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六)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六)

 

  二十种譬喻僧宝,列表如下:

  20、麟喻独觉

  19、阿罗汉向

  为欲尽断烦恼障故,精进修行的第七地菩萨。

  喻十地菩萨,不依师教,以自然智而证菩提故。

  三种一来

  6、一来向

  7、一来果

  8、一间

  钝根名信解

  利根名见至

  已断欲地第六品修所断惑之圣位菩萨。

  为断欲地第六品修所断惑得解脱道故,精进修行之修道位菩萨。

  已断欲地修惑第八品之圣位菩萨。

  五种预流

  1、钝根随信行

  2、利根随法行

  3、但住预流果

  4、天家家

  5、人家家

  断欲惑三品之圣位菩萨,名曰家家。

  安住见道八智之圣位菩萨,永尽见断三结。

  预流向:大乘见道十六刹那中,安住八忍之圣位菩萨,名预流向。

  十种不还

  13、无行般

  9、不还向

  11、生般

  10、中般

  12、有行般

  18、身证

  17、现法涅槃

  16、遍殁

  15、半超

  14、全超

  勤修功行而得断随一烦恼障之解脱道者。

  生色界乃得断随一烦恼之解脱道者。

  圣位菩萨于色界中有身得断随一烦恼障之解脱道者。

  为断欲地九品修惑得解脱道故精进修行之修道位菩萨。

  钝根名信解

  利根名见至

  若从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渐次受生,后证彼道者。

  菩萨不求无色界生,故名为往有顶者,是说离色界贪之菩萨。

  若先往梵众天生舍诸余处,次生色究竟天而证彼解脱道者。

  尽断惑业结生相续者

  不用功行而得断随一烦恼障之解脱道者。

  若从梵众天殁,在下三净居天随受一生次生色究竟天而证彼道者。

  证得八解脱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三·四顺抉择分

  ——《般若经》四零八卷十页至四一零卷十二页

  庚二、修教授义(最初发起缘空性之修得)分二:辛一、略标;辛二、广释。

  第三、释四顺抉择分

  三、释教授果抉择支分二:一、结合;二、正释义。

  (一)结合:问:若尔,释教授与抉择支,在释教授后即说大乘加行道是何因由?答:谓由菩萨资粮道修教授义,当在彼身中生起大乘抉择支故,说名结合。因为初业菩萨获得教授,而生起抉择支,是名抉择支。

  (二)正释义分二:一、略标体性;二广释差别法。

  1、略标体性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1)经说:谓开示修道之教授处,说菩萨不堕过失,如是寻求善根圆满,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之余。“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何者名生。善现对曰,生谓法爱。舍利子言,何谓法爱。善现对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安住色空而起想着。”

  辛一略标

  (2)论释:就略标经义门说:

  颂曰: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

  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胜出诸声闻,及以诸麟喻。

  就彼词义门释,是说诸菩萨获得闻等究竟,在信等顺解脱分性相之善根后,随顺通达四谛及四顺抉择分,皆从世间修所生。

  此中分四:1、明大乘加行道具五种殊胜;2、显示胜出声闻独觉加行道;3、显示菩萨所缘种种法;4、断诤。

  一、明大乘加行道具五种殊胜者:1、因殊胜;2、所缘殊胜;3、行相殊胜;4、就体性门分差别殊胜;5、分位差别殊胜故,名为诸菩萨等。显示因殊胜者,谓诸菩萨闻慧等。显示所缘殊胜者,谓随顺通达四谛。显示体性殊胜,谓四顺抉择分,从世间修所生名暖善根,其后名顶善根,其后名忍善根,其后名世第一法。小中大之差别等,谓小等以次第生起,或联系菩萨钝根等补特伽罗之差别分小中大。如是加行道者,胜出小乘加行道,显示就所缘门超胜。所缘差别体性谓缘四谛法,明行相门殊胜,谓由见法对治趣入无贪著等相。明就因缘门超胜,谓通达三乘分之因性。明遍摄持超胜,谓具足善知识方便善巧性相遍摄持,就具足法门显示殊胜,谓由见修所断,所取能取四种分别之理趣联系生起者,是胜出声闻等暖等超胜。

