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卓格多杰仁波切:入菩萨行讲义 第十九讲 静虑品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5日
来源:   作者:卓格多杰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卓格多杰仁波切:入菩萨行讲义 第十九讲 静虑品

 

  日期:二零零五年一月十五日

  在第十六至第十八次讲座中已交待如何断除静虑的障碍,分别是外断舍尘缘、内断除妄念和置身于阿兰若;这样,散乱便在外缘力弱的环境下被压伏,甚至被断除。但这样仍未究竟,这时候应该修习胜观,因为我们要学习的是菩萨行;菩萨不以自利为目的,「勿令我止山林中,损减众生诸善根。」(见《禅定道炬》一四三页),而是以利益众生为目标。跟着寂天菩萨提出如何实修菩萨胜观两种方法:一是自他平等,二是自他相换。这次讲座主要解释自他平等的修法、寂天菩萨对别人的质疑的解惑;及修习自他平等之功德。所谓自他平等,是自己与他人都有离苦得乐的心态,以此同样的理念,同样的权利,同样的诉求,来作观察分析,其实自与他,毫无差别。正如弥勒菩萨在《宝性论》(Sublime continuum)说:「我们生而具有离苦得乐的欲望,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断除永恒的痛苦,让自己得到真正的究竟快乐;众生不仅有此能力,也有此权利。」外道对自他平等和菩萨应承担众人的痛苦,归纳出三点质疑:第一,菩萨承担众生的痛苦时,众生的痛苦真的可以减轻吗?第二,如果众生的罪报可以由菩萨减轻,因果业报便不成立;第三,如果说菩萨分担众生的罪报只是口头上说说,令大家安心而已;而事实上菩萨是不能减轻众生的痛苦的话,那么自他平等,甚至是自他相换的教法是否多余?寂天菩萨于颂九十四至一百,就以空性理论去解答这些质疑,并引用实例,菩萨承担众生痛苦的事迹来说明「为利自他故,慈者乐彼苦。」除了要注意到寂天菩萨以中观空性理论来辩证自他平等外,我们还要留意寂天菩萨罕有地提到《月灯三昧经》(梵文Samādhirāja Sūtra),直译为《等持王经》,由南北朝高齐法师那连提耶舍译出,收入《大正藏》第十五册〈经集部〉,是一部有关大乘禅修很难得的经籍。最后,寂天菩萨鼓励修行人要效法善花月菩萨「然为尽众苦,不惜殉自命。」;「一心乐利他,不望得善报。」诚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要学习善花月菩萨为利益大众而不惜牺牲性命,此时此刻,菩萨的心灵似乎与我们相距甚远,甚至可能没希望可以成办,但我们应记取达赖喇嘛此刻对我们的叮咛:「每一次法会,我都会说:『每一个人皆有相同的基础和能力,可以成办悲心和菩提心,一切的功德都由串习的力量而产生,这是肯定而正确的。努力串习,不只想要利益众生,而且渐渐地也会变得非常乐意去做。当全心为他人着想时,内心不但不会冀望得到任何回报,而且还会以非常清净的意乐去成就他人的利益。』」

  (八十九)

  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

  当尽息分别,观修菩提心。

  由于思惟远离身心尘缘,及安住静处(阿兰若)种种的利乐功德,妄念止息下来之后,行者便应该修习觉悟的心灵了。

  Having in such ways as these thought about the excellence of solitude, I should completely pacify distorted conceptions and meditate on the Awakening Mind.

  (九十)

  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

  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行者应当首先精勤观修自己和他人本来平等,避苦求乐是我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爱护众生应如爱护自己一样。

  One should first earnestly meditate on the equality of oneself and others in this way:  “All equally experience suffering and happiness, and I must protect them as I do myself.”

  质疑:众生数目那么多,互相差异那么大;要等观自他,爱他如己,恐怕办不到吧?

  (九十一)

  手足肢虽众,护如身相同;

  众生苦乐殊,求乐与我同。

  一个人的身躯中虽有众多(例如手、脚等)不同部份,但是把它们都当成自身一部份来保护却是相同的;同样,众生的苦乐感受虽然互异,但是追求快乐的意愿却和自己的完全相同。

  Just as the body, which has many parts owing to its division into arms and so forth, should be protected as a whole, so should this entire world, which is differentiated and yet has the nature of the same suffering and happiness.

  质疑:自己受的苦,别人体会不到;别人受的苦,自己也体会不到。各自身心的痛苦,是各自独立的事,我怎可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如同解除自己的痛苦呢?

