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册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册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

 

  道前基础

  甲三如何听闻及讲说具备上述两种优胜的正法:

  如何听闻及讲说具备上述两种优胜的正法又分为三部分: (一)听闻的规矩。(二)讲说的规矩。(三)于完结时听说双方的共同规矩。

  「听闻轨理」:

  乙一 听闻的规矩:

  前者分三:(一)思惟闻法的利益。(二)对正法及法师生起恭敬。(三)正式听闻的规矩。

  丙一思惟闻法的利益:

  《法集要颂经》(梵:Udana-varga,又作《优陀那品》)的「听闻品」(梵:Sruti-varga)说:

  听闻能知晓诸法,听闻能降伏恶行,听闻能断除无义事,听闻能达证涅槃。

  又说:

  就像有人进入完全被黑暗覆障的暗室之中,虽然有眼睛亦不能看见种种色相。同样,善男子,即使具有慧力,但是在未听闻前,仍不能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就像有眼睛者以明灯看见种种色相,同样,由听闻即能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从而便知道应该怎样做。

  《本生鬘》(梵:Jataka-mala) 亦说:

  由听闻即能生起净信,爱乐善法毫不动摇,智慧出生,愚痴泯灭,所以即使要用自己身上的肉来购买也是值得。听闻是驱除烦恼暗冥的明灯,是不为盗贼所夺的最胜财宝,是击败愚痴怨敌的利器,是开示方便法门教授的最胜友伴,是我们的患难之交,是医治忧苦病患的妙药,是战胜罪恶大军的最胜雄师,是美誉及荣耀的无上宝藏,是与善士会面时的最佳赠礼,在大众之中最令智者喜爱。

  又说:

  由听闻即能趣入真实修行,这样便可以毫不艰难地脱离生死(轮回)的城堡。

  所以,我们对于这些闻法利益应当至心爱乐信解。

  无著的《菩萨地》(梵:Yoga-carya- bhumaubodhisattva -bhumi,即《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品》)亦说应以「五想」来听闻正法,亦即:

  (一)由于诸佛及佛法出现于世实在极为稀有珍贵,因此应作「珍宝想」。

  (二)由于在闻法时生起的智慧不断增长广大,因此应作「眼目想」。

  (三)由此所生的慧眼能见「如所有性」(藏: ji lta ba。即是实相空性)及「尽所有性」(藏:ji snyed pa。即是一切诸法的差别) 因此应作「光明想」。

  (四)由于教法最终能赐与「涅槃」及「大菩提」果,所以应作「大利益想」。

  (五)由于从现在这一刻开始即能获得止观之乐,这是「涅槃」及「大菩提」之因,所以应作「无罪想」。

  这样思惟便是思惟闻法的利益。

  丙二对正法及法师生起恭敬:

  《地藏经》(梵:Dasa-cakra-ksitigarbha-nama–maha yana-sutra)说:

  专信恭敬听闻正法,不应毁谤嘲笑说法者,要供养说法师,对他们应生起如同佛陀的想法。

  经文的意思是说应视师长如同佛陀,以狮子座及恭敬利养来供养他,断除不敬。

  还有,应如《菩萨地》所说,应远离「杂染」(指以下所说的骄慢、轻蔑两种烦恼)而闻法,而且不应着意法师的「五事」。

  「远离骄慢杂染」的意思是指依循以下「六事」而听闻: (一)于适当的时间听闻。(二)恭敬。(三)服从。(四)无忿恨心。(五)依教奉行。(六)勿伺机争辩。

  「离轻蔑杂染」的意思是指敬重法及法师,两者也不可轻视。

  「不应着意五事」是指要断除以下的想法:此人(一)失坏律仪、(二)种性低贱、(三)形貌丑陋、(四)不善辞令、(五)语言粗恶难闻,所以我不会随他闻法。《本生鬘》亦说:

  应身处低下的座位,表现出庄严的威仪,以欢喜的目光正视(法师),恭敬虔诚犹如饮用法语甘露。应以极为清净无垢的欢喜心,恭敬听闻正法,如同病人听从医师所嘱。

  丙三正式听闻的规矩:

  正式听闻的规矩又有两种: (一)断除器三过。(二)依止六种想。

  丁一断除器三过:

  「器三过」就是:

