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卓格多杰仁波切:入菩萨行讲义 第二十四讲 智慧品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5日
来源:   作者:卓格多杰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卓格多杰仁波切:入菩萨行讲义 第二十四讲 智慧品

 

  日期: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四日

  在上次二十三讲的讲座时,提到寂天菩萨要我们学习胜义谛的智慧,扬弃以二元的分别意识的世俗谛。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胜义谛作为正观的依归呢?因为胜义谛即是涅槃,若然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能以胜义谛作为指导修行抉择取舍的指南,如此心契圣道,便可早证菩提。接着,寂天菩萨批评了声闻(以有部为代表)的实有论(Realists)。上次讲座已提出中观否定实有,虽然中观依循佛陀的理念:「大众主张存在的事物,我也认为它们存在。」在这大前提下,寂天菩萨提出现象只不过是众人约定俗成,色、声等境纵然可以确证是有,却否定它们是有自性,实有存在,因为它们的表现和它们究竟的样态完全不一致,是一个虚伪的存在。「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彼等诚虚假。」这次讲座继续批评有部的实有论。有部很不服气,认为在修行中必定要执到一种真实的东西,才放心修行,修行才不会浪费精力,于是在觉证与功德、投胎与业报、轮回与涅槃这三方面来诘辩。首先有部提出释尊曾说众因缘生法都是无常,具有无常的特性,那么无常便是真实。中观瑜伽师回应说佛所谓诸法无常,是导引我们凡夫逐渐了解真实,事实上佛亦没有说无常地存在的诸法是真实或有自性。有部又提出在修证功德上的质疑;既然现象事物都虚伪存在,任何东西都不实有,那么,礼敬诸佛所得功德,甚至实践六度所得觉证,全属子虚乌有,修行还有何利益?中观瑜伽师解释说:「虽然现象所显现的和它内在的究竟样态并不一致,但诸法在因缘和合下于世俗中是如幻地(illusion-like)存在的;修如幻的六度,便可得如幻的佛果;礼敬佛陀,便得如幻的功德。」祈雨得靠泥塑的龙;礼敬铜铸的佛像,亦获功德。在众生投胎和业报的问题上,有部提出疑点:「既然众生是幻象,不是实有的话,他们死后便不能投胎,那么他们生前做的善业不会有福报,做了恶业亦不会有罪报?」中观瑜伽师解释说:「众生类似(is similar to)幻象,但并不是真正(actual)的幻象;再者,众生是有如幻心识,这种如幻心识是由很多如幻的业惑串习而成;当因缘具备,众生便如其业惑投生六道,善业成熟,便生如幻福报;恶业成熟,便生如幻苦报。」最后,在轮回与涅槃的意念上,有部这样发问:「假使诸法皆空,世俗谛看诸法无自性,胜义谛看诸法本无自性,那么轮回和涅槃理应是一体;换言之,众生与佛本无分别,从而推论到佛仍住于轮回受苦,那么你们修菩萨行便变成枉然了。」中观瑜伽师圆满解释说:「我们要分别清楚涅槃(nirvāṇa)和自性涅槃(natural nirvāṇa);前者只有是佛透过断证对治烦恼障,而停止轮回受苦;而后者是指诸法的本质是清净,在其中烦恼是可断除的,解脱是可达到的,而这种诸法的清净性被称为自性涅槃。众生拥有的只是自性涅槃,同时,众生与佛不同的是,众生因为尚未清除轮回的业惑等诸缘,故此仍处轮回;佛却已出离轮回苦海。」

  (七)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1 ;

  剎那非真实,岂不违世俗?