  (九十二)

  虽吾所受苦,不伤他人身,

  此苦亦当除,执我难忍故。

  虽然自身所感受的痛苦不会伤及他人的身心,但是我也应该解除这些痛苦,因为执着自身是我自己的,是极难忍受的。

  Although my suffering does not cause pain in other bodies, nevertheless that suffering is mine and is difficult to bear because of my attachment to myself.

  (九十三)

  如是他诸苦,虽不临吾身,

  彼苦仍应除,执我1难忍故。

  同样,虽然别人遭受的那些痛苦不会转移到我身上,不过,我还是应当解除它们;因为一旦(修自他平等或自他相换)将他人的身体执为我的,我也会为之而难以忍受。

  Likewise, although I myself do not feel the suffering of another person, that suffering belongs to that person and is difficult (for him) to bear because of his attachment to himself.

  (九十四)

  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

  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

  我应该解除他人的痛苦,因为他人之苦也是苦,就像自己的痛苦一样;我应当利乐众生,因为自他都是有情,使众生快乐,就如同使自身快乐一样。

  I should eliminate the suffering of others because it is suffering, just like my own suffering.  I should take care of others because they are sentient beings, just as I am a sentient being.

  (九十五)

  自与他双方,求乐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独乐?

  既然自己与别人两方面都同样追求快乐,那么自他的需求有何差别?为何只求自己一个人的快乐呢?

  When happiness is equally dear to others and myself, then 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me that I strive after happiness for myself alone?

  (九十六)

  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

  既然自他两方面都同样不喜欢痛苦,那么他们和我的心理需求有何区别呢?为什么不爱护别人而只顾爱护自己呢?

  When fear and suffering are equally abhorrent to others and myself, then 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me that I protect myself but not others?

  有些人质疑说:虽然我知道其中的意义,也理解到别人的痛苦很难受,但他的痛苦毕竟无法伤害到我,我一点也感受不到嘛,那我为什么要除他苦呢?

  (九十七)

  谓彼不伤吾,故不护他苦;

  后苦不害今,何故汝防护?

  如果说他的痛苦不会伤害到我,所以不需要替他防护解除痛苦;照这样说,未来的痛苦现在也不会伤害到你,你又何必防范它呢?

  If I do not protect them because I am not afflicted by their suffering, why do I protect my body from the suffering of a future body, which is not my pain?

  有些人继续辩驳说:这是不一样的,后世降落在自身的痛苦,虽然自己现在感受不到,但我还是要防范,因为这种痛苦将来必定会让我感受得到,必然会发生在我身上;而无论如何,别人所感受的苦,无论现在或将来,我都感受不到!

  (九十八)

  若谓当受苦;此诚邪思惟!

  亡者他体故,生者亦复然。

  如果说不防范未然将使未来的「我」受苦,这是错误想法。当下的「我」怎可能受未来的苦呢?因为死者是今生的「我」,转生受苦者又是另一个生命体2。

  The assumption that “it is the same me even then” is false; because it is one person who has died and quite another who is born.

  质疑:无论怎样,各人的痛苦应该由自己去防护断除,就像肚子饿了,只有是自己吃东西才能饱腹,别人不能代你吃,所以没有必要要替别人解除痛苦。

  (九十九)

  若谓自身苦,应由自防护;

  足苦非手苦,何故手护足?

  如果说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任何痛苦,应当由受苦者自己去防护,照这观点来看,那么脚的痛苦不属于手的痛苦,手又何必多管闲事,忙着去保护脚呢?

  If one thinks that the suffering that belongs to someone is to be warded off by that person himself, then why does the hand protect the foot when the pain of the foot not belong to the hand?

  质疑:我知道我的执着是不合理的,可是已养成习惯了,没办法不做这些错事。

  (一零零)

  若谓此非理,执我故如此;

  执自他非理,唯当极力断。

  如果说在时间上防患未然,而在身体聚合上,以手护脚虽然不合理,但自己已经习惯执着为我与我所,故此没办法才会这样做。然而执着有独立存在的自他都不合理,应当尽力断除这种邪见。

  If one argues that even though it is inappropriate, it happens because of grasping onto a self, our response is:  With all one’s might, one should avoid that which is inappropriate, whether it belongs to oneself or to another.

  质疑:别人是他相续,自己属于自相续,自他怎么会是没有区别呢?就像一条河流,虽然剎那不住的流动,却始终是一条相续不断的河流,不会成为别的河流相续。

  (一零一)

  相续与蕴聚,假名如军鬘3;

  本无受苦者,谁复感彼苦?

