,不会有是非了,不会有长短了,不会有魔和鬼了,也没有佛和神了,一切空空旷旷,所以说心能立万法,也能建万法,也能破万法。但我们不建也不破,不立也不靠,随心去。

  心就是无位真人,不用我们的后天思维去参与。无位真人是从道家挪用的词汇。宋朝的时候,中国的道家学说是非常圆满的,挪用这个词的人是修禅宗的临济宗,用道家的无位真人来比喻这个心(佛性),这么一比喻,反而开悟还快了。所以说道和佛,里面只是用的词汇不一样,其实都是在描述那个心。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为什么稀有呢?是因为这个人得到了心法,即宇宙的第一义。前面几个稀有表明已经离一切诸相,得到真实的心法,即实相第一波罗蜜。接着佛又对须菩提解释什么是第一波罗蜜,如来说第一波罗蜜是指自己的心,是佛性,是本性,是大灵,是心法,是宇宙虚空,是无形无相的,是中道,是用心来领悟的,非是语言能达及的。即非第一波罗蜜,但这个心不是表面第一波罗蜜的名字能说得清楚的。是名第一波罗蜜,只是假名为第一波罗蜜,为了表述的方便。

  口说心行悟明波罗蜜,口说心不行不明波罗蜜。心有能所即是妄,心无能所则明。心所灭,心行处灭,都是在表明这个心。真的心行处灭的时候,万法皆空了,无形无相了,佛心(清净心、涅槃心、妙心)就会现前,这就是真实之相。

  修行之路是心路,需要心来行,心行心才明,明了才是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接着佛举了一个忍辱波罗蜜例子。什么是忍辱波罗蜜?以及忍辱波罗蜜如何来修?

  须菩提啊!一个人真能达到忍辱波罗蜜,是通过智慧透过的,并没有忍辱波罗蜜的概念,也没有忍辱和非忍辱的心态了,只是给它安一个假名叫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中的一种,修布施可度悭贪;修持戒可度毁犯;修忍辱可度瞋心;修精进可度懈怠;修禅定可度散乱;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见。释迦佛做忍辱仙人的时候,修的是忍辱波罗蜜。

  忍和忍是不同的。比如说甲和乙打仗,甲把乙打了,乙就生生的忍,反正打不死我,但他心里恨甲,你今天打我,我今天不惹你,等哪天我乘你不注意,我也打你。这个虽然是忍了,但他有忍的概念,有忍的境界,就不叫忍辱波罗蜜,叫生忍。生忍就是我憋着,我也不还手,也不骂你,也不惹你了,但心里恨你。生忍跟忍辱波罗蜜就完全不是一码事。

  忍辱波罗蜜是心无忍的概念,心无忍的境界,是按照中道说的忍辱波罗蜜。无恨无是无非,随你怎么来吧,想打想杀都可以,没有忍辱的境界。人空、法空、空也空了,没有忍辱的概念了,也就没有忍辱波罗蜜了,我们称为忍辱波罗蜜,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忍辱波罗蜜,就是心真正的达到了,不会因为疼、别人骂、被别人欺负,而生生的忍着,而是很自在的,心中没有怨恨的这种境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忍,才是真正的忍辱。具有忍辱的智慧,是需要心法通达才能做到这样的境界。这种忍辱波罗蜜的心法,是内性的东西,是无形无相的,不是忍辱波罗蜜这种外在的名称能等量齐观的,只是给它冠以一个假名来表述而已。大家要通过这种文字的表述,能领悟心法,而不住在文字相上,死在文字上。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为什么能做到忍辱波罗蜜呢?紧接着佛就讲了忍辱波罗蜜这个法门如何来修?