  有部质疑:「佛陀在经中说到因缘聚合的东西都是无常的,所有受无明影响而产生的事物都是有漏,它们是令人痛苦的。因此佛陀宣说四圣谛十六行相时,其中包括了『无常』,难道佛陀所说的无常法不是究竟真理,是不容置疑吗?」

  中观瑜伽师解惑:「为了引导世间人打破对常有的执着,佛才在经典中宣说无常法。」(事实上,就胜义谛来说,现象没有一样剎那生灭叫无常法的东西,因为它是无自性的2 。)

  有部质疑:「如你们所说,既然究竟实相没有剎那生灭的无常法,那么我们在世俗看到有剎那生灭的现象是错误的吗?」

  The Protector taught things in order to bring people to understanding.

  [Qualm:] “If these things are not ultimately, but only conventionally, momentary, this is inconsistent.”

  (八)

  瑜伽量无过。待世谓见真,

  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

  中观回应:「噢,不!我们接受你说以世俗观点来说有剎那生灭;(但我们没有说剎那生灭本来是真实。)例如瑜伽师对以世俗谛的理解来说四谛十六行相3 ,我们是接受的。」

  有部质疑:「难道我们不能称四谛十六行相为十六种『真实』吗?」

  中观瑜伽师解惑:「一般人把本质是无常的事物视作恒常;把污秽的东西视为清净。与瑜伽师在止观双运中所得的真实体证(contemplative experiences)是不同的,这是世俗谛的真实。」

  有部质疑:「一般人和瑜伽师看待事情是两种不同的方式;莫非瑜伽师的观点不能被一般人驳倒吗?」

  中观瑜伽师解惑:「不能,一般人看事情没有根据;瑜伽师则是根据瑜伽量4 (verifiable knowledge)的。否则,瑜伽师的论点轻易地被一般人推翻的话,那么女身不净的观点也会被推翻了,因为一般人认为女身是洁净,而且迷人。」

  [Mādhyamika:] There is no fault in the conventional truth of the contemplatives.  In contrast to ordinary people, they see reality.  Otherwise, ordinary people would invalidate the perception of women as impure.

  (九)

  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有部质疑:「既然你否定实有,认为一切皆如幻,为何你们又说供养如幻的佛能累积福德?」

  中观瑜伽师解惑:「供养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你们主张供养实有佛能生实有的功德一样。」

  有部质疑:「如你们主张一切有情如幻,何以有情死后可再入胎受生?」

  [Qualm:] How can there possibly be merit due to the Jina who is like an illusion, as is the case if he is truly existent?  If a sentient being is like an illusion, why is he born again after he dies?

  (十)

  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中观瑜伽师解惑:「幻象虽然不是真实,但它是众缘聚合而成;只要众缘聚合,有情仍会不断转生。」

  有部质疑:「话虽如此,幻化者却总是在短时间出现,而有情自无始以来一直流转轮回,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

  中观瑜伽师解惑:「怎么会因为生命假相存在时间长久了,而使有情变成实有呢?」

  [Mādhyamika:] Even an illusion lasts for as long as the collection of its conditions.  Why should a sentient being truly exist merely because its continuum lasts a long time?

  (十一)

  杀害幻人5 等,无心故无罪,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有部质疑:「虽然有情如幻,杀人还是有罪。杀害一个幻人难道没有罪吗?」

  中观瑜伽师回应:「因为在幻境中杀人是无心的,所以没有罪业产生。但是,有情具有如幻的心,以此心行杀业或布施,就会产生各自如幻的福德和罪业。」

  If thus I were to slay or harm a mere mirage.  Because there is no mind, no sin occurs.  But beings are possessed of mirage-like minds, sin and merit will, in consequence, arise.

  (十二)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

  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

  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

  有部质疑:「既然有情具有幻心,而幻人无心,这不是证明了有情是实有,幻人是虚假吗?」

  中观瑜伽师解惑:「有情虽具有幻心,却不会因此而成实有。咒术魔法能创造出幻人的幻像,就是没有能力创造出一个心识6 ;要依种种不同因缘,种种如幻事物才能生起,只靠单一因缘产生一切现象,这种情形绝对不可能存在。」

  Spells and incantations cannot, it is true, give mind to mirages, and so no mind arises.  But illusions spring from various causes; the kinds of mirage, then, are likewise various.  A single cause for everything there never was!