  所谓前世后生的相续和五蕴的聚合,都只是假名而已,就像念珠和军队一样;既然经验痛苦者不存在,那么还有谁在感受痛苦呢?

  The continuum of consciousness, like a series, and the aggregation of constituents, like an army and such, are unreal.  Since one who experiences suffering does not exist, to whom will that suffering belong?

  (一零二)

  既无受苦者,诸苦无分别。

  苦故即当除,何需强区分?

  既然没有真实独立自存的受苦者,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所以,只要是苦就应解除,何必坚持区分自他呢?

  All sufferings are without an owner, because they are not different.  They should be warded off simply because they are suffering.  Why is any restriction made in this case?

  质疑:既然你说一切本来都是假名安立的法,自、他、痛苦都是假名,并无真实独立实体;那就没有任何必要去做遣除痛苦的行为了,而你还劝人当除他苦如自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一零三)

  不应有此诤:何需除他苦?

  欲除悉应除,否则自他如。

  解惑:「如果(你)说既无真实的受苦者,那何必去消除众生的痛苦呢?这种诤难不合理4。因为陷入愚痴妄执中的众生,仍然会被幻苦所困惑;所以要除苦就应平等地消除5,否则也应平等地保留自他的痛苦6。」

  Why should suffering be prevented? Because everyone agrees.  If it must be warded off, then all of it must be warded off; and if not, then this goes for oneself as it does for everyone else.

  质疑:在修等观自他的过程中,行者会因为体验到众生的痛苦而产生悲悯之心,悲心自不免引发起痛苦;行者自己亦因看到众生轮回之苦,尤其是恶道之苦,同时自己亦身陷轮回之中,痛苦已经够多了,为何还要主动使自己再因修等观自他而多受苦恼,苦上加苦呢?

  (一零四)

  「悲心引众苦,何苦强催生。」

  「若悯众生苦,自苦云何增?」

  质疑:「很多痛苦都由悲悯而来,为何我们仍要强行激发起悲心?」

  解惑:「看过世间众生的痛苦后,由悲心引发起的痛苦又算得上什么呢?7」

  [Qualm:] Much suffering comes from compassion, so why should one force it to arise?

  [Response:] After seeing the suffering of the world, how can this suffering from compassion be considered great?

  (一零五)

  一苦若能除,众多他人苦,

  为利自他故,慈者乐彼苦。

  即使悲悯众生会为自己带来痛苦,但是以一个人有限的痛苦,若能取代众生无边的痛苦;那么为己为人,大慈大悲的菩萨是乐于承担这种痛苦的。

  If the suffering of many disappears because of the suffering of one, then a compassionate person should induce that suffering for his own sake and for the sake of others.

  (一零六)

  善花月虽知,国王有害意,

  然为尽众苦,不惜殉自命。

  如《月灯三昧经》中说:「善花月菩萨虽然知道国王勇健得王会杀害他,但是为了使众多有情获得解脱,他毅然前往说法,并在该国殉道。8」

  Therefore, Supuspacandra, although knowing the king’s animosity, did not avoid his own suffering as a sacrifice for many people in misery.

  (一零七)

  如是修自心,则乐灭他苦;

  恶狱亦乐往,如鹅趣莲池。

  像这样修习自他平等而成熟悲心的菩萨,定会乐于消除其他众生的痛苦;甚至为了利乐无间地狱众生,菩萨也会欣然而往,仿如天鹅欢喜地跃进莲花池一样。

  Thus, those whose mind-streams are cultivated in meditation and who equally accept the suffering of others dive into the Avici hell like swans into a pool of lotuses.

  (一零八)

  有情若解脱,心喜如大海;

  此喜宁不足?云何唯自度?

  如果有情解脱了轮回痛苦,菩萨心中的喜悦一定会像汪洋一样深广无际。这样的喜悦难道你还不满足吗?为什么要追求独自寂灭解脱的快乐呢?

  They become oceans of joy when sentient beings are liberated.  Have they not found fulfillment?  What is the use of sterile liberation?

  (一零九)

  故虽谋他利,然无骄矜气。

  一心乐利他,不望得善报。

  因此,菩萨虽然毫无厌倦地为众生谋幸福,但也绝不会有任何骄矜自满的困惑。菩萨一心一意地乐求利生,对自己善因乐果何时成熟,没有任何的盼望。

  Thus, although working for the benefit of others, there is neither conceit nor dismay; and on account of the thirst for the single goal of benefiting others, there is no desire for the result of the maturation of one’s karma.

