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46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46讲

 

  《广论奢摩他46》(国语复习)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0-17

  闻法动机

  修这两个,修行的方法我们一定要了解,透过什么样子学习,才可以了解止修跟观修,这两个修行的方法呢?就是奢摩他跟毗钵舍那,广论里面我们要好好学习,虽然很难,但是我们不得不学的。这些学习的时候,当然每一个行善都靠意乐。首先我们需要皈依跟发心的意乐,皈依:以开示奢摩他跟毗钵舍那的宗大师本身为主,然后一切的佛菩萨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心整个全心全意的,跟随宗喀巴大师跟佛菩萨们,祈求祂们,这样子的皈依。再来,我们跟随你的开示,学习您开示的奢摩他跟毗钵舍那。

  这样子,我们学习的时候,目标是将来能够成办,或者证得能利益一切众生的佛果位,目标是这样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当然前面先需要五道十地,这个之前也要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一些证量,比如说依止善知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士道的这些证量也要生起。为生起这些,我们也是止修跟观修两个的力量连在一起,才能够有效果出来。还有第一个是先心不散乱,这个非常重要,不然所有的修行,心散乱当中修的话,肯定就没有什么效果。

  我们可以心不散乱,这个是靠什么呢?就是训练止修,培养自己定的心所,心慢慢的比较不散乱,学习的目标是这样子。透过这样子,慢慢的生起这些证量,然后进入五道十地,将来成就佛的果位。这种想法,就是发心。我们一边祈求宗喀巴大师跟整个传承的上师们,这是皈依。然后跟随他们,我们学习他们开示的这些法的时候,也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一切众生,这是发心。我们每一次学习之前,要这样子调整我们的动机。

  正讲

  (P347)「正行分二」里面,前面身体怎么坐,这个不需要特别讲,你们大概清楚。再来是「二.正释修习之次第。」这里有什么样子次第呢?分两个科判,先「一.引生无过三摩地」还有「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我们这样的次第是为了达到什么果位?什么目标?我们为了要证得奢摩他的证量,为这个修行的次第。为证得奢摩他的证量前面,有什么样子次第呢?后面讲「住心次第」。奢摩他证量之前,该要具足什么?九住心。所以我们讲,「住心次第」指的就是九住心。九住心你们听过吧?九住心修了之后,才生得起奢摩他的证量。所以奢摩他之前,先有九住心的次第。九住心之前,该要的是什么?无过三摩地。

  先有「无过三摩地」,用这个三摩地,然后九住心一步一步的,我们要一步一步的往上走,第九个住心之后,我们先会心轻安,再来身轻安,再来身轻安乐,再来心轻安乐,然后可以说(证得)三摩地、奢摩他的证量。

  你们讲奢摩他跟三摩地一样还是不一样?这两个“字”不一样是吧?三摩地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字应该是梵文。奢摩他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也是梵文。好像一样的感觉,三摩地、奢摩他、等持。

  九住心后面才会生得起一种心轻安乐,之后会生起的一种定心所,这是我们讲的奢摩他,或者是张老师翻的「等持」,指的是这个。

  大家这里先共用张老师翻的「等持」,「持」是什么意思?止住的意思,是吧?「等」呢?平等。他直接从藏文翻译过来的,藏文是讲“息涅”息是平等的意思,或者是息有平静的意思,涅就是止,心止住在哪里。应该是从藏文直接翻译过来「等持」,「等」这个字我们要了解是平静的意思,平静的意思是什么?心不散乱,不是一般不散乱,它是散乱的障碍把它去除掉,心一直不散乱的情况下,可以持续很久都不会累的,这样子持续的力量,心能够止住在一个地方的定力,就是说「等持」,所以「等持」的意思我们大概这样子理解。「等」的意思是什么?是平静的意思。

  这边讲的次第,为了要到达什么?就是「等持」,目标是这个,修心次第是为这个目标,为这个「等持」前面先要有九住心,这里讲「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彼」指的是什么?「无过三摩地」。依靠前面的无过三摩地,再来九住心一步一步的,一步一步次第的往上走。或者可以说,依靠彼无过三摩地,引生九种住心,透过这种次第,证得「等持」的证量,所以修行「等持」次第,就是这个意思。

  等持不是那么容易生得起的,我们很多会认为,我现在是修止,止修了,好像马上九住心,马上一步一步,几天之后,我已经到九住心里面第四住心、第六住心、第八住心,好像马上会这样子往上走,我是常常听到这样子。好像去闭关,第一天到哪里,第五天到哪里,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到已经哪里了,这样非常容易到九住心的第八住心、第九住心,这样子,我听到有这样子的。佛菩萨开示的经论,真正我们跟经论对的话,没有那么容易的,可能有一种随顺感受,感觉啦,一种随顺,这是可能的。