  (十三)

  胜义若涅槃,世俗悉轮回,

  则佛亦轮回,菩提行何用?

  有部质疑:「你们反对涅槃为实有7 ,从世俗谛来看现象诸法都是无自性,从胜义谛来看现象诸法亦本来无自性;换言之,一切法于胜义中皆是涅槃,而一切法皆属轮回生灭;那么轮回和涅槃便是同体,佛岂不是仍在轮回中受苦,那么修菩提行又有什么作用呢?」

  “If, ultimately,” you will now inquire, “everything is said to be nirvāṇa, samsara, which is relative, must be the same.  Therefore even Buddhahood reverts to the samsaric state.  So why,” you ask, “pursue the bodhisattva path?”

  (十四)

  诸缘若未绝,纵幻亦不灭;

  诸缘若断绝,俗中亦不生。

  中观瑜伽师解惑:「因为(轮回)幻象要依靠助缘;假如各种因缘没有断绝,那么(轮回)幻象纵然虚幻,总也不会消灭;如果各种因缘停止了,那不是究竟实性的自性涅槃,而是进入涅槃,烦恼障因诸缘的停止而息灭,世俗的、剎那生灭的轮回也被切断,就像云在天空中消失,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息灭也一样,在实相的天空中消逝,那么在世俗中也不会产生轮回幻象8 。」

  As long as there’s no cutting of the causal stream, there is no routing of illusionary appearance.  But when the causal stream is interrupted, all illusionary, even relative, will cease.

  第二十四讲完

  注释

  1 无常法(āyatana)在《入行细疏》(Pañjikā)第一八一页指的是蕴和处等感官的领域(sense-bases),例如十二处。

  2 佛陀说因缘而生的现象(composite phenomena)是无常,主要的目的是导引凡夫逐渐看到胜义谛。佛陀并没有说因缘而生的现象那种虚幻无主本来(intrinsically)是真实。

  3 四谛十六行相(sixteen attributes of Four Noble Truths, sodaśānityādi)是对治十六种错误的概念。行相是活动的状态,苦谛的四行相是对治我们以苦为乐,分别是无常、苦、空、无我;用来对治把苦当成清净、喜乐、恒常不变及有我。由于变易是五蕴(可理解为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体)的本质,所以我们知它们是无常(impermanent),因它们深受业力及无明的影响,它们是苦的(misery),当五蕴和合生灭时,自我也跟着生灭;因此,自我是空(emptiness);而由于五蕴不因自力而和合,它们是无我(selflessness, anātmaka)。集谛的四行相是对治对苦生起的四种误解,分别是因、集、缘、生;执着就是苦果的「因」;这对治苦是无因。由于执着,屡次产生苦为其果,这就是招「集」苦果,可见苦是多种原因招集而生,对治苦是单因所生。自己执着招致苦果「生」起,相继存在,重蹈覆辙;这对治了苦是神祇所掌控;由于误解自己永远脱离不了苦,所以认为苦是恒常,于是认同轮回,不想从轮回解脱。希望使轮回中生活得好些,无异于与虎谋皮,这种对轮回的执着是产生苦的助「缘」,使诸缘成就苦果。灭谛的四行相是灭、静、妙、离;它们对治的四种误解分别是解脱并不存在、有些染污相是解脱、苦相就是解脱相、虽有涅槃无人能证。作为这四种误解的解药是我们肯定:灭谛就是诸漏已尽,生死断「灭」;灭谛就是没有贪、瞋、痴的状态,此心不乱的「静」;灭谛更是出离三界、无诸忧虑的「妙」境;此外,灭谛是一切灾害皆已远「离」。道谛的四行相是道、如、行、出,分别对治四种对解脱道的误解:误解解脱道并不存在、了悟无我的智慧非解脱道、某种专注相是解脱道、没有永远离苦的解脱道。作为这四种误解的解药,我们要证知:了悟无我的智慧具有证得涅槃的能力,此乃正「道」。执着烦恼是不如法;而了悟空性,得到正观才「如」法。由于了解无我此道直指宇宙实相,丝毫无误,由此正「行」,可趣涅槃。也由于了解无我可根除轮回,因此,由此正道,可「出」生死。