  (一一零)

  微如言不逊,吾亦慎防护;

  如是于他苦,当习悲护心。

  所以,即使小如别人出言不逊等对自身痛苦的言词,我亦会谨慎防护,以免受伤害;同样,我亦平等地以这种护己的程度来生起同样的悲心去护持众生。

  Therefore, to the extent that I protect myself from disparagement, so shall I generate a spirit of protection and a spirit of compassion toward others.

  第十九讲完

  注释

  1 这处的执我(I take them for my own)是指自他平等的其中一种修炼。这种修持方法是习惯地将一切众生看成是「我」的一部份,就如同我们看待自身的手、脚等一样,久而久之,这种「执我」的观念成熟时,自己就会将一切众生摄为一体,平等爱护。当别人受苦时,他对别人的苦受生起敏感(sensitize)的反应。这是修持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的结果。在修持秘密真言乘时,自成本尊后,自身及咒字放光,众生都与自己一样具有本尊的身形与自性;在每座修持最后,我们称为「近摄」次第,亦会观想所有外在的宇宙和众生,由外到内融入自己这个本尊身,最后自己和众生犹如虚空彩虹消失一般,剩下广大无垠的明空离戏境界。这便是行持自他平等的方法。

  2 凡夫执着前生后世之间有一个相续不变的我,所以现在的「我」如果不为自己防护,将来会受苦。这是错误的想法。凡夫所执着的我,本来是一种虚妄计执,是自己以一种妄念,将这些每时段的「我」串连起来,执为同一相续;其实,现在的你在死后,四大所成的身躯马上就会消散,而你的心相续也在剎那不停地变化,实际上当你到了后世转生时,你已经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3 除了一个个军人外,并没有「一支军队」;除了一颗颗珠子和绳子外,并没有一样独立存在的念珠。《入行细疏》第一五八至一五九页有这说法:「心相续(saṃtāna)不是以最高真实个体而存在。但它却以一种剎那剎那延绵不断流转的形式,并由因缘果报相续而生起。而每一个个别的剎那都是非觉知性的(离分别,non-perceptibility)。为了世俗上言说方便,诸佛用心相续这一名词来解释这些剎那,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称呼而已,故此不必执着这名词。同样,由于单一蕴(skandha)没有从其他蕴聚中的组成部份独立地确立出来,所以一蕴并不以单一个来蕴含其他原素的东西存在。由于我们不会认为找到在蕴聚中各别组成的部份是真实的存在,所以蕴聚亦是世俗上的言说方便而已。」

  4 在胜义谛中,虽然一切法都是空性,远离一切戏论分别,但这是圣者的境界;而针对有分别执着的众生来说,仍要讲世俗谛,仍要积累资粮,因为因果业报仍然如影随形。正如《中论》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5 由于大家都认识到一切都是假名安立,平等无二,你要解除自己的痛苦,亦应帮助其他众生消除痛苦。

  6 现在你却执着不应消除众生的痛苦,基于自他都是假名安立,平等无二下,你应对自己与他人一视同仁,保留这些幻苦。

  7 如《入中论》说:「等观地狱众生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而精勤。」行者应该要知道自己所受的痛苦,与地狱等恶道众生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痛苦,甚至可说是安乐。同时,因悲悯众生痛苦而生起难忍的痛苦感受,正是遣除自他一切痛苦的正因。