  真正的九住心,不是那么容易的,连「无过三摩地」也不是那么容易。不用说「依彼引生住心次第」,不用说了,先「无过三摩地」也不是那么容易。这里宗大师这样一个科判,一判出来之后,马上理解,我们平常听到这些是有问题。

  首先要引生九住心的基础「无过三摩地」,这是第一个我们要做的,「无过三摩地」生起了之后,我们用「无过三摩地」,一直往上修九住心。所以这里次第非常清楚。

  「无过三摩地」,怎么引生?修什么法可以引生「无过三摩地」?宗大师分出来:「初又分三一. 系心所缘先如何修. 二. 住所缘时应如何修. 三. 住所缘后应如何修. 」有三个阶段。

  这一年多,大概差不多两年当中,讲到哪一个阶段呢?是第三个「住所缘后应如何修」里面,现在是这个里面,还没有上到九住心,还没有,现在是怎么能够生起「无过三摩地」,我们是在第三个科判里面。

  首先就这三个科判,透过词解释一下,这边用的是「系心所缘先如何修」,是我们身体都已经坐好了,毗卢七支坐法已经做好了。做好了之后,我们要思惟止修的功德,我们好好的思惟,然后心中非常欢喜,要生起非常欢喜,非常希求止修的这个法上面,非常欢喜的希求。这是我们前面还没有开始所缘,心还没有取出一个所缘,首先要想,止修的功德怎么样,一直想它的功德,心非常渴望,非常祈求、欢喜、强烈的一个祈求,要生起这个量。这样子的话,我们后面取所缘,修的时候,心的力量、精神比较强。所以前面所缘还没有取出来之前,首先好好思惟它的功德,这是「系心所缘先如何修」,主要是去除懈怠,强烈欢喜精进的心生起,这是我们前面要做的,这是第一个。

  再来是开始修。这样子强烈的希求,这种心态生起了之后,我们要开始修。开始修的时候,首先要心住在「所缘」,这边是讲「住所缘时应如何修」,这个科判主要讲的是什么?先指出来我们修的话,缘什么样的所缘比较好,这个也讲。这些指出来之后,我们怎么样缘它,所以「住所缘时」我们心住在所缘上面,怎么样缘「所缘」?怎么样缘它?主要是这两个,一个是所缘,一个是心怎么样住在所缘上面,讲出来这两个。

  第二个科判里面,刚刚讲两个内容,一个是什么「所缘」比较恰当,第二个是如何住在「所缘」。所以如何住在「所缘」,它透过两种特色,我们要具足两种特色,心住在「所缘」。一个心安住、止在一个法上面,不可以想很多,一个境上面。另外有境的心,要非常敏锐,要有敏锐的心。透过这两个特色,然后我们的心住在「所缘」。主要是讲这两个特色,如何住「所缘」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二个科判里面讲的。

  再来,第三个科判,已经透过这两个特色,心安住在所缘上,已经有了,但是它过了一阵子,会出现很多障碍。短期或者是开始的时候,可以透过这两个精进心住下来,心住在这个所缘。过了一阵子,会有什么样子变化?会昏沉跟掉举。这些有什么样子的变化?这两个会有怎么样子的影响?这些我们怎么面对?我们怎么面对这些?昏沉跟掉举一定会影响,影响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是第三个科判里面讲的,「住所缘后应如何修」。

  「住所缘后」的意思,是当初没有什么问题,过了一阵子,它会各种各种的情形出现,那个时候我们如何面对?「住所缘后应如何修」是这个里面。应如何修里面,先要认出细的昏沉、细的掉举,再来如何面对?如何对治?这种方法在哪里讲呢?就是「住所缘后应如何修」。

  这样子有一点定力出现的话,我们称它「无过三摩地」。所以透过这三个科判,是生起「无过三摩地」的方法。

  第一个科判「系心所缘先如何修」里面,「故灭懈怠为初切要。」我们第一个要做的是灭除懈怠,系心所缘先如何修的目标是灭除懈怠,灭除懈怠要修什么?你们看一下《辨中边论》引好了之后,「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谓由获得奢摩它…」我们是讲,修什么方法才能够灭除懈怠?修「所修正定功德」我们要修的是这个。

