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白话文:宗镜录 卷十七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9日
来源:   作者:潘桂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白话文:宗镜录 卷十七

 

  译文

  问:关於成佛的法门,若是说修习善行,则有先后之分;若是说「性善」,则根据一心平等原理。一切佛既然有性恶,善根断尽的人,即阐提也有性善。既然在「性」上同一,都应当能够成佛,为什么却说善根断尽的人不能成佛呢?

  答:若说到成佛之性,谁都一样;但是就修习而成佛方面说,那么,善根断尽的人未曾具备。天台宗的教门问道:「阐提与佛,断绝什么性质的善和恶?」回答是:「阐提完全断除了修习善行,但性善还在,佛则完全断除了修习恶行,但性恶还在。」

  原典

  问:夫成佛门,若论「修善」,则有前后;若是「性善」,本一心平等。诸佛既有性恶,阐提(注释:即「一阐提」。意思是「不具信」或「断善根」。指那些断绝了一切善根的人。《大涅槃经》卷五:「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对阐提是否具有佛性,能否成佛,佛教内部有长斯的争论,并不统一。)亦有性善。既同一性,俱合成佛,云何阐提不成佛耶?

  答:若言性佛,何人平等;若约修成,阐提未具。台教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

  译文:

  问:阐提既然不曾断绝本性之善,还能教他们修习善行吗?佛既然没有断绝本性之恶,还能使他们修习恶行吗?

  答:阐提不明白本性之善,正因为这种不明白,所以还能为性善所熏染;因而假如能进而转为修善,便可广泛对治一切恶行。佛虽然没有断绝性恶,但已能了达本性之恶;正因为了达本性之恶,所以能对一切恶应付自如,不为性恶所染著;由於佛不会转而修习恶行,因而佛也就永远不会再为恶;又由於佛通达无碍,因此能广泛运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虽终日运用诸恶法门,却终日不受染著;正因不为所染,所以不起恶行,这怎能与阐提相提并论呢?

  如果阐提也能象佛一样,了达这种善和恶,那么,阐提也就不再名为阐提了。若是依据他人所说,得知阐提完全断绝善行,但为阿赖耶识熏习,还能生起善行。阿赖耶识是不可断定的愚昧,为善恶所依持,藏有各种不同性质的种子。阐提不能断绝这难以判别的愚昧,所以还会生起善行;而佛则完全断绝了这难以判定的愚昧,再没有什么可以熏习的了,因此恶行也就不会再度生起。如果佛要以恶行来进行化导,那么他就得以神通力作种种变现,以普度众生。

  原典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

  答:阐提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於恶;以达恶故,於恶得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耶?

  若阐提能达此善恶,则不复名为一阐提也。若依他人,明阐提断善尽,为阿赖耶识所熏,更能起善。阿赖耶即是无记无明(注释:意为不可加以断定的无明。无记,指非善非不善,不可加以断定和判断。无明,系「十二因缘」之一,也是「三毒」之一,意为无智、愚昧。),善恶依持, 为一切种子。阐提不断无记无明,故还生善;佛断无记无明尽,无所可熏,故恶不复还生。若欲以恶化物,但作神通变现,度众生耳。

  译文

  问:倘若佛完全断绝恶行,变现神通以恶行化导众生,那么,这需要「作意」方能生起恶行,好比画师画各类事物的相貌,并非是自由任运。如明镜未曾动,而事物的相貌自己反映了出来,这真是不可思议,说明它本来就能应现恶。如果需要使心惊觉以引起活动,那就与其他宗教派别又有什么区分呢?

  答:现在要说明的是,阐提并不断绝性德的善,一旦遇到机缘,这性善就要表现;而佛也并不断绝性德的恶,因机缘的激发以及慈悲之力的熏习,入阿鼻地狱,同於一切恶,以化导众生。因为有性恶,所以叫「不断」;但又不再修恶,所以又叫「不常」。如果修恶和性恶都没有了,那便是「断」,而不能说是「不断不常。」阐提也是这样,因为性德之善不断,所以还能生长善根;而如来因性德之恶不断,所以也还会生起恶。若能这样来理解「心」,就能无所染著,通达无碍;恶也就等同於真如法性,即使作五无间业也能获得解脱。也可以说是未曾束缚未曾解脱,其语言行为违反正道却通达佛道。一阐提人却染著而不能通达,这样就不同於刚才所说的了。

  那么,什么又叫不通达呢?因为不懂得「无性」,即一切事物没有实体这一原理。为此,善、恶等一切现象,都要以「无性」为其性体。这性体就是佛性,就是「无住」之本,也就是「法性」。所以,这善、恶的性体,不可以断绝。现在要是推求自己的心性,却无法得到。在心性的「无住」之处,能够遍满一切处所,这便是善、恶性体。所以,性体无所谓善恶,但它能生起善恶,善恶可以断,但性体不可以断。善和恶都以心性为性体;如果说要断绝性恶,那等於是断绝心性。性体不可断绝,所以阐提不断本性之善;纵然坠入地狱、饿鬼、畜生,本性这善未曾减少,本性之恶也未曾增加。直到成佛,始终性善之增,性恶不减。

