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学诚法师:法华漫话系列 法华经的生活智慧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8日
来源: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学诚法师:法华漫话系列 法华经的生活智慧

 

  以往读经典,自己认为经书只是读一读积点功德,或了解一点佛教名词概念,很少想到经文也是可以指导在生活当中如何修行。这次读过《法华经》后有了一点新的感触分享给大家。

一以贯之

  《法华经》第一卷主要讲到诸佛出现于世的真正目的,便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了应种种众生的根器而开显三乘法,其实都是方便权巧,实质上讲的都是一乘法。经中讲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就是说诸佛讲任何法都是以此贯穿始终的,目的很明确。佛陀为什么要众生趣入一佛乘呢?因为看到众生太苦了,以此策发悲愍,发愿要度一切众生都能如他一样,去除所有的痛苦,得到最究竟的快乐。我们来学习佛法的目的也是如此,将来能像佛陀一样达到极乐境界,目的都是一样的,若目的不清楚,那么我们的一生做任何事,都是迷茫的,随波逐流的,顺生死流的。如《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自己在做事情时,时常就会陷到事项当中,不知道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了净除罪障,积累资粮,往往要求过度圆满,变得执着越来越重,放不下,或者是为了求得他人肯定,变成了求名,或者自己做好一点,同行做的不如自己就起慢心,抬高自己,轻视他人,说话语无伦次,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是对方听不懂自己在说些什么。这些与目的相违之事,都是要改过来的,这其实就是修行。

化逆缘为增上缘

  生活在这有情世间,人与人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都是相互影响的,所接触的要么是善友,要么是恶友。面对恶友时间久了之后往往会对立,成为怨亲,彼此之间争斗报复,不断地恶性循环,而佛陀展现给世人的却恰恰相反。

  佛世时,佛陀的堂弟,也就是斛饭王之子,叫提婆达多。“提婆”就是天的意思,“达多”就是授的意思,意思是斛饭王乞于天而生,故名天授。《贤愚经》里记载佛与天授往劫之事颇多,大部分都是天授对佛的行事,作了很多违害,就如俗情所讲的冤敌。虽然他从佛出家,但意在学佛的神通,以炫耀大众。佛教导他,于是便起恶心,开始与佛作对,作种种迫害,但都没成功,而佛对他却没有起过一念怨恨之心。在法华会上还赞叹提婆达多:“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鑫身,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通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并且给提婆达多授记将来也要成佛。从中可以看到,佛陀面对逆缘是没有怨恨的,并且还感恩提婆达多成就佛陀的种种功德,当然提婆达多也是菩萨示现。

若自己面对如此强大的境界,一定是败下阵来,如在与同行相处之时,时常因同行对自己的一点语言上的冲撞,与同行的一点小过失,常会记在心上,不能堪忍、包容,美其名曰:“是来出家学佛,其实在学我。”面对逆境早已把佛陀的教诲抛之脑后了,现在要好好地去改善,向佛学习,面对师友示现的加持,要心存感恩。对的,正好可以改正过失;不对的,正好可以借此修忍辱。不能再向以往那样,以错误的心态来对待。

佛法从恭敬中求

  学习佛法贵在有恭敬心,印光大师曾开示:“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佛陀因地之身),在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后,正法灭后的像法时期,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当时常不轻菩萨比丘,面见四众便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即使遭到四众的嘲讽打骂亦复如是。当临终之时,闻威音王佛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听法之后,得六根清净,又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法华经。这是佛陀示现恭敬而成就的修行经历。反之,轻视师友,即使修习佛法也一定是不能得到成就的。我慢高山,法水不入。禅兴法师曾给我们讲了慢心的种种行相,比如认为对方不如我。自己在生活当中时常犯这种错误,如自己负责打扫卫生,做的时间久了,有了一些经验,与同行合作时,内心便会这样作意:“我要教他如何去做,他应该听我的,才能把卫生做好。”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当对方提出一些新的建议,自己就会拒绝排斥,感觉他的想法不如我的好,于是那位同行很少再给我提建议了,工作效率也得不到提升。修行也是如此,修改错误的知见和行为,若没有师友的指点,很难自己发现并加以改正。若想得到师友指点,首要的前提便是要调伏慢心,不能轻视任何人,时常抱着一颗谦下恭敬学习的心态,佛菩萨自然会眷顾,终不缺离善知识摄受。我一定要好好努力!

返回目录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