  刚刚科判里面「系心所缘先如何修」如何修?修什么呢?修「正定功德」,修这个目标是什么呢?灭除懈怠。我们要修它有什么功德,我们不停的一直串习,想它的功德,这边写出七种功德。(仁波切问:)这里有没有今生我们的身心轻安?是吧?可以说这一生是我们非常享受。奢摩他真正得到的话,它的证量得到的话,我们心里的这种乐,我们现在都没有发生过这种快乐的。因为烦恼一直扰乱我们的心,所以完全没有休息,它好像每一秒钟跑的很快,它很累很累。真正的得到奢摩他或者是等持的时候,它会真的好像一种休息的感觉,非常舒服,心非常舒服的。

  一样,我们的身体也是,心轻安影响到身轻安嘛。一样,心一种非常休息的感觉的时候,它对身体也有影响,身体也是一种非常休息的感觉,非常舒服的快乐,这种乐。这些是我们这一生的五蕴上,会看得到的,这里是讲「现法乐住」,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它也有这个功德。

  再来第二个功德是,我们现在的心,都没有办法用它,为修行上面用我们的心的时候,我们的心不好用,它不乖,非常不听话的,得到奢摩他或者是等持之后,我们的心让它做什么,它就做的整整齐齐,这是第二个:身心喜乐功德。

  第三个功德,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心,一直会有烦恼,跟烦恼走,让我们造很多的恶业,我们得到等持的证量之后,这种都会去除,第三个:于善所缘心如欲转功德。

  第四个功德,不管什么样子行善,在心完全不散乱当中做,一切行善的效果非常好,怎么样子行善,它一定可以有成果,一定有效果,第四个:随所修善皆有强力功德。

  第五个功德,有这个等持的证量之后,这些神通的功德,也非常容易生得起,我们会得到能引神通变化等功徳。

  第六个功德,有这样子等持的证量之后,我们才有非常高境界的智慧生起,我们比较容易了悟空性,这是第六个:通达如所有性毗钵舍那的功德。

  这样子的话,我们无始无终轮回的根本,也能够迅速的断除,很容易脱离轮回,这是第七个:速疾能断生死根本的功德。

  所以它的功德是多殊胜,这些一直不停的串习,这样想的话,我们对等持非常欢喜,我们先要修的是这些功德,增长对奢摩它的欢喜,我们要生起强烈欢喜心,我们修的目标是这个。

  反面,去除或者是灭除懈怠,正面,强烈的欢喜,强烈需求奢摩它的心。透过什么生起灭除懈怠跟生起欢喜的心呢?透过什么?透过思惟它的功德。重点抓的话,大概是这个样子。

  再来,第二个科判,「住所缘时应如何修」分二,首先讲「明心住之所缘」,先让我们明白,「心住之所缘」是怎么样子比较好?刚刚我有讲,第二个科判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什么所缘比较好?另外一个,为这个所缘上,我们心怎么样安住在这个所缘上?这个方法。所以,主要是这两个。

  首先第一个科判,你们把比较略的,比较大纲的科判抓一下,比较细的科判,你们想的话可能会散乱。你们抓它的根,比较源头的科判,抓一下,比较能掌握住它的内容。里面比较细会散乱,到底讲什么也不知道。

  现在是第一个,让我们明白心住的所缘,什么样比较好,这是第一个。还没有到第二个,先,哪一个所缘比较恰当这个里面啰,这个里面很多呃,你们看一看,这个里面有多少页。

  从刚刚这个阶段,到350页中间(按:349à375),一直讲哪一个所缘比较恰当,这里面不要想我们现在是奢摩他,怎么修的方法把它连在一起,不要这样想,现在我们是哪一个所缘比较恰当,一直讲这个内容哦,(无过三摩地)有很多页,这里面一直讲这个阶段,你们不要把它混在一起,先讲所缘这个部分。

  明心住之所缘又分二「总建立所缘」建立总所缘,这里先跟你们从科判里面抓一下跟你们讲,先「总建立所缘」这里讲很多的所缘。后面真正的「明此处之所缘」,「此」是现在这个阶段,是吧?现在这个阶段呢?哪一个所缘是我们该要取的,哪一个所缘是比较恰当的?宗喀巴大师为什么讲那么多?因为支那和尚,止修的这些讲法很多,没有根据经论讲了很多。所以宗喀巴大师讲经典里面、论典里面有这样子,为什么哪一个所缘是最好,这样子讲主要是要让大家清楚,根据这些经论里面讲的那么多,这里面哪一个是最好、最恰当的,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不要想,宗喀巴大师这里讲的太多了,我们真正要修的,直接讲就好了,我们可能会这样子想。