  二、显示胜出声闻独觉加行道之因由,谓彼暖等善根者,胜出于色等变碍性相法之自体,谓所缘四谛;由趣入对治我见无常等行相;为了唯独通达自乘;远离遍摄持,不具足四种分别而生。

  三、显示诸菩萨所缘的种种法,谓诸菩萨的顺抉择分等,以方便善巧力,或者就因,或者就果,或者就体性,或者就法性门,如其所有皆是缘四谛法,如前虽有其它行相,但一切皆缘四谛。

  四、此中断诤。何故此处唯建立他者,是故任于何时皆不应说破坏依其它乘。

  辛二、广释分三:壬一、释暖等前三胜法;壬二、释分别;壬三、释摄持。

  壬一、释暖等前三胜法

  颂曰: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着等,是得三乘因。

  色等离聚散,住假立无说。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

  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执著诸法。不见彼性故,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无生无出离,清净即无相。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正定正作用,授记尽执著。

  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是顺抉择分,下中上三品。

  二、广释差别法:“所缘无常等”至“下中上三品”七颂。

  此中分:1、所缘行相因缘三种差别;2、相应分别之差别;3、善知识遍摄持之差别有三种。

  一)所缘行相因缘三种差别分:一、总的结合;二、各各差别。

  1、总的结合:问:所缘行相之差别如何?答:是故所缘与行相清净由七颂解释。

  2、各各差别分:暖顶忍世第一法之所缘行相之差别。

  1暖:以下品暖四谛为增上之所缘行相之二种差别。“舍利子言,具寿善现,何为法爱?善现对曰,具寿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色无常起贪著;加行及此遍知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法爱过。”是说此色应断,由此为所断色,名为贪著。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色无常起贪著,说明应断除贪爱色过患,应了知法,应当学。前三句明下品暖所缘者,即“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着等”是依苦等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是破除于苦等行相实执贪著所缘等。

  就因门殊胜,经说欲学声闻地,应听闻、应持、应受和应读诵、应遍知、应如理作意般若波罗蜜多,乃至是三乘广大之因。释彼义者谓“是得三乘因”应当了知,暖等一切法,亦获得通达三乘分之因体。

  中品暖所缘行相之差别。经说:“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不可得,真中不见。”是说如是名者亦不住,亦非不住,非离住。彼义是说,“色等离聚散”是中品暖所缘者,谓胜解和真如作意,修习色及破除色等皆不可得,是名不见。行相者谓由无一切名,不同相续与同相续随转之性相皆无。

  上品暖所缘行相之差别。经说:“如是假立名句之法,蕴处界等,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无言说。乃至不住菩萨法,应知名住”。彼义是说:“住假立无说”,上品所缘者,说谓色乃至佛的中间,一切法假立名字之法,皆是名言。行相者谓善等法任于何时亦无言说。

  彼等总义是说,如是无分别智火是先兆故为暖,所缘、行相、具足三种。

  2顶:下品顶所缘行相之差别。经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色”乃至“不取他自性空故”。彼义是说:“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下品顶所缘者,谓于色等是离自性之体性,由自性空名不住于色等。行相者谓胜义中色等一切法;与空性相互是一体,由于空性中无常等皆无,所以于色等常与无常等是名不住。

  中品顶所缘行相。经说;“一切相智者,不取于相,因为相是烦恼”乃至“世尊是此是诸菩萨摩诃萨的般若波罗蜜多”。彼义是说,“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不执著诸法”。中品顶所缘者,谓由法界自性,于无常等及诸空性者,是以无自性,则于无常等及与空性相互体性名为是一。行相者谓已破自性故于色等不执著以为自性。

  上品顶的所缘行相。彼经义是说:“不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上品顶所缘者,由无自性性,是名不见彼于色等青黄等相。行相者谓以般若智慧辨别真实法,决定通达一切法皆无所得。彼之总义是说,如是,是善根转动之顶故,顶所缘行相及具足行相三种