  4 这种瑜伽量是依据现前止观双运智而得,这时瑜伽师的觉性经禅定的锤炼而达到稳定及清晰;一般来说,瑜伽量是世俗所谓的真实。

  5 幻人:古代有一种幻术,能幻化出一个人,土登金巴格西把幻人翻译成a mere mirage,明显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6 有情的心识,是依种种如幻的业和烦恼为因缘串习而成,没有这些无明业惑,幻心也无心生起。根据佛教瑜伽理论,一个胎儿最初的意识不是由父母受精卵而产生,而是延续前世,甚至无数世的业惑习气而生,前世的痕迹和特征延续着这期生命的心识。

  7 有部对释迦牟尼佛从开悟到涅槃都视为实有,与大乘瑜伽行派(至少与弥勒五论的主张)和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很不同。有部认为:佛陀的开悟与涅槃其实与克服断灭四魔互相关联。四魔分别是五蕴魔,指因染污业力与烦恼感召而生的身心五蕴,因为五蕴是苦的基础,是我们不想要的,所以称为魔。第二是烦恼魔,因为烦恼制造苦,所以被称为魔。第三是死魔,因为死是主要、根本的苦;我们在死亡面前无力也无法逃避。第四是天子魔,这是指色界中的大自在天,他故意障碍行者克服前三魔,故被称为魔。根据有部的说法,佛陀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开悟时,祂真实地在那时开悟,即在那一刻以前,祂其实是凡夫。佛陀在菩提迦耶开悟时,破晓时分前的夜晚,克服了天子魔;破晓时,祂克服了烦恼魔而开悟;那时的佛陀尚未克服五蕴魔和死魔,只算是有余依涅槃。所以有部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肉身确实有苦。有部认为佛要到八十岁,在拘尸那城入无余依涅槃(nirvāṇa without remainder),才克服死魔和五蕴魔,佛的身心五蕴相续才完全断掉;那时佛陀的心不再有意识,佛陀的心已经止息,那时的当下才是圆满开悟。大乘瑜伽行派就有不同的说法。弥勒菩萨认为:释迦牟尼佛早在许多劫前已开悟了,当祂从兜率天降生时,就一直在行持佛的事业,祂在印度所示现十二相成道,是为了让弟子知道一个修行者如何开悟。因此,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产生化身的是报身,报身的身是无常,但报身的心续是永存的。报身是从佛的法身而来,这就是大乘瑜伽行派所说的佛之三身。而中观应成派月称菩萨更直言:涅槃即胜义谛。因为涅槃是烦恼真正的息灭,自性是空。换言之,透过对治的力量,即证悟「无我」或「空无自性」的智慧,烦恼便消融于究竟法性中,这一诸法实相就叫做真正的息灭,故说涅槃即胜义谛。

  8 万法的自性本身是清净,所以烦恼是可以断除的,解脱是可以达成的。再者,解脱的本质就是这个本来清净的自性。因此,万法的清净性称为自性涅槃。

  应用讨论问题

  一)凡夫认为女身是洁净而且迷人。瑜伽师持女身不净的相反意见,并且有信心这种瑜伽量是世俗的真理,你的意见又如何?

  二)你认为科学或咒术魔法可以创造有情的心识吗?试详述之。

  三)涅槃可分哪几类?佛是处于哪一种涅槃?为什么有众生与佛同处涅槃的说法;你赞成吗?

  四)试从觉证与功德、投胎与业报、轮回与涅槃,这三方面论述中观如何破斥有部实在论的谬误。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