  宗喀巴大师写广论,是在不同的教派里面,他是第一个写菩提道次第的,有点像创造一个新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一定要考虑,如果写的时候太简略,分的没有那么清楚的话,大家会觉得没什么可靠,会这样子想。所以宗喀巴大师写的时候,人家看,喔,讲的整个有研究、有整理的,之后他才取出来,让大家要有这种感觉,人家才会跟着这个法。当初他写广论是在略论之前,所以写广论非常小心,或者用很多根据,人家一看广论的时候,喔!这是真的可靠,这个作者,整个非常清楚才写下来的,要有这种感觉。所以他写「所缘」引出这些经论,都引出来,我们要这样子理解。

  「所缘」按照佛经里面来说,先跟你们讲一下,佛经里面讲的,是四种所缘。《修次中编》里面讲的有三种。总结来说,科判里面引出来主要是讲这两个段落。你们看一下,后面有没有《修次中编》引出来的「说三种所缘」。是吧!这边一个段落,前面个一段落,两个段落。

  首先第一个,是佛经里面说的这一段,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种所缘,谓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第一个周徧(按:ㄅ一ㄢˋ,注音符号是对的)所缘,这个所缘没有特别的、另外的,它是遍及所有的所缘,譬如说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个里面已经有了。所以它没有另外一个特别的,主要是这些所缘修的时候,同时有周徧所缘,周徧所缘是这样子的。所以周徧所缘是其他所缘修的时候,已经存在周徧所缘里面。修其他所缘的时候,一定有周徧所缘,这个里面已经存在,所以我们称它周徧所缘。周徧的意思是这个。

  周徧所缘,我们分四个,「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就这四个。这四个宗大师分的时候,前面的两个,从能缘心的角度分出来,这两个是「有分别影像」跟「无分别影像」。能缘的意思是有境,我们能修的这个心。能修的这个心,它缘境的时候有两种,一个是有分析的,一个是没有分析的,只是心安住境上,有两种。这两个比如说,毗钵舍那它的所缘,是分别心的所缘;奢摩他的所缘,是无分别的所缘。虽然是一个境,比如说对境空性,有没有缘空性的奢摩他?有。有没有缘空性的毗钵舍那?也有。这两种所缘一样是空性,但是能缘有分别的缘故,修的时候还是有一点不同的,两个都是缘空性,但是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从能缘的角度分「有分别」跟「无分别」。

  所缘是一个东西,能缘的角度可以分两个。能缘的角度分的时候,不可以说所缘不一样哦,所缘不一样,不可以这样说,所缘是一个东西,但是能缘不一样,看的时候,所缘是空性,心止在空性;但是毗钵舍那,缘空性里面有观察分析的角度。奢摩它,缘空性的时候,没有观察,心整个安住,所以两个能缘不一样的,是「有分别影像」跟「无分别影像」,这是能缘的角度分的。

  刚刚四个里面,前面周徧所缘的两个是这样,「净行所缘」净行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法,上个礼拜六我们有上嘛,每一个法上,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每一个法上的胜义谛,它的究竟的体性是什么?它到底怎么存在?这也是一种「事边际性」,事的意思是它的体性,或者这个法的体性有两个,一个是胜义谛的体性,一个是世俗谛的体性,「边际」的意思是最后,世俗谛的体性最后是什么样?胜义谛的体性最后是什么样?就是这样两种。所以胜义谛的角度,也有一个「事边际性」,世俗谛的角度,也有一个「事边际性」。

  对一个法,我们缘的时候,是缘它究竟世俗谛的体性,还是缘它胜义谛的体性,会有两种,这就是「事边际性」。

  「所做成办」,所做成办的意思?你们听过阿罗汉的「灭尽定」(没有)?灭尽定是已经修奢摩他,或者是修止观,修到最后有定力这种快乐,把这个快乐当所缘,心在非常欢喜当中,它一直存在,这是「灭尽定」,「灭尽定」是这个样子。

  止观双修后面的成就,这个成就的感受把它抓出来,然后他更欢喜,这样子做,这是「所做成办」,意思是这个。他的境是什么呢?境是已经成办了这个结果,这个结果把他当所缘,然后欢喜,这种「所做成办」。

  (仁波切问:现在你们可以吗?学员:可以。)

