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从内心寻找苦乐源头 一、发心依止师法友·正见善习渐熏修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30日
来源: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从内心寻找苦乐源头 一、发心依止师法友·正见善习渐熏修

 

  ●《感悟人生》系列开示之七《从内心寻找苦乐源头》要点笔记(1/6 )

  【要点导读】:

  ◎ 我们该以一颗什么样的心来面对世间的一切?

  ◎ 如何才能做到“小善独善其身,大善兼济天下”?

  ◎ 面对外境,内心如何保持如如不动,并影响外境?

  ◎ 我们该如何来认识五蕴和合的“我”?

  ◎ 我们苦乐的根源在哪里?

  ◎ 如何体会学习佛法的意义和价值?

  一、发心依止师法友·正见善习渐熏修

  (7月17日)

  1、树立正见依团体·自他等视学发心

  【审观审思】:

  ——我们来到寺庙来学佛法,当义工,积聚福德、智慧的资粮,成为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当中的一员。

  ——那我们如何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和合增上团队当中的一员?我们怎么才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团体当中一员的意义呢?

  【如实观察】:

  ——就个人来讲,我们每个人有一具身体,如果把这具血肉之躯的身体当成是自己,就会百般爱护,种种的照顾,冷的时候穿衣服,肚子饿的时候要吃饭,身体脏的时候要洗澡,每天要洗脸、刷牙等等,就是一天当中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去照顾自己的身体。

  ——如果自己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员,很重要的一员。

  [喻]:比如说,你是一个家庭里面的家长,那么你就会千方百计去工作,去赚钱来养家,照顾家庭里面的每一个人,甚至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对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用品用具,都会很用心去照料。

  ——如果自己能够感受到是单位当中的一员,那么你在哪一个单位里头工作,就会很认真去负责,天天为自己的单位着想,不断去发展各方面的业务。

  【如理认识】:

  ——那为什么我们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对家庭、对自己的单位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发心呢?

  ——这都根源于人的思想认知。

  ——你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方面对自己来讲是很重要的,那么你才会去尽心,才会去尽力,才会去想各种的办法。

  ——学佛法也是一样,你只有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师法友合和增上团体当中的一员,然后我们才会考虑如何来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在这些同行道友当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自己如何为团体的发展出力、发心。

  【树立正见】:

  ——我们佛法的团体顾名思义,是为了要学习佛法,要落实佛法的理念。

  ——佛法的理念就是要引导众生究竟离苦得乐、圆满佛果。

  ——佛教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和其他人是息息相关的,同一切众生紧密相连,自他不二。

  ——也就是,我们如果真正能够把所有的人类,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自己要去关心、照顾、利益的对象,那我们的心就是没有分别的心,我们的心就是没有界限的。

  ——我们能够以一颗平等的心、包容的心、清净的心去对待所有的人、去对待所有的众生,去对待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特别是,我们以这样一颗清净的发心去面对、接受一切人、事、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就会直接、间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我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有价值,我们的宗旨目标就会越来越明确。

  【谛审谛思】:

  ——一个人假如仅仅认为,这个身体才是我,而自己家里面的弟兄姐妹、父母、以及自己单位里面所有的同事同仁,都觉得无足轻重,或者认为,这些人都是和自己不相干的人,甚至都是自己的对立面,那么我们对待别人就会有着一种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态。

  ——父母对我们来讲,是最有恩德的。

  ——那我们如何以一种对待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身体的心情和态度去对待父母、对待兄弟姐妹、对待与我们有关联的人呢?

  ——那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去学习,学习这种发心,学习如何来培养这样一种善良的心态。

  【学佛要旨】:

  ——所以,学习佛法就是培养善良,增长自己的善心,要从动机上面、意乐上面、发心上面去下手。

  2、人我分别生烦恼·容包万法平等心

  【譬喻识心】:

  ——我们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很多的痛苦,这种的痛苦是因为烦恼引起的,贪欲引起的。

  ——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对外在的人、事、物,客观环境不能正确去认识,去认知,我们总是很容易与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对立起来。

  [喻]:我们一个人的一生,就好像我们在足球场上面踢一场球一样,我们不仅仅是足球场上面的运动员,同时我们也是教练员。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都希望,我们自己的这一支球队能够把球踢得好,能够取得冠军。但是,真正在进行比赛的时候,甲队也好,乙队也好,最后终归有一支是失败的。

