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济群法师:佛诞日的忆念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5日
来源:   作者:济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济群法师:佛诞日的忆念

 

  今天是佛诞日,世界各地的佛子都在以各种法会和香花供养佛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最好的供养,莫过于忆念佛陀的品质,成就佛陀的品质。   ——佛陀所以成为佛陀的品质

  佛陀,意为觉者,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悟道者,故觉性为佛陀核心品质,即《坛经》所说的菩提自性。《坛经》开篇,六祖告众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开宗明义,直畅本怀。这是因为,佛陀的各种功德皆建立于觉性基础上。正是觉的力量,使佛陀成就断德、智德和悲德。

  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除无余。在无尽生命延续中,我们因无明造作种种业力,不断流转生死,轮回受报;还因无明产生种种烦恼,时时颠倒妄想,沉沦苦海。人们不断追逐外在享乐,试图减少烦恼。但在这无常危脆的世间,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无论财富还是地位,无论家庭还是亲友,其作用皆是有漏而有限的,至多使烦恼得到暂时缓解,却无法从源头解决。怎样根除烦恼?佛法告诉我们,生命内在本具化解烦恼的能力,即觉性。当它作用后,烦恼将自动化解。佛陀便因圆满觉性而成就断德,超越二执束缚。所以,觉性和解脱是一体的。

  智德,即般若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诸佛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是至高无上的觉悟,故名一切智者。所谓一切智,包含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两方面。如所有智,即了知事物本质的智慧。尽所有智,即了知世间一切缘起现象差别的智慧。由成就差别智,而有度化众生的无量方便。

  悲德,即圆满大悲。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有缘莫不蒙度。佛陀的慈悲是平等无别、无量无边的,与凡夫的小慈小悲有着天壤之别。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凡夫的悲悯之心极为有限,因为它是以狭隘的自我为基础,只是关心我,我的家人,至多扩展至民族和国家。即使能够心怀全人类,也很难将这份关爱遍及所有众生。而佛菩萨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没有任何条件和亲疏之别。所以能达致这一境界,也是觉性使然。佛陀已超越我法二执,证得一切有情的平等性,故能本着清净无染的悲愿利益众生,尽未来际,永不间断。

  觉与不觉,是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所在。正如《坛经》所说:“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迷为众生(不觉),悟即是佛(觉)。迷与悟,并非截然对立的两种生命形态,二者皆存在于我们现前一念中。而烦恼与菩提的区别,也仅在于著境和离境之间,所谓“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之所以会著境,还是因为不觉。当心沾于境界并产生我、法二执,烦恼就随之生起。一旦觉悟现起,离开对境界的执著,当下就是菩提。佛陀,正是因为开启生命内在的觉性,而能圆满大慈悲、大智慧,证得大解脱、大自在。

----------------------------------------------------------------------------------------------------------------

更多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