  第一个讲「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这是对任一个法上面,可以讲这两种,因为对任一个法上面,我们能缘不同的缘故,会「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一直出现,这两个是不是「周徧所缘」?是!为什么?所有的法,所有的所缘上,都会出现,所以是「周徧所缘」。

  第三个「事边际性」,为什么这个也是「周徧所缘」?每一个法上,有世俗谛跟胜义谛,每一个所缘上,也有世俗谛跟胜义谛,所以这也是「周徧所缘」。

  「所做成办」,每一个法上,我们修的后面,有没有一个成办的结果?一定有。这个结果出来之后,再把这个结果当所缘而欢喜,也有嘛!每一个法上,一定有「所做成办」的所缘,所以「所做成办」也是「周徧所缘」。为什么是「周徧所缘」?每一个所缘上,将来会有「所做成办」的一种修行成果,所以是每一个所缘上会出现的缘故,这个「所做成办」,我们把它归属于「周徧所缘」。周徧所缘没有特别分出来,比如说佛像啦…,没有特别取出来,它是每一个所缘上都有。

  这样子清楚吗?可能你们会有问题,空性上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世俗谛上有胜义谛、也有世俗谛。刚刚我讲每一法上有「事边际性」,你们会疑问,胜义谛本身上面,有没有这两个?也有。胜义谛上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世俗谛上有胜义谛、也有世俗谛。每一个所缘上,有这两个,有「事边际性」,就是「周徧所缘」。大概认识吧?这四个已经OK了。

  第二个「净行所缘」净除我们烦恼的习气,「行」藏文的意思是,过去贪瞋痴烦恼上,常常做过,过去进行过,现在这个法(习气)进行当中。这样子的习气很重的话,现在要净除这种习气。所以「净行所缘」的意思是,为净除过去贪瞋痴这些烦恼的习气,对这上面有帮助的这些所缘,是「净行所缘」。所以「行」是过去贪瞋痴这些行为的习气,「行」是贪瞋痴的习气。净除过去烦恼习气的这种所缘,是「净行所缘」。

  后面这三个不同,所缘本身真正不同,刚刚前面是讲「周徧所缘」,是所有的所缘上都会有,没有什么区分的。后面讲这些所缘的本身是不同的所缘。我们从他的辞会理解,「周徧所缘」跟下面的这些所缘不同。「周徧所缘」没有不同的,所有的所缘上都会有。下面的三个,是真正不一样的所缘,我们先讲「净行所缘」。

  「净行所缘」有五个,「略有五种,谓不净,慈愍,缘起,界别,阿那波那。」我们先要去除五种烦恼的习气,贪的烦恼我们要修「不净观」,瞋要修「慈愍观」,痴要修「缘起观」,慢要修「界别观」,散乱要修「阿那波那」(数息观),就是这样子。宗喀巴大师有讲,非常重要,我们要引生「无过三摩地」之前,先思惟奢摩他的功德,再来修的时候,我们自己过去的习气,哪一个比较重,哪一个烦恼的习气比较重,我们要修「不净观」…等等,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是为了引生「无过三摩地」而已,「无过三摩地」的一个前行,应该这样说。

  为了引生「无过三摩地」的一个前行,我们先修「净行所缘」,「净行所缘」修了之后,我们整个烦恼比较没有那么粗,比较平静之后,再取我们的所缘。现在这个所缘,还没有到真正修「无过三摩地」的所缘啰,这些「净行所缘」,还没有到「无过三摩地」的所缘,还是修「无过三摩地」前行的阶段,后面才会出来真正修「无过三摩地」的所缘。现在这个阶段,宗大师没有特别说前行要这样子修,这里只是佛经里面的一些解释,把它写出来而已,后面宗大师会讲,这个我们要清楚,这是非常重要。

  你们有没有问题?「净行所缘」里面这五个没有问题?应该没有问题吧?有没有?学员问:「界别观」

  「界别」,你们将来有一些学《俱舍论》的话,《俱舍论》还有《对法集论》里面,一直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特别是十八界,十八界最广嘛,十八界里面,分的角度很多。比如说十八界里面,有漏的有多少?无漏的有多少?或者是善的有多少?恶的有多少?无记的有多少?哪一个里面是没有善的,哪一个里面是没有恶的,哪一个里面是没有无记的。这样子一直分来分去,从各种的角度。这样子分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这个我也不清楚,那个我也不清楚,我们心里觉得,那种慢心会降下来,会减少。我什么都不清楚的这种感觉,没有这样分析的话,自己以为好像什么都懂了,所以有这种作用。