  3明下品忍所缘行相。经义是说:“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下品忍所缘者,谓性相之自性,及自性之性相,由空性即一性,故名色等无自性。行相者谓有所缘众生性,即色等法无自性。

  中品忍所缘行相。“何以故?具寿舍利子,如是一切法者无生亦无出离。明”经义是说,“无生无出离,清净”。名中品所缘者,谓由自性不生,是名于色等亦无生,亦无涅槃。行相者唯通达一切法之自性,是名身等一切行相皆清净。

  明上品忍所缘行相者。彼经义是说:“即无相,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上品所缘者,由于不应是自相和共相,是名一切法无相。行相者谓唯远离自性色等诸相之所依,以胜解作意,即非胜解,由真如作意,是名无一切想(遍知)。彼等总义是说以无如是恶趣,是上品法忍故,即成为忍所缘、行相及具足三种。

  4下品世第一法所缘行相。经云:“具寿舍利子,一切相智法亦无自性故,无二无二事”乃至“彼者犹如虚空以无贪是名解脱而无染定(无诤三摩地)。”彼义是说:“正定定作用”,下品所缘者,谓应修一切法无生,及勇行等三摩地(正定)。行相者谓由自己之愿、福德、智慧及法界之力,任运成就在一切世间界中如实机缘,是入定作用(名入三摩地的作用)。

  明中品世第一法所缘行相。彼经义是说:“授记尽执著”。中品世第一法所缘者,入真实三摩地相应瑜伽,诸佛作授记,此名法性。行相者谓无有一切分别,自己通达菩萨三摩地自性,根本定等无生想。

  明上品世第一法所缘行相之差别。经说:“具寿善现,住此三摩地的菩萨摩诃萨,如来应供正等觉有否授记?善现告具寿舍利子言,无彼授记,乃至无识无有为”。释彼之义:“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上品世第一法所缘者,由法性三摩地、菩萨和般若波罗蜜多,三义互为一性。行相者谓由一切法无有性,无分别定(三摩地)者谓方便善妙。释彼等总义,是世间一切法最殊胜故,即名世第一法,所缘、行相、具足三种。

  二)相应分别之差别法:谓“由所依对治”二颂所说。善知识遍摄持之差别法:谓由“心不惊怖等”一颂所说。彼等之内,“所缘及行相”二颂,则是略示。

  抉择分二:一、释加行道之所依;二、释能依加行道之自性。

  (一)释加行道之所依分二:一、身所依;二、心所依。

  (1)身所依:大乘加行道,三洲男女及六欲天的所依身,皆有可能新生起,因彼等之所依身,皆具有新生起的顺缘,并有远离违缘故。《俱舍论释》中说:“唯人三洲。”是说唯人的所依身能生起者,毗婆沙宗所不许可,因为北俱卢洲人的所依身无有新生起,因彼等人大部分具足异熟障故。上界所依身无有新生起者,因上界异生贪著禅定乐,有少分厌离故。设若恶趣所依身有新生见道,那么,由业烦恼受生恶趣,必须要有加行道世第一法,则与《俱舍论》所说“忍不堕恶趣”成相违。广则在见道处说。

  (2)心所依:若是能新生起大乘加行道的心所依者,悉是静虑根本定(正定),因彼有能新生起的心所依,彼无欲心,亦无三有之顶的心,及无近分静虑。若是安住上品资粮道的菩萨,若悉得静虑正定,则安住上品资粮道的菩萨身心相续中无近分定故。

  (二)释能依加行道之自性:自宗分九:

  (一)性相:大乘顺解脱分圆满后,生起的现观住种类,而与谛现观相顺的大乘世间义现观,是大乘加行道的定相。于性相方面谓大乘世间现观,需要有信解,因为通达声闻阿罗汉前的大乘加行道,是为所摄受彼故,有需要住种类胜解,成为大乘顺解脱之因,是为所摄大乘加行道故。有说,资粮道圆满后所生,未生见道之前的智不合道理。因为通达声闻罗汉之前,大乘加行道尚未决定故;因果的过失有多种故,是故于此体性主要是修所生,但亦有闻思,(彼不是闻思为主,密意是修所生为主。)于大乘资粮道亦有,相应故,如《集论》中说。