  佛怕须菩提不明白,就用自己的例子来解释原因。我在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如果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四相出来,就会生嗔恨。正因为我心中没有四相,而是护住我的心脉心性的时候,感觉不到被人家节节肢解。

  没有了四相,六根就闭住了,一体同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了,也就没有痛苦的觉受了。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于而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接着佛对须菩提又讲了他自己在过去做忍辱仙人的情况,我在过去的五百世修忍辱波罗蜜、做忍辱仙人的时候,假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时候,我就会恨欺辱我的人。正因为我修忍辱的时候,心中没有了四相,所以心中没有忍的概念,更没有忍的境界。

  这个境界不是修佛的那种境界,这个境界是代表一种没有忍的那种状态。因为他的心完全护住了他的原本法身。我们来分析他的状态,虽然他的身体被人家一段段的割掉,但他那个色魂和他的法身和合了,色空等同观了,他感觉不到身体的疼痛。所以说他才会无是无非,冤亲平等了。歌利王最后也皈依了佛法,也开始了修行。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前面说的是佛,是指要达到的境界。现在开始说菩萨,是指修行的人。

  所以说须菩提,你应该明白呀,修行人要见相离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只有你的心见相离相,心才是无所住,才是清净心。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是因为心不清净,还有所束缚,还没有达到无碍无牵无挂的境界。

  这里佛还是告诉如何来修心,只有离相,心无所住,心才能平静啊!如果心不清静,是因为还有妄念,还有求什么的心,就是妄想妄念的心。所以说我们的心只有清净下来,才能住在无念之上,住在无住之中。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如果心有住,那么所住的东西也是虚妄不实在的,都是妄念所幻化的,不能作为依靠的。

  只要心有住,就会有妄念,有是非,有烦恼,就会成为自己修行道路上的障碍。自己的本性原本就是清净的,就是无住的。一个真正修行的菩萨,应该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不在诸法相上、不应该住在一切处上,不管是房子还是庙里,或山上、树林中等都属于住处。真正的心不去攀缘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心无所住了。心真正无所住的时候,才是菩萨的住处。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由以上的道理推出来布施应如何来对待,佛说真正的菩萨心,是不应该住在色相上去布施。真正的布施,以前讲过是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人、没有受施的人、没有布施出去的这个物。三轮体空才是真正没有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须菩提啊!菩萨应该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去布施,不应住色相上布施。

  凡夫眼看问题容易住在色相上去布施,这个老和尚修的很清净,我多给一点;那个小和尚修的不太好,我少给一点。其实小和尚出家二十年,老和尚刚刚出家一年,小和尚已经证得了罗汉果,老和尚还没有证得。因为凡夫眼,看不见小和尚那么大的本领,没得慧眼才会住在色相上布施。

  菩萨就不是了,菩萨已经证得了慧眼和法眼,心已经清净了,尤其是八地菩萨往上的人都不会住色布施的,更不会住声香味触法去布施了。见色离色去布施,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菩萨心。

  菩萨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所以说修菩萨道很累呀!真正的菩萨心,是内破自己的悭贪之心,外利一切众生,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菩萨布施。很多人布施的时候还在考虑,布施的值不值得,这心就不清净啊!

  【如来说一切诸相。既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来又说到心地上了。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不灭。不生的是凡夫的四个相,不灭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性,原本清净的天灯不灭,要常常觉照自己,要觉照不灭。

  所有的相都不是真实的相,比如说房子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桌子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都是生灭无常的,都不是恒定的。从我们的心内讲,一切诸相就是自己的妄念所幻化所想象的那些相,也都是不真实的,不是我们原本真实之相。不是真实的相,所以说是非相。唯一恒定的只有我们那颗原本真实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实相。但如果开悟了,一切诸相,都是实相。

  紧接着又说众生,即非众生。从外在来讲,众生也都是妄心变现出来的,都是有为生灭的,没有一个恒定的众生存在,所以叫非众生。

  从内心来讲,众生是我们心里的烦恼和外面的烦恼,一切的烦恼都是众生。这些烦恼也是生灭变化的,是无常的,是不实在的,所以叫非众生。但只要心清净了,把这些众生都度了归顺了大灵,变成清净的一合相了,也就没有众生了。

  文字虽然简单,但包含的层面是比较多的,从外在到内在,再到一真实相,是层层紧扣,把心中的妄念来剥尽。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释迦佛怕须菩提等没有理解透,又怕他们不相信,紧接着就说了这句话。释迦佛苦口婆心,慈悲啊!