  还有没有问题?没有吧?应该可以听得懂吧?这个「净行所缘」。

  「善巧所缘」也有五种,「谓善巧蕴,处,界,缘起及处非处。」「善巧所缘」有五蕴、界、处,缘起、处跟非处。善巧的意思是我们会增长智慧,为什么会增长智慧?我们要增长什么样的智慧?我们要增长修行上有帮助的这些智慧,修行上面有帮助的智慧,是什么样子智慧才有帮助?比如说,到底这个“我”的念头里面,念我,我,常常出现的这个,他所依的五蕴是怎么样子,这个“我”怎么依靠五蕴?这些我们想一想,我们一定要增长这上面的智慧,「蕴」是这个意思。蕴跟我有什么样关系?这上面我们一直修的话,会增长智慧,这是「蕴」上的「善巧所缘」。

  「界」是对境,所依的根,能依的六识,这些有什么不同?比如说,我们面对的这六个境都可以包括。所有我们接触的境,都可以包括在六个对境里面。我们能了解的,能缘的心,可以分为六识,这些六识它依靠的,所依的是六根,这些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的材料是什么样子?它的来源,这里是讲种子吧?种子的意思主要是像种子的材料,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就是「界」,「界」有一点它的体性的意思,「界」的意思是它的体性。

  所以这六境,还有六根,还有六识,到底它们的体性是什么样子?它们源头的体性是什么样子材料?(仁波切问:)用材料一词有点不好,可以这样子用吗?比如说做一个东西的时候,它用什么材料做出来,是吧!有一点它的体性。这边主要是讲它的因,这边有没有讲因缘?(学员:有)这边讲的因缘是因的意思,你们学过摄类学的话,会知道缘分四个: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以这里指的因缘是因的意思,不是因跟缘一起的意思,是因的意思。

  因缘这样子讲的时候,它讲的是因的意思,因的缘,应该是这样子说,不是讲因缘,因的缘。(仁波切问:)这里讲因缘还是因的缘?这边用词是什么?(学员:因缘)因缘吗?可能不是那么恰当,应该是讲因的缘。因的缘这个「的」,好像他们两个是一个东西的意思,因的缘。比如说玻璃的杯子,它是玻璃做的,它是玻璃的东西的意思嘛,就像这样子。

  因的缘的意思是,它就是因,不可以说因、缘这样子两个的东西,这里是讲因的缘。因的缘是什么呢?它真正的近取因是什么?它主要的因是什么?从这里知道,它是什么材料做的,这是「界」。「界」上面也会开智慧,我们修行上也有帮助的,这是「界」。

  再来是「处」,处是什么呢?十二处是吧!十二处主要是什么?主要是六境跟六根中间有什么关联?「处」的意思,从六根跟六境,怎么会产生六识?我们讲十二处是什么?十二处是六种境跟六种根,这两个连在一起我们是讲处。现在讲这十二个处,它对六识上有什么样影响?我们也要清楚,这是「处」。

  「处」是什么?六种境跟六种根,是吧?这两个都是六识的因,六识它依靠什么?它是依靠这两个因,六种境跟六种根,依靠这两个因,才产生六种识。现在我们修「处」的时候,主要是修什么?主要是六种境还有六种根,这两个怎么能够产生六种识,对这个上面我们要理解,要增长智慧,这是「处」的意思,所以也是善巧所缘。

  再来,是「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上,我们还要区分什么呢?十二缘起一定是轮回的情形,是吧?轮回这个情形上面,我们要修的是,四谛里面要修的是什么?修苦谛。我们要生起厌离的心,我们要修苦谛。修苦谛是透过什么修?透过无常、苦、空、无我,这四个行相。我们要修苦谛,我们才真正的、整体的感觉到它就是苦。所以透过四个行相,才会很清楚知苦的道理。这边是讲,我们现在大家面对轮回上,我们要清楚它是苦谛,也是增长智慧。我们平常叫什么?佛经里面是这样讲:知苦,断集,修道,证灭。这里是讲知苦这个意思,对十二缘起的轮回上,我们要修无常、苦、空、无我,这四个行相,我们真正的、好好的了知这是苦,我们要生起这种的智慧,所以也是一个善巧所缘。

  再来,是轮回当中一个特别善跟恶的因果关系,善的果是什么?善的因是什么?恶的果是什么?恶的因是什么?这些我们要特别清楚,这是第五个善巧所缘「处非处」。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该要增长的智慧,这样子修的话,该要增长的智慧会增长,所以这些我们称它「善巧所缘」。可以吗?会不会觉得太多?可以吧?

返回目录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