  8 善花月菩萨(Bodhisattva Supuspacandra),或译作妙花月,这公案出于《月灯三昧经》(Samādhirāja Sūtra)卷八。故事参考《大正藏》第十五册六零二页及拙作的《禅定道炬》第一四二页。阿难尊者问释尊:「世尊!何因缘故,余一一菩萨行菩萨行,遇截手足及以身、鼻,或挑目割其身分,于种种苦悉皆忍受,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以这样的例子回答阿难:「如果人的身体正被火烧,受着严重痛苦,这时有人对他说应好好地享受五欲乐,他会如何反应?这人在那时候当然无法享受任何欲乐。同样地,菩萨为觉悟,实践菩萨行而面对各种困难、痛苦;他祗知其他众生如何在六道中受苦,却不会关心自己的痛苦,这样,菩萨誓戒就不会退转。」佛还说了一个自己前生的故事:久远之前,有佛名宝莲花月净起王佛出世,在其教法即将隐没之前,有一个叫具宝国的国家,当时释尊曾投生为国王,名「勇健得(King Shūradatta)」。国王很能干,拥有无数财富,丰足享乐;可惜在他统治期间,没有人能真正的守持寺院戒律、宣讲佛法或修持奢摩他。大部份修行人只贪恋名利和财富。当时只有在普贤森林的一位善花月菩萨弘扬正法和修奢摩他。一天,善花月菩萨这样想:「我们有一个很美好的环境让我们听闻、修持和弘扬教法;而且这些珍贵教法可以为无数众生带来利益。」他观察到具宝帝国有许多众生因缘已成熟,如果自己去弘法,可以使他们修好奢摩他。他将计划告诉了弟子,但弟子们都知道他将会因此而赔上性命,并试图阻止善花月菩萨前往具宝国弘法。但菩萨坚决地说:「我们不应只惦记自己个人的利益,应该毋惧艰辛和阻碍,面对命难也要将幸福带给其他众生。否则,我们也不能真正实践菩萨行!」善花月菩萨立下决心,出发去到具宝国。每天都宣讲佛法,利益无数众生,特别是将自己最擅长的奢摩他教导他们;在这六天内,他废寝忘餐,为了弘法利生,受了不少苦头。第七天,善花月菩萨在王宫的花园中说法,正值勇健得王游赏花园。可是当国王一看到皇后、王子和朝中大臣齐集,跟一个比丘问讯学法时,内心极为妒忌。国王竟联想到这毫无权力欲的出家人会篡夺自己的皇位,就连自己的皇后和王子们(后来的贤劫千佛)也向他敬礼,并恭听他的说话。他叫自己千个儿子杀掉这比丘,但王子们竟为尊敬佛法而拒不从命。这时国王更加恐惧:「儿等尚不受我教敕,我今独一而无伴侣。谁复能杀是比丘也。」当时勇健得王有一个凶残成性的刽子手,名叫难提,为了得到厚赏而听命杀死善花月菩萨,并以利刃割截他的手、足、耳、鼻,更以铁钩挑出双目。不知甚么理由,勇健得王没有因善花月菩萨的死而得到快乐。他独自一人来到花园散心时,竟在路途上看到善花月菩萨的尸首,奇怪的是尸首竟流出了很多白色乳汁,「死经七日弃之于道,七日之中形色无变。」又见善花月菩萨弃尸之处,天空布满彩虹,出现诸多瑞相;勇健得王知道自己所杀的是一位伟大的菩萨,心知犯下了弥天罪咎,内心无限悔恨,于是命人将菩萨的法体作塔供养,自己在塔前经常供养忏悔。此举令全国上下悉皆生起了出离俗世、修持奢摩他的奉献信心。

  应用讨论问题

  一)冈波巴教导弟子修行要诀:「走破靴子,不如坐破垫子。」要生起菩提心,就必先要在寂静处修好断除自他的计执,而不是立刻在尘缘中游荡。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二)我们不能平等观自他的最大原因,就是有「我执」,以我执为根源,产生自他分别。试从日常生活中抽出「我执」这种潜藏习气。例如你有一幢房子,当你住在里面时,便会打扫得很清洁;但房子一旦卖了给别人,自己再也不在里面住,无论房子脏得怎样,甚至是残破了,也不在乎。

  三)《维摩诘经》说:「众生病是故我病。」这就是修自他平等成就的见证。正如《入菩萨行》说:「如果以我所执(I take them for my own)来观想一切众生都是『我的众生』,如是修行成熟后,则一切众生与现在的『我』无有差别,对自己如何保护,对众生也会如是保护。」试依〈静虑品〉颂九十二及九十三,说明「众生病是故我病」是反复串习自他平等获得成就的明证。

  四)寂天菩萨说:「亡者他体故,生者亦复然。」意思是现在的我为了恐怕将来的我会受苦,所以要防范未然。但寂天菩萨认为现在的我不会受未来的苦,因为死者是今生的「我」,而转生受苦者又是另一个生命体;这似乎与因果业力鼓励行者取善因,招感将来乐报;舍恶因,免遭将来苦报的理论,有矛盾之处。你意下如何,如何平章这些说话?

  五)你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内心会否生起痛苦的感受?你会否觉得自己身陷轮回,本身已很苦,不想再承担众生的痛苦呢?

  六)试论述生起难忍众生苦的大悲心是遣除自他一切痛苦,求得众生毕竟安乐的正因。

  七)《大日经》说:「诸佛以菩提心为正因,大悲心为根本。」所谓大悲心是以一人之力承担众人的苦;试引《入菩萨行》说明「大悲心」的功德。

  八)试找《大正藏》第十五册《经集》〈月灯三昧经〉卷八阅读,将善花月菩萨本着「一苦若能除,众多他人苦,为利自他故,慈者乐彼苦」的理念,并实践「然为尽众苦,不惜殉自命。」之高尚菩萨精神的事迹,改编为话剧。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