  (一)器口倒置。

  (二)虽然向上,但不洁净。

  (三)虽然洁净,但底部穿漏。

  假如器皿具有这三种毛病,那即使诸天云行雨施,但是:

  (一)雨露甘霖仍不能注入器内。

  (二)又或虽能入内但被秽物污染,而不能成办饮用等功能。

  (三)又或虽然未受秽物污染,可是随即漏失,不能留存于器内。

  同样道理,即使我们身处说法会场,但是:

  (一)但不专心。

  (二)又或虽然专心,但是误解所听闻的教法或怀有贪执等不良动机而听闻。

  (三)又或纵使没有上述这些过失,但是在听闻时,对所得的文义不能坚固忆持,任由它们因忘记等毛病而散失。

  这样,我们的闻法便不会有很大的利益,所以必须令自己远离这些过失。在佛经之中曾以三句说话指出这三种过失的对治方法:

  要认真地听闻,彻底地听闻,并要紧记于心。(汉文佛经中常译作:「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译按。)

  《菩萨地》亦说:

  为求通达一切,专注倾听,专心一意,极为冷静地思惟听闻。

  丁二依止六种想:

  六种想法便是:

  (一)视自己如病人的想法-寂天(梵:Santideva)的《入菩萨行论》(梵:Bodhisattva-caryavatara)说:

  倘若害怕普通的疾病,尚要遵照医生的指示去治疗,长久罹患贪嗔等疾病的人,该依教奉行就不用说了。

  (原文为.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何况贪等患,宿疾恒缠身」。见「忏悔罪业品」)

  如寂天所说,我们已患上贪执等烦恼病患多时,这种久病能生大苦,极难治疗,应认识到这就是我们的处境。迦玛巴(藏:Ka-ma-pa。迦当派大格西)说:

  如果我们并非真实患病,但是却要观修自已的病况,那便是颠倒错谬。可是,我们已遭受(贪、嗔、痴)三毒顽固恶疾所侵染而且病情非常严重,但我们却全不知道自己有病。

  (二)视说法者如医师的想法-如果我们患上风病或胆病(西藏医学认为风、胆、痰是引生病患的根由)等严重的疾病,便要寻找良医。若能延医诊治,便会欣然遵照医师所教,尊敬有加。同样,若我们能值遇善知识,也要这样恭敬善知识,要把此举视为自己的荣幸而非负担。《圣般若波罗密多摄颂》说:

  所以,凡是志求殊胜菩提的具慧菩萨,定当降伏我慢。应像病者依止医师治病一样,精勤依止善知识。

  (三)视师所教如药物的想法-就像病者极为珍重医师所配的药物一般,我们也要极为重视说法师所说的教授及开示,以极大的珍重恭敬心励力奉行,切勿因忘记等问题而把它们白白浪费。

  (四)视殷重修持如治病的想法-病者知道不服用医师所配的药物便不能把病患治愈, 所以便会服用。同样,若我们知道不修习法师所说的教授便不能降伏贪执等烦恼,便会殷重从事修习。我们切勿以广闻法语而自足,不事实修。还有,身患严重麻疯,手足脱落的病人,仅服用一帖或两帖药物实无作用,同理,我们无始以来已遭烦恼重病所侵,仅修习教授内义一次、两次是不足够的,所以应如滔滔不绝的流水,不断思维观察圆满道体的一切支分。月官大阿阇黎(梵: Candragomin)于《忏悔赞》(梵:Desana-stava)说:

  我们的心常常处于愚昧迷乱,就像丧失手足,久病多时的麻疯患者,试问只是偶然服一点药物又有什么帮助?

  所以,把自己视作病者的想法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只要具有这种想法,其余的(五种)想法便会随之而生。但假如这种想法只是口头空言,我们便不会为去除烦恼而修习教授的真义,而只是爱好听闻这些教授,这就好像求医的病者,仅爱好配药而不服用,其病患永远不能消除。正如《三摩地王经》所说:

  病者身体多年以来饱受痛苦折磨,从未暂时减轻,由于他们长期被疾病困扰,所以四处寻求医师诊治。他们屡屡访寻,终于找到一位医术精湛的医师,并得医师同情怜悯,耐心地为他诊治,给他配制名贵的药物,教他服用。但是,病人若不服用这些治病的药物,那便只是病人的过失,而非医生的错误又或药物出了毛病。同样,当我们为佛法而舍世出家,并且开始对各种力、根、静虑有所认识(即开始认识如何修成就五根、五力、四禅的方法),那为何还不精进修行,现证解脱涅槃?

