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传喜法师:人类文明之源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2日
来源:   作者:传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传喜法师:人类文明之源

 

  ——传喜法师09年正月初二开示

  原始佛教本意我们要学习,佛法在人间传播了这么多年,积累下无边资粮我们要学习。

  今天读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里面,就有佛为那三位授记之后,十千个天子从天上下来,对这三位授记成佛表示赞叹随喜。

  因为赞叹随喜的功德,佛陀马上给他们授记,其他的这些弟子就觉得奇怪:喔,我们这十千个天人,也没看他们修苦行,也没看见他们怎么样,他们就下来听个法,怎么就得到授这么尊贵的菩提记啊?

  这里佛陀呢就讲了往劫流水长者子这么一个故事,原来这十千个天人啊以前是鱼,被释迦佛救的,就是流水长者子救的。同时也证明了随喜的功德是很大的,随喜功德很大啊!所以我们也要修随喜。

  同时呢比如说,我们师父这么多年给予我们的哺育,他老人家证悟的密意,那是我们不能忘本的。

  今年过年呢,我有一点开心的地方,昨天跟大家讲啊,前天也讲,年三十的时候居然做梦梦到我师父了,心里面非常高兴!过年过节了,诸佛菩萨啊、祖师啊、我们的历代宗亲啊,也会忆念我们人间啊!

  在普天欢庆之时也在造业啊!我们大家来到庙里,吃素,不随喜世间的杀生,你看世间人过个年杀多少啊,血流成河啊!我们能够来吃素,昨天受八关斋戒,大年初一就受戒,今天由于念经,持戒还是一样持戒,可以方便一点。明天初三了,很多人要回去走亲戚去了,要保护好,不要回去之后一波浪潮把自己给淹了,要把福德带回去。

  佛法是要弘扬的,但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任何人群当中,都是要善巧方便的。要让对方生欢喜,才会接受你的思想,你硬要弘扬佛法,别人会讨厌,连你人一起讨厌,连佛都被倒霉在里面,他也会排斥佛。

  所以看到小孩赞扬他,小孩子就开心,就跟师父结下缘了,就能听话了。小孩子现在都很宠的,他有时候排斥你,排斥你就排斥佛法,就这个道理。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世间的一些事情,里面隐含着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讲一些开心的事,让大家随喜。

  你看阳光下哺育的孩子相貌多端正啊!我们中华民族有优良传统,在这个优良传统中成长出来的人啊!可以这么说,在我们生命当中才能成为高级生命,这有相续性。文化也有相续性,不能断,断了这个传统是很大的损失。

  佛法在我们人间,怎么样化解我们内心的冰,把这个冰给化掉?我们在座大多数是年轻人,都是解放之后出生的,受的传统教育很少,这是很大的一个先天性的缺憾,更不要说我们怎么理解佛教。这些要靠我们自己好好地来弥补,我们不要再固执啊!我们中国这几代领导人也都在提倡传统教育,传统道德。

  出家人表面上看是一个声闻乘,出家比丘不食人间烟火,恰恰就是这样才能在胸中孕育出一种激情。

  你看,那厚厚的一本,通过这些歌就看得出这个人的激情,豪迈的激情,我读给大家听一听。通过一个僧宝,会看到佛教为什么几千年传下来?我们人间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僧宝?感受一下那种豪情,以前他是教师会音乐。

  秦岭夕阳情

  已近花甲年,告别日月轩。

  远离尘嚣事,徒步进中南。

  冰雪压秦岭,冷风透骨寒。

  枯草靠崖卧,朽木依XX。

  峡谷登剑道,沟壑曲径弯。

  观音三抵柱,香子洞里餐。

  抬眼眺古寺,低头看秦川。

  两脚踏冰雪,一步遇佛难。

  谛听涧水响,跨越双龙潭。

  夕阳落渭水,禅悦上岐山。

  牧云悠悠去,晨霜挂窗前。

  路断人声远,茅蓬深坐禅。

  宁走苦行道,不愿近人间。

  能守空寂寞,免去尘缘牵。

  不提当年勇,何惧老来难。

  大隐住闹市,小隐遁深山。

  日终一碗面,哪管明日餐。

  这样一种潇洒自在的,有这种前提的人才能做一些事情,从他的歌里面可以听出来。但是这些豪情壮志啊,是生命的一种现象,年轻的时候会这样的。

  但是作为社会有为法来说,对于佛法兴盛,还是需要的。但是对修行上来说呢,还是“能守空寂寞”,回光反照,能够突破自己。修行上不能够心血来潮,要沉淀再沉淀,尘埃落定,才能够有一点智慧。

  人世间越来越浊恶,以后像弥勒菩萨这样的大菩萨才会来人间啊!有时候到世间来建庙度众生,也是自度啊!吃尽人世间的千辛万苦,出离心会更强,知道佛真的伟大,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

  宁走苦行道,不愿近人间”。世间人认为那是苦,其实不是,读这个诗透出那种逍遥自在。人间嘛牵牵挂挂,“免去尘缘牵”嘛,就是种种的烦恼。

  我个人也喜欢这样,但是我同时也称赞那些弘法度众的大法师,他们想去闭关都不行啊!像海涛法师天天都是好几场法会。

  在这个人世间走来走去,要很大很大的愿,准备好了才会来做这个,不准备好很难的。修行,自己孤寂的修行也是修行,入众生也是修行,都不容易,住山修行苦,入众生修行更苦。

  在修行人的善根里面,追求解脱是挥之不去的永恒的一个追求。像菩萨,今天退隐了,但会蕴含更大的一种勇气智慧再来人间,包括我们去极乐世界也是,“不违安养,还入娑婆”。到极乐世界证得了更高的智慧,然后即安住在极乐世界,同时又能来娑婆世界度众生。

  总的来说,世间的修行人确确实实是宝,是众生的宝。这个地球上我们人类的文明,正是有了这些道光身影,才使我们有文明可言啊!如果把这个去掉了,人类哪里有文明啊?文明史就没有了,生命就贪嗔痴充满。

  修行才能降服贪嗔痴,其他都是放纵贪嗔痴,放纵自己的贪嗔痴,引诱别人的贪嗔痴。只有修行才能戒除,然后帮助他人也从贪嗔痴的苦海里出来。

-----------------------------------------------------------------------------------------------------------------

更多传喜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