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善慧法师:心明学 第三章 根识与意识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9日
来源:   作者:善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善慧法师:心明学 第三章 根识与意识

 

  乙二 根识与意识  分二

  丙一 根识

  丙二 意识  初中分二

  今初

  依自所不共  增上缘色根

  所生为根识  眼等共有五

  依自不共增上缘有色根所生之识,是其性相。

  分五,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前五根识生起之因,皆是依各自增上缘根之不同,依于此根故而安立彼识名。

  根识,转识,五门识同义。

  如眼识,是根识者,其是依于自之不共增上缘有色眼根,而生之了别。

  是转识者,谓直接向外照了色境而非反转向内之识。

  是五门识者,谓依于有色眼根门而生之识。

  丙二 意识 分二

  丁一 性相

  丁二 差别

  今初

  意识依不共  增上缘意根

  有无分别俱  根识无分别

  依自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之识,是其性相。

  五根识唯无分别,意识通有分别无分别,五根识无间灭能为意识之意根,《释量论》:

  “是故诸根识  无间缘所生

  意能缘余境  故盲者不知”

  三种分别

  当知根识意识,分为三种分别。根识唯有自性分别,无有余二,意识通三也。

  如《俱舍论》云:传说分别,略有三种。

  一、自性分别:

  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此分别与了别同义,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余二。说无分别。如一足马,名为无足。自性分别,体唯是寻。

  二、计度分别:

  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寻伺为体,唯在第六。意地散慧诸念为体。散、谓非定。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

  三、随念分别:

  谓于三时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若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

  根意识中,唯意识通有无分别,故知苦乐悲欢,善恶造作,流转还灭,成凡成圣,皆由此也。故意识为主为王,根识为辅为属,意识若善,根识亦善,反之亦然,根识有断,意识恒转,无始于今,意识未断,而因以彼垢染,建立生死流转,以彼清净,而立诸行还灭,凡圣殊途,故于识分有漏无漏,是故修行之道,为断漏成净,爱(烦恼)尽涅槃。

  非断意识,以意识不可断,以无对治力故,犹如洗涤珠垢,仅净其垢,非坏宝珠,冶炼矿金,唯除杂质,非化其金。识垢若除,尔时成智。

  丁二 差别

  意识既是依自之不共增上缘――意根而生。

  所谓意根者。 如《俱舍》:

  “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

  指六识无间灭后前念对后念作等无间缘,此即为意根也。谓六识随一谢灭,即成为后刹那意识生起之依,亦作等无间缘,如缘青色眼识谢灭,次刹那缘青色之意识,依前眼识为等无间缘而生起,故六识谢灭无间而为后意识所依,称为意根也。故意根非是色法。

  又如:缘瓶之意识生起者,彼之前刹那无间灭之眼识乃至意识,此六识任一皆可是彼缘瓶意识之增上缘,即是意根故,彼等――六识灭是缘瓶意识执境作用生起之根本故

  差别有二种:

  戊一 五俱意识

  五俱意识者,即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

  戊二 独散意识

  独散意识者,“独”的意思,是它能独起思构,独自分别一切法,或独作回忆过去的事,“散”的意思,是凡夫心常散乱,故名独散,因它不必和前五识俱起,故又名叫“独头意识”。

  分三

  (1)定中独头意识

  谓意识独缘定境,不与五识同缘,而无一切尘境作对,是名定中独头意识。

  (2)散位独头意识

  谓意识不缘五尘之境,但散乱遍计诸法,或缘空华水月等诸色相,或缘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法,此非定中,又非梦境,是名散位独头意识。

  (3)梦中独头意识

  谓不对诸尘,而于梦中见种种境界,此亦心王性境变现而有诸相,是名梦中独头意识。

  心王、意、相识三者同义。

  意——对自境了知分。

  相识——于自境各别所见分。

  心王——有自眷属心所见分。

  于此中,汉传心明皆以“识”言,然在藏传心明中,却有分微细不同。

  以识而言,通常所说心识,是包括心王与心所二种,而识中六识与六相识又有不同,分为眼识与眼相识,乃至意识与意相识,其差别者,为眼识包含心王心所,而眼相识仅为心王,无心所法也。

  比如缘青色之识,依不共增上缘之眼根而起的有眼相识及五遍行,而单独缘青色之心王,称为眼相识,缘青色之心所,则非是眼相识,以非是心王故,而是眼识,故凡是眼相识皆是眼识,周遍成立。而凡是眼识则非皆是眼相识。其余五识理亦同此。

  故意识包括意相识、及成为意相识从属之心所等,以及自证分三种。故知自证分唯属意识,而非意相识。

  其中,意、意根、意识、意相识,皆不相同,应善作分别。

  一 、意与意识四料简:

  (1)是意非意识——如眼相识

  (2)是意识非意——如意相识从属之受心所

  (3)俱是——缘瓶之意相识

  (4)俱非——眼相识从属之受心所

  二、意与意相识四料简:

  (1)是意非意相识——如眼相识

  (2)是意相识非意——此无

  (3)俱是——缘瓶之意相识

  (4)俱非——如瓶

  三、意识与意相识之四料简:

  (1)是意识非意相识——如缘瓶意相识从属之受心所。

  (2)是意相识非意识——此无

  (3)俱是——如缘瓶之意相识

  (4)俱非——如缘瓶眼相识从属之受心所

  其余意与识、意与根识、意识与根识、意与意根等之四料简,如理应知。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