  同经又说:

  虽然我(佛陀)已经开示最善妙的教法,但如果你们在听闻之后没有如法实行,这就像病者仅背着药囊,永不能治愈身上的病患。

  《入菩萨行论》亦说:

  应把这些教授身体力行,徒尚空谈怎会成功?仅是阅读药方对病患有何帮助?

  (原颂为「应当躬谨行,徒说岂能成?唯阅疗病方,于患有何益?」见《入菩萨行论》第五品-译按。)

  所以「视殷重修持如治病想」之中的「殷重修持」意思便是要实践善知识所教应当奉行(取)及应当舍弃(舍)的事情。若要这样做的话,就必须知道这些教诫,要知道这些教诫就必须听闻。由听闻认知这些教诫的目标就是要实践这些教诫。所以,把所听闻的法义尽力实行是最极重要。正如《听闻品》所说:

  纵然广求多闻但是不善守护戒律(尸罗)由于(不善守护)戒律而被人鄙夷,这种听闻即不圆满。纵然寡闻但是善于守护戒律,由于(善守护)戒而被人称赞,这种听闻便是圆满。既不多闻 又不善于守护戒律,由于这两种理由而被人鄙夷,其人的行持即不圆满。既能广求多闻且能善护戒律,由于这两种理由而被人称赞,其人的行持便是圆满。

  同经又说:

  即使能由听闻而知晓佛说圣教的心要,又或知晓修习三摩地的实义,但如果行为放逸粗恶,这种听闻及认知并没看多大的意义。爱乐圣者所说教法,身语依教奉行的人,他们有忍耐力,得朋友们的喜爱,而且有自制力(指能防护根门,守持戒律),定能究竟达至听闻及认知的彼岸。

  《劝发增上意乐经》(梵:Aryadhyasayasamcodana-nama-ma hayana-sutra。即是《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亦云:

  愚人死时心生忧苦,他们会后悔地说.:「我的修行这样低劣,现在还有什么作为? 」由于他们未能精益求精,于是产生极大的苦恼,这便是爱好空谈的过失。

  同经又说:

  就像在观众面前演戏的艺人(此处包含两种譬喻(1)即使艺人能演活所扮演的角色,也和他的真实身份无关。(2)观众即使懂得欣赏艺人的演技,但自己却不能粉墨登场),又如大谈某位英雄的事迹,但自己却失坏了殷重修持,这便是爱好空谈的过失。

  又说:

  甘蔗的外皮毫无精华可言,内里才有令人喜爱的味道,啃嚼蔗皮是不能获得甘蔗的甜味。空谈就像甘蔗的外皮,思维内义则像甜味,所以不应徒尚空谈,要时常不放逸地谨慎思思维内中的意义。

  (五)视如来如同善士的想法-应随念世尊便是说法的人师而生起恭敬心。

  (六)愿正法长住的想法-应思维:「假如听闻这些教法能令薄伽梵的圣教长住世间便好极了! 」

  还有,当我们在说法或闻法时,假如心与教法相分离,那不论讲说任何法门,也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确定怎样才能令这些教法契入自心而听法。譬如,要知道面上有没有污垢,便要持镜自照,把污垢清除,同样,在听闻正法时,我们的恶行执着等过失,便会显现在法镜之中,这时我们便会对自己的心念竟会变成这个样子而感到后悔,然后便会断除过失,修习功德。因此,必须随法修学。《本生鬘》说:

  由于看见自己的恶行明现于法镜之中,便会生起悔意,令自心趣向正法。

  苏达萨(梵:Saudasa)请求普明太子(梵:Sutasoma)说法时,菩萨太子知悉苏达萨的意乐已成合宜法器,所以便为他说法。总之,应发起菩提心,思维:「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当成就佛果。为了成就佛果,就必须修学佛果之因。要修学佛果之因,就必须认识它们。要认识它们便一定要听闻,所以我必须听闻正法。」应思念闻法的利益,断除「器三过」等过失,以大欢喜心从事听闻。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