  但是,我们人的心情就会容易为自己希望成功的那支球队的成功感到高兴,会为自己希望成功却失败的球队感到沮丧。所以,在看球的时候,我们无形当中内心就不平静。总是希望,哪一支队要赢,哪一支队要输,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期待。反过来,另外一边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也希望哪一支球队要赢,哪一支队要输。

  总而言之,人的内心都是不平静的。其实,如果真正从体育的角度,从踢球的角度来看,完全就是看人的技术和人的体能。输跟败都是这样一个结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知不觉,我们自己内心所注重的就是那样一些不真实的境界,就是那样一些渺小的情景,而缺乏更远大的目标和抱负,缺乏一种更加冷静、客观对事物认识的态度。所以,这些都是我们的问题。

  ——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些问题,自然而然我们对外在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与自己有关的,无关的境界,就会引发出许许多多莫名其妙,无以言状的痛苦和纠纷。

  【如理作意】:

  ——我们人生几十年,每天都在做事,那么做一件事情以前,就犹如自己在看一场球赛,踢一场足球一样,输和赢的时候,都要以无分别心、平等的心、清净的心去对待。

  ——不要让那些外在的、暂时的、不真实的输和赢,胜与败,是与非,影响自己的心态,困惑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无明,越来越黑暗。

  ——这样,我们看到踢球的最后结果,不管谁赢谁输,我们都会高兴,我们都会欢喜。

  ——高兴和欢喜是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的一种感受,我们就是要以这样一种高兴的心,平常的心,欢喜的心来面对,来接受世间上面一切的一切,一切的人与事,种种的环境。

  【学佛要旨】:

  ——所以,学习佛法就是要培养这样一种对事物,对事情,能够有一个很正确认识的态度。

  3、知见熏染成习惯·长养善习摒恶习

  【认识自我】:

  ——我们一生当中都在不断追求,有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有精神方面的追求。

  ——物质方面的追求,我们很容易开一个清单。

  [喻]:比如,在家里,小朋友、小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就会说自己要买什么东西,或者父母也会问小孩子,要买什么东西。这个小孩子就会告诉自己的父母,自己要买玩具,要买衣服,买生活上面、学习上面的用具、用品等等,他就能够开出一份的清单。

  ——也就是,我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我们内心当中的清单都是物质方面的,我们很清楚需要什么东西;

  ——而精神领域的清单,我们内心当中所需要的精神资粮,却不容易开得出来,我们很迷惑,很迷茫,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东西?不需要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到哪里去找?怎么样才能够找得到?怎么样才能够得到?我们都不知道。

  【认识习惯】:

  ——实际上,痛苦与快乐,欢喜和悲哀,都是人的一种情绪,一种心情,内心当中的感受,这种内心当中的感受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也是非常微妙的、深奥的。

  [喻]:打比讲,如果我们觉得,这个水果不干净,被打农药了,那么我们就会用水去清洗,用刀把皮削掉。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水果、食品、蔬菜很脏,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很干净的、很清净的、没有问题的,那就不会去削皮。也就是,我们要去削皮的时候,正在削皮的时候,我们已经对这个水果的不干净做了结论,认为它不干净,所以要把它去掉。

  但实际上,这个水果的皮究竟是干净,还是不干净?吃下去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有些皮可能很脏、不干净,吃下去有害,但有些皮可能比里面的肉对人的身体更有营养,但是我们会认为,外在的皮不如里面的肉。

  ——这就是我们一般人对事物的认识。按照这种方法去认识,不知不觉大家都这么认识了。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了,生活上面的一种习惯,行为上面的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就很不容易改,这样一种习惯就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

  【如理认识】:

  ——要养成好习惯,要去掉不好的习惯。反过来说,我们只有把不好的习惯慢慢去改掉,我们好的习惯才能够一点一滴培养起来。

  ——这两种习惯是一体的两面。坏习惯改不掉,好习惯就不容易培养起来。

  ——如果我们没有好习惯,那我们的人生就不知何去何从,何作何为,就显示不出它的意义。

  【学佛要旨】: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培养一种很好的学习、生活、工作、发心的习惯,就是要来修改学习、生活、工作、发心不好的习惯。

  『附录·思考题』:

  1.我们如何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和合增上团队当中的一员?

  2.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人、事、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学习佛法应该从何处下手呢?

  4.学习佛法,我们应该培养怎样一种正确认识周围人、事、物的态度?

  5.我们生活中很多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学佛法要帮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习惯?

返回目录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