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学诚法师:生命无限 希望无穷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8日
来源: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诚法师:生命无限 希望无穷

 

  学习与改善就是生命的依靠,要学习到什么程度呢?要学到像佛一样,能够任运给众生带来无限的利益和希望,任何人都因我们的存在而欢喜,这就是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生命无限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生死似乎是不可触及的事情,虽然一般人都很避讳谈生死的问题,但他并不因为我们避讳,他就不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会提前预测,比如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就能预测将来还会读中学,乃至大学。这是我们可以预测的,但死亡却不会让你预测,虽然我们知道人一定会死,但何年、何月会来,我们很难知晓,他会悄悄的来,就像晴天霹雳,不可预测。

  人的一生,很快就过去,尤其是人到了中老年,更觉得时光快速,过去的几十年,犹如就在昨天,我们还没有老年时,都会买养老保险,作种种养老的依靠和准备,没下雨时,就买雨伞,肚子没有饿时,就储备粮食,作下雨及饥饿时的准备,那面对死亡,我们要做什么准备?什么才是我们的依靠?

  修学佛法后,我们知道,生命是无限的,并且心灵提升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

  假如生命只有一生,那也不必花太多时间去探索,找寻人生的意义,乃至会出现如《涅槃经》中说的那样:“不见后世,无恶不造”,但生命是无限的,就给我们非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启发:

  从古至今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很多回忆前世的事例,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就出现过许多这种回忆前世的事例,很多经典中都有记载:如《毗奈耶经》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发生的公案:“有一长者名更嘎本迦,曾于五百世中身堕恶趣,其后方转为人身。  当其身为在家人时,因忙于家务,已不复能忆念前生往事。出家之后,  当世尊宣讲地狱之种种惨痛时,更嘎本迦忽而忆起前生经历。其后每每听闻地狱之痛,浑身汗毛即流出脓血,竟将法衣染成杂色。

  近代还有依靠催眠试验,很多人都可清晰地回忆起平常状态下,根本想不起来的前生经历,这里所讲的催眠试验,是怎么一回事呢?催眠是依靠心理学及医学,提供的理论支持,再依靠睡眠体验,让接受试验者,进入浅层睡眠状态,并使他定住于这种非深度的睡眠状态下,再依靠心理医生的提问及接受试验者的如更回答,也就是在非常清醒又非睡眠的一种意识状态下,将今生,过去世的人生经历像作梦一般全部呈现出来。

  随着接受催眠并以之回溯前生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还有许多亲见前生的接受催眠的人,把自己亲身经历写成文字、著作等,向社会广为传播,有关新闻媒体也对此事进行广泛报道,种种因缘促成下,借助催眠以回首往事的方法便逐渐流行于全球,据说已有一百余万人在催眠术的帮助下,回忆起了自己的前生。

  还有一种现象,通常人们讲人死了就如灯灭了,什么都没有了,但很多事例证明了人死了还有心识的存在,可以离开身体远游他方,特别是人还存活于世时,心识脱出身中,到外界任意遨游,并清楚看到自身的事例,在东西方国家中都已屡见不鲜。

  由以上所讲的实例,可以完全证明,生命是无限的这一事实,用生命无限这一概念来解释我们自身的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给我们许多启性的思考。由此更容易使我们趣入佛法,依佛法而行持。

  有些人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特别的习气。比如广化寺有一位法师,从小喜欢在穿衣服时露出一条手臂,也不知为什么,后来出家才知道,那是披袈裟时偏坦右臂的动作。有的人,第一次到寺院见到佛像、出家人,就感到特别亲切,有一种找到归宿的感觉。乃至有的人一见到出家人的袈裟、衣服、鞋子就莫名的喜欢。这都说明我们过去生有串习过这种行为,这一生遇到缘、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感觉就启发了出来。

  有的人,自己一见面就很高兴,看起来很顺自己的意,彼此共事很容易很默契地配合,有的人一见面,就有一种莫明的讨厌、嫌弃、排斥的感觉。

  生命,他不像我们眼中所看到的,只是时间的增加或减少,生命实际上是一节节待学的课,生命的课程没有学完,就必须要补课,长期养成的贪念嗔毒、自私我慢、放逸执着等错误习性必须修改,知足少欲、调柔谦下、进退有度、爱他胜自等正确习性必须培养,不断改善与众生的关系,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学习,这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真正目的,什么是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佛法!生命无限就是永无止境的学习,学习就意味着一生比一生好,一年比一年好,一天比一天好,学习与改善就是生命的依靠,要学习到什么程度呢?要学到像佛一样,能够任运给众生带来无限的利益和希望,任何人都因我们的存在而欢喜,这就是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生命无限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