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静虑波罗蜜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1日
来源:   作者:日常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静虑波罗蜜

 

  ※﹝学习静虑波罗蜜多分五:① 静虑自性,② 修彼方便,③ 静虑差别,④ 正修彼时应如何行,⑤ 此等摄义。今初﹞

  【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

  第一个是静虑的自性,也就是定的特性。我们的心识一定有一个所缘的对象,就像一个人,一定是站在这里或坐在那里,同样地,我们的心一定有一个所缘的对象。静虑的自性是,心里边没有散乱而且安住在善所缘上面,这个心是始终相应的,或者叫等持,或者叫等至。因为这时候心是平等的,达到这个境界保持不动,所以叫等持。我们现在的心理状态不是这样,是非常散乱的,一下扬起来,一下低下去,低下去的时候是昏沉睡眠,扬起来的时候是贪瞋等相,无时无刻不在这个当中。

  【如《菩萨地》云:「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静虑自性。」《入行论》云:「既发精进已,意当住等持。」】

  《瑜伽师地论》说:修学菩萨行的人,对于菩萨藏(也就是经)应先「闻思」──别小看闻思,这是个大学问,做起来要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我们动不动想先学定,而学定的基础是闻思,闻思没有的话,修定是绝无可能。必须以闻思为基础,然后行妙善的世间或出世间的心一境性(定分世间跟出世间二种),心正安住奢摩他品或毘钵舍那品(奢摩他就是止,毗钵舍那就是观),或者是止观双运,那时的心是宁静不动的,这就是静虑的自性。

  关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及双运的特质,留在后面再特别说明,这里简单地先说双运跟止观的差别。我们学定的时候,心宁静定在一处的话,它就不能观、不能动;要思惟观察,心就不能定。实际上止和观单单一样是不能成就的。如果单单安住不动,这个是世间道,是属于初禅、二禅、三禅乃至于无色定,将来这一生业报满了以后,就生到天上,长劫安住在定中一动都不动。「毗钵舍那」是观,一定要用我们的思惟观察,所观的内容或者是世间的是、非,或者是出世的如理、非理。当观的时候,心就不能集中起来,因为不能集中,所以观的力量也就不够。而所谓「双运道」是你的定越强,观力也越强,反过来观越强,定也越强。看起来修止和观有矛盾,怎么可能一块儿修?这个就须要如理的教授,它的修学必须有次第:一定先得止,可是不必深的定,然后在这个止上去练习观。通常一观的话,心就散乱了,这时把它放缓,再去修止;止成了以后再去观。不断地练习,到后来当你的心跟止相应的时候,观力也跟着增长;反过来当观的时候,止也越来越深入。所以得到了止观双运,要提起来观察的时候,定力会非常稳固,又因为定心坚固,所以观力也敏锐,才能够把世间一切的真相看透,这是修学出世的三乘都必须要的,详细的内涵后面再说。

  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是方便资粮;后面真正重要的是智慧资粮,就是慧。从三学来看,前四度属于戒,止观是定慧。

  【第二修彼方便。谓当思惟,修习静虑所有胜利及不修过患,奢摩他时兹当广说。】

  修的方法是什么呢?还是跟前面一样,先了解修学这个的殊胜利益以及不学的缺陷,这个在后面专门讲止的时候再详细说。

  【第三静虑差别。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谓世、出世。就品有三,就作业分,谓身心现法乐住静虑、引发功德静虑、饶益有情静虑。初谓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轻安所有静虑;二谓诸静虑能引神通解脱遍处及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三谓有静虑能引十一种饶益有情事。】

  如果就定本身的特质来说,分世间定跟出世间定。还有另外一种分类,就是看它的作用、功效,共分成三个:第一个就是身心现法乐住,得定以后,使得你的身心当下安住在无边快乐中;第二类是由于这个定能够引发种种功德;第三类是在这个定当中能够饶益有情。当然还有其它各式各样不同的分法,不过总要把握住它的特质,不必无意义地去分类。

  【第四正修彼时应如何行。随修何善三摩地,皆当具足六种殊胜、六波罗蜜多,自住静虑亦安立他,是静虑施,余如前说。】

  第四是正修的时候应该怎么学,这个跟前面每一度都一样。

  【第五此等摄义。随念发心为诸行依而正修习,则于无漏静虑,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励修学。此坚固增长已,以地上诸静虑作所愿境,虽未能生圆满静虑,亦应时时精进不舍,随力学习心一境性诸三摩地。】