  (二)差别:就体性门,大乘加行道暖等四种,彼一一中若就分位门分,各有下中上三种,共有十二种。

  (三)各各的自性:首先是大乘顺解脱分,获得能摧毁所知障杂染所取分别现行功能之道,由住种类所显,是大乘加行道暖的定相。其二、获得能摧毁所知障清净所取分别现行功能的道,由住种类所显,是大乘加行道顶的定相。其三、获得能摧毁所知障实执能取分别现行功能的道,由住种类所显,是大乘加行道忍的定相。其四、获得能摧毁所知障假执能取分别现行功能的道,由住种类所显,是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的定相。

  (四)生起理趣:就最初大乘定性菩萨,由资粮道缘空性,若初得止观双运,既得大乘加行道暖;缘空性得修所生是同时。有说由现证空性的声闻罗汉,缘空性得止观双运,而未入小乘道的菩萨,由资粮道未得大乘加行道暖位之前,彼有所得故,是故在彼前有证空性故,因为在彼之前有如是通达小乘道故。

  (五)闻思修三慧之差别:主要从听闻契经的词句多处所说所生起的慧,名闻所生慧;主要从契经的义理,思维力所生的慧,名思所生慧;主要是修初静虑以上的定力所生慧,是安立修所生慧。

  (六)下中上三品的差别:由下品等渐次生起,或由菩萨有关(联系)钝根等之差别,说名下中上义,若由同一身心为增上,最初生起加行道,名下品加行道,中间生起名中品,最后生起是名上品。若就异身心为增上,钝根身中的名下品,中根身中的名中品,利根身中的名上品,以不同身中为增上的上品加行道,不全是上品等同类,否则,利根菩萨身中最初生起加行道(有法),应是上品加行道,由异身中为增上的彼是上品故,因为是利根身中的加行道故,若不能承认,彼是下品故,一身中为增上的彼是下品故。应遍许。

  下中上三乘者,是由利中钝根所说。

  (七)所有以心识正理观察(思择):于大乘加行道的现比量等虽有多种,但初就定性大乘于空性心一境性等持,大乘加行道根本智,彼是断知(再决识,谓已了知的事物,重行再了知的心识,如比量之第二刹那)故,彼是七种心识随一:现量识、比量识、已决识、伺察意、显现不定识、犹豫识、颠倒识,非现量随一故。初易知,第二是修所生的心故,中间等是解脱道,最后是异生身中通达空性的心故。如是于彼根本智显明法性,因为是法性义总显明故。如《疏》云:“如是根本定是由通达法性的断知相续修习之力而修所生,总显明空性义是诸修行之体性。”

  (八)差别法:大乘加行道,彼胜出小乘加行道有五差别法,或就六门是特殊胜者,胜出彼小乘:1、所依境;2、行相;3、能行理趣;4、遍摄持的差别(殊胜);5、分别具足理趣;6、就小中大之差别分亦是殊胜故。(1)彼于四谛就正理异门无边门所缘,不是由单独如是所缘,首先就中品忍分位因门,就下品世第一法分位果门,就下品忍分位二谛体性门,就余九种[10]分位法性行相门所缘故。首先通达生死涅槃无谛实,此是身等五清净的因名能持(取)故(五因清净:道清净、定清净、寻思清净、正念无间、回向涅槃)。(2)勇行等三摩地此具饶益众生之果名分别故(健行,首楞严定,万行之总称)。(3)胜义中无自性,此即世俗中有体性故。(4)四谛离戏论胜义智慧故。其一、大乘加行道就正理异门差别无边门,是能断四谛增益之有相,不是单独故。其二、由彼大乘加行道证理三完全能作大乘见道之近因,由单独不能作故。其三、由胜应化身为自己所作事业,能作所化菩萨加行道宣说圆满大乘道的遍摄持,单独不能如是作故。(5)于大乘加行道暖等四,具足所断实执为主,单独不具足故。(6)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小中大之差别合理,小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不合理故,因为彼是最后际刹那故,如《俱舍论》云:“彼者一刹那,如是世第一。”