  这个「性」就是法身,它好比明镜,自身并无美、丑等各种相状,但能映现出所有美、丑形相。相貌有所增减,但明镜的洁净光亮体性并无丝毫增减。明镜本身没有相状,所以能是映现形相;佛性本无善恶,却能示现为善恶。众生未能了达性体,只是得了善、恶之功用,他们被善、恶现象所约束,所以得不到自由。正因为性善不受损害,所以地狱也能生发佛界之善;也正因为性恶不受损害,所以佛也会显现六道之恶。

  再则,所谓「性」,就是善恶等一切现象的性体。它遍满十方三世、众生国土等一切处所。它没有变异,也不增不减,但能显示具体的善恶现象。所有凡与圣、垢与净、因与果等,都由性体而起。因而说是性善、性恶。倘若善与恶平等一如,便没有常住不变的形相;只是随顺机缘而遭遇习气,好比镜中之像,并无实体。如果遇到净的机缘,便是善;如果遇到染的机缘,便是恶。因为善恶都是通过修习而获得的,所以叫做修善修恶。

  若说到性善,不只是阐提的事;若说到性恶,也不只是诸佛的事。从这种一切善恶的性体上说,所有众生具备,平等一如。倘若觉悟到这一性体,即刻能够成佛,能够随意显现为圣者或凡夫,自在无碍。

  倘若说修善或修恶,则因有上、中、下等根机不一,故无法确定。那要根据修行的诚意,用力的深浅,或获世间的果报而於六道中流转轮回,或获出世间的果报而上下於「四圣」。众生因不了达善恶的性体,故而总是为善恶之业所束缚,失去自由。一旦明见心性,了达佛道,那么还有什么样的真理不能获得?到那时,一切事物都标示宗旨,一切外境都契合旨意,绝不仅仅善、恶两种现象得到自在。

  原典

  问:若佛地断恶尽,作神通以恶化物者,此「作意」(注释:指使心惊觉以引起活动的精神作用。《俱舍论》卷四:「作意,谓能令心惊觉。」方能起恶,如人画诸色像,非是任运。如明镜不动,色像自形,可是不思议,理能应恶。若作意者,与外道(注释: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派别。外道的种类,各说不一,主要指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六师外道和九十六种外道。)何异?

  答:今明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缘善发;佛亦不断性恶,机缘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注释:阿鼻地狱的简称。意译作「无间地狱」。为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凡坠入其间者,将「受苦无间」,据说是为造「十不善业」的众生而设立的。),同一切恶,事化众生。以有性恶,故名「不断」;无复修恶,名「不常」。若修性俱尽,则是「断」,不得为「不断不常」。阐提亦尔,性善不断,还生善根;如来性恶不断,还能起恶。而是解心,无染通达;恶际即是实际(注释:指真如法性。因为真如法性为一切际的至极,最为真实。《大乘义章》卷一:「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齐,故称为际。」),能以五逆(注释:又名「五无间业」。指感应无间地狱苦果的恶业。有三乘相通的五逆,也有大乘另立的五逆等区分)相而得解脱。亦不缚不脱,行非道而通佛道。阐提染而不达,与此为异也。

  何谓不达?以不了「无性」(注释:性,即体;即指一切事物并无实体。)故。是以善恶诸法,皆以「无性」为性。此性即是佛性,即无住本,即法性。故此善恶性,不可断也。即今推自心性,不可得。即无住处,能遍一切处,即善恶性也。性无善恶,能生善恶;善恶可断,性不可断。善恶同以心性为性;若断性恶,则断心性。性不可断,所以阐提不断性善;纵堕「三涂」,性善不减,性恶不增。直到成佛,性善不增,性恶不减。

  此性即法身也,犹如明镜,本无好丑众像,能现一切好丑众像。像有增减,明净光体不增不减也。镜本无像,故能现像;佛性无善恶,能现善恶。众生不得性,但得善恶,为善恶所拘,不得自在也。性善不坏故,地狱发佛界善;性恶不坏故,佛能现「六趣」(注释:根据生前的各种善恶言行,众生有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它们是:天(三界诸天)、人、阿修罗(非天)、饿鬼、畜生、地狱。)恶。

  又「性」者,即是善恶等诸法之性。遍十方三世、众生国土等一切处。无有变异,不增不减,能现善恶。凡圣、垢净、因果等,从性而起。故云性善性恶。若善恶等,即无定相;随缘构习,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若遇净缘,即善;若因染净,即恶。从修而得,故名修善、修恶。

  若论性善,不唯阐提;若论性恶,不唯诸佛。只是善恶诸法之性故,即一切众生皆悉具有,一际平等。若觉了此性,即便成佛,故能示圣现凡,自在无碍。

  若论修善、修恶,於上、中、下根即不可定。随修成之厚薄,任力量之浅深,得世间报而「六趣」升沉,成出世果而「四圣」(注释:指「十」中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他们属於已获解脱的「圣者」,所以名「四圣」。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则称为十界中的「六凡」。)高下。以不了善恶之性,故为善恶业之所拘而不自在。若见性达道,可道不成!则法法标宗,尘尘契旨,岂唯善、恶二法而得自在耶?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