  静虑波罗蜜多有一个特质,我们一定要了解──它是发菩提心以后的随行(跟着这个心而来的行为),也就是要以菩提心作为依据,成为一切诸行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学的是无漏静虑,换句话说是出世的静虑,不但是为了自己,而且要使一切有情也同样地得到无漏相应之定,令他们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作祖。有了这个概念,当随分随力能够发起菩提心,乃至能坚固、增长了,正式学的时候,不是学习一般世间的静虑,而是以大地菩萨所行的种种静虑,作为我们的愿望而去努力。所以有机会必然要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从德云比丘开始,一直到最后开弥勒楼阁,那些大善知识每一位都告诉他,自己得到什么三摩地,这都不是普通的定,都是大乘不共的无漏定,必定是定慧双运俱转,这是它真正的特质,这一点我们必定要了解,也是我们现在的愿境。不要说我是凡夫,我不行,正因为是凡夫,所以这个是我要的目标!如果我已经成佛的话,就去救众生了,不需要再学了,所以要以地上诸静虑作为我们的愿境去努力。

  在因地当中虽然不能够真正圆满静虑波罗蜜多,但是学的时候一定要精进,没有精进绝不可能修成功。现在很多人要学定,实在也难得有这个心,教他一下,给他种一个善根,就像教幼儿园小孩子「来来来、排排坐、吃果果」一样,大家高高兴兴完了以后就回去了,如此而已。不要说这种殊胜的大乘定,就是一般的定,没有精进是绝无可能修成的。所以虽然还未能生起圆满的静虑,也应该时时精进、随分随力学习心一境性诸三摩地,在座上固然是,下了座何尝不然。

  典型的禅宗祖师们就是这样,上座的时候固然如此,下座的时候,心还安住在那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有人问赵州禅师:「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他说:「无」;当时赵州老人没有教人参这个,一直到南宋大慧宗杲禅师以后,学禅的人才学习「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因为到后来人根性慢慢变钝,所以要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地方,后来又转成参「念佛是谁」,那都没关系,真正重要的是一切时处心专注在那里。古来有各式各样的人形容这种状态,或者说如丧考妣,像父母死了以后时时刻刻忧心如焚;或者是说像欠了人万贯钱财,以现在来说是欠人家几亿的财产,债主已逼上门;或者像经上迦旃延罗子的公案,刽子手就在后头。这样一心一意地专注在一个善所缘上,乃至吃饭不晓得吃些什么,睡觉不晓得睡些什么,拜佛也不知道拜些什么,很多古今的禅宗大德们都是如此。有的人上厕所出来,裤子忘记穿,这绝对不是笑话,乃至于吃饭了,拿着饭碗老半天,竟忘记要吃,全部精神一直安住在那里,这个才是真正学定的样子。

  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很难,只要得到善巧的引导,是一点也不难的;最主要的还是前面那个方便。所以大师一直强调修行是闻思为先,一定要先如理听闻,了解胜利过患。我们总觉得修学佛法要放掉这些很难,其实是因为没有善巧。如果能先了解这样做对你有多少好处,反过来说不做有多大的祸害,这种心情提起来了以后,修学佛法的确并不难,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次第。

  【若不尔者,恒违学处罪所染着,于余生中亦极难学菩萨等持所有学处。若能学者,即于现法亦少散乱心,所修善行势力强盛,当来亦如《妙手问经》说,身心喜乐静虑波罗蜜多极易圆满。于奢摩他时当广解释,故此不说。】

  你不这样努力的话,眼前在罪染当中,将来也很难学菩萨的等持学处。如果能够学的话,现在的心就少散乱,而且修的势力越来越强盛。当然更好的是将来,就像经上面所说的,很容易圆满静虑度,得到身心的喜乐。

  有的人好像一学就会了,这不是这一生学会的,是宿生就有了。念佛也是如此,所以我一再说,不要认为他人念佛很容易,他是宿生早就修学过了。假定你看他念佛容易就想学他的话,那也未免太没出息,要学只要学一个人,就是学释迦世尊,而且他前面的六年苦行,最好也不必学,只要学最后那一个晚上,坐在尼连河边,抬起头来看见明星就成佛了。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因果的关系,他有他宿生的因缘,而我有我的次第,应该照着正确的次第学习,佛法的特质就在这里。能够这样去做的话,很容易就能圆满静虑波罗蜜多,详细的道理在后面学奢摩他的时候再说。

  我们由发菩提愿心而进入行心,有了愿心要满这个愿,一定要跟着相应的因去行。因圆满了,果就是无上的佛果。前面的五度已经讲完了,现在讲最后的般若度。

返回目录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