  (九)释名:谛现观是加行位的道即名加行道,身中见道所断,是抉择道分之相续,即名顺抉择分,由于是彼之支分,说名抉择支。由于是生起无分别智火之预兆则名为暖。能断邪见善根之顶,则名为顶。唯一生乐趣而断生恶趣业烦恼即名为忍。由于是世间第一法,说名世第一法。

  论义是说,大乘加行道有法,具五殊胜者:(1)因殊胜,成为自因从大乘顺解脱分所生。(2)所缘及行相殊胜,成为自果通达四谛的见道,及缘四谛理相应。(3)体性殊胜,是缘空性世间修所生为主的心。(4)差别殊胜,就体性门分暖等有四。(5)就分位门具足小中大各三种之差别殊胜故。

  大乘加行道(有法),胜出小乘加行道五差别法或就六门殊胜者,谓胜出彼:所缘、行相、能行理趣、遍摄持(善知识)、具足法、就小中大之差别亦是特别殊胜故。

  壬二、释分别

  释所知障杂染所取分别与能取分别二种

  颂曰: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

  由实有假有,能取亦分二,自在我等体,蕴等依亦尔。

  问:“由所依对治”等颂,如何广释相应分别之差别?答曰:此中亦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云:“佛告善现,善哉善哉,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应学静虑、精进、安忍、静戒、布施波罗蜜多,应学诸菩提分法及十八佛不共法”乃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不可得是为学。”

  二、论释分四:一、结合;二、略标;三、广释;四、略义。

  一)结合:“由所依对治”广说相应分别之差别法(有法),有所为者,为略示未说依四种分别,彼义是为所断分别体性及差别等所显故,名结合具四种分别所显明故,即颂文所说。

  二)略标分二:一、略标所取分别;二、略标能取分别。

  1、略标所取分别:“由所依对治”等一颂,明杂染所取分别根本(始因)之所依,及由对治之所依有二种,由无明与清净蕴等所显之差别有九种。

  2、略标能取分别:“由实有假有”等一颂,谓缘补特伽罗实有,及缘士夫假有,能取分别亦有二种,即缘我有自在,及缘蕴等,如是名各有九种。

  三)广释分二:一、结合;二、释各各义。

  (一)结合:于彼略标义者即是此结合。

  (二)释各各义分二:一、广释所取分别;二、广释能取分别。

  1、广释所取分别分二:一、广释所知障杂染所取分别;二、广释清净所取分别。

  (1)广释所知障杂染所取分别有九种,此中就境门有九种故。

  1有九境之初明无明境的杂染所取分别:经中所说(不录)。释彼之义,谓杂染的根本所依即是无明。

  2明色等有漏蕴之有境分别:经文不录。释彼之义,谓于色等蕴。

  3明贪著名色之分别:谓诸愚夫异生无明;及贪著爱染。彼等无明及爱染假有,乃至贪著佛不共法(上经说)。释彼之义,谓贪著名与色。

  4明贪二边之分别:贪著诸法谓作分别有无二边,乃至彼等名为入愚夫数。释彼之义,谓贪二边。

  5明杂染与清净无知之分别:彼等谓由无明与爱之缘,不知不见,乃至声闻独觉于诸法不能出离。释彼之义,谓于杂染与清净无知。

  6明不住圣道之分别:彼等谓不信,云何不信?谓色由色空不信,乃至不生一切相智。释彼之义,谓不住于圣道。

  7明于所缘分别:“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彼般若波罗蜜多皆不可得,真实中不见,若如是学,菩萨摩诃萨以不可得理,当生一切相智。”释彼之义,谓所缘(境)。