  如来,就是法身、法性。人可以说假话,法身法性是不可能说假话的。大家可以拍着心窝子想一想,凡夫可以说假话、说疯话、说诳话,但我们的本来面目决不会玩假的。

  如来是真语者。如来的真语都是本来佛性。真语者是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释迦佛成道的那一刹那看到了,一切有情无情都有佛性。石头也有佛性呀!很多石头都修成精怪了,很多树木修成精怪了,所以说一切有情无情都有佛性,这是真语者。

  实语者。如来说的话都是实实在在的,善恶有报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让众生如实的来观察与体悟自己的身口意,造业就会有报。修行就是从当下善护身口意开始,去四相、法相、非法相。

  如语者。如来讲的话如理如法,是智慧真言,真如佛性都是圆融的。

  不诳语者。如来是不会打妄语的,是平实的,自然的。

  不异语者。真如本性的话不会奇奇怪怪的让人听起来古怪吓人。都是自性的流露,所以听起来很舒服,而且一切邪的东西都会远离。

  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这都是从我们自性当中来讲的,没有从外相上、名相上去说。释迦佛用种种语言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本源、本心、本土。

  大家修行很长时间了,都应该对自身有所了解。人有三魂七魄,三魂就是三身佛。天魂为法身,音魂为化身,色魂为报身。道家的话和佛家的语都能对应,只是用的语言不一样,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实质的东西,只有爬到山顶上才能看到本是一家。爬不到山顶上,词汇再好都是假的。修行不依文字,但我们又不离开文字修行。所以说我们修般若法门、修文殊法门,自己就可以修出三身佛来,这是真实不虚的。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如来还是指法身、性。须菩提啊!如来所得那个法,是怎么得来的?又是什么样的法?此法无实无虚。

  什么叫无实?什么叫无虚?学过瑜珈功或修藏密的或者明白中医理论的人,我一讲你一下就能透过去。无实,法体空寂,无相可得。法体空寂里面包含着恒沙河的性德,无边的性德叫不虚。

  从我们身上怎么来体现哪?中脉就是无实无虚,既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又不是真正的无,所以叫无实无虚。释迦佛修了六年的瑜珈功,也是中脉功,给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苦练功法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还得要有心法。他证悟之后把空宗和有宗两个宗派和自己观察到的宇宙的真理融合在一起,成为佛教的理论,成立了佛教,创办了僧团。

  无实无虚就是无形无相,我们的中脉也是无形无相,大到无边和宇宙合,小到体内像一根针一样细。藏密有一个破瓦法,修的就是中脉法,上师灌顶之后,一根稻草可以插到中脉里头,很神奇,这就证明中脉是无实无虚,无形无相的。

  从心地上讲,心也是性德、如来。我们的性德是法体空寂的,是永不灭的天灯,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所以说也是无实无虚的。这个心并不是肉团心,这个心是从性德上讲,心是无实无虚的,是无形无相的,没有边际的。法体空寂,修行到这个程度就可建立万法。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既无所见。】前几品把我相破了,接着开始破法相、法执。须菩提啊!假如菩萨心住在法上,心就有所牵挂了。菩萨如果心住在法相、法执上,去做布施功德的时候,就好比两个眼睛瞎了走黑道一样,或者说进了一个黑暗的屋子一样没有光亮,无明又起,什么都看不见了。无明是因为执著于法,紧接着下面又比喻一个。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和前面一句话相反,前面是比喻没有眼睛,这是比喻有了眼睛。为何有眼睛?心光明亮,有了慧眼啊!就是说心眼明亮了。如果菩萨心不住在法上,没有法执去做布施,好比人有了眼目能看见太阳、月亮、星星的光一样,这都是用比喻来说明我们的心、心性。既然有日光、月光、星光,也就真相大白,一切事相历历在目了。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前面打完比喻把他们的法执破了之后,佛怕他们不明白,又接着说:须菩提啊!假如未来之世真的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这句话里有如来又有佛,大家有时就不好理解了。

  当来之世,就是后来的末法时候。佛涅槃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五百年之后为像法时期。到我们现在就是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也是魔法时期,邪说邪法争相出土。

  在末法时期,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读诵这部经或者按照这部经去修行,心无法执、我执,精进不退,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时候,即为如来以佛智慧。如来是性德,性德是宇宙虚空,也就是说他的智慧来自于于虚空,和佛的智慧一样。【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释迦佛看这样的人将是第一希有的人,这样的人能成就希有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功德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说这个人已经证得了和佛一样的智慧。

返回目录

-----------------------------------------------------------------------------------------------------------------

更多法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