  8明于我等分别:“舍利子,最极清净故,我不可得(无所缘)不可见。如是最极清净故,乃至一切相智皆不可得不可见。”释彼之义,谓于我等。

  9明生起清净等之分别:“舍利子,清净者谓无生无起无现行。”释彼之义,谓于生起清净等所取诸分别。

  (2)广释清净所取分别,对治清净所依之所取分别有九种故:

  1明于清净蕴等义分别:谓由无方便善巧,分别色而起贪著,乃至分别识而起贪著。释彼之义,谓对治所依蕴。

  2明于生门(处)义分别:分别眼而起贪著,如是乃至意及于色等而分别贪著,如是乃至法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生门(十二处)。

  3明于种族(界)义分别:于眼识界而起分别贪著,如是乃至法界意识界,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种族(十八界)。

  4明于生义分别:谓于无明而起分别贪著,如是乃至老死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生义。

  5明于空性义分别:谓内空乃至无法自性空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空性。

  6明于波罗蜜多义分别:谓于六波罗蜜多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波罗蜜多义。

  7明于见道分别:于三十七菩提分法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见道。

  8明于修道分别:谓于诸静虑、诸神通、诸无量,及诸无色定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修道。

  9明于无学道分别:谓分别彼十力而起贪著,乃至于一切相智之中间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于无学道诸所取分别。

  2、广释能取分别分二:一广释所知障实执能取分别;二广释假执能取分别。

  (1)广释所知障实执能取分别有九种。

  1明于我有自在分别:“舍利子,我不可得,如是乃至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见者皆不可得。”释彼之义,谓执补特伽罗实有所依我有自在。

  2明分别我唯一(单独):“舍利子,色不可得乃至识不可得。”释彼之义,谓独一我。

  3明分别因我行相:“舍利子,眼不可得,如是乃至意及色不可得,乃至法之中间皆不可得。”释彼之义谓因。

  4明于见者等分别为我:“舍利子,眼、色、眼识不知,乃至意、法、意识不知。”释彼之义,谓见者等我。

  5明分别杂染所依之我:“舍利子,缘起不可得,乃至无色界不可得。”释彼之义,谓杂染烦恼。

  6明分别离贪欲之我:“初静虑不可得,乃至无色空不可得。”释彼之义,谓离贪欲。

  7明分别见有所依之我:诸圣谛不可得。释彼之义,谓见有所依之我。

  8明分别修有所依之我:八解脱及九次第定不可得。释彼之义谓修。

  9明作利益之有所依分别为我:十力不可得,乃至一切相智皆不可得。问:如何不可得?谓于我(我自己、我体)。何以故?我最极清净故。释彼之义,谓于作利益之所依,能取诸分别。

  (2)广释假执能取分别分二:

  1总显:“复次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此幻化士夫学般若波罗蜜多,当出生一切相智。”

  2明彼分别有九种:

  〈1〉明于蕴假有分别:“善现如是心,色于他亦如幻,受想行识于他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假有士夫之所依蕴。

  〈2〉明假有处分别:眼、法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处。

  〈3〉明界假有分别:眼、色、眼识,乃至识界如幻如幻性亦识界。释彼之义,谓分别界。

  〈4〉明缘起假有分别:缘起如幻性,乃至老死亦如幻性。释彼之义,谓分别缘起。

  〈5〉明清净假有分别:“善现”乃至“诸菩提分法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清净。

  〈6〉明见道假有分别:“善现,空无相无愿,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见道。

  〈7〉明修道假有分别:“善现,静虑及无色定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修道。

  〈8〉明于胜进道假有分别:“善现,一切空性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胜进道。

  〈9〉明无学道假有分别:“善现,如来十力、十八佛不共法如幻否”乃至“当知后得一切相智。”释彼之义,谓于无学道能取诸分别。经中有如是所说理趣者,谓杂染所取分别第二,七八九经中就对治门说,清净所取分别除第四,其余就体性门说。实有能取九种分别就对治门说,假有能取九种分别就境门说。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